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王玄陵《资治通鉴》精解 第 9 篇,坐标:《卷一▪周纪一》

司马迁说过“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从春秋到战国,刺杀、暗杀等活动不绝于书,这里面不乏很有影响力的刺客,比如,刺庆忌的要离,刺赵盾的鉏麑,都是成功且忠义的刺客。

但是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中,只写了五个人,那就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其中后面三个还都是悲剧英雄,豫让和荆轲更是失败的悲剧英雄。

前面的文章我们说过荆轲,荆轲刺秦虽然是一种战略失败,但毕竟还是出于燕国的利益和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刺秦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至少让秦始皇吃了一惊。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而豫让这个人,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虽然行的是刺客之事,但是他根本没有一个刺客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豫氏:“祖孙皆以义烈著”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其中青阳夷鼓为姬姓。姬姓为周朝国姓,周文王就叫做姬昌,姬昌的第十五子后来被封到毕,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

春秋末年,毕氏后人毕阳为晋国之士,毕阳的孙子让后来采食于豫,所以就以豫为氏,也就是豫让

豫让这个人,祖上是有光荣传统的,王应麟《困学纪闻》说他“祖孙皆以义烈著”。晋景公的时候,

郤氏把持政权,晋国大夫伯宗因为屡屡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臣郤氏,被郤氏谗言逼死。

伯宗在死之前,因为意识到了危险,就在晋国寻找正直且有能力的人保护嫡子州犁,最终找到了晋国之士毕阳。在伯宗自尽之前,州犁遭到了郤氏的驱逐,于是毕阳就保护着州犁逃到了楚国,伯州犁后来成为了楚国的太宰。

豫让一族出身高贵,但到晋国后期的时候,已经远离权力核心沦为士。战国时期的士是有机会做官的,他们世代学习的就是周礼,而且有佩剑的权利,所以家境困顿的豫让就像一个“秀才”一样,时刻准备着能够光耀门楣。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当豫让挎着宝剑四处溜达的时候,晋国已经跟他爷爷那个时候不一样了,晋国国君大权旁落,所有的权力全部都集中在六大家族手中,分别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其中的赵氏,就是曾经追随晋文公重耳流浪多年的大功臣赵衰,赵衰死后,他的儿子赵盾登上了晋国的权力巅峰,执掌晋国大权近二十年。赵盾老死以后,赵氏一门遭到了灭顶之灾,晋景公在贵族栾氏、郤氏、韩氏等帮助下,将赵氏的当家人赵朔等一门屠尽,只剩下了一个“赵氏孤儿”赵武幸免于难。

幸亏韩厥在晋景公面前说好话,晋景公才把赵氏的贵族待遇还给了赵武,赵武从小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所以性情和善稳重,长大后踏入政坛,一步一步的积功,最终爬上了晋国的权力巅峰。赵武做了七年晋国执政,在各国之内的名声非常好,赵氏一门又重登荣耀。

晋定公十五年,赵氏是晋国的“六大家族”之一,此时赵氏的当家人是赵武的孙子赵简子赵鞅。而作为小人物的豫让,此时先后在范氏和中行氏的门下混吃混喝,却从来都没有受到过重视。

也许是出于祖上的影响,赵氏在晋国的贵族中一直都有些桀骜不驯,几次争端都是由赵国开头的。赵鞅曾经带兵围攻卫国,卫国惧怕赵鞅,于是就献士五百户给赵氏,赵鞅起初把这五百户安排在邯郸,后来又改变主意想要把他们移至晋阳。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邯郸的大夫叫赵午,赵午本来答应了赵鞅的要求,但是等他回到邯郸以后,邯郸的贵族不答应移置之事。于是赵鞅变密捕了赵午,不久之后将赵午杀死在晋阳,赵午的儿子赵稷等人便举兵造反,并且联络了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赵氏。

不久之后,晋国卷入了一场混战,先是邯郸军三家围困赵鞅,然后是晋君派兵平赵氏、邯郸氏、范氏、中行氏之乱。紧接着,因为智氏、魏氏、韩氏和范氏、中行氏有仇,也卷入了这场战争。

