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寒山、拾得的故事是這座寺院的來源之一


姑蘇城外寒山寺,寄託了多少的鄉愁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寒山寺與和合二仙也有淵源


張繼的詩第一次在文人詩中用鍾溝通了儒釋之道

景因文傳,境緣人勝。當年,那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寒山寺僧侶做夢也未曾想到,只是例行公事的其中一撞,當那一聲梵音飄出古寺山門的時候,卻會撞動遠在運河小舟上一名落榜書生的心絃,在那條烏篷船上的他聽來,這無疑是孤冷和悲涼的,使他本已寂寥的心裡浸染上一層淡淡的憂鬱,書生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時感觸寫下的這首詩,會使遠處那個平常的梵鐘聲震千年。古往今來多少人奔走於利祿之途而執迷不悟,霜天靜夜,一聲鐘響擊醒冥頑,頓時徹悟。由儒入禪是中國封建社會後半期知識分子共同的心路歷程,接下來便是敬知雙修、定慧雙修、止觀並重,三教合流。張繼的詩第一次在文人詩中用鍾溝通了儒釋之道,從此寒山寺的鐘聲便不同於普通的鐘聲了。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古往今來多少人奔走於利祿之途而執迷不悟,霜天靜夜,一聲鐘響擊醒冥頑,頓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由儒入禪是中國封建社會後半期知識分子共同的心路歷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接下來便是敬知雙修、定慧雙修、止觀並重,三教合流。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如今的寒山寺已經被一次次的整修,寺廟建築無論用料還是規制都極其的高。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法堂相挨的是普明寶塔,也是重建,原塔據考證毀於朱元璋與張士誠爭鋒的戰亂中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塔下懸有“無上清涼”黑底金字橫匾,一樓的的大廳中立漢白玉石橫碑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真空妙有世界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這裡是大雄寶殿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寒山寺的文章2011年曾經寫過一篇,詩太出名,以至於寺也跟著出名,這篇文章還是部分摘抄當年的吧,輕鬆些。這回是第三次來到寒山寺。因為廣泛的知名度加上不菲的票價和良好的綜合營收,如今的寒山寺已經被一次次的整修,寺廟建築無論用料還是規制都極其的高。參觀寒山寺實際上是倒著參觀,從最後端的殿開始。寒山寺在圍繞鐘聲上可謂做足了文章,到處是鐘的文化的體現,先見到的是仿唐風格的法堂,左右兩側碑廊裡嵌著眾多碑刻,均出名家之手,都是歷代描寫寒山寺的詩詞。與法堂相挨的是普明寶塔,也是重建,原塔據考證毀於朱元璋與張士誠爭鋒的戰亂中,不過這個地方顯得侷促了寫。塔下懸有“無上清涼”黑底金字橫匾,一樓的的大廳中立漢白玉石橫碑,正面刻“普明塔院”四個金光大字,背面為《寒山寺重建普明寶塔暨塔院碑記》。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當年,那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寒山寺僧侶做夢也未曾想到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只是例行公事的其中一撞,梵音飄出古寺山門的時候,卻會撞動得如此悠遠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書生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時感觸寫下的這首詩,會使遠處那個平常的梵鐘聲震千年。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這裡收藏了不同年代的鐘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真正的鐘樓在這裡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和合二仙都塑到了山牆之上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這口井叫做合和泉

