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三任王——太康失國

姒太康,姓姒,名太康,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三任王。

姒太康的祖父是夏王朝首任王姒禹,父親是二任王姒啟。

姒啟年輕時重武功不好女色,直到三十五歲時才結婚成家。但是他成家後,連續娶了三名妻子,都是隻生女兒不生男孩,他心中十分懊喪。後來他奉父命治理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在那裡訓練軍隊,便又娶了當地一名少女為妻,於虞舜三十一年(甲子,前2097)生下了第一個男孩,取名太康。

姒禹正式稱王時,姒太康已經二十八歲,一直跟隨在父親姒啟身邊從軍。祖父姒禹死後,他的父親姒啟繼承了王位,他便在朝中做了一名大臣。因為父親非常喜歡他,他又是王長子,父親晚年時便立下遺囑,立他為王位繼承人。

夏王朝三任王——太康失國

公元前2052年,夏王朝二任王姒啟病死於宮中,姒太康正式繼承王位,是為帝太康。以庚戌年(前2051)為太康元年。

夏王朝竊取天下靠的是姒禹掌握著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姒啟奪取天子之位也靠的是武裝力量。早在帝堯時期,夏禹便利用治水的機會組建了一支軍隊,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帝堯七十六年,司空(禹)伐曹、魏之戎,克之。”《呂氏春秋,召類》也說:“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又載“帝舜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徵有苗,有苗氏來朝”(《今本竹書紀年》),這些都是夏禹以武力征服天下的明證。

姒禹深知軍隊是維護國家統治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他正式稱帝后便把執掌軍隊的大權交給了兒子姒啟。姒啟也正是靠這支強大的軍隊擊敗與他爭奪帝位的伯益,消滅了反抗他的有扈氏一族,繼而又征戰四方以武力使四海臣服。但是,等到他的兒子姒太康即位時,情況卻完全改變了。

姒啟是一介武夫,根本不重視對後代的教育,他的眾多兒子也都是隻會打仗,不學無術缺德少才。姒太康是他的長子,從小嬌慣任性也就更勝一籌,除了迷戀打獵,追求享樂,沒什麼別的本事。

姒太康即位以後,既不重視國家的治理,也不關心軍隊的建設,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享樂上。他認為現在的國都位置不當,而且宮殿狹小,不夠氣派,有失天子之威。他下令在斟尋另建都城。斟尋也是姒姓諸侯的封地,其族稱斟尋氏,地處黃河南岸,洛水以北;土地肥沃,地域寬闊,是建都的最好地方。於是,姒太康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斟尋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宮殿,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

太康元年(庚戌,前2051)秋天,新的都城竣工。冬天,姒太康率領文武大臣和宗族貴戚遷都於斟尋。

遷都後,姒太康仍不以國事為重,荒無度,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遊玩和畋獵上。

《後漢書,東夷列傳》說:“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尚書,五子之歌》也說:“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史記》、《竹書紀年》等古文獻也都記載了太康失國的事情。

姒太康的失德,不僅引發了夏王朝的內部矛盾,同時也招致了外部族的大規模進犯。東夷族的有窮氏正是利用了夏朝內部的矛盾發動了入侵夏王朝的戰爭。

姒太康雖然少才無德,沒什麼治國的本事,但是父祖兩代窮畢生之精力南征北戰,東討西殺,潛心治國,勵精圖治,為他打下了良好基礎;外有武將安邦,內有文臣定國,所以他在王位上得以安全地坐了下來。不過,由於他本身的無德,對下屬群臣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俗話說,大梁不正二梁歪。天子奢侈無度,群臣自然也跟著腐化墮落了。於是,各種歪風邪氣開始上升,社會秩序逐漸出現混亂。

