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何當初魏惠王卻不願意用商鞅呢?

遊書斌


魏惠王不用商鞅,其實也算正常:當時商鞅只是宰相公叔痤府裡的中庶子,類似於現在的秘書角色,讓一個不起眼的秘書來當大魏國的宰相,這不是開玩笑嗎?讓商鞅離開,只能說魏惠王沒有識人之才,畢竟伯樂很稀缺嘛。

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除了魏惠王不會識人外,還與商鞅的性格、公叔痤的刻意壓制有關。

商鞅很高傲,深藏不露,不會輕易展示才能

像商鞅這類的大才,是不可能對誰都施展才能的,公叔痤能夠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主要還是他們相處了很多年,彼此很熟悉。

這就像我們今天的求職者,當你到一個新公司時,往往會收起鋒芒,夾著尾巴做人;等發現老闆是個不成器的傢伙時,還有心思在這個公司幹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另尋高就。

商鞅就是這樣的,在魏國宰相府呆了很多年,對魏國的真實情況可以說是瞭若指掌,之所以窩在那裡十幾年,只是因為宰相府藏書豐富,便於深入研究法家精髓。

商鞅到秦國後,對秦孝公還很不信任,故意試探了三次,才說出真實意圖;在魏國可能一次也沒說過,因為不值得。

公叔痤很自私,害怕失去高位,一直在排擠、壓制人才

從公叔痤臨危前的舉薦來看,他是知道商鞅一身學問的,這就有個問題了:為什麼他不早點提拔商鞅,好順利接班?

原因很簡單:公叔痤權力慾很重,害怕商鞅哪一天替代了自己。於是就一直刻意壓著,讓他有才也沒施展空間。

為了排擠對手,公叔痤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壓制商鞅還算是良心發現:當年吳起非常厲害,他害怕吳起替代自己,在魏武侯跟前進讒言,用了個陰謀,差點要了吳起的命。

等公叔痤病危,舉薦商鞅時,才遺憾地發現,自己的話不中用了:作為兩年前打了敗仗、被秦國俘虜的宰相,魏惠王之所以不懲治他,主要還是感激他在擁立國君時,站在自己這邊;至於他還想舉薦宰相,那就是說說而已了。

魏惠王愛珠寶更勝人才

魏惠王是個乾隆式的花花公子,一輩子崇尚富華、奢侈的生活,奇珍異寶、絕世美人都是他追求的,至於人才,只能往後靠了。當時魏國還是名義上的老大,只有他欺負別國的份,誰也不敢惹他。魏惠王前半輩子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好不瀟灑快活。

當時的他,根本就看不起小小的中庶子商鞅,我堂堂大魏,什麼樣的人招不來?

等商鞅在秦國大展拳腳,將魏國打得抱頭痛哭時,魏惠王留下了痛悔的老淚:我怎麼就沒聽公叔老兒的話呢?


小楊品史


天下最大的失落莫過於才華得不到承認,有抱負卻無法實現,只能在無奈的環境裡過完躊躇的一生,最終歸為塵土,再無悲,再無喜。——用這句話可以形容在魏國時期的商鞅。

變法強國魏國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魏國一時間成為變法的強國,許多人都慕名來到魏國參與變法或者學習法學。



胸懷大志,才華橫溢的商鞅

商鞅出生在衛國很崇拜自己的老鄉吳起的豐功偉績,於是也認認真真地學習法學希望有一天能像吳起一樣建功立業,流傳千古。

商鞅年少學成來到魏國拜入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很看重這個有才幹對研究刑名之學甚有天賦的商鞅,一直未向魏惠王舉薦。直到自己得重病快不行得時候才對魏惠王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商鞅一直待了幾年,都未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一直處於鬱鬱寡歡的狀態。直到有一天,他聽說隔壁秦國,聘請有才之士進行變法。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連忙來到秦國。經過幾次三番的試探,他知道秦孝公是真的想要變法圖強,於是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展開了。商鞅之才得到了施展,不至於虛度自己的一生了。


