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宿劉溫書齋(張喬)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調高。

涼風移蟋蟀,落葉在離騷。

回筆挑燈燼,懸圖見海濤。

因論三國志,空載幾英豪。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的戰鬥力很強。他們機動性強,衝擊力大,可以發揮出速度上的優勢,四處馳援。不過騎兵對於步兵來說也不是無敵的存在,在古代也經常有步兵擊破騎兵的戰例。比如發生於東漢末年兩個北伐軍閥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界橋之戰”。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投入了規模高達一萬的騎兵,卻被袁紹的前鋒擊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界橋之戰”。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界橋之戰”的歷史背景

“界橋之戰”發生於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發生了比“界橋之戰”規模更大、影響更深遠的戰役,就是各路軍閥聯合討伐董卓。迫於義軍的壓力之下,董卓遷都於長安。義軍看似取得了勝利,但是除了曹操、孫堅、王匡等少數人以外,其餘的人對驅逐董卓、迎還漢帝的興趣不大,他們一直打著自己的算盤,各自擭取、兼併土地和資源。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其中有一個典型的人物,就是袁紹。袁紹本來是渤海太守,他的頂頭上司是冀州牧韓馥,方方面面受韓馥的遏制。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擁有豐厚的政治資源,又是討董義軍的盟主,他是有野心的,也有將袁氏推向歷史舞臺中心的可能。現在韓馥壓在袁紹的頭上,袁紹就要擺平他。於是袁紹採取謀士逢紀的計策,誘使幽州的公孫瓚南下進攻冀州。韓馥本身也不是逐鹿天下的主,迫於公孫瓚的軍事壓力下,將冀州讓給了袁紹。

《三國志·袁紹傳》:“瓚遂引兵入冀州……馥懷不自安……乃讓紹。”

另外袁紹還派部下週昂(一說周昕)、周喁來入侵討董聯軍南部戰場的袁術、孫堅,袁術當然不能幹,雙方展開了戰鬥。之前公孫瓚為了討好袁術,派遣從弟公孫越到袁術那裡去。公孫越也參加了對周昂的戰鬥,結果被射死。於是公孫瓚和袁紹就結下了樑子。

《吳錄》:“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

《後漢書·公孫瓚傳》:“擊袁紹將周昕,越為流矢所中死。”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小編不排除“界橋之戰”的動機有公孫越之死的可能,但更多的可能是對地盤的爭奪。在袁紹接受冀州牧之前,公孫瓚已經有向南擴張的勢頭,將戰線壓制在冀州安平。袁紹佔據了冀州,那自然會成為公孫瓚的目標;袁紹為了與公孫瓚和解,又將渤海太守的位置給了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考慮到當時公孫瓚的軍隊正在渤海郡以南的磐河,小編認為這個時候袁紹對渤海已經失去了控制(要不然小編實在無法理解袁紹這個舉動),袁紹這個時候也只是順水推舟,有棗沒棗打一杆子。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

在初平二年冬,公孫瓚在渤海東光擊敗了北上與黑山軍匯合的青州、徐州黃巾,獲得大量的輜重、俘虜、軍器,另外這次大勝對士氣也是一種很大的提升。在“東光之戰”之後,公孫瓚向西進兵到鉅鹿郡廣宗,袁紹也進軍廣宗,雙方界橋在界橋以南二十里發生戰鬥。這就是“界橋之戰”。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後漢書·獻帝紀》:“(初平二年)十一月……黃巾轉寇勃海,公孫瓚與戰於東光……(初平三年)袁紹及公孫瓚戰於界橋。”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界橋之戰”的過程

