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一個字的平仄?如何快速學習?

郭暉


說在前面

給孩子看病,診所里人滿為患,我正在排隊。利用排隊的間隙,在想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

“快速學習”這些字眼讓我很反感。這不是一個人的病,這是這個社會的病。我們什麼都求快,這實在是脫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有些事宜快,如急救,如救火,如賽跑等,但還有很多事宜慢,這學詩就是其中一件。

我這個回答可能有些文不對題,因為題主要求“快”,我卻囉囉嗦嗦說一些“慢”的事情。但學詩這個事卻的的確確需要慢功夫,尤其是這格律詩。

畫龍畫虎難畫骨,格律詩的形式好學,難在意境上。許多人將功夫用在研究形式上,在意境的營造上卻很少見用工夫。這大概是因為形式有很多明晰的理論,學起來總能抓住點什麼;意境卻是件很模糊的事情,主要靠悟,靠揣摩,學起來總覺得空空的,什麼也抓不住。

題主學詩,從判斷字的平仄開始,這沒錯,因為這是最基礎的。如果不知道平仄,那麼對仗、相粘、拗救等等就無從談起了。要判斷一個字的平仄,得先知道什麼是平仄;還得知道,古代的平仄與現代的平仄有何不同,這是個難點;最後才能講學習的方法,至於快不快,這個還真不敢保證。

什麼是平仄?

現在有很多人是反對學習格律的,因為他們只看到格律對自己的束縛,實在是沒有理解格律的本質。王力先生曾經說過: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在當代基礎教育階段,欣賞詩歌只重內容,忽視形式,實在是難以透徹地理解詩意。這種習慣,也影響了孩子之後對詩歌的理解。題主學詩能從判斷字的平仄開始,從形式開始,我是很贊同的。

平仄實質是對聲調的分類。

聲調是我們漢語裡客觀存在的東西。學過普通話的人都知道,現代漢語裡有四種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這種叫法實際不標準,但用在日常教學中,卻非常容易讓我們區分四聲。其實所謂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是指:陰平聲(一聲)、陽平聲(二聲)、上(shǎng)聲(三聲)、去聲(四聲)。

平,就是平直的意思。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據此,這四種聲調就可以分為兩類:平聲與仄聲。平聲的調值平直,可以延長。仄聲的調值或曲折不平,或短促,難以延長。現代普通話的聲調中,陰平聲和陽平聲屬平聲,上聲和去聲屬仄聲。

但是,我們學習的格律詩卻不是用現代音韻寫成的,用的是中古音韻。中古的聲調與現代普通話是不同的。中古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其中上、去、入三聲都屬於仄聲,只有平聲屬於平聲。正是這種不同,讓很多人在判斷古詩當中字的平仄時常常失誤。

難點:從中古音到現代音的變化

從中古音到現代音的轉變,有一個說法是“平分陰陽,入派三聲。”

平分陰陽,是說中古音中的平聲,到現代普通話中分為陰平聲和陽平聲兩種。這種變化不影響平仄的判定,所以學詩時可以不管。現代普通話裡讀陰平聲和陽平聲的漢字,一般都可以歸為中古時期的平聲。

入派三聲,是說中古音中的入聲,到現代普通話時已經消失。原先讀入聲的漢字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併入平聲,一部分併入上聲,一部風併入去聲。併入上聲、去聲的入聲字,因為都同屬仄聲字,所以也不影響平仄的判定,所以學詩時也可以不管。最緊要的是併入平聲的入聲字,它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古為仄聲,今為平聲,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如果碰到這類字我們不加以分辨,就會錯誤地認為古人作詩,在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判他們個出律之罪,實在影響我們學詩。

以下是《古入聲今讀平聲字簡表》,圖片截於胡安順、郭芹納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古代漢語(下冊)》。

怎樣知道一個字的平仄呢?