魏惠王為何不重用商鞅,原因與以下幾點:

一、商鞅本身的人品就有一定的問題:本性刻薄、貪功好利,就如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中所言: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雖然這麼說,但無法否認商鞅的才幹,商鞅變法的成果。)

二、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為國家利益考慮得相對少一些,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得多一些。先用計離間魏王與吳起的關係,讓魏王不信任吳起,使得吳起離魏入楚。在商鞅的問題上,明知商鞅有才卻讓商鞅做自己門下的中庶子,直到自己快死了,才舉薦商鞅,使得魏惠王聽了一臉懵逼,怎會重用商鞅?

三、魏惠王的自大,認為自己已是變法強國了,這個地位無人撼動,開始盲目起來,輕視那些送上門來的人才,斷送了魏國的基業!



結語:很多東西,冥冥中自有定數,幸虧魏惠王未重用商鞅,使得商鞅有機會到秦變法圖強,才有了大一統的局勢,才會出現後面燦爛的文化!

(有其他見解,歡迎留言討論!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歡迎點贊加關注喲!)


淡墨青史


魏惠王不用衛鞅的根本原因跟當時魏國“崇儒抑法” 的政策有關。

可是在那個硝煙四起、五國爭霸的時代,魏國為什麼會採取“崇儒抑法”的政策呢?

這事要從魏惠王的爺爺魏文侯說起。

魏文侯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作為中原之國,東面有實力強勁的齊國、南邊有地域遼闊的楚國,西邊野心勃勃的秦國。處在三個大國的威脅之中,魏文侯明白憑自己的實力無法與四周的國家抗衡,只有魏、韓、趙三家合力,三晉聯盟,才能跟周圍的國家一爭高下。

於是魏文侯就高舉崇儒尊賢的大旗,拜大儒子夏為師,在國內推廣儒家文化,樹立誠信、仁德的好名聲;在外協調韓、趙之間的矛盾,與韓、趙大論兄弟情,最終促成了三晉聯盟。

“三晉聯盟”以魏國為核心,韓、趙為附庸,在戰國初期形成了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同盟體,在一致對外的擴張和抵禦戰爭中取得了很大的便宜。但是隨著魏國的逐步衰弱,魏、趙、韓三國之間的利益矛盾逐漸銳化,緊密程度日漸削弱。 直到魏國為了抑制趙國保護衛國而攻擊趙國,直接導致了三晉聯盟的破裂。

三晉破裂後,魏國本應該撕掉“崇儒”的面紗,加入各國變法圖強的行列中。可是魏惠王既沒有看清魏文侯在國內推行儒家文化的真實用意,也沒有看清當時的政治形勢。在周邊的齊國、秦國、楚國前後變法圖強,經濟實力大漲的時候,魏惠王仍然抱著的 “崇儒抑法” 的制度不放。所以,當商鞅奔赴魏國,希望能夠說服魏惠王實施變法的時候,魏惠王連見都不肯見商鞅一面,商鞅這才投奔到魏國國相公叔座下做事。

作為一國之君,魏惠王因循守舊,看不清政治形勢,致使魏國錯過了二次變法圖強的機會,這也直接導致了魏國此後的衰落。當晚年的魏惠王人認識到變法的重要性時,他再也找不到一個商鞅式的人才了。


王雙



魏惠王不用商鞅,原因如下:


其一,魏國朝廷已是人才雲集。當時老師公叔痤極力推薦給魏王,魏王卻不買賬。魏國當時有大將龐涓,已經是威震天下了。各類人才齊聚,不缺一個無名之人。

其二,魏王無收攬人才之胸懷。對於一個小角色,魏王完全不放在眼裡,沒有明君那種胸懷。和後面秦孝公形成鮮明對比。

其三,魏國軍事實力第一,即使失去一個衛鞅也沒什麼。當時,魏國是第一強國,無人能敵。即使衛鞅是人才,去幫助他國,以魏國的實力,也不懼他。

其四,見慣了很多沽名釣譽之人。很多無才之人,只會故弄玄虛,招搖撞騙。想必魏王也見識了許多這種人,所以他懶得再浪費時間去和他們慢慢耗。





熱愛歷史的同學


不長眼唄,哈哈,要不他把大好的機會浪費掉,本來魏國在七國之中最強,,就是讓他給敗的;孫臏龐涓他本來都有,結果孫臏被陷害,被齊人救走;相國公叔痤嗝屁前,讓他重用商鞅,他不聽,讓他殺了商鞅,他也沒聽,也是醉了,歷史就這麼弔詭,商鞅入秦受到重用,終使得秦統一中國。

為何魏惠王沒把商鞅當回事?其一,商鞅是衛國人,小國家的,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然不敢直接重用他;

其二,商鞅當時是公叔痤的門人,公叔痤讓他給自己當駕馬的車伕,就是所謂的中庶子,這擱到現在就是領導的司機,魏王能看得起他?要不公叔痤嗝屁了,魏王跟手下說,這老頭病傻了,跟我推薦個司機! 畢竟軍國大事,非同兒戲。魏王當然不能因為人家一句話把這麼重要的位置給一個完全沒聽過的人,還是司機。


有人說魏王不用商鞅沒錯,可錯在沒有對他進行考察,可是即便魏王聽了商鞅高談闊論,依然未必會重用他。其一,當時魏王心裡已有排斥之意;其二,當時魏國勢力正盛,魏王心高氣傲,欲立他人為相國,就會對商鞅有輕視之意,商鞅也未必對他有敬畏之心,知道變法之難,必不會直吐為快,而是逡巡言他,伺機而動,如以後的對四見秦孝公那樣;魏王必不能領其意,而一心想要直接的治國之術,所以他還是會錯失商鞅。

商鞅身為法家之大成者,深知變法之難,必須君王全力支持,否則一旦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所以懷璧待沽,見了孝公也百般試探,所幸孝公繼位之初,一心圖變,直遇商鞅,君臣如魚得水,為千古佳話,秦國首開變法,僅僅百年之後,方有嬴政始統一中國,為始皇帝。其中,商鞅,孝公功不可沒。而魏惠王,地下若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小主宰影視說


商鞅活著的時候,大致是魏惠王時期,魏惠王在位50多年,魏惠王時期是魏國由最強勢轉下路的時期,魏惠之所以有名氣,乃在於他在位期間打了著名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一連串的大敗仗,楞是將魏文王魏武王辛辛苦苦創下的那份霸業給葬送了,稱得上是一位典型的敗家子,完全的失敗者。偉大的才幹,不僅會興盛一個國家,而且還會為自己帶來殺身之患,可惜魏惠王,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讓他識得人才比鴨子上架還難。於是,衛鞅悄悄離去,無從阻攔。

但是有一點,當時的魏國應該說還是人才濟濟的。龐涓大軍掃平天下無敵。當時的魏相公孫痤病危時,曾給魏惠王進言,大誇衛鞅的才幹,讓國君拜他為相,說魏的前途將在他的身上光輝燦爛,魏王大吃一驚。衛鞅是公孫痤的學生,他應該是很瞭解衛鞅的才能的,可為什麼要臨終前才推薦?為什麼不早些時候推薦?有了一定的地位豈不是更容易拜相?所以,理由只有一個:公孫痤是嫉賢妒能,沒想在活著的時候推薦衛鞅,怕衛鞅影響了自己的相位。公孫痤接著又言,如果大王不能啟用這個人才,那就把他殺掉,千萬別讓他出境,一但別國延攬,那將成魏之大患,魏惠不以為然。

