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明朝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年份,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眼中,卻是明朝走向衰亡的肇始。

這一年,明神宗皇帝不再上朝,明朝內部因冊立太子一事風波四起。而在明朝外部,近有東北後金政權崛起的威脅,遠有歐洲西班牙遠征隊的虎視眈眈。

黃仁宇別具匠心地採用文學隨筆的形式,通過對明朝歷史中重要人物命運的刻畫,再現了一個王朝的變遷與起伏。

明白本期特邀獨立學者、現當代思想史及文學史研究專家徐慶全老師,為我們講述明朝鮮為人知的那些事兒。

01.

遲來的「走紅」

從《萬曆十五年》的定稿到印行,黃仁宇苦苦奔波和等待了好幾個年頭。

1981年,《萬曆十五年》終於在美國出版。此時,正值黃仁宇因長期未出新著,被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分校解聘的第二年。

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萬曆十五年》英文版封面

次年,《萬曆十五年》首度在中國出版,但並沒能在中國文壇及歷史界激起水花,直至90年代中後期才流行起來。

徐慶全老師認為,《萬曆十五年》的突然走紅,與當時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

這一時期,歷史研究與論述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由80年代直抒胸臆的當代史,改為通過描寫歷史間接影射現實的「影射史學」。

《萬曆十五年》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迅速走進了學界和大眾的視野。

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萬曆十五年》中文版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1995年

同時,《萬曆十五年》本身的創作特點,也是使其在一眾史學作品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徐慶全老師指出,《萬曆十五年》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一本系統性、體系性的歷史作品。黃仁宇運用文學隨筆的形式,將明朝歷史中的關鍵人物串聯起來,打破了傳統歷史敘事的刻板,大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因而,徐慶全老師評價道,《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初讀,再讀,甚至三讀,都感覺神奇而且腦洞大開的書。

02.

明朝為何衰亡?

在這本書中,黃仁宇犀利地揭示了明朝乃至整個古代王朝逐漸衰落的必然性。政權隕落背後的根源,往往是制度問題。

在他看來,明朝的衰敗與當時的內閣制度密切相關,更具體地說,與內閣制度下皇權與文官系統之間的矛盾有關。

其中,長達數十年的「國本之爭」就是這種矛盾的突出表現之一。

1586年,也就是萬曆十四年,明神宗第三子朱常洵出生,頗受神宗喜愛。神宗想廢長子朱常洛,立朱常洵為太子,引起了朝中許多大臣的反對。

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號萬曆。

衝突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萬曆十五年神宗皇帝消極怠政,故意不上朝以示抗議。

儘管這場皇儲紛爭,最終以1601年神宗的妥協畫上句點,但它對明朝政治產生了十分嚴重的消極影響,以致最終把整個王朝推向深淵。

因此,黃仁宇認為,從1587年這個「普通」的年份開始,明朝便一步步走向了衰敗。

03.

「大歷史觀」合理嗎?

徐慶全老師指出,黃仁宇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於他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雖然由明神宗不上朝這一個小點切入敘事,但他的視野不只侷限於明朝內部,更投向了東北的後金政權乃至遠在歐洲的西班牙艦隊,把明朝歷史放入全球背景中來分析。

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1616年中國疆域及勢力分佈圖

根據「大歷史觀」,黃仁宇在撰述《萬曆十五年》時,採用了「後設敘事」的歷史敘述方法。「後設敘事」是根據某一出發點,設定好歷史事件的發展邏輯,然後來敘述事件的整個過程。

那麼,這樣的敘事方式,合理嗎?

徐慶全老師在導讀中提醒,黃仁宇借「大歷史觀」,實際上是站在西方文化和現代文化兩個角度上,來審視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

從而,他將明朝衰亡的命運,歸結為其沒能意識到「數目字管理」的重要性。數目字管理,簡單來說,即通過貨幣、經濟等手段,促使資源能夠公平自由流通。

可要16世紀的大明王朝擁有幾個世紀後的管理思想,何嘗不是一種苛求?

此外,「大歷史觀」的全球視角,使得《萬曆十五年》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過分強調大歷史,又讓它失去了對時代本身的同情與理解。

雖說如此,我們瞭解明朝的興衰,這本書不可不讀。黃仁宇從看似不起眼的歷史角落中,看到了一個王朝註定走向衰亡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