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真宗泰山封禪以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

木劍溫不勝


泰山封禪遺蹟

“泰山封禪”在中國古代佔有重要地位,是帝王的最高大典,2132年帝王史,494位皇帝,僅有6位帝王這麼幹過。首次完成大一統的秦始皇、滅匈奴揚威西域的漢武帝、“光武中興”的漢光武帝、“萬國之主”的唐高宗、“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可以說這幾位帝王都是文治武功、功業非凡的人物,但北宋時期的宋真宗趙恆卻將“泰山封禪”弄成了一場鬧劇,一下子就拉低了這項大典的逼格,自此“泰山封禪”成為絕響。

秦始皇

“泰山封禪”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時期。古人認為山川河流有靈,而泰山在當時人的認知中是最高的“天下第一山”,在這裡祭祀天地可以更容易的與天地溝通,說白了是對未知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有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上古人族共主、賢王明君進行“泰山封禪”的說法;一生追求恢復周禮的孔子,多次前往泰山,尋找上古聖賢們封禪大禮的遺蹟。

“泰山封禪”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是從秦始皇嬴政開始。在秦朝建立之前,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分屬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不同的國家,大家用著不同的文字,有著不同的風俗文化,對於新生的秦朝缺乏認同感,反抗活動此起彼伏。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為了證明自身統治的合理性和神聖性,讓萬民歸心,採用陰陽家的學說弄出了“終始五德說”,各個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的順序進行統治,週而復始,而秦承水德、尚黑,一統天下是順應天意;讓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傳國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作為自己皇權天授的信物。這些行為都是在向臣民灌輸皇權至高無上、是天地代言人的觀念,將皇帝神化,“泰山封禪”也是這麼回事。

秦始皇

齊國是長期在實力方面能和秦國並稱的戰國諸侯,物阜民豐、商業繁榮。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沒經歷過戰亂摧殘的齊地保留下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同時齊地遠離秦統治核心的關中地區,秦朝在這裡的統治薄弱,使得齊地成為了反秦勢力的聚集地,反秦勢力可以在這裡得到強大的物質支持。秦始皇對於這種動搖秦朝統治的事情自然不能視而不見,因此於公元前219年東巡齊地,進行“泰山封禪”。

“泰山封禪”的神聖性和權威性在齊魯地區深入人心,當年稱霸天下的齊桓公想要封禪,都被國相管仲以功績不夠阻止了,可見“泰山封禪”在齊魯人士心中的地位,秦始皇就利用這件事來宣德揚威、收買人心。秦始皇是第一個進行封禪大典的的皇帝,也是他擴大了封禪大典的權威性,將“泰山封禪”從齊魯之地的祭典變成了國之大典,後世君王無不向往。

一件事情的權威性樹立起來需要長時間的沉澱,但毀了它卻很快。秦始皇、漢武帝都是皇帝中標杆人物,功績能和他們媲美的帝王沒幾個,在他們的襯托下就無形抬高了“泰山封禪”的准入標準,水平不夠的皇帝也不會自取其辱去泰山封禪,直到宋真宗趙恆的出現。趙恆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一生中最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公元1005年的“澶淵之盟”,宋真宗在佔據有利軍事態勢的情況下求和,雖然很多人對“澶淵之盟”評價很高,帶來和平、減少北宋軍費開支等等,但“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就是不敗而敗。本來宋真宗是將“澶淵之盟”當成一件功績看的,但後來王欽若貶低寇準的一番話一下擊中了趙恆的痛點,王欽若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

趙恆是一個愛慕虛榮、在意別人對自己評價的人,聽了王欽若的話後,整日悶悶不樂。王欽若是個善於揣摩上意、溜鬚拍馬的人,一看說錯話了馬上補救,出了個餿主意,讓趙恆泰山封禪以誇耀功績、粉飾太平。公元1008年(景德五年)一場鬧劇拉開序幕,宋真宗趙恆和王欽若、王旦等臣子聯手大肆偽造天書祥瑞為“泰山封禪”造勢,趙恆自己還弄出個“神人託夢”的故事;為了顯得順應“民意”,文武百官、地方名人宿老等兩萬多人五次聯名上書,讓宋真宗去泰山封禪。這場鬧劇前後折騰了大半年,花費八百餘萬貫財富,趙恆是玩嗨了,整個北宋的風氣也敗壞了,此後無數阿諛奉承之人爭獻“祥瑞”討好宋真宗,大量國家財富浪費在封祀運動中,到了宋真宗晚年朝堂奸佞橫行、國庫空虛、民間怨聲載道。

