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臨床西醫,自學中醫,中基已學完,現在怎麼去學中藥學?有麼好書推薦?

殷山腳下


我是一名中醫藥大學科班出身的醫生,在三甲醫院從醫十餘年。

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越來越感覺到中醫確實很深奧,西醫基本上你學過就會了,一看就明白,熟練熟練就好了,我一個人完成胸腔閉式引流置管,也就十多分鐘。但中醫不一樣,把脈決全背下來,還是不會診脈,需要你領悟,融會貫通。診脈有三重境界:一,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初學者熟背瀕湖脈訣,但還是診不清楚脈。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時候感覺自己已經大成,各種脈象都能辨別。三,山外還有山,水外還有水。此種境界,如入化境,悟者方知。

按照我的經驗,學習中醫要循序漸進,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中醫診斷,中醫內科學,針灸學,這幾個是基礎,必須熟練背誦。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這四大經典也是必修課程。隨著你對中醫瞭解,逐漸可能會對周易感興趣,這不是迷信,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配合在易經裡也是有記載的。

中藥的學習,我還是建議你以教材為基礎,那裡面對藥效、性味、歸經以及相互作用,君臣佐使等,都有很好的講解。尤其是十八反、十九畏和一些有毒性藥物的劑量、炮製方法一定要熟記。

祖國醫學需要發揚光大,西醫治標,中醫治本,標本兼治,方為大道。


大賢良醫


和我一樣,也是西轉中。首先你一定要堅定信念。中醫能解決你西醫解決不了的幾乎所有病證,並要有相信,我們西轉中的,學成中醫後,光僅不會畢單純學中醫的差,而且還會比他們更能把控疾病的中醫治療,療效比他們更高。

現在談學習計劃,以免你走彎路,我是學西醫畢業後,行醫的過程中,再中醫師承過來的人,有發言權。

你已經學了中基了,理論有了。

好!接下來,你要做的順序是:

一:背藥性賦(不要求理解,條件反射式的背下來)。

二:湯頭歌(方劑學的方丶湯頭歌決中的方,總約四五百多首常用方,會背下來)

上兩項,不要求你全部理解,也不用理解,將來你自然玩懂的。你只管條件反謝性的背下來。

三:學診斷學,不要求死背,但必須讀懂。特別是舌診,脈學,必須弄懂。脈學,就背頻湖脈決,要求,弄懂體壯證,主病詩,懂不懂,不要求,以後你自然會懂,但必須背下來。再次強調,舌診,脈診,是重點的重點。

還強調點意外的,你現在是西醫了。給你個任務。你天天看病,養成給每個病人你個個號脈的習,先別管號懂與不懂,號明白沒明白,你只管個個號,主要要是練手感。最好每次,來個三部九候的品償一下,不要管懂沒懂。號多了,你將來學的多了,你自然就懂脈了。

三:學傷寒論和金匱,一定要學會抓綱,六經病的總綱,要一輩子抓死。每經病在綱的指導下讀懂,除總綱那幾句話必須背外,其它內容開始不要求背,但必須每讀,要讀懂。這兩本,要讀到什麼層度呢?那我告訴你,可以讀到你死,可以讀一輩子,反正你次次讀,次次一定都有收穫。並閱讀自古以來的百家名家對條文的解釋。

四:看現代中醫本科教材的中醫內丶外丶兒丶婦丶溫病學,五本教材。要求看懂,不要求背,起碼臨床上遇到病了,能在書上找得到。

好了!以上內容完成了,你就可以開始償試開中醫處方治病了。建議你還是按望聞問切的順序來。病歷記錄,重點強調,要描寫舌象和脈象。寫個證,處個方,從第一天開始,就要學會用筆記本記錄,不用處方紙。並編好病人姓名目錄,處方編碼,一輩子堅持這個習慣。這些資料,不僅可以讓你有記錄,更便於你今後的病例查找丶學習丶總結。有的病人,三五年後,會要求你開過去療效好的方,有這個本子,你永遠不會失方。(本山人象這樣的本子,就有幾十本)。

按我上面的順序幹,不出三年,你就能中醫處方了。再不出五年,你的辯證準確率,達上個百分之七八十不是難事,應該沒問題。最起碼,你不會把方開錯方向。

經過不斷總結學習,再有十年後。那我告訴你,你不在你當地中醫出名。你把我吊著打!

