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清高宗弘历(1711年–1799年),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6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长的皇帝,因其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为“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因此被世人称之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当政期间有哪些功绩?

乾隆皇帝登基后,继续实行雍正帝的政策。他非常重视社会上的稳定,对雍正帝的“摊丁入亩”制度给予肯定的同时还继续发扬光大,他普免天下钱粮多达5次,八省漕粮三次免除,起到了保护天下老百姓农业生产的作用,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农民负担轻了,生活水平就有了质的提高,随着就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到了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首次人口破亿。随后再经过50年的休养生息,到了1790年人口更是达到了3亿。50年的时间人口数增长了两倍,可见在乾隆皇帝治理下的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历史上空前的高度。

在开疆扩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上,乾隆皇帝的功劳也是巨大的,他不仅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击退廓尔喀入侵西藏,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完整,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平定林爽文叛乱,保卫台湾的统一,巩固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

乾隆皇帝执政晚年又有哪些政治危机?

  • 乾隆时期继续延续明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有诸多限制,在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时,使得清朝的科技水平越来越比西方国家落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正是乾隆皇帝执政的中后期,让中国全面的落后于西方。正是盛世之下确掩藏着深刻的危机。
  • 乾隆晚年时期,清朝官僚腐败,贪腐成风,身为乾隆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和珅就是清朝第一贪官。整个清廷在乾隆皇帝与和珅很有默契的推动下,贪腐已成为当时的常态,人人可贪,贪后认罚就行,这就让如同和珅这样的清廷“硕鼠”们贪得无厌。
  • 清廷日增腐败,官吏变相的剥削老百姓,从而引起了清楚中期最大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前后延续了8年之久,活动范围在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四省。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清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得国库日增紧张。

乾隆皇帝禅位嘉庆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乾隆皇帝在公元1976年正月,举行禅位仪式,正式把皇位禅让给嘉庆帝。乾隆皇帝在执政60年后就把皇位禅让给嘉庆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吗?其实不是,而是他非常的崇拜他的爷爷康熙帝,他在登基称帝时,曾经说过如若自己能成为长寿皇帝,绝对不会在位超过康熙帝的61年皇位时间。

昔皇祖御用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清高宗实录》

乾隆皇帝让位给嘉庆帝后,并没有心甘情愿的退居幕后,而是让嘉庆帝成为影子皇帝,他继续掌握大权,一切军政大事还是由乾隆与和珅来定夺。当时乾隆皇帝已经85岁高龄了,可谓是老眼昏花,有时候连说话都口齿不清了,据说只有和珅能领会他的意思。因此和珅反而成了大清朝第二位实权人物,嘉庆帝当时就形同虚设般。

自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

乾隆帝在1799年正月逝世,享年88岁,做了三年摆设皇帝的嘉庆帝正式亲政,亲政后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把和珅安排去为乾隆帝守灵,随后罗列和珅二十条大罪,赐死和珅,下旨抄家。嘉庆帝抄和珅得了八亿两百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税收。因此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观景说史


1796年,乾隆下诏退位,其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登基,取年号为嘉庆,乾隆成为太上皇,与赵构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没有退权,在长三年半的时间内,乾隆依旧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那么,既然不想着放权,又为何将皇位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1、太上皇介绍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几十名太上皇,当然成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后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亲以及朱元璋的父亲等;有的是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例如李渊、司马衷与朱祁镇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例如转嫁责任的赵佶、杀害岳飞的赵构、以及为了兑现其年轻诺言时候的爱新觉罗弘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无奈退位的太上皇,当然没有实权,而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渊与李隆基等人。

而主动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实权,还是看太上皇的意愿。例如赵佶,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之后不久,国家就被金朝灭亡,当然没有实权。

56岁的赵构,在退位之后,声称自己颐养天年,不再过问政治,虽然赵构在25年太上皇岁月中,偶尔干预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权完全被其养子以及后来的继承人所控制,例如其养子为岳飞平反以及北伐等,赵构完全没有过问。

而乾隆退位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把握着皇权,永琰只不过是他的代言人罢了。

2、乾隆成为太上皇时候的政治危机

乾隆成为太上皇,虽然清朝还是在鼓吹天朝上国,但是已经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轻时候的承诺,具有乾隆在与大臣谈论康熙帝的时候,乾隆感慨其爷爷取得丰功伟绩,说了一堆的奉承话语。

最后说自己没有德与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爷爷,因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规律,而古代的皇帝寿命一般都不是太长,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数,而乾隆继位时候已经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么其寿命达到85,这已经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寿命了。

但是乾隆会养生,寿命比较长,在85岁的时候,依旧不糊涂。为了兑现君无戏言的承诺,乾隆下诏退位,当然没有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

二是清朝危机四伏,虽然乾隆帝自诩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在退位时候,四川与湖北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八旗军前去镇压,结果节节败退。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八旗军已经走向没落了。乾隆皇帝学宋徽宗,在危机时刻,将皇权让位给自己儿子。

