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新書推薦」在一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寫作起到的作用比我們想象中重要得多

記者 | 潘文捷

《成長初始革命年》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在今年譯林出版社再版的文學訪談錄《談話錄》一書中,王安憶曾講述過自己的成長背景,她出生於1950年代的上海知識分子家庭,有安徽下鄉的經歷,對話中她提到了自己文學創作的關鍵節點“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也講到了自己的閱讀經驗、前輩同代以及她的寫作歷程。而在這本新近出版的《成長初始革命年》裡,王安憶則用在1988年到2018年間發表的17篇作品整理出了“一個人的思想史”,其中有散文,有對談,也有演講、遊記等。

第一部分是王安憶在尋根文學發起之際在浙江紹興查訪母系祖居的經歷,在序言中,王安憶指出,這個階段她的寫作“經驗被過度地揮霍,來不及積蓄能量,開發新世界”;在第二部分中,王安憶以《我的同學董小蘋》一文回憶了兒時夥伴;《重建象牙塔》則是她為好友、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的文論集所作序言;第三篇《英特納雄耐爾》談到了她在“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時結識陳映真的往事。陳映真對於王安憶是“精神偶像”一般的存在,“假如我沒有遇到一個人,那麼,很可能,在中國大陸經濟改革之前,我就會預先成為一名物質主義者。”自1983年初見,“我一直追索著他,結果只染上了他的失望。……我從來沒有趕上過他,而他已經被時代拋在身後,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國烏托邦,我們從來沒有看見過它,卻已經熟極而膩。”發表於1997年的《接近世紀初》則是作者在世紀末對悲觀主義的反思,激勵自己看見“結束之後的開始、破壞之後的建設”。第三部分是王安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與陳思和的《兩個69屆初中生的對話》以及在21世紀所做的四次發言。寫作時間最接近現在、佔據全書篇幅最多的是第四部分,涵蓋了作者多年來對文學和藝術的看法和學習實踐心得。

這本書屬於活字文化“視野叢書”系列,該叢書由北島發起和主編,已經出版了張承志、徐冰、李零、韓少功、汪暉、李陀等在中國當代活躍的作家、藝術家梳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思考脈絡的作品。讀者可以跟隨他們文化思想的脈絡,穿越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走過九十年代,並追隨作者的視野進入對當代思想文化問題的探尋。

《耶穌的學生時代》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對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得過兩次布克獎的南非作家庫切來說,《耶穌的學生時代》是他“耶穌三部曲”中繼《耶穌的童年》後的第二部。在書的題記處,庫切用《堂吉訶德》中的話自我打趣:“不論哪部書,續篇從來沒有好的。”這本曾進入2016年布克獎候選名單的作品,也因為簡潔到近乎乾癟的語言、冷淡如宜家陳列的環境鋪陳以及近乎為零的社會細節招致了許多讀者的抱怨:“像西班牙語翻譯過來的英語譯文”、“環境描述如同宜家”、“社會細節過少以至於人物不立體”。他這種大綱式風格的語言,一方面是對讀者的挑戰,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對《聖經》的模仿——實際上,這一系列的情節和《聖經》有多處互文。

在《耶穌的童年》中,西蒙、伊內斯帶著男孩大衛從沙漠中的難民營出發,逃離了有序卻毫無激情的諾維拉,來到了新城市埃斯特拉。大衛進入了當地神秘主義舞蹈學院,在這裡他接受了校長夫人的指導,學會通過跳舞把數字從星星上召喚下來。接著,一樁謀殺降臨在校長夫人的身上……庫切的小說常常處理宏大的主題,“新移民”是其中之一,作為新移民,大衛等人不是固定不變地依附於某種文化上,而是不斷變換著自己生活的地點、場合,不斷在尋求新生活的可能性,追求身份認同和生命價值。在本書中,主人公在與其他人物對話的過程中,發表了關於激情、權力、秩序、羞恥等宏大主題的思考。

在該書中文版的新書分享會上,作家李洱用“晚期寫作”風格來闡釋庫切這部作品的特點。他講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阿多諾提出,晚期風格的特徵是碎片、超驗,庫切自己也曾提起,晚期寫作的敘事要素應儘量簡單。這也正是《耶穌的學生時代》的特徵。“晚期寫作的特點十分鮮明,其中的敘事要素極為簡單,但是總有一種濃烈的宗教氣氛籠罩在作品上空,盤旋在上空,使我們難以非常清晰的把握。但是它又非常吸引人,文學和現實之間有非常深刻的關聯。”

