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債兌付高峰風聲鶴唳“紫光系”緣何被點名?

境外債兌付高峰風聲鶴唳“紫光系”緣何被點名?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朱丹丹 單美琪 北京報道

近期,紫光集團旗下境外債出現異常波動一事引起了廣泛關注。平安證券也因為一篇相關債券快評卷入話題。

先是紫光國微突遭跌停,隨後紫光集團緊急發佈旗下境外債異常波動的聲明稱,境內外無違約事件發生,公司境內外現金充足、資金流動性穩健。同時,紫光集團校企身份不變,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地位不變。

針對上述事件,平安證券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對此不予置評”。

今年來看,中資美元債市場回暖。據統計,2019-2021年中資美元債將迎來償債高峰期,其中2019年到期規模逾1200億美元。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受上述影響,由於此前紫光系在海外大量發行美元債券,如今將面臨債券集中兌付的高峰,從此來看,市場似乎對其兌付能力有一定的擔憂。

紫光繫緊急澄清

一份券商債券研報引發了紫光繫上市公司股票暴跌?

日前,紫光集團旗下境外債出現異常波動,11月5日晚間,平安證券發佈了債券快評《紫光集團和方正集團美元債暴跌的背後》。

平安證券在快評中指出,清華大學控股的紫光集團、北京大學控股的方正集團,近日美元債價格出現暴跌,創歷史新低,引起市場關注。其中,紫光集團旗下2023年到期的美元債(彭博代碼:AQ864586corp)收益率10月31日大幅上行216BP,10月以來累計增幅335BP。

針對紫光集團,平安觀點認為,該集團積極推動股權轉讓事宜,轉讓方包括蘇州高新、海南聯合、深投控等,但落地難度較大,截至目前沒有明確進展。同時,剔除名校的光環後,校企基本面可能存在業務不強、債務依賴和債務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觀點指出,紫光集團主營業務集中但高度依賴政府補助,剔除補助後公司自身經營效率一般,公司歸母淨利潤連續2年虧損。與此同時,紫光集團的資金均高度依賴債務滾動,資產負債率高企,債務負擔極重。而對於美元債後續走向分化,紫光集團召開投資人會議後美元債基本止跌。

隨後,11月6日,紫光國微、紫光股份股票大幅下跌,其中紫光國微跌停,紫光股份下跌了3.95%。當日晚間,紫光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紫光國微、紫光股份紛紛發佈澄清公告。公告稱,公司收到間接控股股東紫光集團發來的《關於旗下境外債異常波動的聲明》,就近日紫光集團旗下境外債出現波動及採取的相關措施作出聲明。

公告首先澄清,“紫光集團校企身份不變,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地位不變。在可預期的時間範圍內,清華控股對紫光集團股權沒有進一步調整的考慮,仍將保持對紫光集團51%的持股比例。”

其次,公告指出,紫光集團及下屬主要企業均經營正常。紫光集團境內外無違約事件發生,公司境內外現金充足、資金流動性穩健。公告還表示,紫光集團“從芯到雲”戰略穩步推進,公司核心產業集成電路業務獲得多方支持。公司生產經營正常,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項。重大資產重組的相關工作按照計劃推進中。

公開資料顯示,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的前身是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成立於1988年7月,後改組為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公司主要從事計算機及相關設備製造、電子元器件及設備製造和能源環境業務。截至2019年6月30日,納入公司合併範圍的各級子公司總計569家。

根據紫光集團2019年半年報,截至上半年,公司資產總計2741億元,負債總計2020億元,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73.65%。此外,公司在上半年實現營收331.61億元,同比略有下滑,並大幅虧損36.94億元。

校企改革引擔憂?

另一方面,除了兌付能力的擔心,平安觀點中關於校企改革內容的確也是業內的一大擔憂。

2015年9月25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拉開高校企業改革帷幕;2018年5月,中央審議通過了《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對高校所屬企業進行全面清理規範,理清產權和責任關係,向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方向改革,長期來看有利於化解治理風險,增強企業活力。

平安觀點認為,高校企業長時間以來面臨一系列問題,如產權不清晰、人事調整較多,經營與學校發展無關的產業,經營效率較低,學校對企業行政干預過多等。

但是短期內,股權變動引發原有利益各方激烈博弈,或加速校企風險暴露。《意見》發佈以來,清華大學控股的紫光集團積極推動股權轉讓事宜,轉讓方包括蘇州、海南聯合、深投控等,但落地難度較大,截至目前沒有明確進展。

2018年8月,紫光系旗下紫光國微、紫光股份、紫光學大分別披露,紫光集團的控股股東清華控股正在籌劃轉讓其持有的紫光集團的部分股權,該事項可能涉及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

同年9月,清華控股擬將所持有的的紫光國微、紫光股份、紫光學大三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轉讓給高鐵新城和海南聯合。一個月後,清華控股將股份受讓方變更為深圳國資旗下的深投控。然而,今年8月,上述三家公司的控制權轉讓均被終止。

針對這一點,紫光集團也在上述公告澄清中指出,“紫光集團校企身份不變,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地位不變。”

而平安觀點也指出,由於境內信用債市場風險逐漸釋放,境內外投資者警惕性逐漸增強,不夠強大的“信仰”難以支撐基本面脆弱的企業,長期看市場對非典型國企重定價。尤其是,校企改革鬆動了市場對校企的“信仰加成”,而“信仰”的背後是公司盈利弱、債務負擔重且高度依賴滾動的脆弱基本面。針對以上,截止本報記者發稿前,紫光集團並未回覆記者發去的提綱。

另外,此前多方媒體報道稱,目前校企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全國多地都在加速推進。也有業內權威人士透露,第一批試點單位須於今年底前完成旗下相應公司的國資股權改革(包括全國23所高校、教育部等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