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作为近代史极有争议的人物,前半生从默默无闻奋斗到位极人臣。后半生争议很大,评价多以负面概之,“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丧权辱国”,骂声不绝于耳,直接打入“十八层地狱”,似有妖魔化之嫌。

随着对他深入客观的研究,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试着来还原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袁世凯与母亲合照


袁世凯,字慰亭,今河南周口项城人氏,出身当地大族。少年时曾发奋读书,立志考取功名尤爱古时兵法,常重金收购历代兵书典籍。但屡屡应试不中,引为一生遗憾。后怒而焚毁诗文书稿,愤愤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怎能龌蹉久困笔砚间以自误?”

袁氏少有大志,但并不是读书考试的料,虽“读书读到吐血,亦望金榜而兴叹”。这和很多奇人一样,读书不成,一样能取得大的作为。至此,袁慰亭走上“投笔从戎”的道路,开挂般书写他的传奇人生。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袁克定摄垂钓照


名扬朝鲜

袁世凯的发迹始于朝鲜。当时朝鲜仍然是大清藩属,袁跟从淮军将领吴长庆入朝平乱。战斗中袁世凯表现十分出色,率领队伍击杀乱党数十人,成功平息朝鲜王室政变。之后顶头上司吴长庆为他呈报请功,言辞中大加赞赏。

此后袁世凯留任朝鲜,协助训练新军,这也是之后“小站练兵”的预热。在朝期间,名望甚佳,同朝鲜上下打的火热,被誉为:“大得汉城都民之心”。1884年,朝鲜又发生政变,驻朝日军趁机搞事,被袁率清军击败,粉碎日本谋夺朝鲜的企图。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吴长庆照

经过此事后,袁世凯获得重臣李鸿章的重视,为日后得到重用埋下伏笔。但同时也因此受到日方的痛恨和同僚的嫉妒。因有人以“擅开边衅、挪用军款”等罪名举告,袁赋闲回乡,但很快得到李鸿章重用,重新回到朝鲜,全权代理清朝在朝利益,俨然是藩属朝鲜的“太上皇”一般,权势极大。

袁在朝鲜十二年间,表现可圈可点,成功阻止日本、沙俄对朝野心,李鸿章对其评价甚高:“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李鸿章能长年把持晚清大局,虽有过失,但在那种时局中,也是苦撑危局,他识人、用人的眼光还是十分老到的。同时也验证了袁世凯其人,颇具才干,堪当大任。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李鸿章


青云直上

由于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中亲睹清军战力不堪一击的惨况,加之中日战后朝野对“变法维新、救亡图强”的呼声日渐高涨。李鸿章等三名高官联名保举袁世凯组建“新军”,用原有少量新式军队作底子,又通过各省招募选拔,1895年袁于天津小站筹建新军,此时共7300人。

此后逐渐扩展为“北洋六镇”,每镇约12500人,这也成了袁某发家的底牌。新军中不乏日后的风云人物,如段祺瑞、徐世昌、冯国璋等人。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段祺瑞

以西方军制和训练方法练就的新军,也成为一支令人瞩目的武装力量。“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等人曾拉拢袁参与武装政变,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和其死党荣禄。但经过深思熟虑后,袁认为康梁一党,自保尚且危险,于是告发。后因此事,袁被评为十恶不赦的变法叛徒,但设身处地的思考下,袁世凯的举动不失为深思熟虑的正确选择。而且变法失败主因并非因袁告发所致,倒是因此加重了对康梁一党的惩治。

事后袁世凯受到“后党”(慈禧派)的极大信任,地位也随之急速提升。1899年,年仅40岁的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在李鸿章去世后,荣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官运亨通的袁世凯,于1911年,上任内阁总理大臣。

在此期间,袁继续开展洋务,开企业、修铁路、建新制,卓有成效,并在身边逐渐形成庞大的“北洋集团”,此时的他已经羽翼丰满。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对于袁世凯的骂名,主要出于以下事件:“二十一条”、“恢复帝制”、“宋教仁遇刺”。这些事件中,袁或有蒙冤、或因了解片面,其中的罪过到最后一股脑扣于其人一身。试想在清廷颠覆、列强觊觎、势力纷起、国家贫弱的混乱局面中,又岂是袁一人所能独撑危局呢?此种是否有偏颇、有冤情?

