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慎審古今


平仄原本是後來的事,唐朝時候,沒有平仄制度的,後人硬是說隋唐有一本專講平仄的書,明清詩人都有記載,不過後面一句厥到,說是已經失傳,奶奶的,古人託古本來就是尋常之事,子虛烏有的東西奉為金科玉律,目的就是宣誓正統而已。寫詩是個人的事,只要不涉及他人,何必求全責備。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連押韻都不壓了,還不是千古名句,何況平仄。



當代詩匠午言


我是寫詩的。

當然遇見很多人說我這不叫寫詩。

有個大約是老頭的人,每天抱著詞典告訴我什麼是詩。

他非要我按詞典的要求寫詩,和韻,是必須的。

講平仄,也是必須的。

說句不客氣的話,我研究詩大概六歲開始。十歲寫詩。

絕句,五律,七律都能寫。

最後熱愛自由詩,現代詩。

有時候太和韻了,就俗不可耐,像歌詞。

我實驗過的。

各種寫法都實驗過。

我寫詩體裁比較寬廣,不拘於只寫情感或風景。

我喜歡接地氣的詩歌,正能量。

看一首愁眉苦臉的詩,不大合乎大部分正常人的心境。

老人的固執我明白,但是文化這東西是隨時代前進的。

表達比平仄重要的多。

平時也看到一些寫古詩的人,說實話,沒有好的,湊句子。

勉強以為其樂吧。

詩歌還是要有影響力,有哲學性,思想性,啟迪性,它比一部小說更能帶給人熱情和啟發。

因為它易於傳播的特性。

完全不合韻的寫法,有不少,餘秀華是一個,但是絲毫不影響詩的美感。

汪國真的詩句句和韻,現在幾乎沒人理了,俗。

我認為好的詩以內容為主,韻為輔。適當和韻,比較好看。

關鍵作者還要掌握節奏,長短句的節奏感很重要。

我很不喜歡那些一般齊的詩歌。

就這些吧。

希望那些老古董,也開化些,多看看中外詩集,別老是摁著我們這些小蝦米不放。

時代是進步的,文化必然會革命,以前都寫繁體字,用文言,您怎麼不尊古人訓?

如果大家都講平仄了,不用二十年,詩壇肯定完蛋。








蜜糖扳指


我只有小學畢業混了個初中的名因為初一都沒念完這樣的文化水平,可是我愛寫東西愛好詩文小說什麼的,剛剛看了大家在頭條因為懂不懂平仄的事激烈的辯論,讓我很惶恐,因為我不懂的平仄是什麼,剛剛去百度查下,好像說三四聲音調的就是平仄,可我還不怎麼理解更不懂怎麼運用,我一直憑愛好參與這對對聯和寫詩,本來還很高興的,可是今天給我的感覺讓我才知道我原來一直在以小丑身份自居著,不知道是你們文化高還是太認真了,再或者就是我們這樣的本不該參與進來,很感謝頭條這個對對聯的平臺帶給我的快樂,我想我應該自動退出了吧,不然按這麼發展也一定淘汰掉的,雖然大家並沒有針對我,我卻有種被狠狠的暴露在外的感覺,大家就當我是濫竽充數了吧,多我一個沒益處,少我一個也沒啥傷害,在這裡向專業的高文化的老師們道歉了,但願我一時的任性參與沒攪擾了詩界的聖潔,我愛中華文化所以真愛文化的聖潔,我只能說心有餘而力不足吧。


欣悅4402


剛剛寫的不知道是不是詩

《上海的梧桐樹落葉了🍁之三》

凝固了時間

封存了記憶

梧桐樹落葉了

知了去了

夏夜的火熱

融進

晚秋的斑駁

我來了,上海

外灘,我走過

從這條街

到另一條街

這就是

申城夕陽一抹

這就是

浦江兩岸的顏色

……

………2019-11-4夜





榆樹錢11


何時能止?

呵呵,止不了!

知平仄懂韻律的都自詡為大師,套個項鍊到處批評攻擊到處顯擺,從沒自問過,那項鍊,倒底是金的還是鐵的!

在下不才,寫個兩篇諷刺意味極濃的詩,巜諷磚家》和《薅羊毛》,可惜全因未知原因在發出來不久後被封禁。裡面有些許“大家”拿著平仄韻律說事,卻是無一人看出隱晦的反諷來,我也只能呵呵了!

並不是說會平仄韻律不好,但,平仄韻律遠不是詩的全部!一首寓意高深的詩,早脫出了平仄韻律的拘束!

某位先生懟之曰:爾之詩平仄韻律不通!吾回之:李白也有不合韻之詩,何不去懟他?先生對曰:哈哈,笑話,李白會有不押韻之詩?然吾找出李白不押韻的詩後,先生啞然不語,已失蹤矣!

此事絕不虛構,諸位可翻評論自知真假!