正像衛鞅對公孫痤說的那樣:“既然魏惠不聽你的話重用我,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我很欣賞龐涓,因為他比魏惠王聰明,他知道和孫臏既然不是朋友,那就是敵人,只能怪他生不逢時,不存在誰陷害誰(如果我是龐涓我也會這麼做,甚至比他玩的更狠)。而此時,秦孝發出了震爍古今、改變了華夏命運的《求賢令》。秦孝即位時,秦危局如獨木撐天,搖搖欲墜。秦的生死存亡,壓在一個22歲的年輕君主身上。秦孝清醒地認識到秦的落後與山東六國亡秦之心。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綜上所述,魏惠王的無才,公孫痤的妒賢,秦孝公的求賢。造就了商鞅在秦不在魏。

謝謝關注


文清文清小故事


三個原因:一、魏國人才濟濟,商鞅沒有拿得出手的投名狀,擠不進去;二、商鞅那一套主張在魏國行不通:趙、韓、魏都是從晉分裂而來,卿士勢力龐大,貴族體系盤根錯節,佔據了幾乎所有要職,戰國四公子,各養門客三千多人,其中有二家就在趙、魏二家(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從別國來的人才,若沒有這些貴族重臣極力推薦,至多隻能在貴族門下做一個食客,象毛遂之流,即是明證。但商鞅主張"廢井田,開阡陌",取消貴族對土地的壟斷佔有,提倡軍功晉升,沒有軍功,雖貴族也不準升官,有軍功,貧寒子弟也可登龍門,這叫那些貴族如何接受得了?因此商鞅在魏國不被任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第三就是商鞅自己也有問題,主張嚴刑峻法,小罪大罰,一般人都聽不進去(例如後來在秦變法,人民有議論,商鞅認為:說新法好的人,是"媚令",說不好的是"謗令",都不是良民,一律充軍發配!這實在不近人情,人民有議論是很正常的事,怎麼能這樣幹?一提出這套主張,還不把人嚇死,誰還敢用他?

商鞅在魏不見用,就跑到秦國去了,恰逢秦孝公銳意變法,秦的貴族勢力較弱,他就成功了!


阿斌270202161


春秋時候流傳甚廣的是“楚才晉用”,戰國時期則成了“魏才秦用”。

魏國不僅失去了商鞅這一位鼎定天下的大才,而且還失去了張儀、範睢兩位大才,這三位大才流失到秦國後,他們不僅幫助秦國迅速提升國力,而且讓魏國國力大失。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人口興旺,經濟發達,魏文侯帶領魏國在戰國時期率先崛起,是各國人才一展抱負的首選之地。商鞅學有所成後,首先就在魏國丞相門下做官多年。當時,魏國已是天下第一強國,人才濟濟,人才多了自然就會論資排輩,尤其是對信仰儒家禮法的魏惠王,年輕才子很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好比現在的大公司一樣,年輕的商鞅根本沒法進入魏惠王法眼。即使有丞相公叔痤的臨終推薦,魏惠王也根本不認證,還認為老丞相把國事託付於一個年輕的後輩是極其荒唐的想法。

同時,商鞅的變法思想要對國家組織體系進行根本性的變革,難度極大,風險極高。對天下第一強國魏國來說,商鞅變法的成本太高,根本就不會給他機會來這麼大的折騰。據說,商鞅還去了齊國,變法建議也無法得到採納。

此時,只有最弱小的秦國、最渴望強盛的君王才能完全接納商鞅,才能給商鞅提供施展抱負的最好機會。商鞅與秦國的結合,也是天然而成。


積微君


一個人才的標準在哪裡?怎麼確定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個人才?那又該怎麼用?用到什麼位置?這種事情不是玩遊戲,那些NPC都已經標明瞭各種級別。一個君王能任用一個人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商鞅這個人到底有幾個名字?商鞅,衛鞅,公孫鞅!恐怕商鞅這個人在魏國的時候也只是頂著公孫鞅這個名字混日子的!你可千萬不要小瞧了公孫鞅這三個字!公孫這個性可不止單單就是一個姓氏,你只要這個姓,你就有了社會地位的保障!公子,那是國公的兒子,公孫那是國公的孫子!

