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1分36秒,100亿元

5分25秒,300亿元

12分49秒,500亿元

1小时3分59秒!1000亿元!比2018年快了43分27秒。

零点秒杀,一点收尾。短短一小时,你知道你参加了一个价值千亿的大项目吗?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1小时26分07秒,天猫双11成交额达1207亿元。这相当于2.6北京奥运会的赛事开支费用,冰岛2015年全年GDP,特朗普竞选60次总统的费用……

除阿里外,京东、苏宁、拼多多均提出了各自的业绩目标,截至目前也已颇有斩获。

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自11月1日零时至11日零时,京东平台十天累计下单金额突破1313亿元。

在苏宁方面,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表示,“1分钟,苏宁家电3C破10亿,苹果、小米、华为、海尔、美的、格力六大品牌破亿,苏宁国际破亿。”

随着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亚马逊等国内外头部电商平台的陆续加入,原本由阿里主导的、借由“光棍节”名义开展促销活动的双“11”逐渐发展为现象级商业。这十一年,改变了什么?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消费狂欢盛宴11年,改变了什么?

2009年,淘宝商城诞生的第二年,张勇只是希望以“光棍节”的名义,办一个属于淘宝商城的节日。让消费者记住“淘宝商城”。

事情一开始进展的并不顺利——当淘宝商城邀请商家参加“双十一”促销时,大多数商家表示拒绝,最后只有李宁、联想、飞利浦等27家商户参与。但营业额远超预想效果,11月11日自此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

现如今,源于阿里的双11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购物节。零点抢购,一波又一波的商品折扣拨动着人们的购物欲望,不断跃过里程碑的数字,展现了整个中国社会商业潜力的爆发。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11年间,它改变了数亿人的购物模式,盘食了线下品牌的渠道,创造了许多新兴行业,成为全球电商业的风向标,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学会网购,什么都买

2009年,网络购物在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98%。而中国传统零售百强门店的总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8%,是线上购物平台的5倍以上。这一年,尽管淘宝所代表的网络购物已经获得了初步认可,但与中国零售行业相比,仍然只是行业里的小玩家。网民们更习惯的是在互联网上社交,而把钱花在现实生活中。

而双十一成为了推动改变的一个转折点。漫游网络的年轻人盯着促销折扣,一拥而上。借助促销带来的网络效应,电商行业不断发展,阿里巴巴也不断将更多品牌商吸入自己的电商体系,从杰克琼斯这样的国产品牌开始,直到各类奢侈品类的国际品牌。

中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逐渐扩大,网民网络购物人均交易次数大幅提升。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大多数网民的消费习惯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另一方面,手机等移动设备购物缩短了决策时间,拓展了支付场景,进一步刺激消费。据统计,2018年“双11”全网移动端消费继续强势增长,移动端消费占比达到94%,PC端仅为6%。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网络购物逐步深入帮助人们消解购物仪式感,人们对消费品类偏好也逐渐升级。

在过去,特别是在单价较高的家具、大家电以及手机等品类,人们更倾向于认真研究,多方比较后在实体店进行购买。2015年双11,各个行业类目无线成交额占比均超过六成。2016年双11,无线占比最低的手机行业也已经达到了67%,单价较贵的大件商品也已经成为 消费者可以在移动端放心购买的品类。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从以往的基础商品到现在的消费升级类商品,移动端交易几乎渗透到了全品类。人们逐渐从学会网购发展到网购一切,这一习惯的养成无形中推波助澜了双十一的声浪和不断创造纪录的销售成绩。

电商发展:线上线下抢地盘

消费者在双十一狂欢消费的背后,其实是各大电商线下夺食,线上争盘的结果。

2018年,共有来自全球各国18万家品牌参加了这场角逐激烈的商业奥运会,其中,237个品牌成交金额空破1亿元,跻身天猫“双11” 亿元俱乐部。每年更新的亿元俱乐部排名为品牌商制造了一种紧张感,不断吸引着线下品牌的加入。传统电商夺走了线下商家的蛋糕。2017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平台在社会零售品总额之中占比达到了17%左右。

而在线上电商内部,十年过去,中国电商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阿里一家独大,到如今的阿里京东拼多多“三足鼎立”,阿里正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不过,在2018年“双11”,天猫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展比为67.9%,比去年略提高1.67个百分点。其次,京东、苏宁 排名也与去年一致。京东占比有所下降,为17.3%,苏宁占比有所提升,为4.7%。值得注意的是, 唯品会排名较2017年下降,落后于亚马逊和拼多多,仅占2%。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双十一成为洞察中国经济的新维度

无论是消费者的狂欢还是线上电商的角逐,“双十一”的十一年记录了国内电商乃至整个零售行业快速发展的轨迹,它的热闹以及不断刷新纪录的电商成交额,已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最佳窗口之一。

时代数据根据2018年双11的最新数据发现,尽管在整体上各个省(市)的双11真实爆发的消费需求不能完全和经济体量一一对应,但是依然呈现了很高的相关性。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广东省当日成交额在各省中位居榜首,占比达到23.80%,没有辜负经济及人口大省的名号。浙江和江苏两个购买力同样满满的大省也和广东一样同属经济大省;除了上海和北京这两个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在全国GDP排名中的位次和双十一成交额排名相差并不大。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而这一次“双十一”爆炸式增长的销售额背后是整个中国社会商业潜力的爆发,是中国无比强大的消费实力和充满生机的经济活力。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第二个十年,双十一该如何突围?

花了十年的时间,从2009年交易额5200万元到2018年交易额2135亿元,双十一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取代了线下门店,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购物狂欢节。繁荣之下,却仍然潜伏着危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网购、促销早已成了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事情。一年中“318女王节”、“618店庆”、“99大促”、双十一、双十二、换季清仓等等名目繁多的购物促销日让人眼花缭乱,审美疲劳。与此同时,随着购物渠道的丰富,一些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通过微商、代购、海淘等渠道买东西,这些平台成交的价格优惠程度和体验不输双11。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Papi酱吐槽“双十一”)

不再优惠而又耗时的规则、层出不穷的购物节和购物平台、基本已饱和的购物需求,让消费者参与的意愿逐渐降低。

十年间依靠低价驱动不断拉动交易额和订单量的双十一,交易额虽然在不断增大,但趋势却在逐渐放缓。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第二个十年,双十一该如何突围,继续创造高增长?

平台各显其能,挖掘新需求

近年来,电商巨头们奋力厮杀在一二线市场,而被忽视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开始爆发出诱人的消费潜力。拼多多的崛起让电商平台们意识到这点之后,下沉市场便迅速成为各平台争夺的焦点,不管是年中大促还是双十一大战,“下沉”都成了重头戏。一旦成功,低线城市及农村市场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线上线下整合,双十一,看得见也摸得着

随着消费者要求提高,传统电商的垄断、昂贵的流量、假冒商品的泛滥以及体验感的缺失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近来越来越多的线上巨头开始整合更多的线下门店资源,线上、线下的融合开始加速。

这一方式一旦成功,网购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和实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相结合,一方面能给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服务,另一方面线下实体店也可以通过直观的体验为电商引流,从而促进电商销售额增长。

11年双十一,全国人民终于上了同一辆车:购物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