泰山

歷朝歷代所謂的“祥瑞”都是偽造的,只不過宋真宗弄得漏洞百出,讓人恥笑,把好好的“泰山封禪”弄成鬧劇,權威盡喪。實際上元、明、清三朝也有過進行“泰山封禪”的呼聲,但後來的皇帝們一方面是不願意和宋真宗趙恆這貨為伍,另一方面是主流政治文化發生了變化。元朝統治者推崇藏傳佛教,敬的是長生天;清朝統治者推崇薩滿教,拜的是長白山,對於去泰山封禪沒興趣。而明朝程朱理學盛行,文人士大夫主張抑制君權,對於“泰山封禪”這種增強皇帝權威、神化帝王的行為是不喜歡的,“泰山封禪”自然消失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中國古代自從宋真宗封禪以後,確實再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

之所以會這樣,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宋真宗並不具備去泰山封禪的資格,而他卻去泰山封禪了。宋真宗這樣的表現,讓後世的皇帝們都羞於與他為伍。因此都不願意再去做這件事情。

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宋真宗去泰山封禪,確實很像一場鬧劇。

(宋真宗)

宋真宗是在和遼國訂立了“澶淵之盟”之後,才去泰山封禪的。宋真宗打不贏遼國,也不完全是他的錯。這既有宋太祖時期的重文抑武,造成軍隊的戰鬥力不足。還有宋太宗時期,依靠錯誤的戰略打法被遼國人打敗後,軍隊中產生了普遍的恐慌心理。同時還有遼國在這時候異軍突起等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宋真宗確實是打敗了。打敗了,所以他才要去泰山封禪。

宋真宗去泰山封禪,至少想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提振趙宋皇室在國內的影響力。

趙宋皇室的皇位,是從後周那裡得來的。後周的時候,柴榮帶著軍隊攻打遼國,三個月就打下了三個州,顯示出了極強的戰鬥力。只是因為緊接著柴榮就英年早逝了,所以,才沒能有進一步的發展。而宋太宗上臺和遼國打,乃至宋真宗上臺和遼國打,都打了敗仗。還訂立了“澶淵之盟”,又割地,還賠款。這不免讓國人產生一種感覺:趙宋皇室是沒有能力的,是比不上後周的。這種看法,顯然是會嚴重影響趙宋皇室在國內的統治地位的。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考慮,所以宋真宗要去泰山封禪。通過去泰山封禪這種活動,表明趙宋皇室的皇位是上天給予的,不是奪取過來的。這樣也就封住了那些說三道四的人的口,確保了趙宋皇室的權威地位。

(宋太宗)

二是宋真宗要確保自己一脈的地位。

我們知道宋真宗當皇帝,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宋真宗的父親,宋太宗的皇位是從他哥哥宋太祖那裡繼承來的。宋太宗繼承了宋太祖的皇位,這件事情也在民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宋太宗在繼承了皇位以後,他在和遼國打仗的時候,卻打了敗仗。

要知道,當年宋太祖在打天下的時候,雖然幾乎沒有和遼國打過,但他是常勝將軍,很少打敗仗。皇位傳給宋太宗以後,宋太宗和遼國打仗就打不贏了。不只是宋太宗打不贏,宋真宗也打不贏。這就給人一種感覺,宋太宗這一脈是不行的。

這是宋真宗想通過去泰山封禪改變人們觀念的第二個目的。

三是宋真宗要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

宋真宗皇位的獲得也是很特別的。本來,宋太宗沒有想過要立宋真宗為皇帝。他想要立的是趙元佐,但是趙元佐因為不滿意宋太宗對宋太祖後人,以及宋太宗弟弟的迫害,藉故發瘋。也就是這樣,宋真宗才獲得了皇位。

宋真宗獲得了皇位,不但打不贏遼國,還割地賠款。也就是說,他的失敗更進一步。因此國內對宋真宗的懷疑,就已經達到了三重。

這是宋真宗想通過去泰山封禪改變人們觀念的第三個目的。

宋真宗為了讓他去泰山封禪這件事具有說服力,反覆在全國尋找“祥瑞”。全國各地的那些想升官發財的官員們,也在不停地向宋真宗報告“祥瑞”的出現。因此成為了一個鬧劇。

雖然最終宋真宗做了“封禪”這件事,但是宋真宗去泰山封禪的目的,以及他獲得“祥瑞”的過程,都是個笑話。後世皇帝不想學,不想成為笑柄,也是很有道理的。

後世皇帝雖然有這樣的考慮,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畢竟,雖然宋真宗去泰山封禪是個笑話,但也有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人去泰山封禪。一個統一中國,一個開疆拓土,在後人的眼中,他們的功績是很大的,是有資格去泰山封禪的。

也就是說,並不能因為宋真宗去泰山封禪了,後人也就因此否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去泰山封禪這件事。

(泰山封禪)

那麼,後世皇帝為什麼不再去泰山封禪了呢?

