杨绛《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杨绛,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她的散文随笔《我们仨》一经出版,立刻风靡海内外;她的《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剧本一经上演,立刻引起轰动效应;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至今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我们仨》以梦开篇,亦真亦幻,似武侠似侦探,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我们总是想知道那个莫名其妙派车接走钟书的是谁?为什么如此神秘不能问呢?为什么有如此古怪的客栈?到底是钟书和钱媛在梦中去了,还是在现实中去了?随后笔锋一转,描写了她和丈夫钟书的过往,女儿的成长,三人幸福的相守,甜蜜的令人神往。


杨绛《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杨绛的《我们仨》


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淡泊名利的人,喜欢安静的看书,不想邻居梁思成和林徽因喜欢沙龙派对。他们把家看的极其重要,而且相处也极其欢乐。以前总是觉得所谓的“清贫乐道”只是穷酸文人的自我安慰,虽然杨绛和钱钟书在暮年的时候才有了一个淡定的居所,但是他们幸福安逸的生活,使我明白了真正的清贫乐道,是文人的一种自守,一种泰然,一种安乐。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坚持读书和写作。每天杨绛在翻译她的《堂吉诃德》,钱钟书在写他的《管锥编》,偶尔他们会外出“探险"(他们把散步称之为探险,因为他们都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每次散步都会有新的发现),后来钱媛也加入了进来,三个人一起读书工作,钱钟书是近在咫尺的老师,杨绛和钱媛是好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一问便能解决,这个时候钱钟书就高大起来。

杨绛《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钱钟书一家三人

两人的每次分别,都会互相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他们把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称之为“捡豆子”,当家中外出的人归来后,都会向其诉说这些趣事,家中其乐融融。当然他们之间也有“合纵连横”,有的时候钱钟书和女儿联合,瞒着外出的杨绛把家弄成猪窝,也有的时候杨绛和女儿联合,“捉弄”钟书,还有的时候钱钟书和杨绛联合“欺瞒”女儿,生活的点点滴滴,幸福的件件往事,令我们心向往之。

没有生离,只有死别,是钱钟书经历厄运捉弄后的感慨。因为命运的捉弄,我们总是生离,现在我们即使没有命运的捉弄,为了名利权情也总是选择生离,当我们死别的时候,才幡然悔悟,怪自己没有好好珍惜以前的相聚。

杨绛《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读完全书才明白在开篇的时候,杨绛接到那个电话其实是钱钟书病的预告,331就是钱钟书的病房号,开始还有女儿钱媛帮助自己为钱钟书奔波,但是后来女儿钱媛旧病复发,也住进的医院,她就来回在丈夫和女儿之间奔波,为两个人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她将奔波的路看成古驿道,将自己的家看成驿站,因为没有爱的家只能是驿站。当阿媛去了,钟书也去了,杨绛只愿意活在梦中,因为在梦中有宠爱她的人,有她疼爱的人,她想做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万里长梦。

因为相聚不易,所以钱钟书一家人特别珍惜相守。当钱钟书病重的时候,他们也践行着没有生离,只有死别的誓言,总是想方设法一家人团聚。当他们死别的时候,他们虽然有不舍,但是心中无憾,因为在生前他们一直好好的相聚着。当死别的时候,你是没有选择的,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让生离尽可能的少,互相充满爱的相聚、相知、相守。

杨绛《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相爱相知相守的一家人

现在在家中各玩各的手机,各耍各的抖音,名义上的夫妻,实际上的同住客。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很多人不得不在家里呆着,但是有些人就是呆不住,总是想出去除吃海塞,声色犬马,但是有多少社区工作者、医生、警察,坚守岗位,夜以继日,数十天不能回家,每天接触来自疫区的人员,也许一个不小心和家人就由短暂的生离,变成永久的死别。请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你待不住的家,是他们向往的地方,你在家的轻松自在,是他们负重前行的结果。

杨绛《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疫情防控一线战士

人们总是因为名利权情,加快着自己的脚步,将灵魂远远地丢在了路上,将警示置若罔闻。当高晓松酒驾入狱的时候,他没有辩护,认罪伏法,他将此事看成一个警示,一个等待灵魂,反观自己的绝佳机会,他的这一行为不仅赢得社会的点赞,更让自己更明白自己。当前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疫,我们不得不居家,不要觉得烦闷和憋屈,好好地充实充实自己,陪陪孩子,孝敬孝敬父母,好好的审示一下自己和家人的关系,自己努力奋斗的意义,自己活着的目标和方向。

杨绛《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幸福一家人

珍惜当下的相守相聚,不要在死别的时候,才后悔过多的生离。当自己的生活出现“刹车”的时候,好好的反观自己,照顾家人。家永远是最温暖、最有爱、最舒适的地方,家人陪伴永远是最好的享受,最美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