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睢城鎮
古鎮睢城,自禹定九州,劃分疆域,睢寧就域屬徐州,地隸邳國。睢水東經紅葉社區廟灣而過。商朝,隸屬徐州蒲如國。西周時期,地屬取慮國。春秋戰國時期,睢城地區先後為魯、宋、齊、楚等國所有。秦始皇統一中國,睢城地區隸屬泗水郡取慮縣。漢末,睢陵縣治所由洪澤湖中遷徙至此,睢城鎮始為縣城所在地,至今1800餘年。睢寧縣自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立,跨越明、清、民國,睢城一直是睢寧縣府所在地。

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王集鎮
王集始名於明末清初年間。傳說,明朝時有一孫姓人家從山西喜鵲窩牽來此地落戶,當時他發現東來西往長途販運的商人經常路過這裡,就主動在路邊搭起一處茶棚,以賣茶水為業。後在多數路人要求下,他又做起了小吃生意。隨著生意興旺,因家庭人手少,孫姓主人又收留了兩名逃荒至此地的王姓弟兄倆為徒。三年後,王姓弟兄倆跟隨孫姓師傅學會了手藝,積攢了工錢,也分別成家立業,就在此地長期定居。後來,這裡逐漸形成了小集市。因王姓人口遠遠多於孫姓人口,那些在小集市上賣蔬菜、食品、小吃、農用工具的攤點,均以王姓居多,管理集市的也是王姓長老。久而久之,人們就自然稱之為王集,一直沿用至今。徐淮公路通車後,因王集東部有個很小的集市也叫王集,又都處徐淮公路沿線,為便於區別汽車停靠站的地名,故又稱呼大王集。

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李集鎮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1——1566年),山西洪洞縣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戰禍流徙到此。在此之前這個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兩大家,他們有錢有勢,無所不為。姓李的來到後,散財貨,結豪強,擴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樂於行善,對些要飯花子給吃給喝,幫助鄉民安居樂業,在百姓中威望漸漸提高,勢力和地盤也漸漸擴大,隨之,人們就開始稱呼李家集了。

姚集鎮
早在東漢末年,下邳南黃河南岸就有姚姓人家居住。公元182年(光合五年)孫堅為下邳丞,得次子孫權時,孫權母親愛吃的豆腐,就是御膳房大師從黃河南岸姚家圩村一姚姓家中購買的。 當時下邳城南的黃河堰下,是一片大面積的茅草荒灘。居住在這裡的姚、吳、孫、程、林五個姓氏十多戶人家都是從外地遷來的移民,鑑於姚姓一戶是三世同堂較為完整的家庭,並有一位60多歲的年長者非常正派,經常愛做善事,樂於團結大家,其家庭實屬本分人家。其他姓氏的居民在姚家的影響之下,也就自然地稱之此地為姚家莊。後因黃河連年決口氾濫,為防黃水衝淹災害,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便在村莊周圍挖溝排水築圩,後來,便自然稱呼此地為姚家圩。

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官山鎮

官山鎮素有“睢寧南大門”美稱。南與安徽省泗縣隔河相望,西部龍、官、荊、趙等7山峰巒蒼翠,境內龍河、白馬河、潼河三河環繞,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特別是籌建的4A級農村旅遊景點荊山,素有睢寧長白山美稱,歷史鑿山採石形成的水塘,地下泉水清澈見底,可容百人同時游泳戲水,慕名前來的游泳者絡繹不絕。荊山彭成來奇石館、趙山的龍泉洞、龍頭山的石雕、湯集古玩一條街、官山的石刻畫像,都讓遊人流連忘返。官山的製陶、柳編工藝會讓你百看不厭。坐落鎮區、投資6個億的眾友興和食用菌基地,亞洲第一,世界一流。

魏集鎮
魏集鎮屬黃淮平原,地肥水美,古蹟名人眾多,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該鎮是革命老區,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著名的新四軍“葉場圍困戰”就發生在這裡,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親筆為“葉場圍困戰”紀念碑題寫碑名並奠基。

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梁集鎮


梁集鎮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境內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姬苑, 並有以戚姬命名的中學。純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梁集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朋友來這片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熱土上投資興業。

古邳鎮
古邳,古稱“下邳”,別名邳州、舊州、舊城。素有睢寧縣“第一大鎮”美譽,江蘇省重點中心鎮,徐州市商貿旅遊型中心鎮、徐連經濟帶核心城鎮、睢北邳南經濟增長極、睢寧縣縣域副中心城鎮、睢寧縣門戶城鎮,同時也是睢北邳南地區經濟、交通、文化、教育、醫療、旅遊中心。

雙溝鎮
俗話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百年。觀音菩薩三日聚會結束,當返回南海又途經此地時,再次按下祥雲往下一看,卻發現她上次劃出的河溝北邊又居住了人煙,而且是一片低矮的茅草小屋,衣著破爛的窮苦的人家。於是她手指一動,在居住人煙和亂葬崗子之間又劃了一道河溝,這就是現存北邊的那條河溝。這條河溝,觀音菩薩是自東向西劃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西的。後來,隨著集市面積的不斷擴大,自然地把原來的幾個小村莊連到了一起,原來幾個小村莊的名字也就分不清了。那些做生意的遠近客商,也就自然稱呼這裡為雙溝集,久而久之,雙溝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桃園鎮
桃園鎮有著許多美麗動聽的傳說故事。如果說舊朱集村九女墩是一個悽婉悲涼的愛情故事,那麼,柴王賣傘到子仙、王母娘娘盛擺數十里的蟠桃宴,使桃園成為令人神往的仙境。加之村村地名都富有傳奇的色彩,曾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商賈慕名前來,久而久之,桃園自然地就成了蘇皖交界處商貿的聚集地。

沙集鎮
明末清初,沙姓上祖沙疏川,功名為文武進士。受官方派遣來睢寧東部執行剿匪。經幾年治理成績顯著,百姓安居樂業,深受官府和人民好評。沙進士奉命剿匪時所帶眷屬及子女就定居在今日沙莊。沙疏川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子叫沙天祿,領導族人創建沙姓祠堂,所需資金大部分由他贊助。沙家祠堂建成後,定立每年四月八日為廟會集中活動日。以致後來每年都有很多人前來廟會燒香叩頭。人員集聚,必有市場。做小買賣的,打拳賣藝跑江湖的都在廟會日設立攤點,活動十分熱鬧。因此,在此定居的人們逐漸增多。後來,為了擴大市場貿易,方便百姓貸幣交換及生活所需,沙天祿便召集社會名流共同商定集中逢集日。在沙天祿的提議下,一致同意每十天中的三、五、八、十定為做買賣逢集日。至清宣統年間(一九0九年以後)才命名為沙家集寨。後又圍繞祠堂建立一個圩牆,設有北門、西北門、東北門形成一個丁字形集市,以便於鎮壓土匪、流氓、搗亂集市。解放前夕,隨著多種行業增多,原有貿易區域又向西擴展。集市貿易形成了一定規模。原稱沙家集塞又被簡稱為沙家集、沙集。

睢寧各鎮地名由來及故事,你們鎮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革命老區區長 發表於:15-11-24 13: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