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絕對實力建立天下,結果輕鬆就被滅,為何它比不上漢朝?

怪島


秦朝滅亡和漢朝興起原因對比

一、強秦短短十五年就滅亡,源自於暴政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逐漸變強,雖然商鞅被人陷害致死,但是秦國的法治思想和措施得以延續,所以經歷五世至秦始皇時,秦國已經勢不可擋,在強大的軍事和綜合國力的支撐下,秦始皇完成統一六國的偉業,成為千古一帝。

但是,大秦帝國並沒有像始皇想的那樣傳於萬世,短短十五年就短命而亡,這其中不得不說一下秦國的暴政。

1.眾多浩大工程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

秦始皇按照六國宮殿的圖型,在咸陽照樣修建,把從六國得來的財寶及美女,置放其中。覺得這樣做還是小家子氣,於是又新建阿房宮,阿房宮的工程浩大難以想象,所以,直至秦朝滅亡都沒有完成。而在咸陽之外的全國各地,修建的離宮別館多達700餘所。這是為了滿足秦始皇對豪華奢侈生活的需求。

而修建皇陵是為了滿足秦始皇死後的需求,他修建的這座墳墓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並在墓內建築宮殿,設置百官朝位,充列奇器珍玩。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修建宮殿及墳墓,徵發了七十萬人,再加上築長城、修馳道和經年守邊的戍役,總共加起來不下幾百萬人。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民間幾乎所有的成年男子已全部被徵發服役。應徵者不僅脫離了生產,而且還要自備衣物和費用,這是一般農民家庭難以承受的負擔。而且各項工程都需要大量資金,所以賦稅之重已經超過勞動人民收入的三分之二。


人民沒有活路,就會產生“思變”的心。

2.嚴苛的刑罰加重了人民的苦難

秦朝的刑罰極其殘酷。什麼磔(裂體)、坑、戮、抽脅、鑊烹、腰斬、車裂、梟首、棄市等等,聽著就讓人毛骨悚然,而且還有連坐的制度,秦朝初建,為了加強統治,刑罰加身的情況隨時都在上演,廣大人民的痛苦進一步加重。

各項工程和兵役一直在繼續,該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全部徵用了,哪裡還有糧食,勞累而死、餓死、刑罰致死、戍徭無期自殺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大秦帝國用竭澤而漁的方法來滿足政權鞏固和帝王的奢侈享受,已動搖了國家基礎,而廣大人民反秦的思想也在不斷積蓄。終於,在秦始皇死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打響了第一槍,有如一點星火,迅速引起全國的響應,燎原之勢瞬間形成,秦國轟然崩塌。

二、漢朝對民眾的重視和休養生息的政策贏得了民心、穩固了經濟、鞏固了統治。

劉邦作為草根皇帝,他是知道基層群眾是需要什麼的,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就是安定的生活。所以,他在統一全國後就立刻採取了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

1.凡是因受秦朝壓迫而逃聚在山澤的人,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舊有的田宅和爵位都可以恢復。

2.在戰爭期間由於飢寒而自賣為奴婢者,一律赦免為自由民。

3.凡參加前此反秦戰爭、統一戰爭的兵士,都解甲歸田,以功勞分配田宅。留在關中的,免除徭役12年;回到本鄉的,免除徭役6年。回鄉生產的第一年,由政府供應口糧。

4.實行“什五稅一”的田賦制度。後改為三十稅一。

5.兵役:男子年23至56歲,服兵役兩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守衛都城或戍守邊防。遇有戰事,需臨時被徵入伍。

漢初六七十年間,一直到武帝起用儒生為止,都是按照黃老之學的思想推行與民休息政策,由於稅賦減輕,兵役制度改革,更多的人從事於農業生產,國家的人口和經濟逐漸恢復。到漢景帝時全國人口已比劉邦剛統一後大約增加了三四倍,經濟實力也顯著增加,可以說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三、是非功過