題主在題目裡,並沒有說為什麼要去判斷一個字的平仄。但我想了一想,判斷平仄這種事情,似乎也只有在學習格律詩、填詞等情況下才會用到,所以我就默認題主在學詩。

如果不是學詩,只是區分現代普通話裡的平仄,那就太容易辦了:把普通話的四聲讀準,能分辨出聲調,自然就能分辨出平仄。不知道讀音聲調的,去查字典。

如果是學詩,就要稍微難一點,但其實也是很容易的。讀準普通話的四聲,這就解決了大部分字的平仄判斷問題。剩下最難搞定的部分就是古入聲今讀平聲的字。這一部分有好幾個辦法供選擇。

一、全部背下來。把上面圖片中的《古入聲今讀平聲字簡表》全部背下來,這是最笨、最下功夫,卻也最有用的辦法。

二、碰一個,查一個,記一個,慢慢積累。讀“風急天高猿嘯哀”,就記住“急”是古入聲字;讀“白日依山盡”,就記住“白”是古入聲字;讀“恨別鳥驚心”,就記住“別”是古入聲字。就這樣一個一個記,慢慢的,大部分入聲字也就記住了。

三、尋找規律,以律而記。如史存直先生總結的方法:

(1)b、d、g、j、zh、z六個聲母陽平字是入聲。

(2)fa、fo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

(3)d、t、n、l、z、c、s七聲母拼e[ɤ]韻母,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只有陽平、去聲)都是入聲。

(4)zh、ch、sh、r 四聲母拼uo韻母,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沒有上聲)都是古入聲。

(5)b、p、m ,d、t、n、l 七聲母拼ie韻,除了“爹”(diē)字是古平聲外,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

(6)üe 韻除了“嗟”(juē)“瘸”(qué)“靴”(xuē)之外,都是古入聲。

(7)g、k、h、z、s五聲母拼ei韻母(c不拼ei),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沒有去聲)都是古入聲。

(8)有些字文言白話讀音不同,文言讀開尾韻,白話讀“i”尾韻或“u”尾韻,這些字是入聲。

四、利用形聲字的聲旁。形聲字的聲旁是入聲字的,那這個形聲字很大幾率也是入聲字。如“白”是入聲字,“伯”“柏”都是入聲字。

五、利用律詩的平仄規律來倒推入聲字。如果一句詩的某個地方,按照普通話的平仄去衡量,不符合格律,特別是應仄而平的地方,我們就要查一查是不是入聲字搞的鬼。如“一歲一枯榮”按普通話的讀法,其平仄為:平仄平平平,最後三個字全是平聲,這是詩家大忌,稱為“三平尾”。我們就要查一查這裡平的蹊蹺的“一”是不是入聲字。“一”在古代是入聲字,屬仄聲,所以這句詩的平仄應該是:仄仄仄平平,完全符合格律。這樣我們就認識了入聲字“一”。

結束語

平仄是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在現代普通話中,平聲指陰平聲(一聲)和陽平聲(二聲),仄聲指上聲(三聲)和(四聲)。在中古音中,平聲指平聲,仄聲指上聲、去聲和入聲。

現代人學習古詩,最難的是分辨變成平聲的古入聲字。不過對於會說南方方言的人來說,也是比較好分辨的,因為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入聲。方法很多,選擇適合自己的,終會有進步。至於快不快,本人真是無法保證,在此真誠致歉。

@會說話的鍋,只說鍋想說的,歡迎關注!

會說話的鍋


結合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

初學格律時,最大的困難就是弄不清楚平仄。普通話好的朋友告訴我:用新韻,一二聲是平,三四聲是仄。沒什麼難的。在普通話的基礎上弄清平仄後,多讀唐詩宋詞,看到平仄有疑問的,再去查平水韻,看是不是古今發音不同,這樣很快就通今識古了。

但現在問題是我從小在河南農村長大,那個年代老師也不要求普通話必須過關,現在還真回憶不起來哪個教師教過我普通話。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學一年級時老師教“國”字的時候,扯著嗓子領讀:guó,guó,中guāi的guó。門外看門的大爺來一句:中國的鍋就是比外國的鍋好!不是手不溜,怪襖袖,我確實不會普通話,怎麼辦?