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泰山在古代中國政治地位的減弱。

宋朝之後的古代中國還有三個朝代:元朝、明朝、清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祖山應該在蒙古本土,清朝的祖山也在關外。明朝雖然是汗人建立的朝代,但是朱元璋是從南方發跡的,他的龍興之地在南方。

事實上,當初秦朝、漢朝這些朝代,之所以會把泰山封禪這件事情,作為一種最重要的政治活動,那時候的所謂“中原國家”,政治中心就在泰山一代。泰山在四面平地之上顯得非常突出,從地理政治美學的角度來考慮,泰山就成了政治中心。

但是元朝、明朝、清朝地域面都變得非常廣大,對“中原國家”的理解,也不僅僅侷限於泰山那一段。因而,泰山的地理政治美學的力量,就消失了。所以後人很少再用泰山來做文章了。

其二,封禪這種政治行為在後世幾乎沒有了。

封禪所要表達的意義是天人合一,君權神授。

後世也強調君權神授、天人合一。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強人事。

什麼叫加強人事呢?就是不等著上天照顧,而是人為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帝的權威,所做的工作已經足夠多。中央已經足夠集權,皇帝也已經足夠強大,根本就不需要通過“封禪”這種方式來強調皇權的意義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公元1004年秋,大遼的蕭太后與皇帝遼聖宗,傾巢出動,率領大軍南侵大宋。最後大宋皇帝也御駕親征,兩軍在澶州城會面了。最後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遼國退兵而去。

澶淵之盟的主要條款是:

最終達成協議: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3.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4.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5.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宋神宗覺得自己賺了,當了大哥,有些洋洋自得。但是回到汴京後,也感覺到滿朝的不滿情緒充斥朝野。他有些心裡不託底,就招來心腹王欽若詢問原因。

王欽若問宋神宗:“請問陛下,和遼國的盟約是在宋遼邊境簽訂的嗎?”

宋神宗不明所以,答道:“是在我大宋境內。”

王欽若回答道:“那就是了,這是《春秋》裡所說的城下之盟,諸侯還以之為恥辱,而陛下認為是功勞,臣私下認為不可取。”

宋神宗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這個盟約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是一個“勝利”,它已經打上恥辱的標記了。那樣,就對自己的光輝形象,造成了無可彌補的影響,想到這裡,於是悽然地說:“愛卿看看,有什麼補救的辦法嗎?”

王欽若明知這個計策宋神宗不能同意,但為了吊他胃口,詭言道:“陛下可以用軍隊攻取遼國的幽燕之地,才可洗去恥辱。”

果然,宋真宗聽後,搖搖頭回答道:“河朔的百姓才免於戰火,朕怎麼能這樣做呢?愛卿可有更好的建議?”

王欽若說:“不動刀兵,那還有一個辦法,到泰山去封禪,這樣可以鎮服四海,誇耀顯示外國。但自古封禪,應得到上天祥瑞希世絕倫的事情,然後才可以。”

泰山封禪?宋神宗聽了以後,倒吸一口涼氣,這可不是一件說說就辦的簡單事情。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自古以來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在此封禪是上古時期留下的莊嚴禮儀,封和禪是分兩步完成的: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史記正義》唐·張守節)

封禪,是一個王朝最重要的祭祀活動,非同於一般的禮儀可比。要舉辦此類活動是有條件的,按照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帝王的封禪,至少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個是更朝換代,國家統一。

第二個是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要有政績,大家都信服。

第三個主要看天意了,那就是天降祥瑞,也就是說必須有吉祥物出現。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曾經在泰山,正式舉辦過封禪儀式的,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五位。縱觀宋朝,太祖、太宗皇帝都沒敢舉辦。

那麼說到自己呢?統一的事情,還有燕雲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自己剛登基幾年,還沒有創造什麼偉業;天降祥瑞,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王欽若一看,皇帝顯得有些躊躇,馬上猜透了他的心思。進一步啟發道:“ 上古時的祥瑞也都是人為的。比如說‘河出圖、洛出書’,這樣的文明源頭,難道就都是真的?可那時的君王深信不疑,鄭重召告天下,所以臣民也都跟著相信。事情也就辦成了。”

宋真宗雖然表示同意,但害怕丞相王旦阻撓,問道:“王旦要是認為不行呢?”