《文字的力量:文學如何塑造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如副標題所述,這本書是一部關於文字的宏觀故事。作者看到,文字塑造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是通過四個階段展開的。在第一個階段,小群體的抄寫員主宰了文字系統,從而掌控了那些從講故事的人當中收集的文獻,例如荷馬的《伊利亞特》《奧德賽》等;在第二個階段,在經典文本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時,佛陀、蘇格拉底、耶穌等抨擊了神職人員和抄寫員的影響力,而其追隨者發展出了新的寫作風格;在第三個階段,獨立作者登場,這些作者開始的時候學習模仿古老文本,但隨後像西班牙的塞萬提斯這樣大膽的作者創造出了新的文學體裁,在這些體裁中,最重要的是小說;第四個階段,隨著紙和印刷技術的廣泛使用,批量生產和大眾文學的新時代隨之到來,報刊和海報傳單相繼誕生。在作者眼中,這四個階段以及使其可能的故事和發明,構成了文字塑造的世界。

今天,技術改革依然在進行,文字被傳播和閱讀的方式不斷改變。從電子郵件到博客和微博,我們面臨著新和舊的組合。本書作者認為,僅僅坐在書桌前思考文學如何塑造了我們和我們星球的歷史是不夠的,他還來到了偉大文本和發明誕生的地方,與考古學家、翻譯家和作家進行對話。在一系列閱讀和遊歷之後,作者從四千年的世界文學裡挑選出了16部他認為尤其具有意義的經典作品,寫成了這本《文字的力量》。從《伊利亞特》《一千零一夜》到《共產黨宣言》和《哈利·波特》,他講述了世界文學的來龍去脈。讀者會發現,在一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寫作所起到的作用,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重要得多。

《親歷切爾諾貝利》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慘烈的反應爐事故發生在切爾諾貝利。33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也成了一座無人居住的“鬼城”。今年,隨著美劇《切爾諾貝利》熱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再度引起熱議。在此之前,這一話題進入大眾討論是因為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白俄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阿列克謝耶維奇訪問了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徵招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們,並以獨白的方式將這些訪談在書中加以呈現。這些人的故事也隱隱透露出一個事實: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

與《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不同,《親歷切爾諾貝利》的作者格里戈裡·梅德韋傑夫(Grigori Medvedev)並非作家,他是俄羅斯的一位高級工程師。1970年代曾擔任切爾諾貝利1號反應堆的首席工程師。16年後,在切爾諾貝利事件發生之後,他第一時間被派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負責進行調查。因此,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對當時悲劇每日進展的記錄,從工程師的角度還原了事故現場及起因,記錄了經歷現場的人們的證詞。在本書當中,人們一方面可以讀到造成事故中工作人員缺乏知識、領導層失敗及混亂的原因,以及當局對各種問題嚴格保密、不願正視而造成的更為嚴重後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瞭解當時救援人員的英勇事蹟和受害者的堅強。

《國王與諸神:約翰·加利亞諾、亞歷山大·麥昆的人生起落與時尚帝國的興衰》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本書作者、《新聞週刊》巴黎分社資深文化與時尚作家黛娜·托馬斯曾為《華盛頓郵報》撰寫過一篇關於約翰·加利亞諾的報道,在此期間,她瞭解到了更多關於時尚大佬吸毒、住進精神病院之類的新聞,從而開始關注設計師們光鮮背後的故事。隨著麥昆在2010年飽經精神折磨後不幸離世和2011年加利亞諾因歧視猶太民族而被迪奧解僱,她也正式開始寫作這本《國王與諸神》。

黛娜看到,約翰·加利亞諾和亞歷山大·麥昆作為時尚帝國的兩位“國王”,他們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同性戀、內向而敏感、來自社會下層、來自同一間學校、創造力驚人、成為超級明星、自我毀滅……在20多年之前,他們登上了時尚舞臺,年少成名。1997年,他們分別擔任了LVMH集團旗下兩個品牌的創意總監。麥昆酷愛用戲劇手法強調自己的服裝設計,將服裝意境擴展到想象的極限。Lady Gaga身上的瘋狂設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幾乎都出麥昆之手。加利亞諾則鍾愛復古奢華風格,荒誕而優雅,1997年,加利亞諾當年入主Dior的第一年,他就獻上了以旗袍、雙魚、錦緞等中國元素為題的女裝系列,再現18世紀美好年代的奢華極致。在2004年的秋冬高定系列中,加利亞諾的靈感來源則是輝煌浮華的維多利亞時期。

