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五征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点

一:引言

明成祖朱棣,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建文三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攻入明朝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称帝,第二年建元永乐,自此,开启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

明成祖在位期间,于内政,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少大动作。军事方面,最为著名的,即永乐皇帝五次亲征蒙古。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永乐皇帝征讨蒙古的战果是颇为辉煌的,对其描写多用“阿鲁台(蒙古鞑靼部首领)遁”,“大败之”等词语。但我国古代所修史书,尤其是官方修史,均以人物为中心发散,如此则造成同一事件的参与者被分开记载,使得完整事件需要通过比对多人的列传或者本纪进行拼凑;另外,官方史书对皇帝之记载,向来只记流水账,对于细节并不注重,史论分开的记录方式,也使得读者难以从记载中直接提取出某些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所以,关于永乐皇帝五次征讨蒙古此事的深层次原因,实际效果以及历史影响,难以直接从记载中提取,而需要多方查找史料,同时对于文字记载的某些隐含信息进行提取。如此,方能完整还原永乐皇帝五次北征的全面貌。实际上,永乐皇帝的五次北征,对于明朝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了明朝之后一百余年的发展路径。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五次明成祖北征蒙古的背景。

明成祖五征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点

二:五次北征概况

(1)明成祖对北方用兵的原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前朝的统治者蒙古人重新退回了蒙古高原,与长城以南的明王朝形成了对峙之局面。同时,蒙古黄金家族(即成吉思汗一系)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先,因此蒙古实际上分裂为三部分:辽东地区的兀良哈(依附于明朝),中部的鞑靼,即蒙古本部,由黄金家族控制,以及西部的瓦剌。

朱元璋虽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统治,但北方蒙古的威胁依旧存在,因此,朱元璋时期便多次派兵北征蒙古,并且将自己最信任的几个儿子分封到边境地区,以防蒙古。

朱棣继位之后,蒙古鞑靼部的将领鬼力赤杀死黄金家族后人,自立为大汗,与明朝讲和,自此,明朝与蒙古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贻书鬼力赤可汗,许其遣使通好。)。但好景不长,鬼力赤不久即被自己的部将阿鲁台所杀,阿鲁台拥立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之孙本雅失里为鞑靼大汗(

是年(永乐六年),鬼力赤为其下所弑,立本雅失里为可汗。)。本雅失里即位后,多次与明朝为敌。

明成祖五征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点

而此时,原本应当镇守北部边境的朱棣,已经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皇帝,居于南京;另一位重要的藩王宁王,也被朱棣挟持到了南方,因此,北部边防空虚,加之兀良哈与本雅失里暗中勾结,鞑靼多次劫掠明朝,已然动摇了朱棣的统治。朱棣派去与本雅失里交涉的使节,也被本雅失里杀掉(辛亥,给事中郭骥使本雅失里,为所杀。)朱棣先派遣大将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北征,结果丘福由于冒进而导致明军全军覆没。在此背景之下,朱棣开始了自己五次的北征之旅。

第一次:

过程:

(永乐八年)夏四月庚申,次威虏镇,以橐季驼所载水给卫士,视军士皆食,始进膳。五月丁卯,更名胪朐河曰饮马。甲戌,闻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饮马河追之。己卯,及于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遁。丙戌,还次饮马河,诏移师征阿鲁台。

六月甲辰,阿鲁台伪降,命诸将严阵以待,果悉众来犯。帝自将精骑迎击。大败之,追北百余里。丁未,又败之。己酉,班师。

第二次:

过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壬午,瓦剌马哈木兵渡饮马河,阿鲁台告警,命边将严守备。

是年,马哈木弑其主本雅失里,立答里巴为可汗。

十二年春正月庚寅,思州苗平。辛丑,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二月己酉,大阅。庚戌,亲征瓦剌,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领左、右掖,都督刘江、硃荣为前锋。

夏四月甲辰朔,次兴和,太阅。己酉,颁军中赏罚号令。庚戌,设传令纪功官。丁卯,次屯云谷,孛罗不花等来降。五月丁丑,命尚书、光禄卿、给事中为督阵官,察将士用命不用命者。六月甲辰,刘江遇瓦剌兵,战于康哈里孩,败之。戊申,次忽兰忽失温,马哈木帅众来犯,大败之,追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庚戌,班师,宣捷于阿鲁台。戊午,次三峰山,阿鲁台遣使来朝。己巳,以败瓦剌诏天下。

第三次:

过程:

丁丑,亲征阿鲁台,皇太子监国。戊寅,发京师。辛巳,次鸡鸣山,阿鲁台遁。
夏四月乙卯,次云州,大阅。五月乙丑,猎于偏岭。丁卯,大阅。辛未,次西凉亭。壬申,大阅。乙酉,次开平。六月壬辰,令军行出应昌,结方阵以进。癸巳,谍报阿鲁台兵攻万全,诸将请分兵还击,帝曰:「诈也。彼虑大军捣其巢穴,欲以牵制我师,敢攻城哉。」甲午,次阳和谷,寇攻万全者果遁去。
秋七月己未,阿鲁台弃辎重于阔栾海侧北遁,发兵焚之,收其牲畜,遂旋师。

第四次:

过程:

(永乐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复亲征阿鲁台,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领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孟瑛领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领右哨,英国公张辅、安平伯李安领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领右掖,宁阳侯陈懋领前锋。

九月戊子,次西阳河。癸巳,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部落溃散,遂驻师不进。

第五次:

过程:

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鲁台犯大同、开平,诏群臣议北征,敕边将整兵俟命。丙戌,徵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巩昌、洮、岷各卫兵,期三月会北京及宣府。戊子,大祀天地于南郊。癸巳,郑和复使西洋。三月戊寅,大阅,谕诸将亲征。命柳升、陈英领中军,张辅、硃勇领左掖,王通、徐亨领右掖,郑亨、孟瑛领左哨,薛禄、谭忠领右哨、陈懋、金忠领前锋。己卯,赐邢宽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己酉,发京师。庚午,次隰宁,谍报阿鲁台走答兰纳木儿河,遂趋进师。五月己卯,次开平,使使招谕阿鲁台诸部。乙酉,瘗道中遗骸。丁酉,宴群臣于应昌,命中官歌太祖御制词五章,曰:「此先帝所以戒后嗣也,虽在军旅何敢忘。」己亥,次威远州。复宴群臣,自制词五章,命中官歌之。皇太子令兔广平、顺德、扬州及湖广、河南郡县水灾田租。六月庚申,前锋至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命张辅等穷搜山谷三百里无所得,进驻河上。癸亥,陈懋等引兵抵白邙山,以粮尽还。

总结:以上文字皆摘自《明史.明成祖本纪》,从表面文字而言,明朝军队可谓携天雷之威,所到之处,不是击溃蒙古军队,便是烧毁蒙古物资,甚至有两次吓得阿鲁台落荒而逃,不敢接战;对瓦剌马哈木的作战,也是颇具战果,看似蒙古的威胁,通过朱棣的五次北征,已经被彻底解决了。然而,在朱棣去世后的第25年,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朱棣的重朱祁镇被瓦剌首领额森(有音译作“也先”)于土木堡击败,京城三大营二十万精锐丧尽。这场屈辱之战,也被当做是明朝开始衰落的起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瓦剌首领也先,便是马哈木的孙子。

这不得不令人重新审视朱棣的五次北征,这五场规模浩大的北伐,在战略上,究竟带给了明朝什么?

明成祖五征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点

三:北征原因的探究

(一),不可否认,朱棣的五次北征的出发点,必然包含了为明朝消除边患这一国家层面的原因。朱棣在位期间,对蒙古的直接干涉,大体上只有这六次(算上丘福战败那一次),其他时候,都是利用蒙古内部势力的斗争,进行平衡战略。比如第二次北征瓦剌马哈木,原因便是“阿鲁台告警”——第一次北征造成阿鲁台元气大伤,马哈木趁机攻击之,以图统一蒙古。这当然是朱棣无法坐视不理的,因此,当看到马哈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之时,朱棣便亲自出马,教训马哈木,以维持鞑靼和瓦剌的相互制约;第四次北征后,朱棣看出了阿鲁台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兀良哈部暗中助力,于是在收拾了阿鲁台之后,朱棣顺便给了兀良哈教训,据《明史》载:(明成祖)谓诸将曰:「阿鲁台敢悖逆,恃兀良哈为羽翼也。当还师翦之。」简步骑二万,分五道并进。庚午,遇于屈裂儿河,帝亲击败之,追奔三十里,斩部长数十人。辛未,徇河西,捕斩甚众。甲戌,兀良哈余党诣军门降。