王欽若說:“陛下如果用聖意曉諭他,應該沒有什麼不行的。”

從這一天起,宋真宗開始變得恍恍惚惚,經常一個人散步、思索,而且長時間地到皇家圖書館裡翻閱古老的典籍。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偶遇秘閣的直學士杜鎬,這是一位公認的博學且正直的宿儒。

宋真宗突然問他:“‘河出圖、洛出書’,真有其事?”

杜鎬是個滿腹經綸的老儒,宋真宗這一問,他摸不清意圖,於是就直言相告:“假的。是上古聖人為了教化天下,才假借這些神怪的事,讓百姓們相信。”

聽到這話,宋真宗愁苦的濃眉舒展開了。有了這句話,他的心裡頭有底氣了,決意要完成此事。

帝由此意決,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既歸發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復異議。《宋史·王旦傳》

王旦喝了皇上的酒,又抱著酒罈子回到家,等回到家打開酒罈子一看,傻眼了——當今聖上竟然給一個大臣行賄!

如果皇上御賜美酒,那是賞賜;可說的是酒,卻變成了珍珠,這不是行賄是什麼?想到這裡,冷汗都下來了。但他卻沒有地方報告去。如果把這件事彙報給御史,說當今聖上居然給自己行賄,誰信呢?到時候皇上一口否認,自己可真就是百口莫辯了。罷,罷,還是裝糊塗為妙。就這樣,之後凡是天書、封禪等事項,王旦只能同意,不敢再有異議了。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王旦率群臣早朝完畢時,有司來報,稱“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為了證明“天書”真的是從天而降,宋真宗還特意精心編造了一個很離奇的故事。

既然是皇上說的,那一定是真實的。於是百官在皇上的率領下,徒步來到承天門,誠惶誠恐地把那所謂的“天書”迎奉到道場,當眾開了封口。只見帛布上寫的是:“封受命。興於宋,付於慎,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

為了擴大影響,宋真宗趁熱打鐵,接連下了幾道詔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門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允京師聚飲三日以示慶祝等。

一切準備就緒了,馬上要準備實施了,才想起來,這差旅費夠不夠呀?馬上招來管財務的丁謂詢問。丁謂一聽,信心滿滿的打包票說:“經費足夠,大計有餘。”

宋真宗一聽,資金問題解決了,還等什麼?趕快趁熱打鐵去操辦吧。

當偽造天書,一切準備就緒後,宋真宗於當年的十月初,正式就道東行。那“天書”被載以玉輅,在前開路;王旦等文武百官隨從;還有一大批供役人員,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隊伍,歷時十七天始到達泰山。

在山下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擬定的禮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後,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宋真宗將乾封縣,改成了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慶賀活動,前後用了四十七天時間。這麼龐大的隊伍,歷時一個半月,花錢自然像流水一樣,花費達到800餘萬貫。

但這些錢在理財聖手丁謂那裡,還真不算回事。他沒花國庫一份錢,全是靠拉贊助,做到了他向宋真宗“大計有餘”的承諾,讓那些以靡費國家財力反對封禪的大臣們嘡目結舌。

這場由王欽若執導、趙恆主演、丁謂贊助、王旦配合的封禪鬧劇結束後,王旦奉命撰寫歌功頌德的《封祀壇頌》,並刻碑紀念。宋真宗雖然因此被載入史冊,但自此以後,這種封禪儀式在歷史上就成為絕響。

他之後的皇帝為何沒有再舉辦這種典禮?

就像目下的世情一樣,娛樂界把“老師”的名聲叫臭了,不管資歷深淺,藝術造詣高低,統統都成了老師。所以,“老師”這個過去神聖的稱呼,被蒙上庸俗的灰塵。還有,過去大戶人家的千斤才能有的“小姐”這個稱呼,到了當下,某些場合你叫妙齡女子“小姐”,有可能要挨耳刮子的地步。

都是這麼一批宵小之徒,把高貴的東西給玷汙了。

同樣,神聖的泰山封禪,就這樣讓宋真宗最後搞成了一場鬧劇。從此以後的帝王,都羞於再去泰山舉辦這神聖的儀式了。

後續: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還特意派人到泰山鑿刻琢了“去東嶽封號碑”。從此以後的帝王,就和泰山說拜拜了。以後只是普通的祭祀而已。

朱元璋在南京的正陽門外建大祀壇, 並且在此天地合祀,也就是將對天地的祭拜活動合在一起舉行。

公元1420年,明永樂帝在北京建成天壇,祭祀的地點搬到了北京。清朝的皇帝后來也在此舉辦各種祭天活動 。


老衲侃春秋


古代有德之君才能夠去泰山封禪,歷史上有記載的泰山封禪的帝王有6個,除了宋真宗趙恆和唐中宗李治,其他四個都是實質名歸: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封禪是古代帝王的最高禮儀,象徵著帝王文治武功,光輝功績。

