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保健品?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肖楚瑤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家中的老父親每次去藥店買藥,都會遭遇店員的“圍攻”,最後買回來一堆不見得有用還貴的“藥品”。翻開報紙,幾乎每年都有老人家又被那些彷彿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坑得傾家蕩產,到頭來健康不見得恢復了,錢倒是沒有了。“藥到病除”、“無任何毒副作用”,這些煽動性的詞語,確實會使一些病急亂投醫的人迷失了方向,但是保健品是藥品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又怎麼區分呢?


藥品?保健品?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1、保健品是藥嗎?


保健品不是藥,雖然可能確實有一點效果,但絕不等同於藥品。


從定義上來說,藥品是“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調節人的生理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原料及其製劑、抗生素、生化藥品、放射性藥品、血清、疫苗、血液製品和診斷藥品等”,而我們一般習慣稱呼的保健品準確點來說應該叫“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國家市場總局已指出保健食品有明確的法律定義,而一般媒體所指的“保健品”實為器械、理療儀等對人體具有保健功效產品的泛稱,無明確法律定義。)


一個是明確的“藥品”,一個是被定義為“食品”,從定義來上來說,已經有明確的區分。


2、怎麼區分“藥品”與“保健食品”?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查看包裝或標籤上的批准文號跟標識區分。藥品的批准文號以“國藥準字”開頭,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以“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開頭。此外標識也不同,保健食品具有“藍帽子”標識,一般藥房能買到的非處方藥在藥盒上具有“OTC”標識,而藥盒上不帶“OTC”標識但具有藥品批准文號的為處方藥。


藥品?保健品?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保健食品的“藍帽子”標識


藥品?保健品?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非處方藥的“OTC”標識


3、保健食品是否具有藥效?


可以明確的是,保健食品具有一定的調節機體、預防某些疾病或者改善體質的作用,但它具備的是食品屬性而非藥品,其使用不以治療為目的,僅作為輔助作用,其說明書也必須註明“本品不得替代藥品”,治療疾病不能光靠保健食品,否則會延誤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不得添加藥品,不得聲稱具有治療疾病的效果,但某些“保健食品”依然宣稱具有對某疾病具有治療效果,除了虛假宣傳外,有可能是非法添加了藥品成分,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因此選購保健食品的時候需要擦亮雙眼。


4、孕婦、兒童是否可以使用保健食品?


除了老人容易被“強身健體”這類有針對性的宣傳吸引到,家長們也是一類容易被“忽悠”的人群。


曾經有報道一名6歲的兒童出現尿頻、尿急的症狀,後被診斷為高鈣尿症導致尿路感染,原因是每天服用從國外帶回來的補鈣產品,造成鈣攝入量過多而導致的高鈣尿症;一名9歲的男童因補鋅過度造成激素紊亂,胸部開始發育。


事實上兒童保健品的安全健康事故並不少見,一般情況下,合理飲食、正常發育的孩子並不需要額外服用保健品。過渡補充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確實有必要,也應該找正規醫院做相關檢查及評估,並有針對性地調整飲食,而不應盲目相信百度或者廣告宣傳。


同理,對於孕婦而言,過渡補充各種營養,也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根據調查,大部分孕婦都服用過各種孕期保健品,甚至同時服用多種,這就很容易造成營養過剩、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過量等問題,例如維生素D攝入過多容易造成軟組織鈣化,鋅補充每日超過45毫克容易造成早產,這些看似“人畜無害”的補充劑,實際上是暗藏風險。對於孕期營養的補充需要通過全面合理的膳食來攝入,而不是依賴於保健食品。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使保健食品更多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而現在媒體宣傳手法飛速發展,從而也使一些保健食品增加了宣傳渠道,鋪天蓋地的宣傳、煽動的內容確實可能會引起部分人的盲從。但必須要謹記,任何宣稱“藥到病除”、“包治百病”、“無毒無害”的宣傳都是虛假宣傳,保健食品具有一定的預防疾病或調節機體作用,但是不以治療為目的,僅可作為輔助使用,不可替代藥品,有病找醫生,方為上策。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藥學部副主任 何豔玲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