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重庆发展 听听首批英才的心里话

11月7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人才(团队)名单,389名人才、95个团队成为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人才(团队)。 如何助力重庆发展,来看首批英才们怎么说。

助力重庆发展 听听首批英才的心里话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新民:

用最前沿应用数学 助力重庆经济发展

杨新民 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第一批重庆英才。现任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最优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人才,获得优秀科学家称号。

人物档案

“重庆重视人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我也将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用最前沿的应用数学助力重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批重庆英才,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新民说,他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以《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项目为牵引,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婉拒高薪 扎根重庆30年研究运筹学

今年58岁的杨新民来重庆已经是第40年了。

1979年,18岁的杨新民考入重庆师范学院(现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1983年,杨新民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担任助理讲师。1985年,杨新民考上重庆大学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运筹学。

“运筹学是将复杂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去求最优解的学科。”自此,杨新民一头扎进了运筹学的研究中。这一扎,就是30多年。

30多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做好运筹学研究,使这一学科为重庆乃至全国的基础科研、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杨新民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时,有研究机构聘请他做运筹学研究,开出月薪三四万港元。“虽然条件优厚,但我也没犹豫,还是回到重庆师范学院任教,月薪1000多元。”杨新民说,他在重庆师范学院求学、工作,得到过许许多多的支持。博士学成,更应该回到母校,全身心投入数学学科建设和研究。

事实上,杨新民也做到了。2019年1月8日,重庆师范大学牵头完成、杨新民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时,他的研究还解决了多个国际运筹学界的难题,研究成果被多国科学家引用。

建议重庆 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力度

杨新民认为,重庆召开英才大会,让在渝科学家和人才备受鼓舞。“重庆重视人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这将集合我们现有人才的力量,从各个领域选出的人才专家。这对重庆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杨新民说,他感受到了重庆市对于人才专家的鼓励和认可,相信英才计划将对创新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他也谈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离不开人才,重庆现有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符。

为此,他建议,重庆要从各个层面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比如从各个单位、配套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通过分类评价考核机制遴选激活现有人才。”杨新民说,各级机构和部门要有意识,出台配套文件、储备一批人才服务重庆发展,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领至高点和抢占先机。

多年来,杨新民和团队的研究得到了重庆各界的大力支持,他也希望能用实实在在的贡献来回报社会,为重庆发展助力。

“未来,我将在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带领团队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开展运筹学前沿研究,同时积极探索理论应用,整合全市相关智力资源,用最前沿的应用数学助力重庆经济发展。”杨新民说。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倩

助力重庆发展 听听首批英才的心里话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赵明富:

从“空白”到出成果 坚定不移走了20年

人物档案

赵明富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获重庆市首批企业科技特派员、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届)荣誉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人才,获得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昨日,在2019重庆英才大会闭幕式上,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者获颁证书,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赵明富入选首批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智能光纤感知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对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智慧城市产业、智能感知等相关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建起特色科研团队

“能入选首批英才计划人选,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也是我的荣幸,在此,也感谢重庆理工大学这些年来逐步加大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我深深感觉到,重庆理工大学确实是一块干事创业做科研的热土。”赵明富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进入重庆仪器仪表研究所工作,1992年来到重庆理工大学任教,期间攻读了硕士和博士,“从本科到博士,我可以说是跨越了多学科。”

在校任教期间,赵明富一直潜心于科学研究。2000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光纤传感器,当时,在国内外光纤传感器都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在工程应用方面几乎处于空白。但他坚信光纤传感器以其分辨率高、体积小等特有优势,未来一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此锁定了自己未来研究的方向。

“起步阶段很难,没有场地,没有团队,没有项目资金,完全是一个人在摸索着干。”提起当年,赵明富还记忆犹新。但这些都没有让他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开始带着学生一起干,后来更多的老师逐步加入,20年来,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和青年骨干老师,一步步创建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团队——“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传感重庆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未来瞄准仿人感知