袁紹與公孫瓚雙方的兵力和軍陣

首先說說公孫瓚。公孫瓚在幽州和烏桓、鮮卑打了這麼長時間的仗,組織起一支規模非常大的騎兵部隊。其中還有一種非常風騷的兵種,叫“白馬義從”。就是身騎白馬,精於騎射的部隊。根據《英雄記》的記載,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有超過三萬的步兵方陣作為中軍;左右兩翼各有超過五千的騎兵;另外還有兩校的“白馬義從”。按照《通典》中的記載,兩校就是一千六百人。這兩校“白馬義從”左校向右射擊,右校向左射擊,這樣不光是便於射擊,也讓射出的箭矢組成一種交叉的狀態,增強了攻擊密度。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英雄記》:“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

《通典·兵序·立軍》:“二部為校,(八百人,立尉。)”

另一方面的袁紹沒有公孫瓚這樣家大業大。袁紹的主力部隊也有幾萬,但是缺少這麼多的騎兵。袁紹採用的方式是大盾和強弩。令麴義率領八百持有盾牌的士兵,另外還有一千強弩手,受弓弩手的掩護,組成對抗公孫瓚大軍的先鋒部隊。

《英雄記》:“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

麴義大破公孫瓚

公孫瓚的騎兵最擅長的戰法,應該是騎射。不過公孫瓚看到麴義部人數較少,就想讓騎兵直接衝擊麴義部,打算一波衝散就完事了。結果騎兵衝到距離麴義部幾十步的時候,盾牌突然被撤掉,強弩兵發動射擊。步兵射擊的精確度要高於騎兵,這一千強弩讓公孫瓚的騎兵部隊損失慘重,也讓騎兵的衝鋒停頓下來,給八百先鋒的突擊提供空間。這次戰鬥麴義獲得勝利,追逐公孫瓚軍到界橋。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公孫瓚的後軍和麴義在界橋再度交戰,又再度被擊敗。麴義攻到公孫瓚大營前,拔掉公孫瓚的牙門大旗,公孫瓚軍可以說是慘敗。

《英雄記》:“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強弩雷發,所中必倒……瓚軍敗績……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

變故再起

戰役發生到這個階段,袁紹基本上已經奠定了勝局。袁紹在後方得知麴義的捷報,也就放鬆了警惕。結果公孫瓚又有兩千多的騎兵突然出現,與袁紹正好撞在一起。當時袁紹只有幾十個弩兵,一百多個“大戟士”(估計是袁紹的衛兵)。雙方的力量非常懸殊,這些騎兵又是用騎射的手段,當時情況對袁紹相當不利。謀士田豐想讓袁紹到牆後躲避一下,袁紹不從,堅持與公孫瓚騎兵作戰。由於這股騎兵也不知道自己撞上的是袁紹本人,遭遇頑強抵抗後就撤退了。麴義也從界橋趕回來,保護袁紹的安全。袁紹取得了“界橋之戰”的最後勝利。

《英雄記》:“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自隨。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卻。”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小結

“界橋之戰”是東漢末年一次步兵擊敗騎兵的經典戰例。在這次戰役中,公孫瓚的騎兵數量很多,實力較袁紹更強,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輕敵。公孫瓚忽視了麴義部的威脅,沒有利用騎兵包抄、騎射的優勢,而是將騎兵暴露在麴義部的強弩的射程範圍內,受到大規模殺傷,導致軍陣大亂,四處潰敗。

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界橋之戰”

另外根據公孫瓚剛剛擊潰黃巾軍,獲得大量戰俘;“東光之戰”以及“界橋之戰”的兵力不同;以及公孫瓚後軍羸弱不堪的戰鬥力,小編猜測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可能使用了一部分黃巾軍。黃巾軍的戰鬥力很有限,在遇到挫折之後就會軍紀大亂。這一點可以參考曹操麾下的“青州軍”。或許這也是麴義接連獲勝的因素之一。

經過“界橋之戰”之後,袁紹遏制了公孫瓚對冀州的攻勢,取得了一定的主動權,但並沒有對公孫瓚造成太大的打擊。後來雙方又進行了多次戰役。最後公孫瓚殺死劉虞,獨佔幽州,導致幽州內部出現分裂,才給袁紹徹底消滅公孫瓚的機會。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通典》、《英雄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