太康四年(癸丑,前2048)春,五十歲的夏王姒太康突然心血來潮,與幾名親信大臣率領一幫人前往洛水以南打獵。

夏王朝三任王——太康失國

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有窮國。

有窮國的大酋長妘羿早就有吞併夏王朝的野心,認為姒太康外出打獵,這正是攻打夏王朝的有利時機,便以夏王無道為藉口,調動有窮國的精兵數千人攻打夏王朝。

有窮國的軍隊很快侵入夏后氏境內。

由於姒太康疏於朝政,忽視軍隊建設,不重視地方的管理,使國內的政權形同虛設,根本沒有抵抗外敵的能力。有窮軍隊殺入境內,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攻殺,很快便接近了國都。

夏王朝守城的軍隊都是老弱不堪之流,根本不是勇猛善戰的有窮軍隊的對手,更何況朝中官員沒有絲毫的作戰經驗,強敵攻城兇猛,他們全都慌了手腳。經過商議,竟然決定棄城出逃。

有窮軍只攻打南門和西門,夏后氏一族的官員和百姓便乘機從北門和東門逃出,但沒跑多遠就被有窮軍隊包圍,全都成了俘虜。

妘羿率領有窮軍隊順利地攻佔了夏都斟尋。妘羿並沒有立即稱王(夏王朝所謂的王都是後人的稱謂,實際上夏王朝的帝王稱作“後”),而是代理朝政。

妘羿是個聰明的人,他知道他只是用“閃電戰”的方式突然襲擊夏都,才僥倖攻下了王都,而夏后氏還有十二大諸侯,地方勢力很強大,如果他們聯合起來與他作對,自己很難有勝算的把握。為了緩和矛盾,他沒有更改國號,也沒有屠殺夏后氏族人,甚至夏王朝大多數官員都保留了原來的職位。

正在洛水南岸打獵的姒太康獲悉國都失落,著實大吃一驚,十分擔心家人的安危。後來聽說他的家人和宗族大臣們都平安無事,便也就不以為然了。跟他隨行的大臣們都勸他聯絡各地諸侯起兵奪回國都,他卻堅決不肯。他說:“想要奪回國都就得發動戰爭,而戰爭打起來就會死許多人,我寧願自己不當天子,也不要讓那些無辜的人去死。”於是,他便在陽夏(今河南周口地區太康縣)定居下來。

有窮后羿篡權果然激起了各地諸侯的憤怒,紛紛起兵討伐他。妘后羿在各地諸侯反抗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將王位讓給姒太康的弟弟姒仲康。但他的條件是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窮國的賦稅,而且每年還要向有窮國提供雙倍的賦稅。姒仲康為了坐上王位,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這樣妘后羿便率領有窮軍隊帶著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財物返回了窮石。

夏王朝三任王——太康失國

姒仲康即位後,曾派人迎請長兄姒太康回國,姒太康堅決不肯,估計他是沒有臉面迴歸故里了。姒仲康只好把他的妃子和兒女們送往陽夏。

姒太康在陽夏一住就是十年,一直到死也沒有迴歸國都。

傳說他的五個兄弟曾在洛水之北等候他,埋怨他不肯歸國,致使兄弟不能相聚。

兄弟五人在洛北作歌而吟之,稱作《五子之歌》。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說:“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rui,今河南鞏義市東北),作《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共有五首,其中第五首說:“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後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尚書,夏書,五子之歌》)譯成今文大意是:“哥啊你為何不歸?我的心情傷悲,萬姓都仇恨我們,我們將依靠誰?我的心裡鬱悶,我的顏面慚愧。不願慎行祖德,即使現在改悔,又豈能挽回?”

據史學界專家考證,《五子之歌》並非先秦時作品,而是東晉人王肅的偽作。事實上姒太康的幾個兄弟也都不是賢良之輩。史書上說:“啟子太康,仲康更立,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可見姒太康的兄弟都是少才無德的紈絝子弟,他們不會也不可能寫出《五子之歌》那樣的文字。

姒太康四十六歲即王位,在位四年(《今本竹書紀年》)時失國,史稱“太康失國”。太康失國後偏居於洛水以南,死於帝仲康十年(癸亥,前2038),終年六十歲。死後葬在陽夏太康陵(今河南周口地區太康縣)。王號太康,尊稱後太康,諡號帝太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