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抗法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清朝损失非常的惨重。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拿破仑感叹道,清朝是一个熟睡的狮子。

在乾隆成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掌握着大权。嘉庆虽然坐在龙椅之上,但是没有一点儿实权。决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庆只要有一点想要夺权的意思,就会被乾隆大声呵斥,成为这样的皇帝,嘉庆自然非常委屈。不仅如此,嘉庆还受权臣和珅的欺负。

而和珅成为了首席大学士与军机处大臣,权倾天下,即使嘉庆帝也要对于和珅毕恭毕敬。当然嘉庆对于和珅的飞扬跋扈非常的反感,嘉庆越是对于和珅谦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骑马到圆明园等。这也为嘉庆后来除掉和珅埋下伏笔。


小小嬴政


人人都知道乾隆退位但不让权,在和珅的辅助之下大权独揽,发号施令,依然是一国之主。嘉庆帝登上皇位保座却处在太上皇的控制之中,毫无作为,仅为傀儡。父亲对自己的考察并没有结束,必须小心应付,出不得一点儿差错,否则,下仅皇位难保,连性命也可能丢掉。名为一国之君,就连奴才和珅也跟自己指手画脚,这窝囊日子不知那一天才结束,唉!只有太上皇仙逝才能结束。军机大臣阿桂睌年多病,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断言:和珅必死于嘉庆之手!只见阿桂斩钉截铁地说:我之所以不死,就是要等着皇上亲政,处死和珅,不然,我死不瞑目!!那么,阿桂到底都没有活着看到和珅倒台,嘉庆二年八月,阿桂病逝,享年八十一岁。阿桂虽然死了,但他关于和珅必将死于嘉庆帝之手的预言确实不是一时气话,阿桂是对王朝政治的深刻洞察。其实,何止阿桂,就连和珅的亲信中也有人相信和珅必死,因为和珅的亲信他们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幕:和珅对嘉庆帝夸夸其谈,指手画脚,嘉庆帝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脸上无动于衷,看不出喜怒的表情,嘉庆帝显得城府高深不可测。看到这儿,和珅的亲信心里哇凉哇凉的。亲信知道,和珅你死定了,你和珅根本斗不过嘉庆帝。然而,和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冻过冰?他到底意识到生命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吗??他的内心有没有压抑郁?有!和珅的压抑不是来源于窝囊,而是来源于恐惧。你别看和珅对嘉庆帝指手划脚,神气活现,每当夜深人静,阵阵恐惧的感觉会涌上心头,令他难以入眠。因为和珅得知阿桂咽下最后一口气断言自己必死嘉庆手上,你说和珅他怎么不怕呢?就连自己的亲信中也有人相信这一点。为此,也有人曾劝告过和珅,当然,话说得十分委婉。此外,和珅的老婆,儿子,儿媳妇(乾隆的十公主)也劝他能有所收敛,或者急流勇退。和珅呀和珅!你还用别人提醒吗?你到底知不知道,就连宫中的老太监都知道,新皇帝一上台,首先最倒霉的就是先皇的(大红人),而且,在前朝越是吃得开,这跟头栽得越厉害,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就是这个道理。封建社会古往今来,这样的倒子多的是!和珅阿和珅,你难道不害怕??和珅当然害怕哦,他每睌都梦见嘉庆帝举起巨斧向自己的头上砍下去!和珅尽管害怕,但最终既没有收敛,也没有急流勇退,而且他做出了全力辅助太上皇抓权不放,压制嘉庆帝的选择。对此,有很多学者对和珅两种指责:或者指责他不过是个奴才,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又或者指责他因贪欲蒙蔽了理智,不能急流勇退,及时罢手。总之一句话:都认为他利令智昏,对大祸即将临头缺乏敏感。其实,这两点指责都有失公允。和珅最终选择了全为辅助太上皇,压制嘉庆帝,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那么,和珅为了活命选择另一条退路,到底行不行得通呢?想想看,和珅有胆量(跳糟):转投嘉庆帝,全力帮助嘉庆帝掌握大权,嘉庆帝会接纳他吗?嘉庆帝有与太上皇对立的胆量吗?二个字:没有。退一步说,就算嘉庆帝暂时接纳他,恐怕也不过利用一下而已,(卸磨杀驴)是早晚的事儿,因为和珅毕竟是太上皇曾经的(大红人)和叛徒。远的不说,雍正朝的年羮尧,隆科多的下场不是明摆着吗?你指责和珅不能急流勇退,你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因为:国有国法,山有山规,你当是细路仔(指小孩)过家家,想玩就玩讶,不想玩就回家?又或者像厌学的细路仔(孩子)装病请假那么简单?你不玩了想回家,你想得太天真想得太美,太上皇还没玩够呢。什么叫(身不由己)?这回你理解了吧。………正月十五,嘉庆帝向天下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罪名成立。


