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评论」饱蘸浓墨写真情——读陈彦《主角》札记


「评论」饱蘸浓墨写真情——读陈彦《主角》札记

著名作家陈彦的“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以其独特的视角、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明快而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勾画了秦腔名伶忆秦娥半个世纪以来曲折传奇、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勤奋刻苦、献身艺术、弘扬传统、耀眼夺目的文学艺术形象。作品以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烧火丫头逐步成长为一代“秦腔皇后”的艰难经历为主线,集中反映了秦腔这门古老艺术从落寞走向辉煌的起死回生的过程,充分彰显了几代艺人为发掘与传承秦腔艺术而呕心沥血、培养新人的责任担当,浓笔重彩地描绘了长存于人世间的真情大爱,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读来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亲情至爱 血浓于水

忆秦娥的唱戏生涯,是她舅胡三元引进门的。这种亲情铸就的人间深情,为忆秦娥开创辉煌的艺术道路,提供了先决条件。

忆秦娥的家在秦岭深处,山高林密,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为了让姐姐上学,年仅十一岁的她就早早辍学回家放羊,当了一个放羊娃。她舅胡三元看她家里实在贫穷,极力说服姐姐姐夫,带她到宁州剧团学戏谋生。胡三元本是宁州剧团一位鼓师(陕西话叫打板的),技术过硬,章法老到。凡剧团上演的戏,由他主敲,戏立马有了主心骨。但这个胡三元却是个犟脾气,凡事爱认死理,说话不留情面,连团领导都敢顶撞,因此在剧团得罪了不少人。胡三元酷爱敲鼓,即便生活陷于困顿也离不开敲鼓。他平时有事没事总爱敲几下,而且不分场合,逮住啥敲啥。那年一位国家领导人去世,举国哀悼。团里安排悼念活动,他偏躲在房子敲鼓,被抓个正着。剧团“革委会”主任黄正大本来就不待见他,刚好他自投罗网,黄主任便借公安之手送他进劳教所劳教。劳教结束后,他仍然个性不改。开除留用期间,团里安排他装台,他又因不按操作规程办事,导致严重舞台事故致死人命,被判刑入狱,彻底丢掉了工作。她舅胡三元的这一系列遭遇,给忆秦娥人生道路带来了不尽的麻烦。她先是从学员队被贬到灶上做饭,当了个烧火丫头。继而在排戏中又遭到种种非难,迫使她打了退堂鼓,几次都想放弃唱戏回老家九岩沟放羊。正是她舅这个至亲至爱,在他自己接连遭到打击身陷囹圄的情况下,仍然对她操心不止,见面总是鼓励她坚强起来,好好学戏,扎实用功,叮嘱她“一辈子要凭真本事吃饭”。她舅恢复自由后,对她加紧管束,有时气急了,还要对她动家法。

如果说,忆秦娥她舅把她引入了戏剧大门,那么,宁州剧团青年演员胡彩香则在基础训练上实实在在帮了忆秦娥一把,成为她的启蒙老师。忆秦娥初出大山,年龄小,什么也不懂,胡彩香毫不嫌弃,视她如晚辈亲人,从言谈举止到拔声塑体,严格对其进行基础训练。同时,每天指导忆秦娥练习基本功,凡一个演员必须具备的踢腿、下腰、劈叉等功夫,都一一教她。忆秦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胡彩香送给她一本《新华字典》,要她遇到生字就查字典,并将其记熟背会。忆秦娥她舅几次落难,别人都对她另眼相看,胡彩香却一如既往地关照她的生活。忆秦娥想放弃唱戏回到老家,胡彩香不顾山高路险,硬是把她追了回来。忆秦娥刚来时,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胡彩香就把自己的衣服鞋子拿出来让她穿,把她装扮得能走到人面前。

还有那个台柱子演员米兰,虽然为争主角同胡彩香明争暗斗,但在教习忆秦娥唱戏上却与胡彩香不计前嫌,目标一致。米兰唱功很好,这是她得以成为戏芯子的优越条件。为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忆秦娥,米兰每天都要抽时间给忆秦娥教戏,一个字一个字的扣掐,一段唱腔一段唱腔的指点,使忆秦娥很快入门。忆秦娥成名后,已经移居美国的米兰还邀请忆秦娥剧组到百老汇演出了一个多月,引发了美国观众的狂欢,使美国观众领略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

