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被国民党暗杀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宪党人--汤化龙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引起来的。当时参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党外,还有立宪派人士和地方士绅。武昌起义胜利后,选出来的湖北军政府的领导人黎元洪、汤化龙都是立宪派人士。

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汉族,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历任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湖北省军政府民政总长、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秘书处长、北京政府(北洋政府)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会长。与立宪派首领梁启超关系往来密切,民国初著名立宪派头面人物。

浅谈被国民党暗杀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宪党人--汤化龙

汤化龙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汤化龙被委以法制局副总裁。辞不就,与立宪派诸要人在上海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4月当选为临时参议院副议长。5月加入共和党。10月组织民主党任干事长。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支持袁世凯独裁。又与梁启超合组进步党,对抗国民党。“二次革命”爆发后,联合议员孟森等通电反对。1914年任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翌年辞职赴沪,参加护国运动。袁世凯去世后,汤化龙曾任段内阁内务总长。

1918年3月汤化龙出国考察,9月1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被国民党人王昌刺杀身亡。后归葬湖北北省蕲水(今浠水)伍州新港。

汤化龙著有《违警律释义》、《游美日记》、《蕲水汤先生遗念录》等著作传世。

(一)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政治情况

清末宪政改革始于1905年清朝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到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为止,前后进行7年时间,主要围绕立宪派对宪政的要求和清廷对立宪的预备进行的。

1905年7月,清朝政府下诏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一切政治,以其择善而从”(后改派李盛铎、尚其享替代徐、绍二人出国)。1906年他们先后从欧美回国,向慈禧太后密陈:“欲防革命,舍立宪无他”,实行“宪政”,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并且指出:“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正式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1908年8月27日,清朝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北京成立资政院,声称要实行“君主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公布《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咨议局是向地方议会过渡的临时性机构,资政院是清朝政府仿效西方议会模式设立的全国性舆论机构,是西方代议制在中国最早的尝试)。1909年,清朝政府命令各省一律成立咨议局。至9月,除新疆外,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1910年10月中央设资政院。1911年5月,清朝政府公布《新内阁官制》。并按照新官制组成了责任内阁,由于是以皇族为主导地位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

浅谈被国民党暗杀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宪党人--汤化龙

皇族内阁

宪政必须在保障公民自由、实行民主基础分权制约政府权力。而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根据清朝政府公布的《新内阁官制》,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建立的“皇族内阁”则表明清朝政府无意实行君主立宪政治,而是以实行内阁制为名,进一步把大权集中到了满人亲贵(皇族)手上,从而暴露了皇族集权的用心,引起了立宪派的强烈不满。最终造成了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武昌首义,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清朝宣统皇帝退位,授权袁世凯建立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拒绝在1911年召开国会和皇族内阁上台后,立宪派绝望了。他们转向与革命派结盟。由于他们在知识阶层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响,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优势和领导地位,同时有自己的武装——各城市的商团,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宪派推动了各省纷纷宣告“独立”,并维护了过渡期的治安。但他们没有成为革命派,对革命派后来一些错误的举措是坚决抵制的。准确地说,他们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稳健力量。

可以说,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朝政府,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来自革命党人武装起事的压力,他们始终坚持以武力“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孙文语),或谓“不革命决不能立宪”(汪兆铭);又要面对自预备立宪公会以来不断请愿、要求速开国会的高涨呼声。实际上,清廷也意识到了“欲防革命,舍立宪无他”(载泽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皇族内阁”的成立令立宪派人士大失所望,转而与革命派进行结盟,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可以说,满清皇族为了保住皇位和专制权力,不肯放弃特权,是导致清廷退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和导火索。

“皇族内阁”在辛亥革命后倒台,由袁世凯组成的新内阁所取代。

(二)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军事情况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按照欧洲军队方式练兵,办了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欧洲新式枪械,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训练出了自强军,袁世凯则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自强军后来成为南洋新军的前身,而小站新军则是北洋新军的前身。

浅谈被国民党暗杀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宪党人--汤化龙

李鸿章

北洋主要属于李鸿章的淮军体系,南洋主要隶属于曾国藩的湘军体系,两者虽在洋务运动上志同道合,但仍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其衍生出来的南洋新军和北洋新军自然也是不同的两者。此外,张之洞编练新军属于地方行为,是其以南洋大臣之身份一手操办,与袁世凯奉旨编练新军性质不同。北洋新军属于中央军,而南洋新军则属于地方军。

1901年,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清朝政府下决心改编军队。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

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一说为14个镇﹑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就是袁世凯北洋六镇,其兵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已经成立了二十六镇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拥兵7.5万人,而南洋新军只有一个半镇约一万六千人。除此之外还有直隶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个地区总计14师、18旅、4团、1禁卫军。另外还有巡防营兵力共计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枪,再加上八旗军兵力225000人以及绿营兵133000人,总体来说清政府当时至少还有百万军队。

发动武昌起义的主要是南洋新军(湖北新军)。其中三分之一参加了革命组织或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三)立宪党人汤化龙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汤化龙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为求新知,由北京进士馆选为官费生,东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1908年学成返国,任民政部主事。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各省咨议局(即临时省议会),汤化龙被选为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时三十五岁。在立宪请愿运动中,是一个核心人士。

现在许多人仍然在重谈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中华民国是当时中国的各派势力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相互妥协、互相理解,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的情况下,谈出来的。

浅谈被国民党暗杀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宪党人--汤化龙

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一个偶然事件引起来的。当时清朝的实力并没有得到极大的削弱。而且当时参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党外,还有立宪派人士和地方士绅。武昌起义胜利后,选出来的湖北军政府的领导人黎元洪、汤化龙都是立宪派人士。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被后人称为“首义”,即首场起义的意思。作为常识,人们都知道武昌的首义,是革命党人的事,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立宪派人士,武昌的首义能不能成功,都很难说。

