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陸遜,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為什麼不得善終?

陸遜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負責統領吳國軍事和政治多年,並同時掌管民事,輔佐太子等,他的才能不輸

周瑜、魯肅、呂蒙等人,《三國志》作者寫吳國人物傳記時,將陸遜單獨一傳,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卻是合傳,由此可見,陸遜在歷史上的地位

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已小有名氣,但不是很大,真正使他暴得大名,是夷陵一役


三國時陸遜,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為什麼不得善終?


夷陵之戰前因是劉備一方賴著荊州不還——荊州本屬東吳領地,只是暫借與劉備,劉備攻下益州後,領地已經很寬,東吳便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耍賴,說自己領地還不夠大,等再大一些,就還。

劉備這滑頭耍得夠大,東吳坐不住了,知道劉備梟雄本色,絕對沒有誠心還回來,於是決定用武力討回來。

孫權呂蒙、陸遜率兵攻下荊州。荊州之役,劉備麾下猛將關羽喪命。兩年後,劉備稱帝,那時候正是劉備事業高峰期,兵多將廣,謀臣如雲,又坐擁益州肥沃之地,志得意滿,不可一世,決定伐吳,以奪回荊州,同時替關羽報仇,於是親率數萬大軍洶湧而來。

孫權得知消息,連忙遣使求和,陳說利弊,希望劉備能夠打消伐吳念頭。劉備不允,拒絕孫權求和,孫權只好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


三國時陸遜,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為什麼不得善終?


當時劉備已是身經百戰的老梟雄,對手陸遜只是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夥,之前都沒聽說有這麼個人,而且兵力上又明顯優於他,那裡把他放在眼裡,恨不得即刻就將陸遜碾為齏粉。陸遜臨陣示弱,避其鋒芒,一再後退,堅守不戰,以觀其變。兩軍對峙半年後,時值六月天氣,蜀軍疲憊、鬥志鬆懈,又因暑熱,陸遜才開始反擊,利用火攻,一舉擊潰劉備,從此聲名大振。劉備也因此役,含恨在心,沒臉再回成都,最後在白帝城鬱鬱而終。

劉備去世後,蜀漢丞相諸葛亮攝政,又重新與孫權結盟,消除兩家敵對關係。

孫權對陸遜日加信任,凡吳、蜀關係處理,孫權都先徵求陸遜意見;給蜀的文書,也先給陸遜看,有意見陸遜可自行修改後再發出。

孫權還專門刻了他的大印,交給陸遜,供他日常處理吳、蜀間的事物所用。


三國時陸遜,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為什麼不得善終?


孫權稱帝后,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沒幾年,吳國丞相顧雍

死了,陸遜又被委任為丞相,主持三公的事務,並繼續擔任荊州牧等舊職,這時陸遜出將入相、意氣風發,是他人生、事業巔峰期,不過很不幸,物極必反,陸遜坐上丞相位置一年時間,便大禍臨頭。

陸遜之死源於孫權家事。


三國時陸遜,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為什麼不得善終?


孫權本已立太子孫和,但後來發現孫和不如孫霸文武英才,便私下召見楊竺商議,打算把孫和廢了,另立孫霸為太子。這事卻被人洩露出去,孫和害怕被廢,與陸遜族人陸胤密議,欲請陸遜上疏表諫。

陸遜是儒家思想很重的人,太子是儲君,國之根本,豈容輕易更換。不久陸遜上疏陳述:“太子是正統,應當像磐石一樣不可動搖,孫霸是藩臣,行使他自己的職責就可以了,各司其職,國家才能安定。”陸遜一而再,再而三上表,還嫌不夠,又請求面見孫權,陳述嫡庶之分,但不被允許。


三國時陸遜,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為什麼不得善終?


孫權很憤怒,追查密議洩露一事,先後將楊竺、陸胤收押審問。後來查到跟陸遜有關,孫權多次遣刀筆小吏批評陸遜,陸遜氣忿不過,最終悒悒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