最终,范氏和中行氏大败溃逃,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灭亡,剩下的四家瓜分了他们的地盘。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此时的智氏当家人是智文子荀栎,智氏就是从他开始渐渐地走向权力的巅峰,荀栎是晋国的执政,在他执政期间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之乱,叛乱平定以后智氏的声望如日中天。等到智文子死后,他的儿子智宣子

荀申接任执政,而以赵简子副之。

荀申死后,把位置传给了儿子荀瑶,荀瑶又成了晋国的执政,荀瑶因为在晋国的影响力很大被人称为“智伯”,也就是智襄子

智伯这个人性格非常倨傲,在他执政期间,因为智氏等四卿擅自瓜分范氏、中行氏地盘,于是晋出公就联合齐、鲁两国攻打这四卿,却没想到反被四卿打败,晋出公匆忙逃亡齐国,结果死在了半道上。于是智伯便立晋哀公为君,彻底掌握了晋国大权,从此智氏一家独大。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在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这些超级巨头当中,豫让就像是一个四处蹭吃蹭喝的穷秀才,他离开中行氏、范氏之后,又投靠了智氏,得到了智伯的赏识。

后来智伯联合韩氏、魏氏攻打赵氏,赵氏此时的当家人为赵鞅的儿子赵无恤,也就是赵襄子。赵襄子跑到晋阳,智伯联军以水灌城,晋阳城危在旦夕,赵襄子又暗中联络韩氏和魏氏,反过来灭了智伯,瓜分了智氏之地。

赵襄子非常痛恨智伯,所以在智伯被杀后,把智伯的首级漆过之后当做饮器,也就是用来盛酒。也有说法说是当做亵器,也就是当做夜壶,总之就是对智伯极尽侮辱。

而受智伯厚遇的豫让,发誓要给主人报仇,他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但是我们前面说了,豫让只是一个士而已,一个“义烈”之士,他虽然也佩剑,但是却并不是一个剑客,就更谈不上一个刺客了。

他甚至谈不上一个好的政客,或者是好的谋士,因为智伯犯过了很多错误,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豫让有过什么谏言。所以,他所知道的更多的是“礼”和“义”,也就是作为一个士要遵守哪些规范,以及作为一个士应该怎样对待“知己”。

这样一个人如果要行刺,难免就会受到很多桎梏,一来他没有像聂政、鉏麑那样的武力,二来他不具备曹沫、专诸那样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之下他想要刺杀成功,只能是想一些计谋,但是他的道德感告诉他,阴谋诡计这种事情是不能做的。

所以,豫让的刺杀注定会是失败的。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他的所有的计划,其实都围绕着四个字,那就是“出其不意”。因为凭豫让的武艺,就算是面对面的跟赵襄子决斗,恐怕都不是对手。所以,为了做到“出其不意”,豫让首先对自己下了狠手。

他先是把自己给阉掉(能把自己阉掉而不死,也是一个本事),混进宫中,到宫里去洗厕所,想着赵无恤总不能一辈子不上厕所吧,只要他上厕所,我就趁他嘘嘘的时候戳死他。这个办法简直是笨极了。

果然,有一天赵襄子来上厕所了,可是他刚开始嘘嘘就觉得心跳加速,因为旁边洗厕所的人老是盯着他看。这一看把赵襄子给惹炸毛了,果断命部下把豫让给摁了,从他身上搜出了一把明晃晃的匕首,一问才知道这家伙是来给智伯报仇的。

这个刺杀简直是太戏剧化了,刀子都还没亮出来,自己就先被抓了。可见豫让这个人真的不善于伪装,明明外表伪装的很好了,但是行为却假装不出来。现在我们知道,伪装应该是一个刺客的一门必修课,而豫让显然连必修课都是不及格的。

赵襄子身边的人苦笑不得,心想这个刺客是来搞笑的吗,干脆杀了得了。但是赵襄子认为豫让是个“义士”,是个“贤人”,杀这样一个贤人对自己影响不好,所以干脆就放了。

可是业余杀手豫让却不死心,继续贯彻他的“出其不意”策略,为了怕赵襄子认出他,他又开始玩命的折腾自己。

他先是用黑漆涂身,把自己打扮的像一个满身生疮的赖汉,再把自己的胡须和眉毛都剃掉,然后问自己的妻子:“你还认识我吗?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豫让的妻子看到他之后吓了一跳,就说:“唉呀妈呀,原来是你啊!你不说话我都认不出来你了”。豫让一听又来劲了,哦,原来我的声音还能被别人认出来,于是就跑去吞炭,把自己的嗓子生生弄哑了。