茹叔敬


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九月三日,乾隆帝御勤政殿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定于1796年归政,改为嘉庆元年。表面看上去乾隆帝要交出大权,安心当他的太上皇,但是在嘉庆元年即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言外之意就是大清王朝还是我说了算,只是让位不让权。

乾隆


那为何乾隆要这样做,一直当皇帝到去世不就得了,乾隆给出的解释是自己能力不及爷爷康熙,所以执政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的执政年限。但我认为这只是最表面的理由,并未触及到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背后一系列的危机。

嘉庆


【1】整个大清王朝实力的迅速下滑的危机。

纵观乾隆王朝我们会发现,乾隆帝只打了半局的好牌,余下的半局打的一团糟。继位之初,在父亲雍正帝的积累下,乾隆也算是一位勤政廉政之君,对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发展都十分重视,鼓励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注重军队建设等等,这些都让大清帝国实力在雍正朝的基础上又上了几个台阶,如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到乾陵三十一年扩大到741万公顷,国家财政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由原来每年的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

下江南


但是,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本来勤政廉政的乾隆皇帝开始变得骄奢淫逸起来,他一生六下江南,这六次江南之行中一方面花费国库中大量金银,另外一方面也对地方上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建行宫、接待南巡队伍等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同时,晚期穷兵黩武,发动安南之役、廓尔喀之役,以及平定国内的苏四十三起义、四五起义和湘黔苗民起义等,耗费了国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让本来就薄弱的大清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影视剧中的和珅


【2】国内民间积怨丛生,农民起义爆发的危机。

而与此同时,大清的官僚队伍已经出现很大的变质,如朝中有和珅这样的大贪官,地方上各级官吏都搜刮民脂民膏。乾隆中期以后,官场中形成了层层陈规陋习,下级官员觐见上司时,要馈送银钱;年节生辰,要进送礼品;官员外放,要通贿吏部官员及京中大员;钦差及督抚大员赴仕途经地方,地方官员必须馈赠盘费。因此“州县有千金通融,则胥役得乘而牟万金之利;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乘而牟十万之利”,这进一步加重了官与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可以说乾隆晚期的大清王朝是矛盾丛生,起义横行,此消彼长。而面对如此混乱之势,乾隆老爷子早已无心去应付,也没有精力去应对。

影视剧中的乾隆


【3】父与子之间觊觎权力的危机。

爷爷康熙之时的九子夺嫡,最后父亲从九子中脱颖而出后,对其余皇子的打压和迫害,乾隆应该了解得一清二楚,在皇权面前,父子之间的那种感情早被权力的欲望所泯灭,只不过还没有到爆发的临界点,一旦达到临界点,后果将不堪设想。虽然此时乾隆帝继承父亲秘密立储的方法,但是随着自己年事已高,诸皇子对于权力的觊觎是始终存在的,都在跃跃欲试,寻找合适的时机,通过各种方法来攫取皇权和皇位。

所以,乾隆对于权力的透彻的认识,让其决定了在自己还能够掌控大局的前提下,提前公开太子之位,并禅位给太子,一方面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另外一方面自己还能够继续掌握大权,何乐而不为呢?

影视剧中的乾隆


【4】乾隆帝自己的私心作祟。

乾隆自己号称“十全”老人,阐明自己这一生的十大所谓的经典战役,实际上里面货真价实的没有几个,但皇帝自己总结的谁敢不认。而此时的大清王朝,民间起义经常爆发,而且表现出势力强、持续时间久、战斗力强的特点。面对如此形势的大清王朝,如果乾隆一直占着位置,而不能够顺利的平定民间的各种起义力量,那岂不是对其所谓“十全武功”有很大的损伤。所以,他也可能通过当太上皇的方法,如果平叛胜利则记在他的头上,如果失败,那是嘉庆王朝的事情,自己怎么都是受益者。



乾隆号称“十全老人”,难道真的智慧堪比妖人了吗?能推算未来几年发生的事情吗?都是后人附会之说而已。

个人看法,乾隆禅位所谓的阴谋只有一个,成为圣人。

通过文字狱来维持统治的满清政府,除了依靠高压政策控制舆论及思想之外,也要树立一种近似变态的教育来维持统治。所以在明朝时期,虽然政府提倡孝道、忠君、守节这样的行为道德准则,可是在明朝依旧有士大夫敢提出“虚君”的口号,同时寡妇再嫁在明朝的记载中也很常见。

唯有到了清朝,这些都被严格规范起来,不仅仅再是官府的一种表彰行为,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变态的社会行为准则。

因此作为最高统治者,乾隆只是将自己列为标榜而已。康熙在位61年,那么乾隆以不敢逾越的态度,在位60年时进行禅让“退位”,有了“十全”之武功,也有“康乾盛世”之文治,加上孝字当头,他就是圣人。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是后世者所”瞻仰的神“(么要笑,孔子都拜了千年了)。

