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单而又系统的说一下满清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用户3490195926745


满清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这个朝代的灭亡离我们时间最近,很多一手资料都容易获得,所以找到满清覆亡的根本原因并不难。

纵观满清300年的历史,你会发现汉人官员在帮助满清统治中国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的时候,汉奸李成梁采取默许观望的态度,让 努尔哈赤做大。

努尔哈赤开始进攻明朝的时候,汉奸李永芳献计献策,帮助满人打赢了萨尔浒之战。

皇太极即位后,面临空前的危机,通过和谈,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帮助皇太极度过危机,此后汉奸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给满清带去了先进的火炮技术,让大明彻底的输掉了松锦战役。

汉奸吴三桂在关键时刻放清军入关,帮助清军大败李自成,还杀掉南明最后一个皇帝。

汉奸洪承畴在帮助满清打败南明李定国方面出谋划策,立了很大的功劳。

满清拿下台湾也是靠着汉奸施琅的出力。

到了最后一百年,曾国藩帮助满清平定太平天国,李鸿章平定捻军,左宗棠平定回乱,袁世凯平定义和团。可以说,满清的兴起和重用汉人的官员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汉人官员的大力支持,满清早就灭亡了。

在满清最后10年,中国并没有大的瘟疫和灾荒,财政也不错,但是当革命党人发动起义,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人官员纷纷宣布独立,满清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满清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失去了汉族官员的支持。

那么满清是怎么失去了汉族官员的支持呢?

满清第一次失去汉人官员民心是源自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当慈禧太后想和日本和谈的时候,张之洞上书说,大清可以和英法和谈,但是万万不能和日本和谈。因为英法是世界强国,和谈不丢人。但是日本长期以来是大清的属国,大清向日本跪地求和,一方面让列强看不起,另一方面让汉人官员和老百姓看不起。

慈禧太后不听,逼着李鸿章签了卖国条约,让李鸿章背了黑锅,消息一出,引发汉人知识分子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但是所谓“维新”,在政治方面其实只是非常有限的行政改革,而且因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终以失败告终。光绪被囚、康有为逃亡的结局让想走维新道路的汉人官员对满清丧失信心。

满清第二次失去汉人官员民心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破天荒的同时向十几个世界列强宣战,最后仓皇逃出,丑态百出,汉人官员纷纷东南自保,李鸿章又厚着脸去签订了最后一个卖国条约后吐血身亡。满清朝廷这种自己闯祸,然后让汉人背黑锅的做法又一次让汉人官员失望。

满清第三次失去汉人官员民心是立宪闹剧。这段历史我们就详细说一下。

1905年后,立宪与革命这两个运动风生水起,渐成大潮,迫使慈禧也不得不宣布要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政”,并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立宪。而且,仅仅过了五天,即9月6日就颁布了改革官制上谕。显然,无论真假,慈禧这次也想走行政改革为先、政治体制改革在后这“先易后难”的“路线图”。

这次改官制的要角,是掌握北洋大权,同时在中央兼参与政务处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电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等数项重职的袁世凯。自戊戌政变后,袁世凯深得慈禧信任,同时他以巨金贿买了实权在握的领衔军机大臣、庆亲王奕,而他在北洋的新政又颇有政绩。

此次朝廷谕令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十四位王公大臣共同制定改官制的方案,袁虽排名最后,但他因有奕支持,同时在负责官制改革机构“编制馆”的关键岗位安插自己的党羽,编制馆的所有文件起草和建议方案最后都要由他阅定。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由袁主导的官制改革方案出台。由于是为立宪预备,所以对官制的改革较为全面。除合并了一些不太重要部门外,还将原来的内阁、军机处、吏部、礼部、都察院全都撤销,而新成立的机构则有资政院、行政裁判院、集贤院、大理院、审计院等,而最重要的,是成立新的、大权在握的“责任内阁”以取代军机处。

袁世凯与奕议定,由奕出任未来的内阁总理大臣,他任副总理大臣,各部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内阁尤其是总理大臣、副总理大臣代替皇帝负责任,皇帝发布谕旨须经内阁副署,若未经内阁副署则不发生效力。这样,皇帝的用人和行政大权统归内阁手中。袁氏想掌中枢大权之野心,几不掩饰。