由于她舅胡三元和胡彩香、米兰几个主力演员真情扶持,忆秦娥迅速完成了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到戏剧演员的转变,从而正式登上了秦腔戏剧的舞台。

传承艺术 呕心沥血

忆秦娥继承传统,离不开四位老艺人的全力扶持。这四位老艺人分别是:苟存忠、古存孝、周存仁、裘存义,他们的师傅称他们为“忠孝仁义”四徒弟。四位老艺人是“文革”前活跃在秦腔戏剧舞台上的老戏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手绝活,在当时享有盛名。“文革”中传统剧目遭禁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扫地出门,四位老艺人全部靠边站了。老人中年龄最大的苟存孝,以前演花旦名镇四方,还能演武旦、刀马旦,是“文武不挡的大男旦”。但在老戏封箱后,这样的人才却被安排在剧团看大门,遭受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冷落,成了个人人不当回事的“门房老汉”。古存孝本是个戏剧导演,所导演的秦腔戏曾经唱红大西北。他还是个不可多得的活戏库,肚子里装有300多部本戏。秦腔不吃香的年代,他被迫组织小戏班子走村串乡演小折子戏,艰难度日。周存仁擅长耍刀弄棍,曾是秦腔武行里的大名角,也被安排到与剧团一墙之隔的剧院,当了个看门的。裘存义曾与苟存忠、周存仁同在一个戏班子学戏唱戏,入的是服装管理行,对古装戏的服装道具颇有研究,管理的“小戏箱”“大戏箱”丝毫不乱,是戏剧舞台难得的“大管家”,后来做了剧团的伙食管理,人称“裘伙管”。这四位老艺人在秦腔逐步升温的时候,被请出山,帮助恢复秦腔艺术。

四位老艺人重新恢复岗位后,立刻发现了忆秦娥这棵新苗。他们出于对秦腔艺术的深情厚义,自觉担负起了培养忆秦娥的责任。

苟存忠首先发现了忆秦娥功夫和灵性,觉得这娃身形不错,能吃苦,有培养前途,就收她为徒。苟老师为忆秦娥教的第一折戏,是杨家将中的《打焦赞》。他一边给忆秦娥讲剧情、说角色,一边做示范,从台架招式到眉目传情,一招一式悉心传授。最后,为给忆秦娥教戏和唱戏做示范,这位老艺人累死在了舞台上,用生命诠释了对秦腔的钟爱与痴情。

《打焦赞》是个武戏,武打场面比较多。武戏是周存仁的强项。周老师把忆秦娥叫到隔壁剧院的大院子里,单独给她教耍棍。周老师六十多岁的人了,却把个藤棍耍的“刀枪不入”“水泼不进”“莲花朵朵”“风车呼呼”,让她大开眼界。忆秦娥按照周老师的教法加紧练习,几个月下来也把藤棍耍的滚瓜溜圆。这个戏第一次在剧团内部彩排,竟把一团人看呆了。经过十多年荒废,剧团年轻一代演员,只会演赤脚医生、女民兵,上台扭秧歌,根本不知道老戏是什么。忆秦娥扮演的杨排风原来也是个烧火丫头,她上台几个耍棍动作与优美亮相,立刻把在场的人镇住了。接着与焦赞对打,杨排风手中的烧火棍虎虎生风,几个回合下来,直打的焦赞心服口服。忆秦娥的精彩表演引起了全团人的赞叹,掌声欢呼声响彻演练棚。不久,剧团下乡演出,忆秦娥主演的《打焦赞》赢得了满堂彩,观众直呼多少年都没有看到这样过瘾的秦腔戏了。这在宁州剧团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忆秦娥也从此走到了舞台中心。

