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被國民黨暗殺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憲黨人--湯化龍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來的。當時參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黨外,還有立憲派人士和地方士紳。武昌起義勝利後,選出來的湖北軍政府的領導人黎元洪、湯化龍都是立憲派人士。

湯化龍(1874—1918),字濟武。漢族,湖北蘄水(今浠水)人。日本法政大學畢業。歷任湖北省諮議局議長、湖北省軍政府民政總長、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秘書處長、北京政府(北洋政府)臨時參議院副議長、眾議院議長、教育總長兼學術委員會長。與立憲派首領梁啟超關係往來密切,民國初著名立憲派頭面人物。

淺談被國民黨暗殺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憲黨人--湯化龍

湯化龍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湯化龍被委以法制局副總裁。辭不就,與立憲派諸要人在上海發起“共和建設討論會”。4月當選為臨時參議院副議長。5月加入共和黨。10月組織民主黨任幹事長。1913年當選眾議院議長,支持袁世凱獨裁。又與梁啟超合組進步黨,對抗國民黨。“二次革命”爆發後,聯合議員孟森等通電反對。1914年任教育總長兼學術委員長,翌年辭職赴滬,參加護國運動。袁世凱去世後,湯化龍曾任段內閣內務總長。

1918年3月湯化龍出國考察,9月1日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被國民黨人王昌刺殺身亡。後歸葬湖北北省蘄水(今浠水)伍州新港。

湯化龍著有《違警律釋義》、《遊美日記》、《蘄水湯先生遺念錄》等著作傳世。

(一)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的政治情況

清末憲政改革始於1905年清朝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到1911年爆發武昌起義為止,前後進行7年時間,主要圍繞立憲派對憲政的要求和清廷對立憲的預備進行的。

1905年7月,清朝政府下詔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一切政治,以其擇善而從”(後改派李盛鐸、尚其享替代徐、紹二人出國)。1906年他們先後從歐美回國,向慈禧太后密陳:“欲防革命,舍立憲無他”,實行“憲政”,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並且指出:“今日宣佈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之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

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正式頒佈《仿行立憲上諭》,預備立憲。1908年8月27日,清朝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各省成立諮議局,北京成立資政院,聲稱要實行“君主立憲”,成立“責任內閣”。公佈《諮議局章程》、《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諮議局是向地方議會過渡的臨時性機構,資政院是清朝政府仿效西方議會模式設立的全國性輿論機構,是西方代議制在中國最早的嘗試)。1909年,清朝政府命令各省一律成立諮議局。至9月,除新疆外,各省先後宣告成立諮議局。1910年10月中央設資政院。1911年5月,清朝政府公佈《新內閣官制》。並按照新官制組成了責任內閣,由於是以皇族為主導地位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

淺談被國民黨暗殺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憲黨人--湯化龍

皇族內閣

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分權制約政府權力。而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根據清朝政府公佈的《新內閣官制》,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建立的“皇族內閣”則表明清朝政府無意實行君主立憲政治,而是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了滿人親貴(皇族)手上,從而暴露了皇族集權的用心,引起了立憲派的強烈不滿。最終造成了一個偶然事件引發的武昌首義,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清朝宣統皇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從而結束了清朝在中國的統治。

拒絕在1911年召開國會和皇族內閣上臺後,立憲派絕望了。他們轉向與革命派結盟。由於他們在知識階層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響,在各省諮議局中佔據優勢和領導地位,同時有自己的武裝——各城市的商團,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立憲派推動了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維護了過渡期的治安。但他們沒有成為革命派,對革命派後來一些錯誤的舉措是堅決抵制的。準確地說,他們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穩健力量。

可以說,辛亥革命爆發前清朝政府,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既有來自革命黨人武裝起事的壓力,他們始終堅持以武力“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孫文語),或謂“不革命決不能立憲”(汪兆銘);又要面對自預備立憲公會以來不斷請願、要求速開國會的高漲呼聲。實際上,清廷也意識到了“欲防革命,舍立憲無他”(載澤語)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但是“皇族內閣”的成立令立憲派人士大失所望,轉而與革命派進行結盟,最終導致了清朝的覆滅。可以說,滿清皇族為了保住皇位和專制權力,不肯放棄特權,是導致清廷退出歷史舞臺的真正原因和導火索。