綜上所述,秦始皇為了鞏固其統治和滿足其享受慾望,毫不顧惜人民的利益,以極苛重的賦稅和勞役強加在廣大勞動人民的身上,引起人民的憤恨和反抗。秦始皇的思想有他的歷史侷限性,所以他認識不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毛主席說過:“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而劉邦作為基層出身的皇帝,他能夠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和重要力量,所以,他能夠調整優化國家政策,採取休養生息的策略,不但發展了農業生產、豐富了人口,而且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從而鞏固了漢朝的政權。


正史風雲


秦朝統一天下的時候,這時的中華還沒有被大一統過。

這也決定了秦朝統一的難度很大,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民族情節,愛國情懷

秦朝在一統天下之前,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幾百年的時期。

剩下的國家就相當於形成了對峙的形式,那楚國來說,楚國也存在了幾百年,也打了幾百年年的仗,同時在春秋時期時也是五霸之一,這更加加深了楚國人的認同感,

加深了愛國情懷,被秦國所滅當然心存不滿。

不止是楚國其他的這幾個國家也是這樣,特別是趙國對秦國恨之如骨,卻被沒國,自己以後也是秦人,這心裡的壓力和矛盾該有多大,

舉個例子,如果德國把歐洲統一了,英國人也要成為德國人,英國人心裡有多矛盾,好歹自己之前還是日不落帝國,現在居然被滅國,也敵人的身份生活。

別的不說每隔幾天英國人鬧事的新聞肯定有的,英國人的存在就是對德國的威脅。

這就是秦國為什麼在秦始皇死後就很快崩塌了,別說秦國制度不好,就算制度好也會叛亂,養不熟的人大有存在,更何況他的心不在秦這裡。

民族磨合,漢朝重新建立歸宿感

秦朝的滅亡是因為起義軍的反對,但在秦朝滅亡後大家都知道是楚漢時期,或者說是項羽為霸的時期,這時的民族認同感沒有之前強烈,分成了很多勢力。

最大的就是項羽的百姓,稱為楚,其他的都像春秋時期一樣效忠於自己的國家。

但楚漢時期後期只剩下兩大勢力,其他勢力都歸屬於這兩大勢力。其他不從的都被滅國了,也就沒有什麼民族情節了。

霸王兵敗後只剩下劉邦的勢力了,更沒有什麼民族情節了,都是漢人了。

但劉邦為了絕對的統治,開始殺掉異姓王,更加減少了統一的阻力。為了做到絕對的統一,只有把反對的人都殺掉。大漢王朝之所以能存在這樣就,就是因為反對他的人都死了。

這就是秦國比不上漢朝的原因,如果秦始皇能活久一點,等反對秦朝最強烈那些人都死的差不多的時候,秦朝的統治會更長一點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因為秦朝沒有顧忌到民生問題,以至於被“輕鬆”滅掉。

秦朝之強大,有目共睹,不然秦始皇也不能統一天下。但是,秦始皇明明建立了大秦朝,實力雄厚,為何秦朝卻在建立沒多久就被滅掉了呢,是秦朝軍事實力比不上漢朝?未必,究其原因,大抵是秦始皇沒有注意到民生問題,以至於秦朝不得民心,最後走向滅亡。

1、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嚴刑峻法,不顧民生,以至勞動人民在嚴酷的刑法和沉重的徭役下無法生存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成為天下之主,並且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功績巨大。按照秦始皇的想法,大秦朝本可以千秋萬代傳承下去。但是秦始皇之注意力多放在了兵強馬壯、加強邊防上,他建城池、修長城,卻沒有重視民生問題。

秦始皇時期,中原大地剛剛從諸侯大爭霸中抽身,而春秋戰國時期長年以來的戰爭,已經讓大部分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天下大一統之際,最要緊的,除了制定合適的政策維護社會秩序外,還需要將主要精力放在民生恢復上,讓百姓能夠重建自己的家園。但是秦始皇卻沒有將精力放在民生恢復上,據《漢書》記載:

“秦為亂政虐刑,殘滅天下,北為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天下,但是卻大興土木,絲毫沒有修養生息的意思,以至於百姓哀聲哉道,國內國外處於騷動狀態。在嚴酷的刑罰和沉重的徭役下,百姓沒辦法活下去,只能揭竿起義,以至秦朝到“秦二世而亡”。

2、漢朝可能不及秦朝兵強馬壯,但漢朝在建國初期採用黃老之術,修養生息,繼而獲得民心

漢朝與秦朝最大的不同就是,就在於漢高祖劉邦注意到了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即秦朝的君主不大重視民生,只知一味加強軍事國防,百姓活不下去最終引發暴動。

秦朝內部出現暴動,最先是陳勝吳廣這樣的農民起義。於是,在推翻秦朝建立漢朝的過程中,劉邦注意到了勞動人民強大的力量,即便他在日後貴為君主,也隱隱擔心這強大的農民會不會威脅到王權,且時常發出這樣的感嘆:“安得猛士守四方。”

可見,與秦始皇不同的是,漢高祖注意到了勞動人民的強大力量。

於是,在漢朝宰相曹參的倡導下,漢朝在建立之初開始施行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黃老之術,為上者之君主不對百姓徵收太多徭役賦稅,不太過干預百姓的生活生產,在儘可能的情況下,讓百姓重建戰火中被毀壞的家園,以此恢復生產。

也正是因為漢初施行的黃老之術,當初“人相食”,天子出行坐牛車的漢朝,漸漸變得強盛起來。以至於到了漢武帝時期,人民已經比較富足了,休養生息的法子不大適用當時社會,君主要鞏固王權就要集中管制已經積累了一定財富的百姓了,於是便有了董仲舒的“獨尊儒術”。

3、秦僅二世則亡,漢朝卻能延續幾百年,不是秦比漢弱,而是秦不重視民生,漢重視民生

綜上所述,強大如秦朝,卻沒有延續多久就滅亡了,主要原因不是因為秦朝軍事實力不行;而漢朝能夠持續幾百年且沒踏上秦始皇的老路,其主要原因亦不在於漢朝有多麼強大的士兵。秦漢命脈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其主要原因還是在秦漢兩朝君主對百姓的態度上。

秦始皇並不大注重民生,他雖然終結了天下大亂戰的情況,但是卻並沒有給百姓喘息的機會,百姓剛剛從戰爭的煎熬中走出來,立馬又被趕進了嚴酷的刑罰、沉重的徭役中去了,這讓老百姓“怒火中燒”,從這一點看,老百姓反抗秦朝也不意外了。

而漢高祖劉邦就不一樣了,他總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同時出生不高的他也知道底層百姓之疾苦。於是在漢初時期,漢高祖採取了休養生息的黃老之術,最大限度地去發展社會經濟,讓百姓恢復民生,重建家園。

所以,秦朝“比不上”漢朝的地方,很大程度就在於秦朝沒有顧忌到民生問題。


我是顏小二述哲文,喜讀聖賢書,最愛議人性,如果喜歡,請點贊關注轉發哦。


顏小二述哲文


您這個問題確實有些難於回答。我用我的理解方式試著解答一下吧。

首先,秦朝的滅亡有著它特殊的背景。秦朝是在武力征討六國的基礎上統一全國的,因此,六國的殘餘勢力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適當的時候還會結成同盟;秦朝統一後,仍然東征西討,再加上修長城、嚴苛的法律,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秦朝可以說是千夫所指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秦朝其有不亡之理?