宋代除了開國的趙匡胤文武雙全,文治武功有資格去封禪。其他的皇帝沒有一個合格去封禪的。宋真宗為了去泰山封禪,不惜賄賂當時的丞相王旦。因為宋朝的丞相是文官集團的管理者,首先要搞定文官集團,他們要認可,封禪才能搞成。

很多人不瞭解什麼是封禪,封禪就是祭天。因為古代皇帝是君權天授,皇帝是老天的兒子,降生到人間來代替老天管理人間,所以皇帝被稱為天子。在易經第一卦乾卦(代表天,至陽)裡面,皇帝是在第五爻,所以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最上面的第六爻是代表天。

為什麼要封禪?封禪是幹嘛的呢?

說白了,封禪就是皇帝向自己的上級彙報工作的——擺自己的功勞的。《史記 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未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一定義就十分準確了,向老天彙報工作——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勞,這封禪就搞不了,因為大臣們都會反對。

為什麼要選擇在泰山封禪呢?因為皇帝要在離天最近的地方給老天彙報工作。中國東部最高的山就是泰山。那為啥又不去其他更高的山上封禪呢?是因為泰山上可以迎接第一縷陽光。中國人的皇帝是來自於天,所以皇帝封禪一般都選擇在泰山。也有一個例外——武則天,在嵩山封禪,因為武則天認為自己是彌勒佛轉世。

再說回來宋真宗,這個人是一個想幹偉大事業但是有沒有膽量心胸才能的皇帝。檀淵之戰,本來要搞御駕親征,但是臨陣自己又慫了,不敢上前線。後來再寇準的矇騙下,讓皇帝車架不準停,一直開到前線。最終,士兵們看到皇帝旗幟,氣勢大振,奮勇作戰。和遼兵打的不分勝負,最終遼國要求罷兵,簽訂盟約。但是,檀淵之盟簽訂之後,在小人的挑撥之下,又嫉妒寇準,罷免了寇準。

宋真宗的封禪,封的成了一個大笑話。

宋真宗之後,元明清三代,兩個是北方少數民族得天下。元朝人根本不搞封禪,因為他們是來自於草原。而明朝朱元璋說:我們不搞封禪。所以明朝皇帝也沒封禪,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都去過泰山,但是他們雖然被漢化了,祭天卻不去泰山了,而是在北京天壇搞了。

所以宋真宗後面沒什麼人搞封禪。


嘟嘟讀讀


封禪本來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情,偏偏被宋真宗搞臭了。

去泰山封禪的一共有六帝,分別為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還有就是宋真宗。

秦始皇橫掃六合,漢武帝北破匈奴,漢光武帝建武中興,唐高宗滅高句麗,唐玄宗開元盛世,唯獨一個宋真宗……


封禪

封禪源於最高規格的祭天,按照司馬遷的話說,要想封禪要有四個條件,分別是功至、德洽、符瑞、受命。

要封禪,或統一山河,或中興天下,不僅如此,還要出現祥瑞,說明老天對皇帝治理的很滿意,這樣皇帝才能去和老天對話。

到泰山封禪,是帝王們的夢想。李世民曾經多次想要去封禪,魏徵跑出來諫阻。當時李世民咄咄逼人(無可奈何)地問:“你說我哪裡不夠封禪?!”

明白了封禪的逼格很高,就可以說說為何被宋真宗搞臭了

公元1004年,契丹大舉入侵北宋,蕭太后親帥契丹主力包圍了宋之瀛洲,舉國震動。在這種情況下,遷都只能苟延殘喘。

但是面對呢?宋真宗又怕契丹,因為他的父親曾舉國北伐,差點沒能回來。在這種左右為難之際,寇準分析利害,力主抗敵而非遷都。宋真宗只好半推半就的開始了他的親征。

一開始還確實打得不錯,在契丹主帥蕭撻覽被宋軍的床子駑射死後,契丹就主動求和來了。宋真宗本著親征非我願,眼看就可以回去接著選秀女了,馬上派人和契丹談判。


說是談判,其實就議和。宋真宗派使臣曹利用去跟契丹,臨行前給他的授權是:“百萬以下皆可許也。”對此寇準很不滿,但也沒有任何辦法,而且此時還傳出寇準想擁兵自重的消息。無奈的寇準只好把曹利用叫到自己的營中,給予警告:“皇帝雖然給你許下百萬限 額,但如果你許給遼人超過三十萬,回來我就砍了你的頭!”

