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作為近代史極有爭議的人物,前半生從默默無聞奮鬥到位極人臣。後半生爭議很大,評價多以負面概之,“獨夫民賊”“竊國大盜”“喪權辱國”,罵聲不絕於耳,直接打入“十八層地獄”,似有妖魔化之嫌。

隨著對他深入客觀的研究,揭開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們試著來還原一個真實的袁世凱。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袁世凱與母親合照


袁世凱,字慰亭,今河南周口項城人氏,出身當地大族。少年時曾發奮讀書,立志考取功名尤愛古時兵法,常重金收購歷代兵書典籍。但屢屢應試不中,引為一生遺憾。後怒而焚燬詩文書稿,憤憤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怎能齷蹉久困筆硯間以自誤?”

袁氏少有大志,但並不是讀書考試的料,雖“讀書讀到吐血,亦望金榜而興嘆”。這和很多奇人一樣,讀書不成,一樣能取得大的作為。至此,袁慰亭走上“投筆從戎”的道路,開掛般書寫他的傳奇人生。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袁克定攝垂釣照


名揚朝鮮

袁世凱的發跡始於朝鮮。當時朝鮮仍然是大清藩屬,袁跟從淮軍將領吳長慶入朝平亂。戰鬥中袁世凱表現十分出色,率領隊伍擊殺亂黨數十人,成功平息朝鮮王室政變。之後頂頭上司吳長慶為他呈報請功,言辭中大加讚賞。

此後袁世凱留任朝鮮,協助訓練新軍,這也是之後“小站練兵”的預熱。在朝期間,名望甚佳,同朝鮮上下打的火熱,被譽為:“大得漢城都民之心”。1884年,朝鮮又發生政變,駐朝日軍趁機搞事,被袁率清軍擊敗,粉碎日本謀奪朝鮮的企圖。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吳長慶照

經過此事後,袁世凱獲得重臣李鴻章的重視,為日後得到重用埋下伏筆。但同時也因此受到日方的痛恨和同僚的嫉妒。因有人以“擅開邊釁、挪用軍款”等罪名舉告,袁賦閒回鄉,但很快得到李鴻章重用,重新回到朝鮮,全權代理清朝在朝利益,儼然是藩屬朝鮮的“太上皇”一般,權勢極大。

袁在朝鮮十二年間,表現可圈可點,成功阻止日本、沙俄對朝野心,李鴻章對其評價甚高:“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

李鴻章能長年把持晚清大局,雖有過失,但在那種時局中,也是苦撐危局,他識人、用人的眼光還是十分老到的。同時也驗證了袁世凱其人,頗具才幹,堪當大任。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李鴻章


青雲直上

由於袁世凱在“甲午戰爭”中親睹清軍戰力不堪一擊的慘況,加之中日戰後朝野對“變法維新、救亡圖強”的呼聲日漸高漲。李鴻章等三名高官聯名保舉袁世凱組建“新軍”,用原有少量新式軍隊作底子,又通過各省招募選拔,1895年袁於天津小站籌建新軍,此時共7300人。

此後逐漸擴展為“北洋六鎮”,每鎮約12500人,這也成了袁某發家的底牌。新軍中不乏日後的風雲人物,如段祺瑞、徐世昌、馮國璋等人。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段祺瑞

以西方軍制和訓練方法練就的新軍,也成為一支令人矚目的武裝力量。“戊戌變法”中,譚嗣同等人曾拉攏袁參與武裝政變,包圍頤和園,控制慈禧和其死黨榮祿。但經過深思熟慮後,袁認為康梁一黨,自保尚且危險,於是告發。後因此事,袁被評為十惡不赦的變法叛徒,但設身處地的思考下,袁世凱的舉動不失為深思熟慮的正確選擇。而且變法失敗主因並非因袁告發所致,倒是因此加重了對康梁一黨的懲治。

事後袁世凱受到“後黨”(慈禧派)的極大信任,地位也隨之急速提升。1899年,年僅40歲的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在李鴻章去世後,榮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官運亨通的袁世凱,於1911年,上任內閣總理大臣。

在此期間,袁繼續開展洋務,開企業、修鐵路、建新制,卓有成效,並在身邊逐漸形成龐大的“北洋集團”,此時的他已經羽翼豐滿。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對於袁世凱的罵名,主要出於以下事件:“二十一條”、“恢復帝制”、“宋教仁遇刺”。這些事件中,袁或有蒙冤、或因瞭解片面,其中的罪過到最後一股腦扣於其人一身。試想在清廷顛覆、列強覬覦、勢力紛起、國家貧弱的混亂局面中,又豈是袁一人所能獨撐危局呢?此種是否有偏頗、有冤情?