其次,比不上漢朝,這一點,我想您是指統治時間短暫,而比不上漢朝長久吧?這一點確實是的。秦朝從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滅亡,其統治時間就短短的十五年;而漢朝,如果只說西漢,從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2年滅亡,經歷了200多年。

其三,如果從影響上來講,秦朝絲毫不遜於漢朝。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僅僅漢朝繼承了,後來的歷朝歷代也基本採取了秦朝的這種制度;秦朝統一的一些措施,如統一貨幣、統一思想等做法,也是後來朝代所長期慣用的手段;秦朝修建的長城,甚至成為中華文明的一種象徵。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秦朝也並不是不如漢朝。

所以,我覺得,如果秦朝建立後,能像漢朝初年一樣,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恢復國力,然後再用其創建的那套制度對國家進行鞏固,估計也就沒漢朝什麼事了。

希望我的解答您能滿意。


歷史學習之窗


有個詞兒叫做“承前啟後”,解釋這個問題還是比較貼切的。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奠定了大秦帝國的根基。秦始皇完成了“承前”,但是卻沒有做到“啟後”,到了二世胡亥就被徹底推翻了。

劉邦則是“揚六世之餘威”,開創了大漢盛世。劉邦死後,歷經漢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但其實全是呂后在掌權。這也是司馬遷把呂后寫在本紀裡面的原因。

之後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也是先後經歷了六代,這才奠定了大漢長久的根基。一般都認為,從漢元帝開始,西漢才開始走下坡路。



造成秦漢截然不同的這種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有三點,一是殺戮,二是外戚,三是權臣。

秦始皇統一之後,沒有把六國的勢力徹底地消滅掉,從而給二世胡亥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劉邦統一之後,和呂后一起把異姓王全部清除。韓信的身份其實也是異姓王。對於劉姓王和功臣,劉邦沒有殺掉一個。

胡亥繼位之後,幾乎全是對自己的兄弟和大臣展開殺戮。從而造成了自己實力的大幅削減。所以陳勝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整個秦朝立刻就崩盤了!

秦始皇沒有立皇后和太子。二世胡亥沒有強有力的外戚做後盾,所以只有事事依從於趙高。被趙高把持朝政之後,文臣武將又被不斷地殺掉。所以面對反秦的浪潮,胡亥無力應付。



劉邦死後,雖然劉盈、劉恭、劉弘比較弱小,但卻是呂后在掌控一切。功臣集團誅呂,只是上層權力的爭鬥,沒有動搖大漢的根基。

之後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都是英明之主。中間的過渡期,幾個權臣也能維持住朝廷穩定。

大漢從劉邦開始,又經過六代英明的皇帝。這才把大漢的根基牢牢地紮下,再也沒有任何勢力能夠輕易地動搖大漢的根基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2893677981890406"} --}

寄暇學宮


這個問題就像是問,隋朝比不上唐朝一樣。

這可以看做是力的相互作用力。秦朝以絕對的力量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六國餘孽並沒有根除,尤其是統一思想還沒有深入人心。變革的力量越大,遭到阻礙的反作用力就會越猛,秦二世本該繼往開來,夯實基礎,卻自掘墳墓,阻擋不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反撲力量,自然曇花一現。

類似隋朝一樣,楊堅在門閥林立中建立隋朝,開啟新風,撬動了幾百年的門閥統治,然後楊廣時運不齊,在內憂外患中被門閥聯手做掉了,也是前人之鑑。

而漢唐看起來都比前朝厲害,也只不過是承製前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遠而已。最關鍵的是前朝基本上掃除了社會的錮疾,得以輕裝上陣,再造版圖。

秦掃清六國,留下了大一統;隋瓦解了門閥,首開科舉取士,都奠定了萬世基業。


古韻琅琅書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嬴政統一後活的時間太短,他活著李斯絕對不敢反,而且扶蘇也是在外才被賜死的,不能完美交接,胡亥這個渣渣就不提了。

收復人心都是要靠時間的,沒有文景漢室也定不了

另外秦始皇殺的是儒生,漢武帝撐的是儒生,儒生會幫秦始皇說好話才見鬼了呢


墮落的老男人


老爹有話說:

說秦朝比不上漢朝,指的是秦朝的存在時間,沒有漢朝的存在時間長。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秦始皇和漢高祖兩個人的治國政策不同。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依舊採取武力治國的政策。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建立西漢後,採取的是與民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

武力治國和輕徭薄賦,哪一種政策更好呢?