“皇族內閣”在辛亥革命後倒臺,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二)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的軍事情況

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按照歐洲軍隊方式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歐洲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訓練出了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操練新軍。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小站新軍則是北洋新軍的前身。

淺談被國民黨暗殺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憲黨人--湯化龍

李鴻章

北洋主要屬於李鴻章的淮軍體系,南洋主要隸屬於曾國藩的湘軍體系,兩者雖在洋務運動上志同道合,但仍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其衍生出來的南洋新軍和北洋新軍自然也是不同的兩者。此外,張之洞編練新軍屬於地方行為,是其以南洋大臣之身份一手操辦,與袁世凱奉旨編練新軍性質不同。北洋新軍屬於中央軍,而南洋新軍則屬於地方軍。

1901年,鑑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清朝政府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

1907年,全國已練成新軍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一說為14個鎮﹑18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最好的就是袁世凱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已經成立了二十六鎮新軍。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而南洋新軍只有一個半鎮約一萬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直隸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個地區總計14師、18旅、4團、1禁衛軍。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

發動武昌起義的主要是南洋新軍(湖北新軍)。其中三分之一參加了革命組織或傾向革命,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

(三)立憲黨人湯化龍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湯化龍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為求新知,由北京進士館選為官費生,東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1908年學成返國,任民政部主事。宣統元年(1909年),設立各省諮議局(即臨時省議會),湯化龍被選為湖北省諮議局議長,時三十五歲。在立憲請願運動中,是一個核心人士。

現在許多人仍然在重談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中華民國是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來的。

淺談被國民黨暗殺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憲黨人--湯化龍

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來的。當時清朝的實力並沒有得到極大的削弱。而且當時參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黨外,還有立憲派人士和地方士紳。武昌起義勝利後,選出來的湖北軍政府的領導人黎元洪、湯化龍都是立憲派人士。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被後人稱為“首義”,即首場起義的意思。作為常識,人們都知道武昌的首義,是革命黨人的事,但事實上,如果沒有立憲派人士,武昌的首義能不能成功,都很難說。

對於清朝政府,理論上說,立憲派人士是幫忙而非造反的。實際上立憲派人士一直在幫忙,推著清朝政府走,想早點把政府推到立憲上去。但是推到辛亥年,推不動了。不僅推不動,而且滿人親貴還要收權,把地方的權力收到中央,把漢人的權力收到滿人手裡。皇族內閣的出臺,則讓他們徹底失望,從頭頂涼到了腳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突然發生,先且不論成因和結果,此次起義在事實上十分倉促,初無全算,“革軍既起,尚未得一首領,眾議以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黎元洪當之”,黎初不應,理由為民意所向系在諮議局,應由議長湯化龍出面組織軍政府。湯化龍對此回答說:革命事業,鄙人素表贊成,但是此時武昌發難,各省均不曉得,須先通電各省,請一致響應,以助大功告成。況瑞澄自遁走後,必有電報到京,清廷聞信,必派兵來鄂,與我們為難。此時正是軍事時代,兄弟非軍人,不知用兵,關於軍事,請諸位籌劃,兄弟無不盡力幫忙。

這個時候,時任湖北諮議局議長的湯化龍出面參與組織政府,擔任湖北省軍政府民政總長(政事部長),實際上擔負了新政府除軍事之外的全部運作。

也正由於他的多次規勸,黎元洪變成了黎都督。黎都督開始視事,於是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名義,發安民佈告及獨立檄文,並約湯化龍同署。湯化龍則通電各省諮議局,請求響應。免得武昌一地孤軍奮戰。