若说有阴谋,无非是这个“太上皇”只是一个名头而已,就连嘉庆皇帝都不敢自称“朕”。

除了榜样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阴谋”——多活几年。

在没有退位之前,乾隆就在皇宫的东北方大兴土木,修建了包括皇极殿、乐寿堂、宁寿宫、颐和轩、乾隆花园在内的一组建筑物,打算在此颐养天年。

在乐寿堂东暖阁亲自撰写了一幅楹联:“乐在人和,肯寄高贤规宋殿;寿同民庆,为申尊养托潘园”。此联为嵌字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加起来正好是乐寿,潘指明代官员潘恩,宋殿就是指宋高宗。

现代人肯定看不起宋高宗赵构,可问题是赵构他也是太上皇,在位36年后退位,做太上皇25年活到81岁的高寿。从这对联就完全可以看出,乾隆到底想要什么了。他想要像赵构那样,哪怕成为太上皇,依旧可以抓大放小。

所以起居录里除了记录嘉庆皇帝之外,还记录着这位太上皇的一切。还给自己刻上一个全新的玉玺——“太上皇帝之宝”。然后每逢巡幸、木兰秋狩、拜谒祖陵,嘉庆儿皇帝都要亦步亦趋、俯首帖耳地跟在乾隆太上皇的身后,行事丝毫不敢造次逾矩。乾隆对此很是满意,记道:“自丙辰(1796)授政,子皇帝用嘉庆纪年,而一切军国大事,予仍躬亲指示,不敢遽图暇逸……”

这就是现在说的即“立什么,又当什么”来着的……

对于后来的所谓白莲教起义、回民动乱、“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等等,来说明是乾隆爱惜自己的羽毛,让颙琰(嘉庆)来背黑锅的,还是那句话,乾隆要是那么神,就肯定能算到他才当了三年太上皇就挂了,还不如去抢他爷爷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荣誉“呢。

另外和珅的倒台,就可以看出乾隆根本就没有任何算无遗策。

乾隆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挂的,尸体还没塞进墓地里,十三日,嘉庆便不顾国丧期间不能处理政务的旧俗,急于除掉和珅。甚至从宣布和珅的罪状,接着立即抄家拿人,最后赐死,整个过程不过几天时间。

若真像民间说嘉庆窥视和珅的家财,那也狗等骨头---太着急了吧。

而且1798年,和珅还因为白莲教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擒,因功晋升公爵(举荐之功)。卸磨杀驴也都还要磨刀啊。所以说嫉恨和珅贪腐,那也要搜罗证据吧,然后审判,再宣告天下,嘉庆杀了个大贪官啦,为民除害咯……

可从嘉庆皇帝下旨公布的和珅26条罪状来看,其中大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僭越之罪,还有一些罪状只是指明他家产多,并没有直接说明和珅贪污。

和珅谋反?

军机大臣兼大学士,一人身兼那么多职位并且深受乾隆宠幸那么多年,应该文武百官中都又安插他的耳目及爪牙的,可和珅刚被抓,满朝文武大臣送上的报告大都是指责和珅如同王莽、曹操这样的篡权谋反之辈。个个叫嚣不杀不足与平民愤。

《清史稿和珅传》只有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对皇帝说:但凡和珅心怀不轨,必定会收买人心,但是满朝看来,归附和珅的人并没有几个。即使心怀不轨,又有谁会跟从他呢?嘉庆皇帝也因此疑问道:是不是我惩办和珅太快了?

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旧直军机,上因其入觐,问曰:“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熊光曰:“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几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上曰:“然则治之得无太急?”熊光曰:“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夤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

熊光狠人一枚,一听到皇帝开始怀疑自我后,话锋马上一转——都抓了,别让那些观望之徒有想法,砍了吧……

为什么嘉庆那么猴急。

因为权利。乾隆退位三年里,乾隆经常是让和珅做代表去见各地的少数民族,甚至就连英国外交使团都是和珅去接待并处理的。没有嘉庆一条毛的事情。

而且和珅眼里只有乾隆,根本就没有去依附嘉庆这位新主,经常是把国家大小事物直接呈给乾隆太上皇,直接越过嘉庆这个儿皇帝。

所以杀掉和珅,就如同曹操杀杨修和那位管粮官一样,“借尔人头用一下”。


斐駺


乾隆从小就和他祖父康熙“混”,康熙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乾隆,可以说康熙是乾隆最大的偶像。乾隆也梦想着能达到祖父的高度,所以他曾许下愿望,若是上天给机会,让自己能在位六十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此生就圆满了。就算是不能执政六十年,至少是在寿龄上能超过祖父也行(乾隆即位25岁,康熙即位时8岁)。

但是,随着自己执政时间越来越长,他渐渐感到权力的好处。他也自认为自己平生的功绩甚伟,一直当皇帝也是顺应民意。

他这么想,可大臣们就不这么想。乾隆在位三十多年都没册立储君,这让大臣们感到乾隆是个贪恋权力的皇帝。乾隆渐渐感到压力,最后在乾隆三十八年,宣布已然册立储君。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取出藏在光明正大背后的诏书,宣布嗣皇帝是皇十五子永琰。