寺名寒山寺,源於寒山拾得的故事,如今也增添了寒山拾得的命名的大殿。寒山和拾得有“世間有謗我欺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乎?”“只要忍他讓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段充滿禪理的對話,千載之下,仍耐人尋味。據說二人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在我國,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文造就一座名勝,曾留下很多佳話,比如李白之於黃鶴樓,王勃之於滕王閣,范仲淹之於岳陽樓,唐朝詩人張繼與蘇州的寒山寺更是如此。和所有人一樣,先是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繼而是高中畢業時毛寧的那首《濤聲依舊》更加深了印象與嚮往。而當聽到“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時,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千回惆悵、愁情煩緒上心頭的感覺,那時還是在讀初三吧。寒山寺則是“寺以詩貴”,張繼僅憑著這一首詩就名揚千古,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其實後來他再次來到楓橋,又一次有感而發,創作了《楓橋再泊》:“白髮重來舊夢中,青山不該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鍾。”同樣精彩的詩句卻鮮為人知。如同毛主席重上井岡山時同樣也是寫了兩首詞,但大家都只能記住一首。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江村橋,那句“江楓漁火對愁眠”的頭兩字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千年風霜的離我已很遠,始終難以體會那身臨其境領略詩人筆下的詩情古韻感受

由後向前,一座座殿堂往前走,遊客、香客相互交織,一片香火繚繞。這裡也被稱為和合祖庭,牆體上都是和合二仙的泥塑。寺外是江村橋,那句“江楓漁火對愁眠”的頭兩字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兩橋距離不遠。雖是重建的,但依然透著悠悠的古意,古運河依舊在人們眼前奔流而去,帶走無數人間往事,令人對之自會沉吟和感嘆不已。都會親自登橋,彷彿有此一登,便可與唐朝的那位詩人心心相印了。一條條裝著馬達的機動船載著遊人喧嚷著在運河上行駛,這也算現代版的“楓橋夜泊”吧。大運河濤聲依舊,只是沒有落月與烏啼,沒有江楓與漁火,千年風霜的離我已很遠,始終難以體會那身臨其境領略詩人筆下的詩情古韻感受,更沒有出現詩中那種如夢的愁思。不自禁哼起那首《濤聲依舊》。又有些惆悵,陶醉有時也是一種情景交融,意趣相諧的契合。

再說說張繼這首詩吧,也正因為太出名,28個字還產生出許多糾葛,給好事者留下猜解不透的“筆墨官司”。大體上有這麼些爭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烏啼”二字歷來爭議最多,計有烏鵲、烏鴉、鸕鷀、烏啼橋數種說法,古人講到烏鴉,通常是用一個“鴉”字,“烏”在沒特定所指的時候,一般是泛指,有可能是烏鴉,也有可能是烏鵲,也就是喜鵲。而“鸕鷀派”認為,無論鴉還是鵲,夜半都是該睡覺的,不可能出來活動,“烏”當指船家養來捕魚的鸕鷀;“烏鴉派”“烏鵲派”則反駁:曹操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唐人“月照城頭烏半飛”等,足可為證,若非要把“烏”解釋為鸕鷀,則意趣全無,大傷詩境。也有認為“烏啼”是指清代寒山寺附近的“烏啼橋”,不過後來證實“烏啼橋”“愁眠山”都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先有詩後有景。“江楓”二字,也頗多爭議,有江封、烏桕樹、江村、江村橋、江村橋與楓橋等諸多說法。江封說認為是字誤,應為“江封”,封鎖河道之意;烏桕說認為,楓樹生山中,不能種於江畔,江南臨水多植烏桕,秋葉鮮紅可愛,“楓”當是烏桕之誤。江村橋說支持者是俞平伯先生的曾祖,清代學界泰斗俞樾,其據文獻考證,“楓”原應為“村”,並勒碑記有此事。江村橋與楓橋說認為,“江楓”是兩橋的並稱。各家所言都有依據,莫衷一是。


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明白如話,卻也有過不小爭議。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他覺得三更半夜,不是敲鐘的時候,故詩句不錯,卻不符合現實。此言一出,反駁者如潮,一者唐人詩句中就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鍾”等這樣為數不少的描寫,可證當時各地都有半夜鐘聲;而到歐陽修生活的時代,這種情形雖然少了,卻還是存在,寒山寺夜半確實敲鐘,稱做“無常鍾”;歐陽修依自己的閱歷“想當然耳”,被群眾認為少見多怪。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自這裡?

文人,儘可討論,我們看看熱鬧罷了。走到外面的寒山寺公交站,打車,可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