宋教仁案

1913年,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進行。北洋系的“土包子”們哪見過這世面,結果操縱失利,席位被國民黨陣營拿去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大半。國民黨高層宋教仁被選舉為國務總理。

離奇的事情發生了,同年三月,宋教仁於上海遇刺。負責督辦的江蘇警察廳先後捉住兇手武士英和他的上線應桂馨,隨後順藤摸瓜,查到時任內務部秘書洪述祖處。結果是武、應兩人神秘死亡。而洪述祖對此案緘口不言,受絞刑而死,線索戛然中斷。

國民黨方面眾口一詞指責袁世凱所為,但袁矢口否認。內務部秘書洪述祖的上司——國務總理趙秉鈞嫌疑最大,但此人從小站練兵起,一直是袁的親信。

至於是出於袁世凱授意,還是趙秉鈞派人所為至今不得而知,成為迷案。但此事終究和袁是有所牽涉的,當時國民黨已經是北洋系的對頭,處處作對。剷除異己,集中權力,也是說的通的。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宋教仁

二十一條

這也是老袁被罵得最兇的地方,認為是他出賣國家權益給日本。

其實袁世凱對此也是深惡痛絕。之前他在朝鮮時,就成為日本最痛恨的“眼中釘”,甚至上了暗殺名單,只能未能刺殺成功。

日方初提出的《二十一條》,對中國損害極大,無理之極,如果全盤接受,則等同淪為日本“保護國”。北洋政府並未如外界所想的立刻全盤接受,而是以各種方法降低該約對中國的損害。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第一,拖。談判共歷時105天,達二十多次。

第二,故意向西方列強洩密日方要求,以期引起他國的關注與介入。

第三,談判中盡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則收回一分權力。

事實上,也確實取得了很大成果。日方刪除了最不利於中國的第五號要求。而久拖未決也使日本到了忍耐極限,發出了戰爭威脅。以當時中國的情況,羸弱中國遠非日本敵手。

為避免戰爭,袁世凱同意簽約:“今第五號條約已刪,相比最初提案已挽回許多……我國國力未充,尚難以兵戎相見…希望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最後定案的條約,名《中日民四條約》,同日本最初要求已大不相同,已盡最大努力挽回了對中國的損害。胡適曾對此評價,“吾國此次對日交涉,知己知彼,既能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認為這是弱國外交的勝利。

是啊,對於強敵壓境,威脅恐嚇,要麼開戰要麼談和,知必敗而戰實無此理。由此聯想到了更早時大宋朝的無奈……

此處有一驚爆花絮。當時日公使曾對袁言道:“國民黨某要人正在日本積極活動…”以此威脅同意所提條件。聞知此事的袁破口大罵某人:“將效法吳三桂,引外兵擾亂本國!”

此事不是空穴來風,現日本外務省檔案館仍保存一份《中日盟約》,真偽尚待考證。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恢復帝制

目前考證認為袁在當時沒有一個具體完整的建立制度思路。但看到當時的德國、日本採取的君主制度促使國家強大,袁應對此有參照模仿之意。

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雨動盪,袁世凱應該很清楚,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已經行不通了,而完全仿照國會議會共和制,對於袁這種權力慾極大的梟雄明顯不適合。“君主立憲”這種折中的方式,更能獲得他的認可。

於是在1915年底,經過各種折騰,準備成立中華帝國,年號洪憲。

結果都知道了,天下大亂,各種反對勢力紛起,蔡鍔等發起“護國戰爭”,段祺瑞要求袁世凱交出權力自保,在內外交迫中,袁因尿毒症不治身亡。

年少讀書不成,年長位極人臣,動盪年代稱梟雄,死後百年負罵名

作為一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脫不開時代侷限性,既有功又有過,還是分而對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