經過摸索,找到了一條適合我自己的方法:方言類比法。

河南人講普通話很難改掉河南口音,為什麼?因為河南話的讀音接近普通話,只是聲調與普通話差別大點兒,上學的時候最害怕的語文題就是給漢字注音標調。如果把河南話和普通話攪在一起,恐怕越搞越亂。後來我決定從自己最熟悉的方言入手,來分辨平仄。方法如下:

在普通話中找四個代表字,許多書籍推薦

媽、麻、馬、罵,

普通話,正好一二三四聲

在河南話中,媽發音近普通話中的二聲,麻發音近普通話中的四聲,馬發音近普通話中的一聲,罵,與普通話發音差別不大,四聲。但在韻母是ie\\ue,在普通話中讀四聲的字,在河南話中大多讀一聲,如:葉、月、越,鐵等。

雖然知道這些,但在實際運用中並不方便。那就跳過這些,直奔結果:遇到不知道平仄的字,就直接用方言讀出,再和四個參照字反覆誦讀比較,接近哪個就是哪個,然後再通過字典或者網絡工具確定是否正確。才開始的的時候,準確率大概只有70%左右,這也是不小的成績。經過20天左右的努力,基本是解決了平仄辨別。

熟悉了對聯和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後,就回憶自己從小學開始還能記起的詩詞,遇到似乎不合格律的,就查平水韻來看是不是古今讀音不一樣。如讀到“天寒白屋貧”,用普通話,五連平。按格律,應該是平平仄仄平。一查平水韻,白、屋都是古入聲字,古仄。再看下去發現:珀、百、拍、伯、泊、箔、帛、柏,都是入聲。猜測入聲字的形聲字也是入聲,反之亦然。再查資料,瞭解更多的辨別技巧。很快就跨過了平仄關。

後來我把自己的體會分享給了一個有同樣困惑的朋友,結果他用了一週就找到了竅門。讓我不得不服氣智商的高低是有先天成分的。

嘮嘮叨叨說了這麼多,如果能給朋友們多少有一點兒啟發,也不枉在鍵盤上摳半天了。


湍水釣叟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今音的第一第二聲約等於古音的平聲,今音的第三第四聲,約等於古音的仄聲。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

古人列舉了如下三十二個字,作為平仄基本知識鍛鍊的文字,只要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字的平仄,那麼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觸類旁通,一讀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按次序分別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字的平仄分別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字分別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雲山淺淺


喜歡楹聯的朋友開始都會遇到對仗中的平仄問題,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對於如何判斷和確定字的平仄很犯頭痛。現在我就來談一下,怎樣知道一個字的的平仄?如何快速學習的問題。

怎樣知道一個字的平仄

對於漢字的平仄,其實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講明白。尤其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些不是專門研究文字學的一般愛好者,更是被那些生澀難懂的音調韻律弄的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在前期粗淺的學習中,我大致知道古漢語音調叫做“古四聲”,發音分平、上、去、入四聲,同現代的普通話發音有很大的區別,比如這個“竹”字在現代發音是“平”聲,但在古發音中卻是“仄”。

現代普通話分四聲,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陰平、陽平都是平,屬平聲;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這個比較好理解,一般普通話相對標準的就能發音準確。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各地的方言,發音又有很大差別,有的文化名人做出的詩句或者對聯明顯就有方言的痕跡。或者說按照方言發音就符合平仄要求,按照普通話就不對仗。毛主席的很多詞就有湖南話的音調。

我建議用話聲調作為確定平仄的基礎

現代人講話普遍接受普通話的音調,而對於古四聲卻很少接觸,即便是專業的文化人用古四聲來發音聽起來也感覺怪怪的,所以,我們在日常作詩或者作對聯時,應該按照普通話的四聲來確定平仄。也就是說,普通話的一聲、二聲是平,三聲、四聲是仄。這樣既符合人們的講話習慣,又好記好學,便於操作,何樂而不為?


方圓居文化


問題:怎樣知道一個字的平仄?


