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滇藏明珠~雲南劍川

劍川縣位於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南端,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界雲龍、蘭坪,北靠玉龍,是大理州的北大門,地跨東經99°33′~100°03′,北緯26°12′~26°42′。縣域面積2250平方千米。縣城所在地金華鎮海拔2200米,縣境內最低海拔1973米,最高海拔4295.3米,年平均氣溫13.1℃,年均降雨量572.7毫米,霜期57天,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長冬無嚴寒,短夏無酷暑,屬雨熱同季、乾涼同時的低緯度高海拔獨特氣候。

劍川縣轄5鎮3鄉,88個村民委員會,5個社區,391個自然村。境內有白、漢、彝、回、納西等世居民族,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18.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6.2%,其中白族人口占90.6%,為全國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份,被譽為“白族之鄉”。 

劍川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目前發現中國最大的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海門口遺址,其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青銅時代,是雲貴高原“青銅文化”和“稻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之際,劍川就已成為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衝,與中原、東南亞地區和中、西亞地區有商貿文化往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劍川逐步形成了崇文尚教的社會風氣,教育鼎盛,文風大開,被譽為“文獻名邦”,蘊育了趙藩、周鍾嶽、張伯簡、張子齋等一大批名人。劍川於元代(1271年)建縣,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在劍川成功發動武裝起義,10月在劍川設立滇西北行政專員公署,12月底改設為麗江行政專員公署,劍川縣屬麗江專區。1956年8月,劍川劃歸大理州。 

劍川山川秀美,景觀眾多。是電影《五朵金花》中阿鵬的故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輝。境內有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鐘山石窟和重點風景名勝區石寶山;2012年,石寶山-沙溪古鎮景區被評為國家級4A級旅遊景區,千獅山(滿賢林)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八大片區之一的老君山;2002年世界101個瀕危建築遺產保護名錄之一的沙溪寺登街;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沙溪鎮;600多年曆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劍川古城;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溪興教寺、劍川古城西門街古建築群;民族風情濃郁、久負盛名,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石寶山歌會;譽為“高原明珠”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劍湖。劍川木雕藝術聞名遐邇,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木雕藝術之鄉”。石雕工藝精湛絕倫,“梅園石雕”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布扎、刺繡是劍川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

劍川資源豐富,優勢明顯。劍川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成礦帶區域,有銅、鐵、錳、鉛、鋅、砂金、煤、花崗石等礦藏資源,毗鄰蘭坪鉛鋅礦,極具開發潛力。松茸、芸豆、泡核桃、烤煙、地參、藥材等為可開發的特色生物資源,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明顯。國道214線穿境而過,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境內河流眾多,水能資源蘊藏量24.62萬千瓦,連接四地州和川滇兩省的滇西北電網在劍川交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