強調一點,內經,可以粗略地看一遍。千萬別投入畢生精力去研究它,這是我個人見解,供你參考。


枝展葉飛


我以前也是西醫!現在早不用西醫思路了!現代醫學治病確實還差的遠!而且很多病其實是被治出來的!對於學中醫,我非常贊同!我曾經碰到過一個很牛逼的道士,治病真的和玩一樣!他和我說過幾點!1,中醫是能量醫學,主要是調能量,也就是氣!千萬不要被所謂的有效成分所迷惑,中醫是調動人體自愈力治病,現在所謂科學研究中藥成分根本就是錯的!2千萬不要被西醫病名所迷惑,西醫病名基本沒什麼意義,參考一下可以!中醫主要治症。3大劑量和小劑量好比汽車和自行車,當管道太堵時候,大劑量方子效果反而不好,可以用小方子引路!中醫是高於現代醫學的科學,很值得學習!我雖然不太懂,但是也真心祝福你


天之道10


先背會雷公藥性賦和珍珠補遺藥性賦吧,懂的了藥性的寒,熱,溫,涼,平,再背四百多種湯頭,然後整膠爛用,根據疾病的性質,臨床表現,隨症加減,調整劑量,有的放矢,精準施方用藥。再根據病人用藥效果和反應增增減減,然後你逐漸會成為一個合格中醫。記住紙上得來終覺淺,每知此事要躬行。這就是要你勤於探索,大膽實踐。為什麼說學三年醫覺的天下無病不治,治三年病覺的天下無方可用。你頭痛,肚痛,咳嗽,等方子都背的滾泒亂熟也不行,你還的辦證施治才行,病有時侯很複雜,有真寒假熱,有上寒下熱,有外寒裡熱,實實虛虛,虛虛實實。處方時如老虎吃天,根夲就不知從何下口,只有通過實踐,細心揣摸,總結經驗,你才能治癒疾病,治得多了,你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好中醫。要認得身上的病,不能只認得書上的病。認藥也是這個道理。


壺天散墨310


朋友,我也在研究中醫,我跟你不同的是我是等了三十年才遇上個正宗的中醫把身體調好了!我建議你熟背內經,尤其前七篇,精義!中醫所有分家分派的思想基礎都在裡面。這同時,把經絡圖背了!怎麼可能三年學完?!

好中醫實際是防病和治初病,針灸之後才說藥石,就是說針灸你能找世家去學的,基礎也是內經。

還有一個方向值得注意,中醫振興的話,藥材選取恐怕不能限於草藥。藥石的療效不比草藥差,而且更寬泛,比如磁石通腦、大腸和肝?我忘了,但對我的症,我試過,效果不錯。而且懂醫不懂藥治病都沒效,你最好一把就開始研究中藥。中藥不僅是炮製決定了功效,不同年份氣候出產的藥材藥性也有區別,懂醫不懂藥也沒效。劑量是治病的關鍵,把握不好藥性藥效劑量都成問題,這也是造成網友吐槽不信中醫的原因之一。

你以內經為主,其它的書配著一起讀。現在出了一套中醫古籍,全部能對著參照理解的。草藥我沒辦法給你指導,我是有個街坊做了二十年藥材湯料的生意,我沒事就上那聊天。你若能跟老中醫世家的師父學最好。

醫道不分家,建議你順便研究一下道家典籍,一個不懂道不懂中醫神性的人行中醫之名是敗壞中醫的傳承。前兩天跟一位用中醫的西醫生互相留言,他跟我說他不迷信……算卦在1979年立憲法認可不是封建迷信,中醫的神性為什麼是迷信?中醫從元朝脫離神性起就走向了衰敗,還不止是體制的原因。關鍵原理在人本有神!神志也是辨症的基礎之一。

中醫很有意思,博大精深,指導人生。

願你持之以恆,學有所成。💪💪


節度使95


你好,我是一個民間中醫,因為自己生病才自學的,

幾年來,總結了一下,古書上說,藥喝下去就好了 為什麼現在這樣的中醫幾乎消失了,請你好好思考一下難道我們的祖先都在瞎說嗎?