老艺人古存孝在重新执掌导演大权后,极力主张恢复优秀传统剧目,排本戏,并且力推忆秦娥担纲主要角色。为达此目的,他不惜与团领导和某些不同意见者闹翻。在剧团大多数人的支持下,也因为忆秦娥有演老戏的基础,古导演终于如愿以偿,由忆秦娥担任主角的秦腔本戏《杨排风》正式开排。恰在这时,忆秦娥她舅胡三元被提前减刑释放,古导演又大胆启用人才,安排由胡三元主敲这个戏。这下子忆秦娥如虎添翼,排戏更加顺畅,也更有劲头了。《杨排风》一经上演,立刻引起了轰动效应,观众场场爆满,一时间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宁州剧团一下子火了起来,忆秦娥也因此被选拔当了县政协常委。以后排演《白蛇传》,忆秦娥扮演的白素贞,以鲜亮的舞台形象和奇妙的动作设计赢得了观众,好评如潮,一举在北山地区文艺调研中夺魁。该剧在省内外长演不衰,成为秦腔戏剧史上一个奇迹。忆秦娥也由此被省秦腔剧团看中,越级调入了省秦。

无私奉献 倾情相帮

忆秦娥走向成功,离不开著名编剧、民间艺人秦八娃的倾情相帮。这个秦八娃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因戏写得好而驰名秦腔界。他写的一出秦腔戏还到北京参演并受到好评。可惜他不愿受单位约束,不接受文艺单位的邀请,一辈子只做了个乡村文化站站长。

秦八娃看过几场忆秦娥的演出,认为这娃功底扎实,扮相好,唱腔美,人气旺,是振兴秦腔的希望所在。忆秦娥原名叫易招娣,来到剧团学戏后她舅把她名字改为易青娥。秦八娃发现了她的才华,给她起了个艺名叫忆秦娥,从此叫响。本来,秦八娃多年前就宣布搁笔不写了。但出于对秦腔事业的热爱和对忆秦娥演技的欣赏与认可,又重新拿起笔来。忆秦娥调入省秦后,他量体裁衣,专门为忆秦娥写了秦腔剧本《狐仙劫》。这个戏排成在省城首演,再次激发了观众的热情,又出现了天天爆棚、一票难求的景象。省城所有媒体都集中宣传这个戏,大小报刊整版刊登忆秦娥的大幅剧照。不久,该戏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国家戏剧节,演出第一场,就引起轰动。演出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一边鼓掌,一边呼唤忆秦娥的名字,久久不肯离去。秦腔在大上海闹翻了天。演出第二天,主办单位专门为这个戏召开了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称赞忆秦娥“色艺俱佳”,肯定了这个戏的演出成果。该剧获得了那次戏剧节的演出奖。

后来,秦八娃根据忆秦娥的亲身经历,又编写了剧本《同心结》。这个戏一上演,就火得炒破了天,而且演遍了大半个中国。观众们都说,看这个戏,是要准备去流眼泪的。一些观众买了票,都要问旁边的人,拿手帕了没有?该剧的成功上演,又一次把忆秦娥推向了秦腔戏剧的峰巅。

不断创新 扶持新人

忆秦娥开创辉煌,离不开几任团领导的深情关怀和鼎力扶持。

忆秦娥初出道时,文化低,基础差。再加上她舅胡三元多次遭难,她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挤兑。面对这种情况,具有正义感的剧团领导一直关心她、支持她,为她的成长成才尽可能创造条件。宁州剧团后任团长朱继儒在做副职时,看到忆秦娥受欺负遭排斥,虽然无力改变现状,但在暗中对她加以保护。做了团长后,他立刻宣布了几条拨乱反正的政策规定,从办团方针到规章制度全面向有利于剧团发展的方向倾斜。他力排众议,果断拍板,让忆秦娥担纲几个本戏的主演。为了支持忆秦娥排戏,他排除一切干扰,为忆秦娥排演大开绿灯。排戏需要什么,他就不惜钱财置办什么。剧团经费紧张,他总要想方设法照顾忆秦娥的生活,使她能够全身心投入排戏和演出。忆秦娥也十分争气,十几岁的年纪当主角,一炮打响,并且不断走红,宁州剧团也因此打了翻身仗。

忆秦娥调入省秦腔剧团后,省秦团长单仰平可是把她当宝贝看。在团里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给忆秦娥调整出一间简易房子供她住。省秦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秦腔名家不少。但为了推陈出新,扶持新人,单团长硬是把忆秦娥推上了前台。团里决定排演《游西湖》,多少人争主角,单团长坚决让忆秦娥上。戏排成下乡演出,单团长跟着车队来回跑,处理突发事件,为这部戏保驾护航,最后牺牲在一次舞台坍塌事故中,以身殉职。

