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向陽村:千畝葛根喜豐收 壩區發展富農戶

平壩向陽村:千畝葛根喜豐收 壩區發展富農戶

農戶正在採收葛根

連日來,安順市平壩區鼓樓街道辦向陽村葛根種植基地裡,人來人往,機器轟鳴。多輛挖掘機在村莊的田間地頭來回“奔波”,村民們緊跟在挖掘機後,採收、整形、分揀、背運、裝車,幹得熱火朝天。

向陽村葛根種植基地位於朝田壩區內。據平壩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經濟發展辦主任李元林介紹:“平壩區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來,共發展500畝壩區14個。其中包含樣板壩區2個、達標壩區8個,一般壩區4個,朝田壩區屬於8個達標壩區之一。”

產業選擇精準 產值大提升

“收入變多了,生活更好了!”從種玉米到種葛根、辣椒、茄子、南瓜等蔬菜,向陽村村民肖登惠最直觀的感受是壩區產業調整給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幾年前,肖登惠和村裡的大部分村民一樣,以種玉米為生,辛苦一年除了換取幾袋大米之外,看不到錢。

如何改變現狀?隨著農村產業革命的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但是種什麼、怎麼種?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7年底,平壩區引進貴州寶仁生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落戶向陽村。土地流轉、招工種植緊鑼密鼓進行,朝田壩區連片的土地上,1200畝葛根醞釀起向陽村致富的希望。

“葛根屬於藥食同源,可以加工為麵條、飲料、糕點等,深加工精粉還有更多用途。可以鮮售,市場不景氣時可以囤積在地裡,作為老藥材出售。”寶仁生公司董事長劉華介紹起選擇葛根作為種植主產業的原因。

據介紹,畝產值達到5000斤到6000斤,收購價大概每斤2.25元。今年預計採收300多萬斤,產值在600萬元以上。

為了提高產值,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劉華根據種植一年的經驗,按照土質鬆軟程度區分,將較瘦較硬的土地改種韭黃,並在葛根地中進行套種、複種香芋南瓜、茄子、蓮花白等。

“精準的產業選擇,使壩區成功實現了從主要種植低效作物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的轉變,加上覆種、套種等方式,產值大幅提升。目前全區壩區複種指數達到25%,2018年平均畝產值為4960元,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7元。”李元林介紹。

利益聯結緊密 農戶喜增收

“我家4畝地,以前自己種玉米,一年到頭有萬把塊錢就不錯了。現在把土地流轉到基地,一年流轉費用加上工錢,少說有3萬塊。”肖登惠一邊將葛根削須整形,一邊喜滋滋算起收入賬。

貧困戶李金蓮家原來種玉米,一年到頭一萬元左右收入,自從土地流轉,自己又到基地務工後,每個月僅工資就有3000元左右。“已經不是貧困戶了!”李金蓮靦腆地笑著。

“在這裡多好,家門口打工,賺得比原來多,現在幹活多有勁!”一旁的村民王玉高興地插話。

望著村民一張張笑臉,村委會主任鄒元琴也很高興。“去年一年,用工工資共計200萬元,解決全村3275人就業。另外,我們把全部收入的5%用於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作為社會兜底保障。”鄒元琴介紹道,以“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組織方式,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收入和享受分紅的方式增加收入。

龍頭公司帶動 產銷對接暢

早在挖掘機開始轟鳴的時候,來自廣西的收購商廖秋邦就等候在地裡了。

“我前幾天才剛來拖了兩車,一車36000斤。這裡的氣候種出來的葛根藥效含量高,跟我們桂林的比起來一點都不差。下一步,我準備在這裡投資興建一個葛根深加工廠。”廖秋邦坦言。

農業要發展,市場是關鍵。在向陽村,市場從來沒有絆住生產的腳步。

“我們公司‘自帶訂單’,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從來沒有出現過滯銷的情況,保證大家的收益。”劉華信心十足。

產業選擇之初,憑藉此前做貿易的資源和經驗,劉華就在品種引進地廣西到處跑市場、拉訂單,與廖秋邦等經銷商簽下葛根的保底回收訂單;套種香芋南瓜等蔬菜前,她數度赴廣東佛山、深圳等地,提前訂好了收購商戶。

“我們公司已經和西秀區談妥合作意向,明年將把葛根和韭黃種植髮展到西秀區,銷路方面將往杭州拓展。”劉華說。

據悉,依託龍頭公司和合作社這樣的新型經營主體,截至2019年9月底,平壩區14個壩區共引進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9家,發揮作用的合作社98家,帶動農戶72490人,其中貧困人口8182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