对于清朝政府,理论上说,立宪派人士是帮忙而非造反的。实际上立宪派人士一直在帮忙,推着清朝政府走,想早点把政府推到立宪上去。但是推到辛亥年,推不动了。不仅推不动,而且满人亲贵还要收权,把地方的权力收到中央,把汉人的权力收到满人手里。皇族内阁的出台,则让他们彻底失望,从头顶凉到了脚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突然发生,先且不论成因和结果,此次起义在事实上十分仓促,初无全算,“革军既起,尚未得一首领,众议以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当之”,黎初不应,理由为民意所向系在咨议局,应由议长汤化龙出面组织军政府。汤化龙对此回答说:革命事业,鄙人素表赞成,但是此时武昌发难,各省均不晓得,须先通电各省,请一致响应,以助大功告成。况瑞澄自遁走后,必有电报到京,清廷闻信,必派兵来鄂,与我们为难。此时正是军事时代,兄弟非军人,不知用兵,关于军事,请诸位筹划,兄弟无不尽力帮忙。

这个时候,时任湖北咨议局议长的汤化龙出面参与组织政府,担任湖北省军政府民政总长(政事部长),实际上担负了新政府除军事之外的全部运作。

也正由于他的多次规劝,黎元洪变成了黎都督。黎都督开始视事,于是黎元洪以湖北军政府都督名义,发安民布告及独立檄文,并约汤化龙同署。汤化龙则通电各省咨议局,请求响应。免得武昌一地孤军奋战。

浅谈被国民党暗杀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宪党人--汤化龙

黎元洪

立宪派人士掺和武昌首义,有三件事帮忙最大。

一个是这些大绅商的参与,让在汉口的西方人觉得此番革命,不是底层作乱,同时利用他们跟汉口西方领事的良好关系,运作各国领事宣布承认革命军为交战的一方,而他们中立。等于是跟清政府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公然承认清朝内部的叛军跟清政府有同等的地位。这对于焦头烂额的清政府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另一个是汤化龙亲自起草的起义通电,劈头就痛批满人亲贵,独揽大权,摒弃汉人,一下子点到了各地立宪党人的痛处,再不作为,对不起自己。于是,接下来的各省响应,成了革命党和立宪党人的合奏。几乎每个省的独立,都有立宪党人的身影。某些重要的省份,如浙江和江苏,立宪党人还是当家主事的。那里的名绅张謇和汤寿潜,跟汤化龙一样,对满人亲贵的倒行逆施,有切肤之痛。

三是汤化龙掌握的汉口商团,马上投入维持秩序,这么大的武汉,如果起义过后仅凭不足四千革命士兵,根本无法控制。

立宪党人的参与,使得革命变得容易了许多,也温和了许多。原本这些立宪党人,就是地方实力派,跟地方官以及不怎么革命的旧式巡防营都有关系,面子极大,由他们出面游说,不管对方答应与否,都不会被绑了推出去砍头。三说两劝,从了的相当多,实在不从,也顶多离任出走,罕有领兵反抗的。

整个革命过程中,只要没有发生战事,基本上商旅不惊,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还怎样过。老百姓一觉醒来,发现唯一的变化是衙门挂起了白旗。百姓唯一感到困扰的是,听人说皇帝没有了。江苏省会苏州反正之后,由于连一枪都没放,为了表示革命必须有破坏,由巡抚改都督的程德全,下令拿大竹竿子挑去了巡抚衙门屋檐的几片瓦。至于外国人,即使待在战区都没事,无论清兵还是民军,碰到外国人住宅就绕着走。

其后,江南各省相继光复,大多数得力于立宪派及其控制的咨议局,少数是两派的联合行动。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是革命运动与立宪运动互动的结果。

于是,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退位,授权袁世凯建立中华民国,从而清朝政府退出了历史舞台。

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很多人只知道黎元洪被逼就任,却不知道这其实是汤化龙退位让贤。可以说正是汤化龙的参与,才使得辛亥革命从一起偶然事件变成了真正的历史性事件。以他为代表的开明士绅们,既保证了革命的成功,也让革命少流了很多血。

(四)汤化龙之死

武昌起义后,汤化龙参与组织湖北省军政府,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继与胡瑞霖等拟定《都督府组织条例》,任政事部部长。

浅谈被国民党暗杀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宪党人--汤化龙

汤化龙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汤化龙历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秘书长,北京政府(北洋政府)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北京政府教育部总长兼学术委员长,北京政府内务总长。

辛亥革命后,国内时局一度是变幻莫测。汤化龙一心想要构建的民主政治,已是面目全非。1918年3月,汤化龙决定赴日本和美国考察,以开拓胸襟,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8月22日,汤化龙抵加拿大多伦多,两天后至维多利亚,候轮回国。9月1日,出席汤氏之族于中华会馆为其举办的晚宴,晚八时宴罢,宾主四十余人,相携于唐人街中,“忽有人以手枪迎击,化龙中两弹,一自口入,一自腹入,立仆地死,霍坚(翻译)随行,晕而苏,视汤已绝气……”就这样,汤化龙一命呜呼,亡于海外,年仅四十五岁。凶手为一革命党人理发匠王昌,见众人愤怒追捕,知已不可脱身,当场吞枪自杀。曾经射向清廷的子弹,打死了昔日志同道合的盟友,辛亥革命的余声,吊诡而又悲壮。如此血染的历史,真的让人无语。

汤化龙,这个辛亥革命的功臣,民主共和的推动者,留给世人的,只是一种无尽的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