前言

作格律詩詞,清楚每一個字的平仄很重要,否則就容易犯出律的問題。對於現代人來說,掌握好平仄,需要注意這三個辦法即可。

一、大多數的平仄與今天普通話類似

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今天的四聲是1234。其中大部分的字平仄是相同的。

例如古四聲的平聲,類似於今天的1聲和2聲:朝、見;辭、雲。

古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其中上聲類似3聲:彩;去聲類於4聲:帝

難的是古代的入聲,今天可能是平聲,例如: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平平入去上平平。

二、古仄今平的字

古仄今平的字,大部分是入聲字,例如:白、石、叔、熟、集、合............

對於入聲字的區分,有一些規律,但不是100%的準確,可以百度一下老街寫過的一篇文章:《老街味道-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1、-n和-ng結尾肯定不是入聲

2、zi、ci、si沒有入聲

3、zh、z、g、j、b、d,的二聲(陽平)大部分是入聲zhuo、chuo、shuo、ruo、4、kuo、fa、fo、la、不論什麼聲調(實際上無上聲),都是中古的入聲字。

..............

內容比較多,其實記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不建議大家一定費心去記住。而且即使費心去背了,也不可能背過。

三、知道一個字的平仄,最好的辦法

創作時遇到把握性不強的字,用最簡單的辦法:查。現在我們的都有電腦和手機,所以檢查平仄非常方便了。

用電腦的話,百度平水韻,打開頁面,進行頁面內的搜索(ctrl+f),輸入要用的字查找即可。

用手機的話,同樣找到平水韻的頁面,uc瀏覽器中長按,出現頁內查找,輸入要用的字即可。

另外,在網絡上也有不少檢測格律的軟件,例如詩詞吾愛、國粹網,都可以檢測出平仄和格律。不過,需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義。

結束語

最好的辦法還是多寫、多讀。例如讀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時,自然就是能記住”急“是個入聲字。讀到”遙看瀑布掛前川 “時就知道”看“在這裡是平聲,讀到”偷看吳王苑內花“時,就知道原來”看“是平仄兩用的字。

當然,一定要懂基本的格律知識,否則讀多少也搞不明白。

同理,自己作格律詩作得多了,這些字當然記住的也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個問題要分二個方面來看,因為目前作詩詞使用的韻譜,有使用新韻的,也有使用平水韻的。

新韻依據普通話的聲調,除了少數的雙聲音調的字以外,一般一、二聲調為平聲,三、四音調為仄聲。

平水韻就比較複雜一點。

平水韻分為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下平聲可以對應普通話的第一聲調;上平聲可以對應普通話的第二聲;上聲可以對應普通話第三聲;去聲可對應第四聲。

平水韻中的入聲已歸入普通話四個聲調中,所以新韻中沒有入聲。

平水韻中比較麻煩的就是這個入聲。除了死記硬背,恐怕也只有查字典一途了。沒有其它捷徑可走。多寫多用可以記住一些,但對於象我這樣年紀大記性差的人來說,也只有查字典一途了。



8232354703122老三屆


格律詩必須講平仄,所以理解平仄是閱讀和創作格律詩的基礎。

一、什麼是平仄?

平仄是漢語語言的一種聲調關係。

聲調是漢語的特點,語言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

南朝梁沈約最初發現漢語裡共有四個聲調,即平、上、去、入。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二、怎樣區分平仄?

平仄的區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語音來區分。

古漢語語音平仄:

平——平

仄——上、去、入

現代漢語語音平仄:

平——陰平、陽平

仄——上聲、去聲

古代漢語的平聲,到現代分化為陰平、陽平,上聲中有一部變為去聲,去聲到現代依然是去聲,現代漢語中,入聲消失了,古代的入聲字雜入了現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其中雜入去聲者最多。

如果是用現代漢語語音來寫的格律詩,那麼我們需要用普通話的四聲區分平仄就好,這樣學過小學拼音的人都能區分,很方便。

麻煩的是,我們讀的格律詩基本都是古人寫的,由於語音的變化,很多古人合律的詩,現在讀來卻不合平仄了,這就要了解一下古漢語的語音了。

古漢語的平、上、去三聲雖與今人稍有不同,但大體相近,不影響平仄區分,最麻煩的是入聲,因為現代漢語已經沒有入聲字了。

有人提倡將入聲字都背下來,小樓覺得沒必要,遇到不了解平仄的字,查就好了。

三、怎樣查平仄?