但在这之后,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而且军政大权全部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一切规格礼仪都比嘉庆要高。乾隆如此迷恋权力,但又因为年老,许多事执行起来力不从心,导致危机重重。

危机1

满汉仇怨越来越严重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在中华民族中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因此,他们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就不得不抑制多数民族汉族的势力。

这个现象在清朝开国时就一直存在,而在乾隆一朝发展到顶峰。

乾隆在即位之初,就出台一系列尊满抑汉的政策。这就比如,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官职满族人优先,将原来“内满外汉”的制度改为“内外皆满”。

后来,这些个政策在乾隆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执行了几十年。许多汉族官员看不下去,就纷纷向皇帝谏言,但乾隆却振振有词的说:

满族人不一定不如汉人

并且,他还把上书进言的汉官都治了罪。

乾隆如此扶植满族官员,但满族官员又个个不给力。由于他们本身就是“贵族”,所以又要去管理“贵族”,若是要管理起来就很困难。久而久之,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贪腐之风盛行。由此,汉族官员个个都有怨言,乾隆皇帝治了那些个“代表”才平息了民愤。

可随着乾隆的执政时期越来越长,满族人口越来越多。而他们只会放牧,也不懂种植和经商,自己又是“贵族”,所以生计问题又成了一大难题。没办法,乾隆只好把他们安排到管理部门来。

乾隆皇帝尊满抑汉,至后期,朝廷之上皆是一群无能之辈。而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的矛盾又越来越深,大臣对皇帝的怨言越来越重,导致乾隆皇帝的一些政策也无法彻底执行。不得不说,乾隆皇帝尊满抑汉,真是一大失败。

危机2

贪污之风盛行

  • 科举夹带之风盛行

在清朝,满族人当官,几乎没什么压力。科举考试,对他们来说也仅仅是走个过程。可当的官就那么点,又被满族人占了一大半,残存的几个名额才留给汉族人。

因此,汉族人想要当官一点都不容易,竞争比当今高考还要激烈数倍。

雍正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就对科举考场上的作弊行为进行过大力打击。在乾隆即位以后,皇帝又施行宽仁的政策,作弊行为又开始肆虐考场。

前面也说了乾隆是“尊满抑汉”的“集大成者”,因此汉族人想要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就极其困难。

因此,这些考生在考场上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都可以当做他们打小抄的材料——衣服、帽子、笔墨砚台。因此,乾隆皇帝规定在考场之上仅仅允许穿单薄的衣服,不准戴帽子,笔墨纸砚皆为朝廷提供,并让主考官即检查官员严格执行。

不过,乾隆皇帝想的太简单,考生往往会做两手准备,除了打小抄以外,他们还会贿赂检查、巡逻人员,甚至是主考官。

因此,有志之才被埋没,无用庸才反而当上了官。这些靠着贿赂、作弊当官的人,自然也把贪污腐败之风带到了朝堂之上,清朝也开始走向下坡路。

  • 官场之上,贤臣少,“和珅”多

乾隆皇帝早年间严打贪腐之风,可以说是亲贤臣远小人的典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 乾隆渐渐开始好大喜功。那些能说会道的小人自然就讨得了乾隆的喜欢,比如说和珅。

和珅和乾隆第一次相遇时25岁,乾隆65岁。和珅虽是满洲八旗人,但是他的出身却并不算高。在和乾隆见面后,靠着一番溜须拍马的本事,哄得老皇帝开心了,这才一路青云直上。

而这个人又特别懂得经营,他大量地囤积土地,并把他租给农民,在京城里还买了大量的典铺。而且,他又靠放高利贷迅速累积财富。因此短短十几年,和珅就已经富可敌国。

再加上得到皇帝赏识,和珅渐渐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不少官员想要加官进爵,都得先去拜访一下和珅。所以,朝堂之上结党营私之风盛行,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乾隆越来越老,对和珅等人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贪官污吏们更加猖狂。因此,清朝表面上一片太平,实则危机重重。

危机3

四处起义不断

  • 清水教起义

乾隆渲染的盛世,不过只是自吹自擂,许多百姓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这种现象在乾隆末年愈演愈烈。

白莲教起源于宋朝,宣扬佛法,起初只是个小门派。在乾隆末年,灾荒不断,官员不但不帮助百姓解决粮食问题,反而加重赋税。白莲教在这个时候走进这些普通人中间,逐渐发展壮大。

乾隆三十九年,山东连年歉收,无数人因饥荒而死。而官员又不把实情上报朝廷,百姓忍无可忍,这才发动了叛乱。清水教(白莲教支派)首领王伦和数千教徒发动了叛乱。

起义军声势浩大,一鼓作气攻占了几座县城。只可惜,由于起义军经验不足,没过多久就被镇压。

乾隆皇帝在事后选择了野蛮镇压,凡参与此事者无不被流放或是斩杀。其实他也意识到是官员隐瞒灾情,百姓无可奈何才发动了叛乱,但是这个“十全老人”囿于自己的面子,不相信大臣会这么不尽心办事,仅仅把原因归结为百姓寻衅滋事。所以,他下令:

百姓不可持鸟枪等武器,一律上缴朝廷。若有私藏者,必将严惩之。
  • 白莲教起义

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决,身死国亡。路易十六的死,不但没有引起乾隆皇帝的反思,反而加强了他对于权力的控制。他认为,应该把一切“反动势力”掐死在摇篮之中。

于是,在清朝末年不断发展壮大的白莲教就成了他的清缴对象。

不过,由于白莲教教徒甚众,清理起来不容易,再加上前线将领皆是一群只会争抢战功的小人,真正有能力的指挥官却先后战死,清军一度节节败退。

从嘉庆元年,白莲教发动起义开始,仅仅过了三年,动用的粮饷就达7000万两。乾隆在早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就这样白白流失。

而且,直到嘉庆九年,起义才被镇压完毕。由此可见,康乾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看来,乾隆也难逃老皇帝诅咒(如汉武帝、唐玄宗、康熙)

《乾隆六十年

《乾隆大帝》

《清仁宗嘉庆》

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小豪说历史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89岁),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63年)。
(乾隆皇帝)


剧照

乾隆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但却没能赶上当时世界大势的发展潮流!

我们先捋一捋乾隆的“马拉松”长跑,和为什么他会选择禅位了?

乾隆25岁即位,执政60年,身位一国之君,活了89岁,这算是对他“长跑”的一个完美落幕,他能在有生之年做出禅位的决定,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禅位

他这样说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这道谕旨什么意思了,大概就是说,他爷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自己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够在位六十年,那就应当传位给太子。

时间转眼即逝,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在1795年,乾隆爷便在圆明园勤政殿,宣布立皇十五子嘉庆王——顒琰为皇太子,举行内禅大礼,顒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乾隆)为太上皇,训政!
(乾隆皇帝)


剧照

但乾隆的禅让,真的就只是因为自己曾经的“君无戏言”吗?背后究竟还有什么复杂的因素了?

其实我们可以透过嘉庆来窥探乾隆禅位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权力,也同时接过了乾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连串危机,其中在嘉庆登帝初期,最紧迫的就是解决和珅问题!

说起和珅,今天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满是油头滑脑、阿谀奉承、不学无术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但事实究竟是这样吗?

史书这样记载到和珅:“少贫无籍,为文生员。”

区区十个字,就可知晓和珅既没有高大的贵族家庭背景,也没有进士出身的学历,如果他没有一身真实本领,又怎么会做到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户部尚书等等高官了?在乾隆在位时期,稳稳的坐起了“二皇帝”,就连嘉庆也没放在眼里。
(嘉庆)
剧照

嘉庆早在做皇子——嘉庆王时,就对和珅不满。所以在嘉庆登帝初期,乾隆就留给了他一个重大的政治考验,如何来处理位高权重的和珅!此为政治危机。

除比之外,乾隆留给嘉庆的考验还在后头。

乾隆禅位后的翌年,(1796年)白莲教爆发大起义,战火遍及川、豫、甘、陕五省,参加起义的群众多达数十万,绵延近十年,这对才登帝的嘉庆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然而,白莲教的事情还没解决,在1813年,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这次起义就发生在嘉庆的家门口(京师),当时起义军头子林清率领着北京郊区的一支两百人队伍,在宫内太监的协助下,一举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门一带与清军展开激战。这不得不让后来的嘉庆惊呼:“这是汉、唐、宋、元、明以来未有之祸”!这是嘉庆即位后,面临的重大政治危机!

然而除了国内战乱不断,乾隆晚年时期,国际上发生的事,更让他显得一脸懵逼!
(西方工业革命)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了?且看当时西方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儿。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76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在美洲建立了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发表《人权宣言》; 1780年, 美国科学院在波斯顿建立; 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 而反观此时的中国了,尚还陶醉于曾孙打着“百岁观场”的灯笼,照着太爷爷参加科举考试的“盛世”呢!

晚年乾隆统治下的“盛世危机”已经充分暴露,表面上乾隆是为了兑现当初自己的承诺,展现自己“贤君”的形象,但实际却是把这个“烂摊子”,扔给了他的儿孙去承担和收拾!


文史议春秋


乾隆在位六十年间,文治武功都有所建数。他对此十分满意,自诩“十全老人”。正当天下臣民以为乾隆还会再创辉煌时,他却突然宣布要禅位给嘉庆,自己去当太上皇。历朝历代很少有皇帝主动退位,乾隆为何如此呢?