这下他放心了,就天天跑到赵襄子要经过的大桥下蹲点,结果,赵襄子坐着马车经过大桥的时候,马儿老远看到有个黑黢黢的东西在动,于是马就被惊着了。

赵襄子心想:“肯定是豫让又来作怪了”,果然,一会儿士兵带着一个黑黢黢的东西过来了,赵襄子看了老半天才敢相信这家伙是豫让。

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的两次刺杀,每一次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真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烂刺客”了。

司马迁把他写到《刺客列传》中,并不是因为他武艺高强,一是因为他的“义”,这是司马迁那个年代的一个价值取向,另一个是豫让的故事比较惨烈,比较有噱头可写。

豫让的这次刺杀活动,从影响上来说,可以说几乎没有,他的刺杀没有让任何事情发生改变,哪怕是像荆轲一样能够吓秦始皇一跳都没有,撑其量只是让赵襄子心慌慌了那么一阵子。

而从目的上来说,豫让的刺杀并不带有任何的政治目的,这是《刺客列传》中唯一的一个例外。豫让的刺杀完全是为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并不等同于报恩,用赵襄子的话来说:

“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这句话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豫让刺赵襄子,从表面上来说是报“知遇之恩”,但最终的目的其实是求“君子之名”。他之所以报恩,很大程度是受当时的价值观所影响,为报恩而死是一个君子该做的事情,也是可以成名或者留名的事情。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豫让自己也说了: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但凡是“士大夫”之辈,都是求名的,这个“名”你可以理解为名垂青史。赵襄子最初没有杀豫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一个“全义、尚贤”之名。

而豫让刺杀赵襄子,其实也是充满了矛盾。首先是他并没有刺杀成功的能力;其次从现实条件来看,刺杀赵襄子对智氏并没有什么好处;再次,从国家大义上来说,赵襄子很得民心,而且还是晋国的执政,杀他不但是谋反之举,而且于国家大义有亏;最后,作为一个“士”,刺杀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好的行为。

所以,豫让其实心里面充满了矛盾,他既要杀赵襄子,又不太想杀他。而且他明知刺杀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还是不得不执意为之,就是为了完成他的“死命之义”。

死命之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尽管豫让不是刺客中的英雄,但他是忠臣中的英雄。但是如果我们要排一个“

春秋刺客专业技能排行榜”,豫让肯定是垫底的。

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是有一个最好的结局,赵襄子第二次抓住豫让之后,就没有再放他走,而是选择了成全他的“死命之义”。而且,赵襄子还脱下衣服让豫让刺了三剑,以示豫让不是一个完全失败的刺客。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这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因为从豫让下定决心“全义”的那一刻起,他其实就已经死了,豫让忠臣之义的标准很高,所以就算他最终杀掉了赵襄子,他也会自杀全义。但如果结局是这样,历史可能就会改写,豫让身上可能也会留下污点,所以这个结局是最好的。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一般来说,我们说到有名的刺客,都是那些站在正义或弱势一方的刺客。比如,民国时期刺杀日本首相的韩国爱国人士安重根,或者多次刺杀汉奸和日本人的王亚樵等。

但是,像那种非正义的刺客暗杀,比如解放前国民党军统的戴笠毛人凤等人,他们组织过的刺客暗杀活动不计其数,但是像他们我们只能称之为恐怖分子。

而回到春秋末年的晋国,豫让的立场就有点“恐怖分子” 的意思,尽管这个恐怖分子内心充满了矛盾。因为在当时看来,他所刺杀的那个人,要比他要为之报仇的那个人要“贤能”的多。

智宣子传位给荀瑶的时候,智氏的贤人智果就强烈反对,他说: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也就是说,荀瑶这个人优点有五个:

  • 第一,长得很高大帅气;
  • 第二,武艺高强有把子力气;
  • 第三,非常有艺术细菌;
  • 第四,能言善辩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
  • 第五,性情刚毅、果断。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而荀瑶的缺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仁”,一个人只要不仁,那么所有的优点就都变成了缺点。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荀瑶就是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如果让这样一个人来领导智氏,那么肯定会四处树敌,最终智氏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事实证明,这个评价非常的犀利,但是智宣子没当回事,坚持立荀瑶为嗣,也就是我们说的智伯。