現代網絡發達,要查一個字的韻是很方便的。

1、搜韻網

搜韻網可查平水韻,詞林正韻等很方便。

2、韻典網,經常打不開,不推薦。

3、漢典網

漢典網也能查韻。


在檢索框輸入你要查詢的字,在檢索結果那裡點音韻言。


然後再點韻書。

出來的結果有該字在歷代韻書中的平仄,還有古漢語擬音,非常好用。

(完)


謝小樓


平仄只是聲調一個二元簡化單位,既不復雜,也不神秘。只要我們學會漢語拼音方案的四聲分辨。記住四個字“非平則仄”,就可以知道一個字的平仄。



漢語拼音(新韻體系)中的平仄

一、漢語拼音方案中,將漢字字音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中帶平字的(陰平、陽平;或稱第一、二聲)就是平聲。

二、不帶平字的(上聲、去聲;或稱第三、四聲)就是仄聲。

中古音(平水韻體系)中的平仄

一、中古音中,將漢字字音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同樣帶平字(平聲)的為平聲,不帶平字的(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

二、由於古今音已發生變化,也至使一些字音的平仄發生變化,使平仄的分辨與今音產生了一些差異,具體有如下幾種情況:

1、中古音中的平聲字基本上分到普通話的第一、二聲中,平仄不變。

2、中古音中的上聲字和去聲字基本上仍為普通話的第上聲和去聲,平仄不變。

3、中古音中的上聲字小部分變為普通話的去聲,平仄不變

4、中古音中的部分入聲字分入普通話的上聲和去聲中,平仄不變。

5、中古音中的部分入聲字分入普通話的陰平和陽平聲中,平仄改變。




從上兩表可見,其實這部分的常用字並不多,在學習中逐漸掌握就好了。

6、中古音中的小部分平聲字,今讀仄聲。也有小部分仄聲字今讀平聲。

這部分的字也不多,至目前我已整理到的就四十多字。稍後我會附上詩例,在頭條文章裡首發,大家可關注一下。截個圖:



7、中古音中有小部分同義字的讀音,可平可仄。

這部分的字也不多,我很早前已完成整理,並附了詩例在頭條文章裡發佈過,有興趣的可翻閱一下。也截個圖:


8、中古音中有部分多音字,不同字義,平仄不同。

這點也要注意一下,中古音多音字的平仄也有小部分和現代漢語有區別,這點稍後有時間我也會整理。



以上八點,前四點中古今音的平仄沒有變化,可以不理會。後四點中古今音的平仄產生了變化,但這部分的常用字並不多。也不用去背記,在創作訓練中不斷學習熟悉就好了。


詩詞書院


我們在閱讀詩歌或是戲曲、曲藝作品的時候,常常體會到一種琅琅上口的音樂之美。這是與文學作品的藝術特性決定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押韻,二是平仄。押韻,就是在某些句子的結尾之處,用同韻字。用韻按一定的規律,使得語言就如車行的轍跡一樣,所以,押韻又叫“合轍”。

如果要寫詩歌,或是戲曲、曲藝的唱詞,要達到琅琅上口的音樂之美,除了要講究合轍押韻之外,還要講究聲調平仄的規律。因為聲調的平仄是表現聲音的高低、升降、長短的。是協調韻律的重要因素。簡單的說吧,押韻與發音相關,平仄與聲調相關。

傳統音韻學中,對於平仄都有解釋,但大都說的不是很清楚。平仄與聲調相關,現代普通話分四聲,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陰平、陽平都是平,屬平聲;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

舊的音韻學中,漢語的發音分平、上、去、入四聲。入聲字在漢語普通話中被取清了。原來讀入聲的字,分別劃入到平、上、去三個部分中了。古代發音中,“平”是平聲,“上、去、入”屬仄聲。這樣一說,平聲與仄聲的區別似乎很明白了。可是,為什麼這樣規定?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很難在詩歌創作中做到得心應手。