第一,为自己博取一个空前的美名。

禅让这种事,都是尧舜时代的事。在古代,人们赞美一个君王,往往都说他有尧舜之风。可以说,尧舜是古代君王的楷模。

乾隆比较自负,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王,对名声看得也很重。他从上位之初就就想着建功立业,还不断地自封头衔。禅让之前,他就得意地说出心里话:

秦皇之后,禅让都是徒有虚名的。上古虽有尧舜禅让的美谈,但都是异姓之间的“外禅”。而他举行的禅让,才算实至名归,“以视尧舜,不啻过之”。

言外之意,乾隆觉得自己比尧舜更高一筹。因此,乾隆在禅让时,还不忘自我吹嘘,“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乾隆认为,他已经独步古今,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

第二,在世时就解决继位问题,避免权力交接时的震动。

清朝自努尔哈赤开创基业以来,每次权利交接都会伴随着比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乾隆见识过其中的残酷。所以,乾隆提前让位,既可以降低风险,也能让新皇帝有一个适应期。

第三,拉弓没有回头箭,放出去的话,到了该兑现的时候。

早在乾隆刚上位时,他就焚香祈祷上天:

昔皇祖御用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清高宗实录》

这意思是说,他要将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记录留给康熙。堂堂天子,说话不能出尔反尔。

第四,他自己年事已高,也没精力处理一些礼仪性质的工作,不如退居幕后遥控。

在退位前,乾隆为了权力不旁落,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他曾明确宣布,只是将一些开会、祭祀等形式上的工作交给嘉庆,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事端,”还是继续由他说了算。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带着嘉庆到奉先殿,举行禅位典礼。随后,乾隆到太和殿,亲手将皇帝玉玺传给嘉庆,由此标志着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利交接完成。

乾隆禅让前后,大清看似四海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重重。清朝经历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在乾隆中期达到顶峰,紧接着就是掉头向下。

朝堂之上,君臣自欺欺人,不愿承认潜伏的危机,由此诞生无数个“和珅”那样的人

清朝的财政没有严格的监察审理机制,到处都是漏洞,一个正常人只要动了歪心思,捞一点钱财都不是问题。尤其到了乾隆中后期,皇帝对下面放纵,很多事情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连乾隆本人也乐于接受臣子的礼物。上行下效,臣子也都积极踊跃为自己谋福利。

乾隆朝中后期的贪官污吏层出不穷,还有一个重大原因,那就是盛世经济大发展。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的空间也变大了;臣子经手的钱财多了,数目也大了。

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下,“和珅们”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扩散。在很短时间内,乾隆王朝就完成从前期的纪律严明到后期的遍地“和珅”。和珅的横空出世,就是乾隆晚年社会情景的真实写照。

此外,和珅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议罪银制度”。所谓议罪银,就是臣子犯错,花钱就能解决问题。而且议罪银全部进入乾隆的个人口袋,过程以及数额都不必公开。

“议罪银”不仅降低了臣子犯罪的成本,还助长了他们违法的风气。有些聪明的大臣发现其中的妙处,为了讨好皇帝,故意犯小错而出大钱,搞得乾隆都不好意思了。

这些弊端,没人知道吗?也有明白人,有位叫尹壮图的臣子就对乾隆提过,议罪银问题很大,结果被处分。后来,大家干脆装聋作哑,报喜不报忧,乾隆也继续陶醉于盛世的幻觉之中。

增设兵额,却收不到平白莲教的捷报

清兵入关后,旗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人多了,但兵额有限,有些闲散的满人就当不了兵。不当兵就收入微薄,穷困者也越来越多。八旗贫困化,直接动摇大清的基础。

乾隆为了巩固通知,给旗人找出路,不断地增加兵额,企图以兵饷养活八旗人口。到了乾隆后期,还增设绿营兵,甚至还给武官增加养廉银。

但是,国库毕竟有限,为了不让国库亏空,朝廷只好一边扩大兵额,一边压缩基层兵饷。只是这支看似强大的部队,到乾隆去世也平定不了白莲教。

白莲教起义,其实是乾隆晚年社会危机的一个体现。乾隆晚年,社会人口急剧增加,可以耕种的田地却开发完了。许多人流离失所,躲进一些川鄂陕边界的原始森林。

无处谋生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滋生问题。乾隆禅位没几天,就发生了白莲教起义。

乾隆在当太上皇的三年期间,除了享受生活,其他精力几乎都用于平定白莲教。仅仅三年时间,朝廷出动十万军队,花掉军饷七千万两。乾隆虽对捷报望穿秋水,结果却适得其反,白莲教的实力还在蔓延。

满朝文武,关系到这场战争的每个人,都将其当成了中饱私囊的机会。八旗、绿营已经迅速堕落,基本丧失战斗力。

这次起义,撕掉了盛世的面纱。

拒绝了马嘎尔尼,也拒绝了时代,让大清与世界潮流擦肩而过

乾隆不了解世界形势,对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所以,马嘎尔尼送带来的先进科技,并未引起乾隆的重视,也没让他看到大清的落后。

乾隆一生都致力于排除大清的威胁,可面对最大的威胁——时代,他却无动于衷。

秋媚说:乾隆晚年,盛世的本质已经变成一件皇帝的新衣。乾隆乐在其中,臣子看破不说破,只图一时安逸,哪管死后洪水滔天。人口压力、“和珅们”涌现、与世界潮流渐行渐远、君臣愚昧等问题潜伏于大清朝水下,一旦遇事,就会不堪一击。


秋媚读史


没啥政治危机,只是因为曾经许下的承诺。


话说,乾隆六十年,已经85岁(虚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发布旨意,说:“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子嗣皇帝嘉庆年。”

意思就是说,现在朕要册封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明年就把皇位让给永琰。

这一下子就把大臣给整蒙了,当时乾隆虽然年纪比较大,但身体却看不出什么毛病,精神看起来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有大臣就问乾隆,您老人家好端端的,为啥要退位呢?