此案一出,官场风波顿起,众臣几乎群表反对。反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是以军机大臣铁良、荣庆等为主角的满族亲贵。取消军机处,尽管他们可能另外任职,但权力毕竟要大大削弱。而且,袁有王公、贝勒、贝子等不实际干政,待上议院成立后让他们充当议员的设想,也使这些公、子们愤怒异常。

在一次会议上,醇亲王载沣竟拔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前大声说:“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经奕调解,方才作罢。

由于传说内务府也要裁撤,所有太监都要裁去,有次袁世凯下朝时百余名太监将他团团围住大声谩骂,有的甚至挥拳要打,几成围殴之势。袁世凯招架不住,急忙大呼奕过来为其解围。经奕百般劝解,并保证绝不裁撤太监,这些太监才愤愤而去。

另一个主要的反对力量来自以瞿鸿禨、岑春煊、王文韶、赵炳麟等为要角的汉族大臣、御史。他们有的一直与袁争权,有的对袁结党营私愤怒已久,有的认为改官制是“用夷变夏”,有的则反而认为这次改制完全虚假。

有人上折慈禧指出,袁世凯的“责任内阁”实际为少数一二总理大臣专权,也就是袁世凯专权,而外国君主立宪国的责任内阁之所以不能专权是因为有议院监督、限制,中国议院一时恐难成立,所谓“责任内阁”既不对皇上负责又不对议院负责,只是统揽了过去皇帝的权力。“立宪精神全在议院,今不筹召集议院,徒将君主大权移诸内阁,此何心哉!”

还有人指出,袁之所以在没有成立议院时先成立使皇帝居于无权地位的“责任内阁”,主要考虑是一旦慈禧去世,光绪复出,也无法报戊戌之仇。光绪就曾当面对袁冷冷说道:“你的心事我全知道。”袁则不敢答话。

这样,从王公亲贵、大小太监到大臣御史,尽管观点不同,但几乎全都反对袁世凯的改官制,不是到慈禧处哭诉哄闹就是不断上折,天天鸡飞狗跳。向来杀伐决断的慈禧此时居然也寝食难安,向人诉苦道:“我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

袁世凯可能过高估计了慈禧对自己的信任,在慈禧召见时竟然面奏要求朝廷令守旧大臣退休,结果招致慈禧怒斥,并将参劾他与奕劻的弹章交二人同看。此时,袁才知道自己已成众矢之的,局势非常险恶,慌忙以检阅新军南北秋操为名请调出京,以避锋芒。

袁世凯离京后,慈禧命令其余厘定官制的大臣继续制定改革方案。11月6日,朝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少数旧部被裁并,但多数未动,只是改名,军机处仍旧保留而不设责任内阁。

最重要的是,在实际所设十一部的十三个大臣、尚书中,满人占七席,汉人仅占五席,蒙古一席,以“满汉不分”的名义打破了“满汉各一”的旧例。虽然以前的“满汉各一”也是满人掌实权,但毕竟在形式上满汉平衡,汉族官员心理上更易接受。形式上的“满汉平衡”被打破,汉族官员的心理平衡也随之被打破。

这次官制改革,各路权贵、官员你争我夺,种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导致政坛严重分裂。而且,还使人对清廷是否真准备立宪大起疑心,甚至有立宪派直斥其为“伪改革”,“徒为表面之变更”,“袭皮相而竟遗精神”,“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政界之难望,今可断绝”。

远在日本东京的梁启超当时写信给康有为说,清廷宣布准备立宪时革命党力量即减弱,而官制改革一出,革命党势力便迅速扩张,也说明了这次行政改革的效果与清廷初衷正相反。事实无情地说明,这次行政改革完全失败,彻底让汉人失去了对满清的信心。

几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不少汉族督抚宣布独立,可以说和这次立宪有很大的关系。而北洋军在很快能击败武汉革命军的时刻,袁世凯反而停止进攻,通过与革命党和谈,逼宫清帝退位。主要原因就是经过前几年的闹腾,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人官僚地主阶层对满清朝廷彻底死心了。


胖小喵日记


清朝无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初创——兴盛——衰落——灭亡的历史规律。清朝到了后期各种矛盾不断积累,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