加利亞諾和麥昆的職業生涯也可視作時尚行業崛起的過程,時尚奢侈品行業從家族管理的小規模企業迅速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產業。時尚越來越與創造無關,而與消費有關。在這樣的情況下,時裝設計師面臨著來自公司管理層的壓力、難以完成的工作量和不停壓來的最後期限。加利亞諾酗酒成性,加之工作上的壓力,他經常酩酊大醉、神志不清,而在2010年,麥昆在位於倫敦的豪宅裡上吊自殺。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現代醫學的誕生並不是西方人獨自完成的,它其實和西方帝國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從西方國家在亞洲、非洲、美洲地區的殖民史中看到,醫學不僅保護著殖民者的生命健康,促進經濟活動,也肩負著文明開化的道德使命。雖然中國沒有像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和非洲那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且自身有著強大的本土醫學傳統,但是中國的醫學經驗還是受到了歐洲殖民主義的影響。中醫和阿育吠陀醫學在和西方醫學結合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不少問題,也讓中國、印度這樣的文明古國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斷層。

醫學只是幫助殖民者進行治理的工具嗎,還是說它是幫助被殖民者改善醫療條件的福音呢?答案或許不是二分這麼簡單。在本書中,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和醫學史研究中心”教授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Pratik Chakrabarti)從全球史的視角,以地區和時間為主線,論述了16到20世紀中葉全球殖民過程中的醫學發展。作者指出,關於鴉片、病媒、熱帶醫學、疫苗接種和赤腳醫生的故事,既是中國的歷史,也是帝國的歷史。在兩者中定位權力、剝削和邊緣的歷史也很重要,“地方的歷史幫助我們理解全球史和帝國史,反之亦然。”

《藝術中的灰姑娘:西方書籍裝幀》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1912年4月15日凌晨3點,“世上最奢華之書”《偉大的奧瑪》與泰坦尼克號一起沉沒於大西洋的海底。這本書是英國裝幀設計家桑格斯基為《魯拜集》製作的特裝版,凝聚了波斯藝術風格——共鑲嵌了一千多顆寶石,包括紅寶石、綠松石、紫水晶、託帕石、橄欖石、石榴石和一顆祖母綠。書封上有三隻孔雀,羽翎鑲上寶石;濃密的葡萄藤,果實由兩百多顆紫水晶鑲嵌而成,一條盤曲虯結的蛇,牙齒由象牙製作,眼睛則鑲嵌著祖母綠……桑格斯基試圖用奢華的設計與裝幀展現本書的主題。

《藝術中的灰姑娘:西方書籍裝幀》一書的英文名是The Cinderella of the Arts: A Short History of Sangorski & Sutcliffe,即“桑格斯基—薩克利夫圖書裝幀公司小史”。作者羅勃·謝潑德是英國知名的書籍裝幀藝術家、作家,任謝菲爾德書店和桑格斯基—薩克利夫公司(即製作了《偉大的奧瑪》一書的公司)的常務董事。他看到,書籍裝幀藝術一直以來都是“藝術中的灰姑娘”,而這家公司在傳承這一高級手工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從該公司的早期歲月談起,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偉大的奧瑪》及其背後的故事,以及在這本書沉沒之後該公司是如何發展裝幀藝術的。除了閱讀文字以外,讀者還可以通過圖片,一覽書籍裝幀的美妙奢華。

《最後的數學問題》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不要被一本數學主題的書嚇到!這本書裡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數學證明,連公式都沒有。本書作者馬里奧·利維奧(Mario Livio )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也是一位科學和數學科普作家。他曾經收到過無數“民間”宇宙學研究者自行研究出來的關於宇宙的理論,但是他看到,只要這些理論無法用數學的語言進行精確描述,那麼就無法對其進行評判。因為,數學是建設任何宇宙學理論需要的堅實的“腳手架”。

上帝是數學家嗎?數學到底是人類的發明還是發現?數學為什麼可以解釋萬物?在本書中,馬里奧·利維奧從數學和邏輯的聯繫等不同角度,探討了數學的本質、數學本身的發展以及數學與哲學的關係。他回顧了歷史上以及當今世界中最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認知學家和語言學家在各自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他們在研究過程當中體現出的遠見卓識。其中包括信奉萬物皆數的畢達哥拉斯、“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的阿基米德,以及自制天文望遠鏡探索宇宙的伽利略、解析幾何之父笛卡兒,反對柏拉圖主義的現代數學家阿蒂亞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第一版中文版在2010年出版,書名是《數學沉思錄:古今數學思想的發展與演變》,新版修正了第一版譯稿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