最終,宋與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每年向契丹納帛二十萬匹、銀十萬兩。

等到王欽若本與寇準不和,又因當時主張遷都。澶淵之盟後的寇準更是壓得他透不過氣來,因此決定借用宋真宗的手去打擊寇準。

他對宋真宗說,整個澶淵之盟,寇準的勝利就是真宗的屈辱。明明是皇帝您親征,功勞、名氣為何反讓寇準獨佔呢?

宋真宗雖然膽小,不過還沒有喪心病狂的要整治寇準。不打擊寇準的名望,那就提高自己的逼格好了。

所以,宋真宗明知道自己遠沒有那個資格去封禪,但是為了找塊遮羞布,就真的自導自演了一出鬧劇。

《宋史》評價了那場封禪:“及澶州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再後來明朝建國的朱元璋本來就強勢,估計也不稀罕這個,再加上前面宋真宗這麼一鬧,他也沒了摻和的意思。

另外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封禪的本來目的是加強君權神授,而明清時皇帝已經比之前的地位高出太多,也沒必要靠封禪來給自己加持。


幾葦渡當年


泰山封禪說到底是古代帝王一種政治手段,為了表明自己做皇帝是得到天地的任命,名正言順的。那麼為什麼從古至今只有少數的皇帝在泰山封禪呢?又為什麼到了宋真宗之後再無皇帝泰山封禪?


首先我們就得了解泰山封禪到底是什麼?

據«韓非子»記載: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蛟龍。

簡單來說,西秦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泰山,皇帝跟蚩尤一站,黃帝在泰山上聚集了非常多的鬼神。從這裡可以看到,泰山在公元前就受到推崇,因為黃帝靠著這部分鬼神打敗了蚩尤,炎黃子孫得以休養生息,繁衍下去,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帝王在泰山封禪。

第二點,泰山在地理位置上,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中心。這裡就有很多人會問,為何不在崑崙山這樣的古龍脈上封禪呢?古人講究中庸,地理位置一定也要選擇最核心的,在天下的中心。同時泰山海拔1524米,站在這個位置,帝王會有一種天下盡在手中感覺,結合這兩點,帝王都會選擇泰山作為封禪之地。


都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禪?

據明確的史書記載,從商朝往後一共只有6位帝王封禪,分別為: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為何只有這六位呢?既然泰山封禪有這麼大的政治作用。原來這裡面還是有條件的。第一,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整個國家各方面的實力達到頂峰。第二個條件就是必須有祥瑞出現。古人對於天文氣象的研究不是我們現在人所理解的。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專門觀天象的部門,一旦出現祥瑞,帝王都會普天同慶的。所以這兩個條件一下子就將很多帝王封禪的願望落空了。

那麼這裡就得提一個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按照道理來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功績卓越,而且據說貞觀之治的時候天降祥瑞。李世民非常開心,招議群臣來商討泰山封禪事宜你。很多大臣都覺得李世民封禪是好事。誰知魏徵站出來反對。原因就是李世民的皇位是從他哥哥手裡奪來的,有瑕疵。於是李世民只能作罷。

為何宋真宗之後沒有帝王再來封禪?

宋朝之後,元朝將版圖擴張到西歐,清朝有康乾盛世,為何這些個帝王都不來泰山封禪,來證明自己的帝位是天命所歸呢?這裡就得說說宋真宗。宋真宗是趙匡胤的侄子,趙匡胤病故後,其弟趙匡義取代哥哥做了皇帝。可是誰想趙匡義跟遼國打仗輸了。遼國蕭太后更是打到宋朝都城。當時宋真宗果斷議和,簽下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之後宋真宗又想去泰山封禪,被很多大臣詬病阻止,最後還是去了。於是之後再也沒有帝王肯去了。



原因其實不用說都知道,宋真宗作為一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帝王,他都能腆著臉去封禪,後面的皇帝覺得自己再去,不就是跟他一樣嗎?朱元璋直接諷刺宋真宗的行為,認為這樣的儀式不去也罷。

現在泰山依舊是人們心中的聖地,很多人都是懷著崇敬的心態去踏足這片古老的聖山。


歷史每日說


泰山封禪,是一件十分神聖的事情,歷代帝王要在泰山進行封禪大禮,都有必要條件,文治方面,至少要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武功方面,底線是四海臣服。

我們來細數一下歷史上泰山封禪過的那些君主吧:

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唐高宗、唐玄宗。

秦皇漢武自不必說;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唐高宗雖然人們對他的印象是懦弱平庸,這實在是一個誤會,以孝治天下,帝國內部穩定,同時唐朝疆域在高宗朝達到了最大,為盛唐打下了基礎;唐玄宗晚年昏庸,但早年開創了大唐盛世。

這5位帝王,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人傑?