以后的事实充分证明,单团长的决策和眼光是正确的。忆秦娥主演的《游西湖》一经上演,立刻火遍省城。演出时,观众席上几乎是一句唱腔一声叫好,一次吹火一次掌声。演出引来了省上领导和有关知名专家前来观看,媒体宣传铺天盖地。该剧由省上推荐晋京参加戏曲调演,被有关方面作为地方戏优秀剧目,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由此,观众和媒体给忆秦娥戴上了“秦腔小皇后”的桂冠。忆秦娥主演的几部戏还受邀到过欧美国家巡演,处处受到欢迎和好评。

矢志不渝 成就事业

忆秦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演出奇迹,来源于她对秦腔戏剧的情深义重和矢志不渝的事业追求。这是她一路走红直至达到演艺高峰的内生动力和关键所在。

面对歧视,忆秦娥忍辱负重。忆秦娥她舅胡三元被劳教后,宁州剧团的黄主任出于打击报复的目的,将忆秦娥从学员队调到伙房烧火做饭,她一下子从人人羡慕的戏剧学员,成了个人人瞧不起的“烧火丫头”。面对这样不公正境遇,忆秦娥没有消沉,而是一边烧火,一边按照胡彩香老师的要求练功。为了练功方便,也为了避开其他人异样的眼神,她干脆将铺盖搬到了烧火间,把烧火间当成了练功房。她常常一边烧火一边扳“朝天蹬”,就是一只脚直立,一只脚向上竖起扳过头顶。一般人扳脚只能坚持几十秒最长一两分钟,而她却能扳五分钟以上。一次,她正在扳脚,被前来换火种生炉子的老艺人苟存忠看到。苟存忠惊呆了,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烧火丫头竟有这么好的功夫,觉得秦腔后继有人,随即收她为徒,教她学戏。忆秦娥用苦功换来了老艺人对她的青睐。

面对喧嚣,忆秦娥沉心练功。忆秦娥成名以后,各种好评和荣誉接踵而至。特别是各大报刊、广播电台的宣传造势,把她推向了风口浪尖。媒体不断鼓噪:“忆秦娥是个奇迹”,“忆秦娥的美貌,可以与美国大片《罗马假日》里的演员奥黛丽•赫本相媲美”,等等。对此,忆秦娥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不为溢美之词所动,不为名声所累,坚持练功不放松。剧团的练功房,她仍是每天到的最早,走得最晚。有一段时间,剧团人员都为发展商品经济“捞外快”而四处奔波,她却沉下身子练身段、练唱腔、练功夫,每天泡在练功房。忆秦娥的年轻漂亮和演出风度,吸引来了多少人前来求婚,其中有暂露头角的诗人,有身价过忆的企业家,还有相当级别的官员,她都不为所动,一一回绝。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打击她,不惜动用互联网手段,以作风问题造谣污蔑,向她身上泼脏水。这种恶意中伤使她也痛苦过、烦恼过。但这点污水浇不灭她心中热爱秦腔事业的熊熊烈火,她依然如故,照常练功。

面对不幸,忆秦娥刚强坚韧。忆秦娥从艺生涯中,有欢喜,也有不幸。她先后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儿子刘忆先天性智力障碍;收养了一个女儿,被她调教出师也已唱红,却被她亲生父母强行要走。对一般人来说,这种不幸不要说几个,就是一个放在身上,都会承受不起。但面对一连串打击,忆秦娥硬是坚强的挺过来了。儿子有病,她不愿拖累别人,每次演出都带着他。演出每到一个地方,她利用演出间隙为儿子寻医问药。几年来,为给儿子治病,她跑遍了全国各地,花光了所有积蓄。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秦腔戏出现了萎缩。她便与她舅胡三元一起,在城市茶楼和乡村演折子戏。一次回家乡,她舅和她共同为家乡人民奉献了一台美妙绝伦的秦腔皮影戏。那唱腔行板,那曲调节奏,行若流水,震撼山岳,把个山乡搅动得久久不能平复,忆秦娥的艺术魅力也同巍巍山脉融为一体,在家乡老百姓心目中高高耸立。

作者简介:常文选,陕西省蒲城县人,国家公务员,现已退休。曾任地方党委综合秘书,长期在政府部门任职,常有文字见诸报端网络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