然後我只呵呵,別認為多懂點東西寫詩作詞就一定比別人好,就算好,露出高高在上的說教嘴臉,不覺好笑?



歪詩邪對劣酒廉煙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實這句話你說成“瞪眼怒懟百個罵,彎腰能當傻逼驢”意思大多也差不多。所以就有一些傻逼看到別人唱京劇的時候,也湊上去用黃梅戲和人家交流,捱罵了還很不服氣的爭辯說黃梅戲不好聽嗎?傻逼,人家在唱京劇,唱腔上有京劇的韻律。

什麼樣的東西叫什麼,這就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也就沒有了詩聯。

詩聯本來就不是大眾的,他就是文人的小資玩意,其實也和人品,道德沒啥關係,和老頭下棋打牌,老太太跳廣場舞差不多。

但,詩聯終歸是一種文化傳承,他有他特有的韻律要求,你的作品遵守了他的規則,他就叫詩聯,不符合韻律,他就不是。其實你完全可以玩喊口號,說順口溜,自得其樂,沒必要既不遵守遊戲規則,還非得像個癩皮狗似的蹭人家的wlam,何苦呢?

至於那些非得拿大詩人的有些詩句不符合韻律說事兒的人,我想說你可能根本就不懂啥叫“煉字”,不知道那些本就是在意、韻之間的艱難取捨過後的結果。

當然,現代詩也是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也非常美,他不守古韻。

最後,這個提問者就是個用二人轉唱越劇的傻逼。


LI詩語


問題: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前言

這種提問的方式並不太恰當,題主把和詩意完全對立起來,讓讀者去選擇,這是一個引導性的設問。

一、平仄(格律)

題主的平仄,其實就是指舊體詩的格律,學習舊體詩最好學習一下格律知識,否則就像歌手不認識曲譜一樣,當然不妨礙你唱歌,但是想要唱好歌或者自己創作歌曲就一定要有基礎的樂理知識。

舊體詩也是如此,可能有人說我只寫不需要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不寫格律詩難道不行嗎?當然可以,但是...

其實很多不懂格律的人,他連古體詩也寫不對,雖然古體詩沒有近體詩那麼嚴格的格律要求,但也有一定之規。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幾乎也寫不出符合舊體詩基本規則的古體詩。

例如下面這首“詩”,肯定不是近體詩,那麼是不是古體詩呢?

飲茗鐘聲遠,閒坐風簾響。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如果連這首詩都搞不懂的話,就不要受“只知平仄,不懂詩意”的蠱惑。

一定要學一點基本的格律知識,浪費那麼多時間還是門外漢就太可惜了。詩詞大會上大家都見過類似的笑話。只有學問是做不了詩的。

二、詩意

題主的“詩意”,可以理解為詩歌的質量。詩歌的質量與格律不是對立關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詩人,同時寫古體詩和近體詩。

從來沒有誰敢說,寫近體詩的詩歌質量就一定比古體詩的質量好,反之亦然。當然也不會有人說,這些詩人“只知平仄,不懂詩意”。

老街在自己文章的評論中,常看到有人拿李白說事,說李白就不寫格律詩不一樣有千古絕唱嗎?這種論調實在過於無知。

李白的七律流傳下來的只有不到十首(完全標準的七律有兩首),但是他的五律可有100多首,他的近體絕句也有百首,千萬不要說李白不寫格律詩。

  •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唐·李白) 七言律詩 押微韻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
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 (唐·李白) 五言律詩 押寒韻 
    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
    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 橫江詞六首 其二(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陽韻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 聞謝楊兒吟猛虎詞因此有贈(唐·李白) 五言絕句 押支韻
同州隔秋浦,聞吟猛虎詞。晨朝來借問,知是謝楊兒。

三、只知平仄,不懂詩意

題主說的這種現象,其實也存在,會有剛剛學了一些格律知識,但是水平還有待提高的一些詩歌愛好者。偶爾會指出一些人有出律的現象。


這種初學的人有兩種表現。

1、一種是格律公式的套用

格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非常容易辨別,但是難一點的變格(三仄尾、鯉魚翻波)就有疑惑了,關於一種拗體就更難已辨別。

例如李商隱《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李商隱這首五律,連用拗體、變格:高閣客竟去、腸斷未忍掃、芳心向春盡。對於初學者來說,辨別就比較難,

但是,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如果把自己的詩標為近體詩,基本100%是錯誤的。老街沒有見過一個人完全不懂格律還能作一首五律,事實上,連四句的近體絕句也不能做對。

這種情況被人指出應該是好事情,有利於自己的的學習。

2、對仗的誤解

很多初學者只知道工對,不理解寬對,喜歡指出別人對仗的問題。其實對仗要從工對學起,然後熟練應用的是寬對。仔細看一下古詩的佳作,格律詩中間二聯往往是寬對。例如七律的天皇巨星杜甫同志的對仗: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異昔時。新主、昔時西望瑤池降王母 ,東來紫氣滿函關。瑤池、紫氣;王母、函關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攜、在;滿、揮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七十;行、古云近蓬萊常好色,雪殘鳷鵲亦多時。好、多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否、傳