再說說其他帝王,漢文帝,開創文景之治,唐玄宗,開創貞觀之治,宋太祖,趙家江山都是他打下的,這些帝王,都不敢輕易說泰山封禪,因為這件事真是太神聖了。

往後說,明太祖朱元璋,驅逐韃奴,恢復華夏;明成祖朱棣,也是明朝盛世的開創者,萬國來朝;清康熙,好歹被粉絲稱為千古一帝,也頗有功績;清乾隆,以十全老人的自負自戀,也沒有敢說泰山封禪這事兒。

宋真宗算個什麼玩意兒?

宋真宗趙恆,一生幹過三件大事,一是澶淵之盟,二是鹹平之治,三是天書封禪。這三者都是有聯繫的。

澶淵之盟:

中原王朝歷史上第一個放棄天朝身份的皇帝,承認了遼與宋並立的局面,放棄了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取。

華夏幾千年來建立起的華夷格局,宋真宗同學憑一己之力就粉碎了,不止如此,每年還要給遼國歲幣,說難聽點,就是花錢買個太平。更為嚴重的結果是,宋軍戰鬥力從此之後呈數量級下降,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了。

鹹平之治:

澶淵之盟也並非沒有好處,畢竟錢到位了,換來了30餘年的太平時光。正是在這段時間內,宋朝人口劇增,GDP飛速增長,國家有錢了,經濟繁榮,史稱鹹平之治。

但前面說了,惡果終究要自己嚥下去的。

天書封禪:

事實上,澶淵之盟後,宋真宗自己也認識到了這是一步臭棋,但事情都做了,要皇帝認錯是不可能的,只能想其他辦法來維護天子尊嚴。

真宗皇帝的兩位宰相,王欽若和丁謂替他相處了一個好辦法,他們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一度連寇準這樣名相都需要進獻祥瑞才能復相,可見官場風氣有多壞。而宋真宗完全看不到這些問題,他沉迷於封禪,勞民傷財,對大宋的根基簡直是毀滅性打擊。

以至終北宋一朝,都充滿了內憂外患,即便是在仁宗朝,也不得不被北方民族欺侮,幸而宋仁宗是個好皇帝,穩住了局面,但仁宗之後,宋朝就越走越遠了。

為什麼後世皇帝不泰山封禪?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嘛,泰山封禪本來是一件神聖無比的事情,但宋真宗憑藉一己之力,把這件事變成了一個笑話,從此泰山封禪失去了神聖性,後世帝王想封禪,也不好意思去泰山了。

不知道乾隆老爺子在暗地裡罵了宋真宗多少次,畢竟一件出風頭的事情,被這貨給毀了。



也可自話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也是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進入了封建社會,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成為我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始皇的功績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對的千古一帝,如果沒有秦始皇,如今的中國可能像歐洲一樣分裂成各個小國,可見秦始皇對中國的重要性。而秦始皇也是認為自己功勞很大,想去泰山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這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的時候才能舉辦的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禮。一般都得是明君才有資格封禪,門檻是很高的。

我國曆史上有過七個帝王封禪,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淵、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桓,其中只有武則天在嵩山封禪,其餘六帝都是在泰山封禪。可奇怪的是自從宋真宗封禪過後,後世帝王無論多有成就,就連朱元璋、康熙都沒有再封禪過,這是為什麼?封禪不是彰顯太平盛世的舉動嗎?後世明君怎麼不熱衷於封禪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帝王封禪的目的是什麼,當然彰顯自己聖明是其中一點。另外一點就是要表明君權神授,讓百姓順服自己。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內不服秦者眾多,秦始皇來一次封禪表明自己帝位來自神靈,古代都是很迷信的,百姓自然會相信,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國家的人都聽命於皇帝。漢武帝時期也是思想混亂的時候,當時各種家的思想並存,對皇帝的統治很不利,於是漢武帝下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也奠定了後世皇帝的通知思想。然後漢武帝再來一次封禪表明君權神授,讓百姓順從自己,把混亂的思想統一起來。

那為什麼後世的皇帝不封禪了呢?首先是因為皇權高度集中。明清時期是中國皇權最集中的時期,從朱元璋廢丞相,設內閣到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中國封建皇權達到頂峰,皇帝的權利很大,根本不需要封禪來表明自己的權利得來的正。其次也應該是讓後世帝王最尷尬的一點,就是宋真宗似乎降低了封禪的門檻。其餘封禪的帝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統一思想開疆拓土,漢光武帝重振漢室中興大漢,唐高祖建立強盛的大唐,武則天做了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但這宋真宗似乎沒啥大的文治武功。你說如果後世帝王提出想要封禪,手下的大臣如果說陛下是想媲美宋真宗嗎?那多尷尬。