淺談被國民黨暗殺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憲黨人--湯化龍

黎元洪

立憲派人士摻和武昌首義,有三件事幫忙最大。

一個是這些大紳商的參與,讓在漢口的西方人覺得此番革命,不是底層作亂,同時利用他們跟漢口西方領事的良好關係,運作各國領事宣佈承認革命軍為交戰的一方,而他們中立。等於是跟清政府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公然承認清朝內部的叛軍跟清政府有同等的地位。這對於焦頭爛額的清政府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另一個是湯化龍親自起草的起義通電,劈頭就痛批滿人親貴,獨攬大權,摒棄漢人,一下子點到了各地立憲黨人的痛處,再不作為,對不起自己。於是,接下來的各省響應,成了革命黨和立憲黨人的合奏。幾乎每個省的獨立,都有立憲黨人的身影。某些重要的省份,如浙江和江蘇,立憲黨人還是當家主事的。那裡的名紳張謇和湯壽潛,跟湯化龍一樣,對滿人親貴的倒行逆施,有切膚之痛。

三是湯化龍掌握的漢口商團,馬上投入維持秩序,這麼大的武漢,如果起義過後僅憑不足四千革命士兵,根本無法控制。

立憲黨人的參與,使得革命變得容易了許多,也溫和了許多。原本這些立憲黨人,就是地方實力派,跟地方官以及不怎麼革命的舊式巡防營都有關係,面子極大,由他們出面遊說,不管對方答應與否,都不會被綁了推出去砍頭。三說兩勸,從了的相當多,實在不從,也頂多離任出走,罕有領兵反抗的。

整個革命過程中,只要沒有發生戰事,基本上商旅不驚,老百姓該怎麼過日子,還怎樣過。老百姓一覺醒來,發現唯一的變化是衙門掛起了白旗。百姓唯一感到困擾的是,聽人說皇帝沒有了。江蘇省會蘇州反正之後,由於連一槍都沒放,為了表示革命必須有破壞,由巡撫改都督的程德全,下令拿大竹竿子挑去了巡撫衙門屋簷的幾片瓦。至於外國人,即使待在戰區都沒事,無論清兵還是民軍,碰到外國人住宅就繞著走。

其後,江南各省相繼光復,大多數得力於立憲派及其控制的諮議局,少數是兩派的聯合行動。辛亥革命的爆發和勝利,是革命運動與立憲運動互動的結果。

於是,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皇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從而清朝政府退出了歷史舞臺。

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很多人只知道黎元洪被逼就任,卻不知道這其實是湯化龍退位讓賢。可以說正是湯化龍的參與,才使得辛亥革命從一起偶然事件變成了真正的歷史性事件。以他為代表的開明士紳們,既保證了革命的成功,也讓革命少流了很多血。

(四)湯化龍之死

武昌起義後,湯化龍參與組織湖北省軍政府,並通電敦促各省諮議局響應革命。繼與胡瑞霖等擬定《都督府組織條例》,任政事部部長。

淺談被國民黨暗殺身亡的辛亥革命功臣、立憲黨人--湯化龍

湯化龍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湯化龍歷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秘書長,北京政府(北洋政府)臨時參議院副議長、眾議院議長,北京政府教育部總長兼學術委員長,北京政府內務總長。

辛亥革命後,國內時局一度是變幻莫測。湯化龍一心想要構建的民主政治,已是面目全非。1918年3月,湯化龍決定赴日本和美國考察,以開拓胸襟,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途徑。

8月22日,湯化龍抵加拿大多倫多,兩天後至維多利亞,候輪迴國。9月1日,出席湯氏之族於中華會館為其舉辦的晚宴,晚八時宴罷,賓主四十餘人,相攜於唐人街中,“忽有人以手槍迎擊,化龍中兩彈,一自口入,一自腹入,立仆地死,霍堅(翻譯)隨行,暈而蘇,視湯已絕氣……”就這樣,湯化龍一命嗚呼,亡於海外,年僅四十五歲。兇手為一革命黨人理髮匠王昌,見眾人憤怒追捕,知已不可脫身,當場吞槍自殺。曾經射向清廷的子彈,打死了昔日誌同道合的盟友,辛亥革命的餘聲,弔詭而又悲壯。如此血染的歷史,真的讓人無語。

湯化龍,這個辛亥革命的功臣,民主共和的推動者,留給世人的,只是一種無盡的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