智果定眼一看,智氏看来是没希望了,为了不受荀瑶的连累,智果离开智氏一族,从此改姓辅氏,彻底跟智氏断绝了关系,这是现在“辅”这个姓的来源。

智果先生的判断果然没错,荀瑶当上了执政以后,在晋国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国人称为智伯。智伯吞并了范氏、中行氏的大片土地,使智氏成为了晋国最大的家族,智伯也就越来越不把其他三卿放在眼里。

有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

同宴,此时晋国国君名存实亡,所以这可以算得上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了。但是,智伯却当众戏弄韩康子,并且羞辱韩康子的大臣段规,智伯这家伙任性的很。

智国的大臣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劝谏智伯,让他防微杜渐,但是智伯根本不放在心上,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从来都是我欺负别人,谁敢欺负我?

他总是认为这三家都害怕他,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三家如果联合起来,智氏很有可能就要灭亡了,所以他依旧是颐指气使。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先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本来不舍得给,但是那个受过智伯之辱的段规却很阴险,他力劝韩康子给智伯地。段规的意思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你要是不给他就会挨揍。但是如果你乖乖的把地给他,他就会更加膨胀,就会去跟老魏和老赵去要地,以老赵的暴脾气肯定不能惯着他,到时候我们就看他挨揍吧。

韩康子给了地,而且还很高兴,他似乎想起了《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打”。

给智伯养成一个打人的好习惯,到时候他遇到一个猛人时还是一样会动手,这个猛人自然就会来教训他。魏桓子也非常认同这个道理,因为魏氏的家臣任章也是个聪明人,他说: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想要让他灭亡,就要先惯着他,到时候遇到不惯着他的猛人,我们再跟猛人一起揍他。

这个猛人就是赵无恤,我们前面说过,赵氏的脾气一直都是很大的,上一次范氏、中行氏之乱就是老赵——赵鞅惹起出来的,这一次小赵——赵无恤又要惹一次大麻烦。

赵襄子听说智伯找他要地,二话不说就翻脸了,智伯就带着小弟韩康子和魏桓子攻打赵氏。智伯大军掘水倒灌晋阳城,智伯坐在小船上谈笑风生,由魏桓子给他充当船夫,韩康子给他担任保镖,可以说是风光到了极点。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晋阳城被围困多时,兵无斗志,杀马而食,智伯跟韩、魏约定,等灭了赵氏以后,由他们三家共分赵氏之地。眼看赵氏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韩康子和魏桓子却面有忧色,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

因为一旦赵氏被灭,那么智氏就更加强大了,韩、魏只能是唇亡齿寒,这就跟后来秦始皇攻打赵国一样,韩氏和魏氏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离胜利越近他们就越担心。

而他们的心思却被智伯的家臣絺疵看出来了,絺疵就跟智伯说,他们两家想要联合赵氏灭智氏。智伯非但不信,反而把絺疵的话原原本本的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这两个人一通忽悠智伯也就深信不疑了。絺疵知道智氏必灭,所以就自请出使齐国,跑到国外去避难了。

所以,智伯其实是咎由自取,我们说成不过三代,智氏从智文子担任执政开始,到第三代智伯一家独大,从巅峰瞬间跌落到地狱。当初赵氏也是三代而衰,从赵衰到赵朔,但好在赵氏有赵武中兴,使赵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强国,而智氏则永远都不会有复兴的机会了。

赵姓现在是我国的一个大姓,而智姓现在已经非常罕见了,现在的智姓大都是智果一族,智果一族改姓辅氏,后来有人又改回智氏,才给智氏留下了一脉。对此,智伯要付很大的责任,如果他是一个明主,恐怕就不会有日后的“三家分晋”,而是像“田氏代齐”一样,变成了“智氏代晋”。

所以,为这样一个人报仇,豫让脸上也不光彩。

史上最业余刺客,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是最好的结局

后来赵襄子问豫让,当初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他们后来被智伯所灭,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豫让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这句话已经很清楚了,跖犬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

【三家注史记】《五帝本纪》《晋世家》《赵世家》《刺客列传》

【资治通鉴】《卷一》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

《青铜时代的战争系列》潇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