結束語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真正喜歡詩詞的人,必然會學習格律知識,至於詩歌的質量,就需要進一步的磨練了。僅僅知道格律的基本知識,詩詞的質量不高,這不是詩壇怪相,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已。

畢竟,詩詞的創作不會換飯吃,大多數人僅僅作為業餘的愛好,偶爾寫兩首抒發一下情感或者解解悶,無論好不好都不是什麼羞恥之事。

讀者們也不要把李白杜甫作為今天詩詞愛好者的參考,可以交流切磋,但是也可多一點寬容。這樣更有利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土壤很重要,有野草也有香草。

@老街味道


附,為什麼這首詩不是舊體詩:

飲茗鐘聲遠,閒坐風簾響。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舊體詩中的絕句最基本要求,第2句和第4句要押韻,而且必須平仄相同,響、床,平仄不同,這就是外行人的作品。如果第2、3句韻腳顛倒以下,就算是一首古體絕句了:

飲茗鐘聲遠, 窗邊桃李香。閒坐春風裡(響撞韻,換掉),明月照我床。

改為近體絕句,茗,古韻是仄聲:

飲茗鐘聲遠, 憑欄桃李香。春風捲簾入 ,明月照胡床。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題主提出了平仄,詩意讓大家討論。其實這個問題爭論了好長時間了。各說各的理一直在爭論。

詩歌講究的是合仄壓韻。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是誰在傳承?在解放前勞動人民根本沒有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幾乎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不要說讓他們寫詩歌。他們連續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詩歌的傳承當然要靠那些有文化的民族精英。唐詩宋詞之所以有燦爛的l 詩詞文化也是他們力求完美。在吟詩唱詞時必須講究平仄。

我們在看一下現在,建國.已後我們的政府為了復興民族大業。在建國初期就開始了掃盲運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讓每個人都有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今天建國七十週年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是文化強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碩士生博士生在人口中的比例已大幅增加。工農大眾都能隨口說出詩歌。

咱們先看看詩歌中的歌.流行歌曲早就衝破了平仄的韻律。不是也很受歡迎?現在我們的工農大眾文化水平提高了。能夠吟詩作詞了。這是社會進步了文化普及了..人們習慣用沒有平仄韻律.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我們應該給於鼓勵。而不應該過分的苛求.如果再爭下去是不是要把滿清的八股文也抬出來?


老頭一百歲


平仄是古漢語,填詞的一個規定而已,而詩歌的文體形式中,除了五律五絕,七律七絕外,對平仄的要求外,其他的詩歌都沒有平仄的要求的。最近對聯大會上,我只看到了,出聯對平仄的要求,而且都沒說明要求的目的何為?在唐詞中,詩仙古體詩只管押韻,格律詩不但要押韻,還講粘對、對聯等。

但是古體詩和格律詩也有一個模糊地帶,就是古絕與律絕、古律與律詩有時候並不容易區分。這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格律詩是逐漸形成並趨於完善,剛開始的時候格律並不十分嚴謹,偶有小出,詩人們並不很在意,所以寫了許多古絕古律;另一個原因是,即使後來格律已經發展成熟了,但是因為古體還在,類似於古體的古律古絕也在改變。李白和杜甫的詞可在文學歷上,佔重要一席了吧?你們去閱讀一下,就知道詩仙,詩聖根本不講究平仄的。

平仄的根源還是出於,明清兩代某些酸腐之人,拿著格律的標尺,硬要把以前的詩分成古絕、古律、近體詩。更可笑的是,我們現在有許多人對格律的要求遠遠超過明清兩代的酸丁,似乎不符合他們要求的就不是格律詩。

文膽詩眼才是研究傳承漢語的精華,而只知平仄,不懂意境的詩,詞,聯,只是些剛脫帽文盲,堆積詞彙的小遊戲而已,不值一讀。


我有故事酒也不換


平仄格律跟詩意並不矛盾,按律而出的有意境的好詩詞比比皆是,既要平仄格律,又要出意境,這才考驗一個人的功底。若只追求意境,不按平仄格律來寫詩,那隻能稱為自由體,現代詩,抑或打油詩。唐詩宋詞元曲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正因為有此文化精髓,才使中華文明在世界文庫獨佔鰲頭,一騎絕塵,令各國難望其項背,仰慕者、酷愛者、學習者趨之若鶩。

如果己業不精,妄議平仄韻律無用者,恐有數典忘祖之嫌。

平臺上寫詩人居多,良莠不齊,只要愛好就是好事,傳承文化,功莫大焉!文人相輕的陋習得改。

我還特反感寫一首詩,後面偏綴上平仄韻律,平水韻或中華新韻,不懂的你是對牛彈琴,懂的無需解釋,總感覺有賣弄之嫌。

這是我的兩個觀點,與君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