宋教仁案

1913年,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进行。北洋系的“土包子”们哪见过这世面,结果操纵失利,席位被国民党阵营拿去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大半。国民党高层宋教仁被选举为国务总理。

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同年三月,宋教仁于上海遇刺。负责督办的江苏警察厅先后捉住凶手武士英和他的上线应桂馨,随后顺藤摸瓜,查到时任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处。结果是武、应两人神秘死亡。而洪述祖对此案缄口不言,受绞刑而死,线索戛然中断。

国民党方面众口一词指责袁世凯所为,但袁矢口否认。内务部秘书洪述祖的上司——国务总理赵秉钧嫌疑最大,但此人从小站练兵起,一直是袁的亲信。

至于是出于袁世凯授意,还是赵秉钧派人所为至今不得而知,成为迷案。但此事终究和袁是有所牵涉的,当时国民党已经是北洋系的对头,处处作对。铲除异己,集中权力,也是说的通的。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宋教仁

二十一条

这也是老袁被骂得最凶的地方,认为是他出卖国家权益给日本。

其实袁世凯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之前他在朝鲜时,就成为日本最痛恨的“眼中钉”,甚至上了暗杀名单,只能未能刺杀成功。

日方初提出的《二十一条》,对中国损害极大,无理之极,如果全盘接受,则等同沦为日本“保护国”。北洋政府并未如外界所想的立刻全盘接受,而是以各种方法降低该约对中国的损害。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第一,拖。谈判共历时105天,达二十多次。

第二,故意向西方列强泄密日方要求,以期引起他国的关注与介入。

第三,谈判中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则收回一分权力。

事实上,也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果。日方删除了最不利于中国的第五号要求。而久拖未决也使日本到了忍耐极限,发出了战争威胁。以当时中国的情况,羸弱中国远非日本敌手。

为避免战争,袁世凯同意签约:“今第五号条约已删,相比最初提案已挽回许多……我国国力未充,尚难以兵戎相见…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最后定案的条约,名《中日民四条约》,同日本最初要求已大不相同,已尽最大努力挽回了对中国的损害。胡适曾对此评价,“吾国此次对日交涉,知己知彼,既能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认为这是弱国外交的胜利。

是啊,对于强敌压境,威胁恐吓,要么开战要么谈和,知必败而战实无此理。由此联想到了更早时大宋朝的无奈……

此处有一惊爆花絮。当时日公使曾对袁言道:“国民党某要人正在日本积极活动…”以此威胁同意所提条件。闻知此事的袁破口大骂某人:“将效法吴三桂,引外兵扰乱本国!”

此事不是空穴来风,现日本外务省档案馆仍保存一份《中日盟约》,真伪尚待考证。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恢复帝制

目前考证认为袁在当时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建立制度思路。但看到当时的德国、日本采取的君主制度促使国家强大,袁应对此有参照模仿之意。

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动荡,袁世凯应该很清楚,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经行不通了,而完全仿照国会议会共和制,对于袁这种权力欲极大的枭雄明显不适合。“君主立宪”这种折中的方式,更能获得他的认可。

于是在1915年底,经过各种折腾,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结果都知道了,天下大乱,各种反对势力纷起,蔡锷等发起“护国战争”,段祺瑞要求袁世凯交出权力自保,在内外交迫中,袁因尿毒症不治身亡。

年少读书不成,年长位极人臣,动荡年代称枭雄,死后百年负骂名

作为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脱不开时代局限性,既有功又有过,还是分而对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