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于脾——胀满疼痛,气滞于肝——胁痛易怒,如何行气?

当我们身体里的“气”不好好工作的时,我们就会生病、不舒服。

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滞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的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

气滞于脾——胀满疼痛,气滞于肝——胁痛易怒,如何行气?

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为多见。肺气壅塞,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疼痛。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气滞于脾——胀满疼痛,气滞于肝——胁痛易怒,如何行气?

我们一起来看下气滞于脏腑不同位置如何辩证。

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

脾胃虚弱,或病后中气不足,以致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见胃脘痞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气滞不畅,故排便困难;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气虚之象。

脾虚气滞,脘腹痞闷,治则:健脾开胃,行气消痞,方用:香砂枳术丸加减。

脾虚气滞腹胀者,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素体脾虚或误汗伤脾阳,致脾阳虚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有形痰湿阻滞气机,气滞于腹,雍而作满。为虚实夹杂之证。本条病证属虚中夹实,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重,下午轻,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时不喜温按”。治则:健脾除湿,宽中除满。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气滞于脾——胀满疼痛,气滞于肝——胁痛易怒,如何行气?

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

肝气横逆主要是因为肝气郁结,气郁不舒,体内的浊气不能很好的排除导致肝部功能失调,出现情志压抑,心情不畅的情况,除了情绪问题,肝气横逆还会出现很多症状引起身体的不是,损害建康。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滞于肺则肺气上逆,痰多喘咳

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宣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

治则:补气敛肺,降气平喘,方用:参赭镇气汤。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