現代的音韻學研究,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方法,對聲調的研究,可以通過量化方式,把聲音的調值測量出來。通過音調調值的研究,可以很好的解釋說明,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下面是漢語普通話四聲調值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漢語普通話第一聲的調值是55,特點是音高很高,發音很平,叫一聲高又平。二聲的調值是35,發音特點是,先稍低,然後向上揚,二聲向上揚;三聲的調值是214,發音特點是,起初稍低,慢慢向下沉,然後再向上揚,三聲拐個彎。四聲的調值是51,起始很高,迅速下降。從5降到1,叫四聲降下來。

這裡的調值和音樂中的調值是一樣的概念。明白了調值。再來看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就好理解了。聲調是平的,或者是上揚的,就是平聲;音調有下降的,就是仄聲。

詩詞在古代是用來演唱的,平聲字的發音是可以延長的,比如a這個音,發第一聲(平聲)的時候,是可以延長的。而發第四聲(仄聲)的時候,無法延長。這就是詩詞的韻腳之上,都用平聲字,不用仄聲字的原因。因為一句完整的話說過,要抒情,要拖腔,用了仄聲字,會把情感的延續打斷。這是文學和音樂的關係。

古代的入聲字,其發音特點,與普通話的輕聲有點相象,也有點象爆破音,發音迅速,短促。所以,也屬於仄聲。仄本身就有收窄之意。下面是普通話四聲舉例:

普通話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陰是靜,陽是動。陰是沒有變化,陽是動,不斷加力升調,但無論陰平,陽平,聲音都是可以延長的。下面我們以一首唐詩為例,說一說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饗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杜甫的《客至》。其平仄的格式是這樣的。

格式中帶圓圈的地方是可平可仄的,不帶圈的地方是必須嚴格遵守平仄規律的。三角形的地方是韻腳。我們只看看上面這首詩的每一句最後一個字就行了。一三五七句分別是水、掃、味、飲,全是仄聲字,二四六八句分別是來、開、醅、杯,全是平聲字。

平仄的規律掌握好了,閱讀起來,就會有音樂感。現代戲曲和曲藝中,唱歌的創作,還是很注意平仄和押韻的。我們看看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的一段唱:

壘起七星灶,

銅壺煮三江,

擺開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來的都是客,

全憑嘴一張,

相逢開口笑,

過後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涼,

說什麼周祥不周祥。

其基本遵循的規則也是一樣的。上句是仄聲,下句平聲。


七月流火140400643


漢字讀音有四聲,四聲二元化即分為平仄-----仄即不平。平仄產生與南朝時期,對格律詩有深遠影響。

古人是怎麼區分平仄的呢?

古人認讀漢字使用的是切音的方法,《切韻》、《集韻》、《廣韻.》以及《康熙字典》等工具書都是用切音方法認讀漢字,用已會讀的漢字反切得生字到讀音,古漢字讀音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對於四聲分辨,南朝沈約的《答甄公論》說:“……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將四聲與四時相聯繫。唐朝釋處忠所著的《元和韻譜》說:“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對四聲描繪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康熙字典》收錄有)。我最早也是從《康熙字典》的四聲歌訣開始對四聲有所認識的。

我等的粵語平仄區分(我估計南方其他方言也一樣)

我這邊老一輩(七八十歲以上)會做詩對的人都用調切音方法來區分四聲。早年網上看到香港小學語文教學詩詞部分也教調切音(粵語四聲九調)。

我的平仄區分主要也是依據《玉鑰匙歌訣》從粵語讀音中做出大致判斷,在不能確定又需要準確判斷的時候再韻書(平水韻)來糾正即可。如果寫詩詞對聯,大體寫出來後在利用網上資源來修正(我主要是用《搜韻》)。

國語的平仄區分

國語讀音也分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有專門針對國語編寫的韻書《中華新韻》,其平仄劃分為:平聲-----陰平和陽平,仄聲——上聲和去聲。用新韻的話,區分平仄很簡單了。

總之,不管國語粵語或其他方言,從讀音中記住“不平就是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