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徐蘭沅

徐蘭沅(1892-1977),京劇琴師。原籍江蘇省蘇州吳縣,生於北京。曾被梨園界譽為“胡琴聖手”。他一生主要為譚鑫培、梅蘭芳兩位京劇藝術大師操琴,為京劇音樂的革新與創造,做出了重要貢獻。

未談之前,先談談西皮、二黃兩種調門的弓法,因為它們各有其代表的感情,因而也就需要用不同的弓法。西皮適宜表現人物的激昂喜悅;二黃是沉鬱悲涼(這僅是一般概念,不能作為定論)。根據這些,西皮調的用弓要緊而強,多用一弓一字的弓,這樣會顯得有力。二黃的用弓要平和穩健,音出來要紮實,可用一弓兩字的長弓,會顯得莊重。反二黃的拉法基本與二黃相似。

談到託腔,我以為主要的一點,就是要與演員的“氣口”頓挫相投,進而能起著烘雲托月的作用,方能算妙。過去是以琴音脆亮為佳,但往往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有時由於過分的響亮而淹沒了演員的唱腔,變成了喧賓奪主。

好的胡琴應該跟隨腔兒的情緒,要強則強,要弱則弱,緊緊地包著唱腔,順暢、和諧地發展。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徐蘭沅與郭效青、王少卿

在託腔中最好少添花字,多添了會搞亂演員的情緒,腔兒太空的地方,可以補上,然而不能補得太滿,要讓它露出板頭來。我們可以用一句來看,如《生死恨》裡〔二黃慢板〕的一句: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這個唱腔中的“墊頭”補上了,在板位上沒有錯,然而卻會使人迷糊了,因為補得太滿,板頭就顯得不清楚。假如演員對板頭摸不著,就會有無處張口的困難。假如用: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這就比上一個要好多了。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梅蘭芳之《生死恨》

下面談談老生的唱腔的託法。一般的說,是隨腔的。仔細研究一下,並不盡然,從過去梅雨田老先生說的一句話去想,也是如此:“拉老生戲,如果完全是隨腔,那不變成三絃拉戲了嗎?”這句話也說明了託老生唱腔並不完全是隨腔。確實也是如此。

早年在託老生的快板時,是有著和絃的因素存在著,除去快板,在一板三眼裡也常出現唱腔單字,而伴奏用花字,這也就形成了和絃的關係。我們來看《二進宮》的一段〔二黃快三眼〕中的一句: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在“自刎”的那一小節裡已經構成了對位和聲的效果。因此說託老生唱腔時,倘遇簡潔的唱腔就可用繁密的花字去伴奏,盡是隨腔伴奏就單調了可是這些地方是從無規定,要靠琴師自己掌握,這是伴奏老生唱腔應注意的地方。

談青衣,我想從青衣演員學梅派談起。

曾有些演員說:“我學梅派,在吐字行腔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可就是不像。”首先,我認為梅先生的唱、做、技巧,是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斷努力,要想三年五載短時間達到他的水平,是不切合實際的。除此而外,就是伴奏問題了,京劇的唱腔和伴奏,猶如魚水的關係,魚離水不能生存,唱腔是不能脫離伴奏的。託青衣,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視了“小墊頭”,悠長的青衣唱腔裡,如果缺了“小墊頭”或“小墊頭”託得不合適,那都會顯得很不協調。所謂胡琴與唱腔“針齊相投”,大多是指的“小墊頭”要託得到扣而言。從技巧上看,“小墊頭”也是不容易拉,我現在舉梅先生唱《鳳還巢》裡的一句西皮慢板的拖腔: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梅蘭芳、姜妙香之《鳳還巢》

再看梅先生唱《六月雪》裡的一句〔二黃慢板〕: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有括弦的皆是各種不同的“小墊頭”,它佔的板位,有的半眼或半板一眼都有,多屬於聯速快字,無論怎樣快,絕不能超出原板位,音還要乾淨準確,這就需要非常強的節奏觀念了。其次便是弓法和指法技巧純熟,稍有快慢,唱腔會因之而亂套,它比一個長過門難,長過門在進行中倘要走板時,可以彌補上,夾雜在唱腔中的“小墊頭”,錯半眼就會影響整個唱腔。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其次便是京胡與二胡如何伴奏的問題,我跟梅先生操琴時,我與王少卿先生(二胡)絕不是兩把琴從頭到尾的齊奏伴隨唱腔的。一般的是京胡多隨腔進行,而二胡在某些地方加強旋律性,類似一種合奏形式使得伴奏疏密勻稱、不呆板。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看,如三本《楊貴妃》裡〔二六〕的一句:

徐蘭沅:伴奏老生與青衣的唱腔應注意什麼?


這樣伴奏,最應注意的是,唱腔不能受二胡的花字影響把“墊頭”當成唱腔唱出來,應該各有其獨立性,這樣配合在一起,就比較好聽,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

(《徐蘭沅操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