如果不出意外,公孫鞅肯定能在魏國撈一個不算小的官職來做,就憑人家的出身和背景。需要什麼才能?才能又是誰說的算的?剛入官場,講什麼才能?以前都沒做過官,講什麼政績。能拿到檯面上說事的,無非就是出身。當然了,還不能直白的說出身好。還只能說這孩子從小就是個好孩子,有的過人的道德才能。道德才能也是能啊!就憑這個,有那樣的出身,那真的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只是後來公孫鞅搞出來一個變法,在秦國得到了有效的驗證,證明了他是個人才。我們後世人才感覺到魏國國君真他媽是有眼不識金鑲玉!

如果他願意做官,他的父輩們肯定會大力支持!這就是為什麼公叔痤極力推薦公孫鞅的原因,而且極力推薦公孫鞅的人肯定不止公叔痤一個人。有很多有權有勢,有名望的人推薦他做官,他肯定能做,而且不會小。

至於商鞅為什麼在魏國不受待見?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他在上崗之前所宣傳的口號違背了魏國上層人士的意願!他整天喊的是改革呀!變法呀!

什麼叫變法?變誰的法?變法絕對不影響底層人士的利益!他只會影響上層人士的既得利益!而且變法越厲害,對那些既得利益人士的衝擊就越大!說一句直白的:變法變法變什麼法?變得只是鑽進我口袋的利益,越來越小了!甚至還沒有了!

還是那個問題,什麼是變法?所謂的變法就是把那些世家豪族的嘴給縫的小一點,別讓他們吃太多。然後再把它們吃到嘴裡東西再給掏出來。這就是變法!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魏國那些上層人世界就是那些當官的一聽說商鞅有這種上崗口號,那肯定就不待見商鞅了!動了人家的麵包,人家不整死你才怪!

就算是魏國國君,他想讓商鞅做官。那也得看一看下面的文武百官願不願意?大家雖然都在私底下說商鞅是個人才一定要重用。但是一到朝堂之上都閉嘴不說,都是你瞅我,我瞅你,就是不討論商鞅做不做關這個問題?。傻子都明白,魏國國君一看這種情況,那商鞅肯定是不能用了。雖然他真的很有用!

一個國家的階層開始固化,上下階層的矛盾肯定是越拉越大。上層人不願讓下層人來接上層人的班,就算他是人才。上層人也只願意讓上層人的後代來接上層人的班。如果上層人的後代,違背了普遍上層人的意願,那這個國家的上層人士肯定普遍排擠這個違背了上層人事意願的上層人士的後代。啊,這一點有點繞,多理解,多理解!

至於說商鞅為什麼到秦國就能被秦公重用嗎?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電視劇上和各種史書上面都能看的出來,那商鞅在秦國可是受到各種排擠啊!因為秦國的上層人士也不希望商鞅所帶來的變法影響他們的利益。

在這裡,要不是秦公嬴渠梁有的驚人的魄力和毅力一直支持商鞅變法,商鞅早死幾百回了!哪怕是秦王贏渠梁有一點猶豫,面對著秦國上層人士的反撲,商鞅他也只能把腦袋交出來!

所以說,商鞅這種人才,在哪一個國家被重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得讓國君無條件的信任他,支持他!只要國君稍微一動搖,他就得死無全屍啊!所以關鍵不是商鞅到底有沒有才?有才的人很多?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商鞅這個千里馬之所以能夠大顯神威,啊,完全是因為秦公贏渠梁在她後面全力撐著他的腰!


豫西扣腳大漢看世界


魏國不需要變法,魏國已經強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