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橋鎮:因魯橋(一座古老的石橋)得名

魯橋鎮:因魯橋(一座古老的石橋)得名

  泗水滔滔流青銅,魯橋突兀跨長虹。這是元人詠泗水上魯橋詞句。

 魯橋鎮北部,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傳說,建橋時,有一位長者路過這裡,他先是站著看,後坐下來敲打一塊石頭,丟下就走了。待石橋合龍,橫豎擺弄不好。有人提議,把老頭丟下的石塊搬來試試。結果,不大不小,正好。石橋遂成。石匠們這才恍然大悟,那長者原來是魯班。鄉親為了表達對魯班的感謝之情,給石橋取名:魯橋。鎮因橋得名,稱魯橋鎮。

  魯橋鎮是南四湖北端的一座古鎮。現屬微山縣治。史書記載,在唐時已為重鎮,鹹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平定龐勳之亂,曾有官兵4千人駐紮這裡,可見當時魯橋鎮的規模已相當可觀了。元代大運河通航後,設有都漕運司。明代設有巡檢司。到了清代,魯橋鎮不僅是繁華興盛的水運碼頭,而且成了綠水環繞,芳草幽香,環境優美,名勝眾多,聞名遐邇的重點名鎮了。這時就有八景之說,即:橫跨運河東岸的“傑閣跨河”;池水深碧的“硯墨古池”;木橋三孔的長橋臥波”;巍巍峨峨的“奎樓煥彩”;泗水盡頭的“沙洲春泛”;飛金耀彩的“仲子古祠”;洞竅朝陽、聖泉汩汩的“東山浮翠”和蘆荷掩映生姿、漁舟往來不絕的“西湖繞堤”。

  這裡建有“一堂”(即觀音堂)。“兩閣”(火神閣、文昌閣),“六廟”(即:奶奶廟、玄帝廟、關帝廟、佛爺廟、三王廟、龍王廟)。一年四季香客雲集,達官貴族絡繹不絕。街頭店鋪林立,叫賣吆喝聲吵雜。只是到了清末,火車開通,運河停運,繼而近百年的兵燹水患接連不斷,魯橋才日趨清淡。其名“八景”及古老面貌大多蕩然無存。“一堂”、“兩閣”、“六廟”這些清朝建築在“0”中仍未免一難。千年的十里名鎮只剩下0.3平方公里的破舊草屋和不足6000名飽受貧苦飢寒的遺民。新中國成立後,魯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戰勝了三年自然災害。

  開始了艱難地奮起,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興利除弊,開挖了白馬河,修建了11孔、333米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橋上車水馬龍,橋下波濤滾滾,真正找回了“長橋臥波”。

  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省、市、縣多方投資,設立機構,建設工廠、碼頭、車站。拓展了商業大街,鎮村企業、旅店、商店不斷髮展。鎮區南北沿運河東堤興建,目前長達1500多米,東西也有一華里餘。陸上有公路車站、河裡有拖隊輪船。不論是進山採石,還是下湖生產都極為方便。

  目前魯橋已經建成噸糧鎮。湖產作物、蘆筍產品已走出國門,暢銷世界,並獲得較好的國際聲譽。十幾萬畝水面的魚蟹、湖產,銷往江浙、東北五省的二十多個市縣。旅遊事業不斷髮展。孔子高足仲子的廟堂儼然,整修一新。鎮西的西湖愈變愈美,遊人墨客絡繹不絕。如今的魯橋繁榮興旺的美景已初具端倪。隨著運河經濟帶的開發建設,運河名重大鎮的雄風指日就可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