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在《是時候打破複合維生素的神話了》一文中,我們談到了複合維生素的質量無法保證,產品中可能並不完全含有說明中標註的元素,也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汙染物。怎樣尋找靠譜的保健品?本文提供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撰文 | 史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成了國人的日常話題。除了過去的老法子,服用各類保健品已成為許多中國人——尤其是老年人——的不二之選。一項研究表明,到2023年,中國營養補充劑市場預計將達到400億美元,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營養補充劑市場。中國市場上的保健品琳琅滿目,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很多人都喜歡買“進口”的保健品,尤其是美國的,覺得價格實惠,質量也有保證。

不過,美國的保健品真的就都是好的麼?

美國保健品市場的崛起

自1994年以來,美國保健品市場經歷了快速的發展:銷售額在1994年只有40億美元,而到了2018年,已達到420億美元。在很大程度上,這個增長可以歸因於1994年通過的一項聯邦法案,題為《膳食補充劑健康教育法案(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Education Act)》 [1]。這項法律當年是由一些和保健品行業有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繫的政客們牽頭立案的,對保健品生產商的保護遠遠多於對普通消費者的保護,這使得保健品完全不用像處方藥一樣,只有經過嚴格的審批才能上市。

這項法案放寬了行業法規,使得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保健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植物提取物等等)不用經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事先批准,就可以在藥店或者超市銷售。產品進入市場後,如果消費者使用後報告有不良事件,FDA才會介入監管。FDA也會不定期做產品抽樣檢查,如果確定補充劑被摻假,FDA可以向製造商發公開警告信或召回賣出的商品。

如果仔細看FDA的網站上對保健品的監管內容,可以總結以下重要的幾條:

1)保健品不需要FDA的批准上市。

2)美國聯邦法律不要求保健品在上市之前向FDA證明產品是安全的。

注意:不是證明“有效”!連安全性都不必證明!

3)廠商不用向FDA證明,保健品藥瓶上標註的效果是準確真實的。

4)一般來說,保健品上市以後,FDA才開始正式監控該產品。監控也只是針對這一產品是否會對人造成很大的副作用等等。

5)保健品宣傳“可以治癒某個特定疾病或延緩某項症狀”都是不合法的。這就是為什麼通常保健品不說可以治癒某個特定的疾病,而只是泛泛的說可以提高“免疫力”之類的。

市場上有大量的保健品,有的是大公司生產的,也有些來自非常小的公司,不同公司的生產規範差異很大。保健品的數量比藥物大整整一個數量級,但是監管的資源卻很有限,這就意味著,在未發現問題之前,這些保健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就只能依賴製造商和分銷商的良心了。

消費者的誤區

01 美國製造?

咱們中國人往往覺得國外(例如美國,澳大利亞)的保健品質量就是好的。然而,事情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

雖然在美國銷售的大多數保健品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的,但它們的原料通常來自其他國家,其中超過60%的原料來自中國,在美國只是進行最後一步的組裝。廠家還會經常改變原料的來源,同一廠家的同一種維生素的不同批次很有可能原料是不一樣的。美國FDA不要求在保健品的瓶子上標明成分的原產國,也不要求標註產地,只要求提供製造商或分銷商的電話號碼或地址,供消費者聯繫。由於地址並不一定是產品的製造地,所以光看藥瓶是無法分辨該保健品到底來自何處。


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117三人行


圖:美國製造的保健品。但是用的原料可能來自別的國家。

下面這三種常見的保健品基本大部分都是中國生產的:

90%的維生素C都來自中國。蘇格蘭也生產少量的維生素C,但是原料的成本就是中國的三倍,所以價格要比來自中國的貴得多。

目前,除了中國,別的國家都沒有生物素(biotin)的製造商。很多號稱”美國製造”的生物素其實是從中國進口原料,然後研磨加工,變成美國生產的。

純的葉酸(folic acid)主要來自中國。很多號稱美國生產的葉酸和生物素一樣,也是從中國進口原料,然後在美國研磨。只有5-甲基四氫葉酸(5-MTHF,這種形式的葉酸更容易被吸收,生物利用度也比較好)是例外,這個形式通常在美國生產。