乾隆解释道:我的祖父那么能干,也只是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又怎么能超过他在位的时间呢?而我现在已经在位六十年了,活了八十五岁,也应该实现曾经许下的承诺,把皇帝的宝座让给太子。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比也。若邀穷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规政退闲。”

乾隆所说的承诺,指的是乾隆元年,乾隆刚刚继位时在康熙牌位前许下的承诺:“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为了表达对康熙的尊敬和崇拜,乾隆刚继位就承诺自己只当六十年皇帝,当了六十年皇帝后就传位给太子。在乾隆六十年,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年少许下的承诺,担心史书和世人会说自己言而无信,而乾隆又是极为好面子之人,于是就将皇帝的位置让出去。

但乾隆只是“让位不让权”。

名义上,乾隆只是太上皇。实际上,乾隆仍然掌握着本属于皇帝的权力。

例如,在乾隆退位前,就下令:

“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就是说,以后但凡有文武官员上奏,都要给朕送过来,但现在朕已经不是皇帝了,你们就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吧!

这命令一下,刚高兴没几个月的嘉庆顿时就傻眼了,因为乾隆的意思很明显:朕只让你拥有皇帝的位置,但大权暂时还归朕。

所以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实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谈不上什么政治危机。


金兔历史


自古以来,能主动禅让皇位的皇帝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在斗争中产生的。据记载上古的舜是主动禅让皇位的。

唐朝的李旦,说是禅让给李隆基,但形势所迫的成分也比较多。随后,李隆基禅让给李亨,做了太上皇。

到了南宋赵高宗(赵构)禅让给孝宗赵昚,这个禅让倒是比较真心,那会赵构做皇帝做厌倦了,要追求洒脱的生活,因此就放手让位了。

到了清朝乾隆这里,他也选择了禅位,传给嘉庆,自己当了三年太上皇。那么乾隆禅位给嘉庆,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呢?

承诺的压力

作为一国之君,说过的话不算话的话,那就失去威严了,因此才有“君无戏言”这个词。乾隆本身就是有些许沽名钓誉的人,他不允许自己破坏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乾隆当年刚上位,祭拜祖宗上香时,曾经说过“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意思是说,倘若上天保佑国泰民安,他能做够60年皇帝,立马禅让给下一代,绝不超过爷爷康熙(康熙在位61年)。

那么时间到了,大家都在看着,不禅让也不行了。

未来的忧虑

乾隆,已经上年纪了,他在禅位这个事情上也很伤脑筋。这么多儿子人选,都不是很理想。

这么多王子中,数皇八子和十一子才情最高,但也只是书生气质,缺乏魄力。年长的皇长子和皇三子,品性不行。十二子因为皇后乌拉那拉氏的被废,连候选名单都入不了。剩余的那些,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圈下来,挑来挑去也只能是十五子永琰了。

但在乾隆心中,十五子永琰也是不够完美的,差中挑好,实在没办法。正因为乾隆知道永琰的能力,所以他觉得更有必要,提前让他自己开车上路实习。

乾隆禅让给永琰,有一个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永琰听话,是个乖乖儿。

据《清史稿》记载,说嘉庆面对乾隆的训斥,不敢吱一声。乾隆是与嘉庆一起上朝的,嘉庆就坐在乾隆的旁边。乾隆生气,嘉庆也跟着发怒;乾隆高兴,嘉庆也跟着傻笑,俨然就是毫无主见的一个傀儡。

尽管乾隆是为了嘉庆好,手把手的教,但是他犯了大多数为人父母的毛病,管的太多,把小孩自立的能力都管没了。

乾隆看似是在帮嘉庆,事实上等于是害了他,几年后的事实就足以证明。

担心历史重蹈覆辙

乾隆认为,不能重复父辈的历史,尤其是他父亲雍正那时的“九子夺嫡”,就是一个深刻的案例。

虽然他这些儿子们不成气候,但他也担心有其他权臣,会窥视自己的江山。自己这时已经年老,对付不了几年了,出于私心,趁他有能力时,提前巩固好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免得落入旁人之手。

再者,禅让皇位,说起来名声也好。

如题,乾隆禅位给嘉庆,做了三年太上皇,隐藏的危机其实就是,接班人面对国家未来的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