答案是現在大學裡的中醫都是錯的,

你先買基本劉渡舟,胡希恕他們的醫案書看看,為什麼他們治病像玩一樣,有古人之風

如果你想不通這個道理,希望不要學了

中醫應該從針灸開始,針灸從五輸穴,董氏奇穴開始,半年之後網上找倪海廈說傷寒論視頻,

三年之後,你會覺得老祖宗太偉大了

西醫就是瞎說


張晨156303300


不知你愛不愛聽,你已學了西醫,就很難把中醫學得好了,已知的理論很難忘記了。並且對陰陽五行之類也未必接受,這可是中醫的靈魂啊,要知道,一個好中醫,必須要深明陰陽之道,天地人三才生生之理,萬事萬物生髮演變的道理,少了這些,窮一生之力也只得中醫的皮毛,難窺岐黃之堂。還有,不但要全部丟棄你的西醫理論,凡近代中西結合的書,或今天某博士教授的書千萬別看,中醫藥大學的課程更不去學習。多學內難傷寒,多知景嶽青主靈胎,假以十餘年,方可初成。不然的話,治病象無頭蒼蠅一般的亂猜,不如老老實實,踏踏實實的搞你的西醫,要明白,無論中西,都以救死扶傷為宗旨。.



風箏_198112


中醫是國家寶藏,它深奧無比而又淺顯易懂。最著名的是李時珍的《本草鋼目》,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生來說,人體各體質、病症不相同,藥物的配方也各有千秋。

我是人到中年以後,身體出現狀況,經過幾箇中西醫治療,折騰很長時間,遭不少罪,花不少錢,病情也沒多大好轉,我發狠從書店買了穴位按摩的幾種版本,還有各偏方的治療回來研讀,從O九年開始,我身體有那兒不舒服,那個部位疼痛,我都是經過人體徑胳循行,找出它的治療點,穴位,或者人體的反射區,進行按摩、點按、揉捏,再配合刮痧、拔火罐、艾炙進行自我療法,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並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

我這一愛好,也是極好的打發我的空閒時間,當我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經過自身體驗和實踐起到意想不到的療效的時候,我內心的欣喜不言而喻。

當心裡有無名的憂傷情緒來臨時,我會翻出我的書細細的讀,讓不良的心情隨著我對中醫按摩神秘的探索,隨風而去,它成了我的良師也是最好的朋友,更是我一輩子挖掘不盡的財富。


藕塘荷花夜之秋


據我自己四十年中醫經驗,第一步先把中醫基礎理論要點搞個梗概。第二步先讀《方劑學》,弄清八法。然後細讀下篇各論,把解表劑、瀉下劑、和解劑、清熱劑、祛暑劑、溫裡劑、表裡雙解劑、補益劑、固澀劑、安神劑、開竅劑、理氣劑、理血劑、治風劑、治燥劑、祛溼劑、祛痰劑、消食劑、驅蟲劑、湧吐劑、治癰瘍劑這二十一種分類逐一搞清,記憶主要代表方。這個要花三個月深功夫。中醫說到底是靠方劑治病,那是前人幾千年寶貴經驗的總結。這個搞爛熟了,才可以學習《中藥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對內科學也集中先弄清感冒、咳嗽、飲證、胃病、嘔吐、腹痛、脅痛、心痛這八種。對中藥學先弄清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化溼藥、理氣藥、消食藥這六類藥,務必透徹。其餘再在有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展。不可貪多。內科學裡主要學會感冒和腹痛兩種,三年能有真知才算入門。


用戶暖心好男人


中藥學與中醫基礎比較,中醫基礎難多了,中醫基礎是打開中醫學寶庫的基石,很多中醫理論都在中醫基礎中有體現,首先恭喜你,學習中醫算入門了。

中藥學我相對來說比較熟悉,因為我本科、研究生都是中藥學專業。為什麼學習中藥學比中醫基礎要簡單類?因為中藥學基本不需要理解,就靠記。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等,分別有哪些藥物,功效主治分別是什麼等等。

書籍我就推薦《中藥學》教材就行,不要買《臨床中藥學》,因為這本書是為臨床中藥學專業人員開設的。

除了中藥學外,我覺得還有一本書學習中醫者應該學學,就是《中藥炮製學》,倒不是要你學習如何去炮製中藥,而是掌握不同炮製品的功效差異。現在很多年輕中醫,方劑背得很溜,但是方中中藥用什麼炮製品一竅不通,同一中藥不同炮製品甚至都沒聽過,所以中藥炮製對中醫學習者來說,和中藥學同樣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