在美國,保健品的質量也是個大問題。

2015年,美國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就曾經指控四家全國大零售商——GNC、Target、Walgreens(沃爾格林)和Walmart(沃爾瑪)——售賣假的、甚至是有潛在危險的植物提取物做成的保健品[2]

檢察長辦公室測試了這些零售商貨架上最暢銷的植物提取物保健品,發現其中五分之四的產品不含有任何標籤上的植物成分,而只是含有便宜的填充劑,如米粉,蘆筍和室內植物(即人工種植的普通低價植物)提取物。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物質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

例如, Walgreens有一個很受歡迎的自產品牌人參片,號稱可以“提高身體耐力和活力”,僅含有大蒜和大米粉末。Walmart賣的一種銀杏提取物(ginkgo biloba),真實的成分是蘿蔔、室內植物和小麥粉,儘管標籤上聲稱該產品不含有小麥和谷蛋白。Target被測試的六種植物提取物補充劑中,有三種——銀杏提取物,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和纈草根(valerian root)———都不含有標籤上的成分,而是含有米、豆類和野胡蘿蔔粉。GNC的保健品也一樣,把標籤上未註明的成分用作填充劑,如花生和大豆的粉末,而這對有花生過敏的人群是極其危險的。

02 天然=好?

還有許多人認為,保健品大部分是“天然“成分,所以不會有問題。但是,即使是從天然的動植物裡提取的,也要考慮到動植物本身的複雜性(從有效成分的含量到可能含有的汙染物質),還有提純時候要經歷的工業步驟。就拿一些植物製成的保健品來說,許多不同的植物可用於製備保健品,然而看起來相似、並且種系上也很接近的植物卻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效果。例如,有很多女性服用黑升麻(black cohosh)提取物來改善更年期症狀,但在美國和加拿大,就曾有消費者因為服用的藥片裡面其實含的是名字相似的不同類物質,遭受肝臟損害。

“天然”的成分不代表就是好的,天然物質裡面很多是有毒的。食物裡的有毒的天然物質就包括竹筍裡的生氰苷(cyanogenic glycosides),土豆中的配糖生物鹼(glycoalkaloids),柑橘類植物(檸檬,酸橙,葡萄柚,佛手柑)含有的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s),許多豆類含有稱為凝集素(lectins)的毒素。劑量達到了,這些天然毒素會對人的健康造成許多壞影響,有些毒素只要很少的一點就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天然”成分並不值得迷信。

如何判斷保健品的好壞?

因為保健品不用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測試,所以其實沒有任何辦法能保證它們的有效性、安全性,也不能保證它們不會與您可能服用的任何藥物有相互作用。

唯一能看的就是這個保健品裡面到底有什麼。也就是說,這個保健品到底是不是含有它聲稱該有的成分,劑量也和標註的符合,沒有汙染(例如來自鉛和其他重金屬等),以及藥片服下後是否能正常釋放成分。

藥品都可以檢測純度,保健品照做不就好了?

藥物通常是純化的產品,主要成分的含量甚至可以超過99.9%,只含有少量雜質。然而,保健品的成分可能非常複雜,有時候會含有數十種甚至數百種不同的物質,其中許多來自植物或其他天然來源,這就導致成分檢測不那麼容易。

目前標準的測試方法是用色譜法(chromatography)評估保健品的成分。但是,對於複雜的產品,色譜法獲得的信息有限。一些新的技術,例如液相色譜和質譜合用等新技術,加上另外一些分析,可以獲得更精確的結果。不過在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之前,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並且成本必須要降低到可以常規進行。

治病的藥物,有FDA監管。被“FDA”放鬆監管的保健品,又有誰願意去檢測呢?廠家自己公佈的質檢數據又有多可信呢?最好的辦法,是由獨立的、沒有利益關係的第三方機構來測試,這樣得到的數據才能讓人信服。

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117三人行

圖:三大保健品質檢組織的認證標識

01 USP認證

大家也許會注意到美國很多保健品的瓶子上有“USP verified”的字樣(上圖中)。這意味著該產品是被一個叫“USP Dietary Supplements Verification Program”的、獨立的、非營利性科學家組織認證的。USP為食品配料和保健品等設定了一個質量標準,然後歡迎廠家自願和他們合作,讓他們測試廠家的生產設施、流程和產品質量。如果達到標準,產品可以帶有USP驗證標記。這個組織也在網站上實時更新獲得認證的品牌,以及在哪兒可以買到這些產品[3]