要看當時的社會環境,哪種政策更能滿足老百姓們的需求,就能決定一個朝代是否長治久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老百姓們經歷了連年戰亂,心中期盼的是天下統一,可以不用再打仗。可是秦始皇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位期間,建造多項大型工程,透支民力,導致秦朝國力衰弱。

最終在各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爆發了農民起義,不久後,就亡國了。

如此看來,亂世之後,依據採取武力治國的策略,顯然是不明智的。

劉邦統一天下後,面臨的處境,和秦始皇面臨的處境,是一樣的。都是久經戰亂,民心思安。

出身社會底層的劉邦,卻能很好的洞察到這一點,採取了與民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明智的。

劉邦採取的治國政策,很好的滿足了老百姓們的需求,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才使得西漢能夠存在200多年。

所以,不同的治國政策,是導致秦朝和漢朝,存在時間不同的原因之一。


老爹有話說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秦始皇一手創立的,要說秦始皇還真是個大能啊,自己親手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不說,還能同意了文字,大量度,應該說直接推動了文明的發展。但是因為後來的經營不善,導致了國家存在了很多的問題,問題的根源就是皇帝身邊的幾個人,李斯還有趙高,其實本來始皇帝想要傳位給扶蘇的,如果傳位給扶蘇我覺得秦朝可能會是下一個完美的漢朝,漢朝什麼樣子?看看漢武帝,那時候的疆域,知道有多大了吧。

我們分析一下秦朝統治之後的國土狀況,當時秦始皇確實是統一了六國,但是並沒有統一干淨,本來他想通過統一錢幣,來使整個國家達到融合,但是他的目的沒有實現,因為這一項工程其實需要大量的時間,很明顯他們沒有。還有就是,秦朝推行的郡縣制度,這一點比較好,但是當時來看的話實行的難度確實有一點打,因為當時的國家因為長期處於分裂的局面,很多的地方勢力肯定不會這樣善罷甘休的,而且還有很多殘存的勢力想要謀害嬴政的。所以嬴政這個統一真的不算真正 的統一。秦朝當時的統治只維持到了第二世,然後就有劉邦開始起義了

所以說如果秦朝大於漢朝,只要動動大腦就明白不可能,秦朝是靠武力統一了六國,但並未真正做到融合,到了秦朝末年,六國復國後,互相攻殺對待彼此還如外寇仇敵,如楚軍攻打齊國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漢朝建國以後,沿用了秦朝的郡縣制,但依然分封了不少諸侯國,到漢景帝時期,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的推恩令頒發以後,才真正結束了華夏內部之亂,從此,華夏各地才共同和諧共榮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漢文化。也就是說真正整合華夏的是漢朝,而不是很多人吹捧的秦朝。秦朝法令苛責,二世而亡,根本不可能起到整合文化習俗各異的當時華夏各地的作用。所以有人說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就會像歐洲那樣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但其實有了秦始皇,如果沒有漢高祖,中國一樣會像歐洲那般四分五裂。真正滅六國的是漢而不是秦,秦只是消滅了前六國,漢是徹底結束了六國,滅一個國家就要滅其文化,漢朝整合了六國的文化,讓六國完全施行了統一的法度和文化



魯家講壇


這是一個守天下的問題了

首先,放大歷史時間視野,秦有歷史記載的國君,到始皇帝傳了36代,幾百年的時間,垂直髮展的時間夠長,它脫胎於奴隸制,可以說到始皇帝可能是它最後的歷史榮光了。

再者,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統一思想,等等一系列措施,這套制度好,但操之過急,兼併六國之後,六國的殘餘勢力還在,不可能一下就全部秦化,需要時間,天下人才能認可郡縣制,分封建制才能逐步消滅,漢朝建國一直到武帝時期,才把這個問題解決掉,真正的中央集權大一統。

秦統一的時間過短,漢承秦制,漢將秦制發揚光大,統一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的制度到漢朝才真正的生根發芽,奠定了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