不過封禪也是一項勞民傷財的活動,不封禪對老百姓來講也是一件好事。


風塵講歷史


泰山封禪是古代最為重大的祭天典禮,從古至今,也不過只有幾位皇帝進行過封禪,也只有文治武功都達到資格的皇帝才可以。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真正統一的帝國,封禪實至名歸。

漢武帝,漢光武帝都有雄才大略,有資格就不必說了。

後面的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個人覺得資格不太夠,尤其是宋真宗已經成為歷代以來的笑柄。

宋真宗和遼國簽下澶淵之盟,讓宋朝受盡屈辱,這也讓宋真宗成為最沒資格接受封禪的皇帝,也因此封禪成為一件沒有權威性的事情。要說封禪,李世民當然有資格,但是李世民對大臣們說,你們都覺得封禪挺好,但我以為不然。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那麼即使我不封禪,又對我的功業有何損失呢。當年秦始皇封禪,漢文帝不封禪,難道說漢文帝就不如秦始皇嗎。何況無非祭拜一下天地,何必千里迢迢跑到泰山之巔,才能表示我的誠意呢。這其實是李世民以退為進的話,群臣又上書可以封禪,李世民心動了,但是隻有魏徵認為不可,魏徵說山東地區民生凋敝,長年打仗人口銳減,遠沒有恢復到隋朝的水平,李世民儘管無奈,但還是聽從了魏徵的意見。

其實封禪泰山自從宋朝以後,成為了一個普通的祭祀典禮,因為這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有可能召開千秋罵名。所以後世也就不再封禪泰山了。




庭下靈


北宋除了太祖趙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廢柴,尤其是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更是亡國之君。“靖康恥、亡國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宋朝因此被視為歷史上最窩囊的王朝。



▲宋真宗

宋真宗趙恆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歷史籍籍無名,既沒有治理國家的政績,又無來開疆拓土的戰例。但是就是這個一個泛泛之輩,卻效仿了“秦皇漢武”的封禪大典壯舉,這在歷史上留下了笑話。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禪。然而自他封禪之後,就再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而趙恆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的最後一位皇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原來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禪的規格。說起趙恆封禪之事,還得從“澶淵之盟”這次戰爭說起。



▲王欽若

“澶淵之盟”發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太后發兵20萬攻宋,契丹兵鋒勢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契丹軍隊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時朝廷震動,人心惶惶。以宰相寇準為首的主戰派,提出皇帝御駕親征,以鼓舞士氣消滅敵人;以宰相王欽若為首的主和派則建議遷都,放棄北方之地。

最後真宗採納了寇準的建議,御駕親征,果然取得了勝利,宋朝和遼國簽訂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契丹軍隊退回了遼國,京城危機解除了。寇準因此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宰相王欽若嫉妒寇準的功勞,於是挑撥真宗和寇準之間的關係。他對宋真宗說,“當初寇準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賭注贏得了這次戰爭。再者說了,“澶淵之盟”是恥辱的條約,是不公平的條約。【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引自王欽若語】

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趙恆潑了一盆冷水,從此他一直悶悶不樂。

王欽若為了博得皇帝的寵信,揣摩聖意,提出了“封禪泰山”的建議,目的就是宣揚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試圖比肩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樣的皇帝。真宗聽後大喜過望。其實按照真宗這點能力,“封禪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們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禪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漢武帝劉徹、3.漢光武帝劉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親們可以比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個皇帝呢?秦始皇漢武帝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三人就別說了,真宗和他們相差甚遠,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千古一帝”李世民選中接班人就是明證,李治以仁孝著稱。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過“唐隆政變”打拼來的,他開創了“開元盛世”,只不過到了晚年寵幸楊貴妃而被世人詬病。總之真宗和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無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禪泰山這事,大臣反對怎麼辦?畢竟自己這點業績明擺著呢!正在苦無良策時,王欽若又給真宗出了一條妙計,就是從“地方包圍中央”,他說,只要地方官員不斷的獻瑞,朝廷大員們就不好反對了。獻瑞是古代常用的辦法,想捧誰,就讓老百姓獻個奇異的東西,比如五色的雞、鴨,穀子一個杆長兩個穗。小豬有兩個尾巴等等……。

真宗一聽這辦法不錯,於是暗示地方官員進行操作,結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斷彙集汴京,王欽若把握火候,適時提出了皇帝封禪泰山的建議,朝廷一致通過,這就是真宗封禪的過程。





說實話,皇帝弄虛作假讓人不恥。到後來的元、明、清這幾個朝代,皇帝們都知道真宗在封禪這事弄的不夠光明正大,都嫌棄他,以他為恥,以後只是來泰山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後來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禪。)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