但是要小心,有些公司會在瓶子的標籤上打上“USP”, 而不是獨特的黑色和黃色“USP Verified”印章。這些公司號稱自己符合USP的生產標準,然而實際上他們的產品並沒有經過USP的審查。事實上,只有少數的保健品有“USP Verified”印章,例如Costco裡面的一些Kirkland品牌保健品。

另外,嚴格意義上來說,USP並不能算是真正獨立的第三方檢測,它需要廠家自願合作。


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117三人行


圖:保健品上的USP驗證標記(來自於網絡)

02 NSF認證

另一個獨立認證某些保健品的非營利組織是NSF International。這個組織會認證魚油和複合維生素之類的保健品。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NSF體育認證(NSF Certified for Sport)” 項目,對運動員和使用運動補品(如蛋白粉,氨基酸和肌酸)的人特別有用,因為有人發現,這些產品有時候故意添加了興奮劑。

藍白色的NSF標誌意味著產品已經過NSF審查,包含其標籤上列出的成分。


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117三人行


圖:不同種的NSF標誌[4]

03 其他檢測報告

還有一些獨立的實驗室會定期測試一系列保健品,然後在網站上公佈他們的測試報告,例如ConsumerLab.com,labdoor.com,cptclabs.com等等。在他們的網站上,您可以找到很多保健品的測試報告和排名,但是通常需要付費才能看到。


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117三人行


圖:Consumer Lab的認證標誌

04 藥店CVS的第三方測試計劃

美國著名的藥店CVS於2017年宣佈開始測試自己貨架上的保健品,並已完成對150多家供應商的1400種保健品的測試。早期測試結果發現7%的產品不達標,原因包括汙染,活性成分含量低於標籤上標明的含量,還有各種造假的行為。常見的造假行為有:

1)用廉價的化合物以代替更昂貴的成分

例如,製造商有時會在一種叫Ginkgo biloba(銀杏提取物)的保健品中加入大量其他常見的黃酮類化合物,如槲皮素或蘆丁等。這些黃酮類化合物在銀杏裡面可以找到,但是通常濃度很低。

2)把一些處方藥的成分添加在保健品裡面

例如在一些號稱能增強性功能的保健品裡面添加偉哥。


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117三人行


圖:CVS的第三方測試保健品質量的廣告。

服用保健品,慎之又慎

上面講到的認證測試算是給消費者吃了一顆定心丸。不過,這些測試往往只測了一個特定批號的產品,同一個廠家下一批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不是還符合標準,還是不能確定。

要提醒大家,很多保健品成分複雜。有時候會和醫生開的治療藥物之間有相互作用。例如,一些保健品可能會改變肝臟裡面某些酶的活性,從而影響處方藥的代謝吸收。而改變了的代謝可能會增加血液中藥物的濃度,引起不良反應;或降低藥物在血液裡的濃度,使其無效。

2015年的一項研究估計,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3,000次急診就診是與膳食補充劑有關的不良事件[5]。保健品最好不要隨便吃,應該慎重考慮。

參考文獻

[1] https://ods.od.nih.gov/About/DSHEA_Wording.aspx

[2] https://well.blogs.nytimes.com/2015/02/03/new-york-attorney-general-targets-supplements-at-major-retailers/

[3] https://www.quality-supplements.org/verified-products

[4] S. R. Akabas et al., Quality Certification Programs for Dietary Supplements. J Acad Nutr Diet 116, 1370-1379 (2016).

[5] A. I. Geller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Dietary Supplem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 1531-1540 (2015).

史雋

進口質量也難說:扒一扒美國保健品產業的“貓膩”| 117三人行

筆名“隨心所欲的貓”,現居美國波士頓。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某跨國知名藥企從事藥物研發。十餘年中,帶領團隊與糖尿病、肌肉萎縮症等作鬥爭,近年來著重於抗衰老藥物的研究和開發。個人微信公眾號“怡然隨心”,與您聊醫療保健的那些事。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覆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