可见,朱棣不允许蒙古三大部落中任何一部独大,也不允许任何两部之间存在实际的联合。只有蒙古三部内斗,方才符合明朝的利益。

(二),朱棣北征,固然是为了消灭蒙古。但作为与蒙古交手多年的老手,朱棣必然也知道这一点:蒙古在退回北方后,恢复了其游牧的经济形态,居无定所,行踪不定。对付这种敌人,最忌讳的便是大兵团出征。因为一旦其利用对地形的熟悉,隐藏不出,则耗资巨大的军事行动便会完全体现副作用,第五次北征便是典型。另外,朱棣当时完全不需要自己亲自出马,当时的柳升等人,都是足以独当一面的帅才,有了丘福的教训,加之阿鲁台本身并不十分强大,派遣这些人足矣,更何况,第五次北征之时,当时有着丰富经验的年轻将领张钰已经从安南战场归来,完全可以派他去搜寻阿鲁台。但朱棣却“事必躬亲”,这值得注意。

明成祖五征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点

金幼孜的《北征录》,详细记载了朱棣北征期间的活动,在此摘录一二:

十四日早,发永安甸,大风甚寒,且行且猎。幼孜观骑逐兔,不觉上马过前,上笑呼幼孜三人,曰:“到此看山,又是一种奇特也。”盖诸山雪霁,千岩万睿,耸列霄汉,琼瑶璀璨,光辉夺目,真奇观也。午后,次怀来。

二十九日,猎者得黄羊至,上召幼孜等三人观之,遂立语于帐殿前,至二鼓乃退。

金幼孜是明朝第一批殿阁大学士,朱棣北征期间,金幼孜一直跟随在朱棣身边,因此,金幼孜的记载,可以说是第一手资料。

类似朱棣打猎的记载,从二月初十到五月初六,根据粗略统计,就有六次。在此期间,朱棣一直没有遇到蒙古人,直到五月初七,“初七日,次玉华峰。初八日,发玉华峰。胡骑都指挥款台获虏一人至,知虏在兀古儿扎河,晚遂度饮马河下营。”到六月十四日,阿鲁台逃跑,七月十七日,军队回到北京。第一次北征,持续了五个月,但真正的战斗只有大概一个月,其他时间,朱棣不是打猎,便是在沿途欣赏风景。另外,去时用时比回时多一个月。可见,朱棣完全将打仗当成了次要事件,而将玩乐当做主要。

(三),根据朱棣登记之后的一系列动作——下西洋,北征蒙古,修永乐大典来看,朱棣似乎在企图通过“文治武功”,来掩盖自己“谋朝篡位”的不光彩作为在后世的影响。当然,北征蒙古作为一件巨大的“武功”,正是朱棣标榜自己“伟大皇帝”的一项工程。

四:五次北征的历史影响

(一),不可否认,朱棣的北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令边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安稳,这是无法否认的,也是其积极影响所在

(二),然而,五次北征,对于国力的消耗,却是巨大的。以第四次北征的准备工作为例:甲申,发直隶、山西、河南、山东及南畿应天等五府,滁、和、徐三州丁壮运粮,期明年二月至宣府;隆平侯张信、兵部尚书李庆分督北征军饷,役民夫二十三万五千有奇,运粮三十七万石。可见,每一次出动大军,其成本都是巨大的。在靖难之役中损失最严重的山东地区,连年被征发民夫,同时朱棣迁都之时途经山东,又征发民夫修运河,使得本来就已经奔溃的山东社会经济雪上加霜,终于最终报发了唐赛儿起义。北征对于明朝的社会经济而言,是巨大的打击。

明成祖五征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点

(三),从战略目的上,永乐皇帝也没有达成自己的原有目标。根据记载来看,朱棣除了第一次,第二次遇到了蒙古主力之外,其余三次,根本没有见到蒙古的主力部队。阿鲁台之所以躲,可不全是因为“慑于大明天兵神威”,更多是因为阿鲁台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分散,游击,消耗明军,使之粮草耗尽之后,自觉退回。所以,朱棣的北征,对于阿鲁台,并没有对蒙古造成致命打击。另外,朱棣每次的军事行动,都是针对阿鲁台,这使得马哈木做大。虽然马哈木后来被阿鲁台袭杀,但瓦剌的势力并没有收到大的损害。马哈木的儿子脱欢,后来击败了阿鲁台,灭掉兀良哈,统一了蒙古高原。明朝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但明朝此时已经无力阻止——因为朱瞻基从他祖父手中接手的,是一个经济凋敝,军事疲软的王朝,他为了恢复国力,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放弃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叫停下西洋活动,放弃安南,承认安南独立,不再插手蒙古事务。

可以说,朱棣五次北征,其成本是远大于收益的。他的北征,不仅影响了明朝的经济,在军事上,也引起了全国军队的疲敝,自此,明朝对蒙古的攻势,逐渐转为守势,最终,土木堡之变发生,明朝“强大”的伪装,至此被撕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