如今,赵明富和团队已在智能光纤感知技术、光纤生物化学传感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形成了自己原创优势。其原创性成果和转化的工程技术对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智慧城市产业、智能感知等相关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光纤生物/化学/医学传感,以及光谱水质智能监测领域取得了重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产品开发成果。

如今,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工业生产、智慧农药等各个生产生活场景中,而未来智能感知技术将成为智能产品市场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划分来说,感知技术不仅是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机器感知,还应包括: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仿生感知。”赵明富说,现在他和团队就瞄准了仿人感知目标,模拟人类具有的各种感知器官,以光纤传感、光纤光谱、激光传感及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基础,开展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仿生多感知融合技术研究,包括听觉、触觉、振动体感的光纤仿生感知、光纤光谱味觉仿生感知、激光光谱嗅觉仿生感知及计算机视觉仿生感知技术,提高人工智能系统感知广度、精度、敏感度、微弱感知能力,从人工智能源头提高数据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助力重庆发展 听听首批英才的心里话

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聂凤:

重庆培养我成才 我要为重庆培养人才

聂凤 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金牌获得者,现为世赛教练、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副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2018年考取大洋洲美发最高技能等级证书,及IPSN国际发型师认证书,是第一位取得最高技能等级证书的中国人。

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人才,获得技术技能领军人才称号。

人物档案

11月7日,在公布的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人才(团队)名单中,聂凤的名字赫然在列。2015年,她一举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冠军,不仅代表中国实现了该项大赛金牌零的突破,还成为亚洲参赛国家65年来第一个世界冠军。谈到这次入选,如今已是世界技能大赛教练组成员的聂凤坦言很荣幸:“是重庆培养我成才,我希望能为重庆培养出更多技能人才。”

婉拒多家国内院校高薪聘请

聂凤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子。2015年,聂凤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摘得美发项目冠军。在收获成绩和喜悦的同时,她也面临着一次人生最大的选择。

聂凤说,在她获奖后两年内,北京、浙江等省市的不少职业院校和全国知名的商业连锁店都来“挖”她,有的开出高薪聘请,有的还承诺解决“北京户口”,但都被她婉拒了。

“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很深,是重庆培养了我。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坚信重庆在技能人才的培训上并不输给其他地方。”聂凤说,从她2011年进入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到现在,学校给了她非常多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光是出国进修就接近20次。

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外,为重庆技能人才提供的展示平台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国际化:2017年,中国·重庆美发技能国际邀请赛在渝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美发专家齐聚山城展开竞技;今年,“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赛事规模更大,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今年,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获得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及17个优胜奖。其中,重庆培养的选手获得4金4银2铜3优胜的辉煌战绩,创历史最好成绩。作为教练,聂凤带领的选手石丹也获得了美发项目的金牌。

“成绩能够说明一切,重庆有这么好的技能培训平台,我为啥还要走?”聂凤说。

组建梯队备战上海世赛

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行。作为中国世赛美发项目教练组成员的聂凤正在组建梯队,迎接明年的全国选拔赛。

目前,聂凤在学校一周要给学生上8节课,同时还要给教师们进行专业培训。“一两个冠军说明不了啥,只有整个行业水平上去了,我们在国际上才能更有话语权。”聂凤说,她一直在整理自己多年来从事美发行业以及参加国内外赛事的经验汇编总结,与中国世赛专家教练团队共同研发设计适合中国学生的美发教材。

聂凤坦言,相对于世赛冠军,她更希望成为一名“工匠”。“希望我能在教师、教练的岗位上,带出一批具备‘工匠精神’、受国际认可的学生来,为重庆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聂凤说,在许多国家,美发技师人人持有资格证书,还需通过严格的等级考核。这些人被组织成一个稳定的协会,产生了一套评价标准,“只要行业稳定了,职业有尊严,技师们就能坚守岗位,人才不再流失,行业发展就有了持续性。”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本版图/上游新闻记者 李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