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可從“發行”與“投資”兩方面入手

金融觀察

11月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融委”)召開第九次會議,提出要深化中小銀行改革,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既是中小銀行防化金融風險的當務之急,更是中小銀行提高支持實體經濟能力的現實需要。

為防範銀行經營出現風險,政府監管部門對不同規模銀行提出了資本佔比要求。銀行資本主要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指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附屬資本指商業銀行的貸款呆賬準備金、壞賬準備金、投資風險準備金、五年及五年期以上的長期債券等等。

近20年來,我國無論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是地方中小銀行機構,都達到了資本比例要求。然而,近幾年隨著實體經濟不景氣,加上國際經濟局勢疲軟以及貿易摩擦等因素導致我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再加上銀行機構表外非標業務並表,使得我國銀行機構的資本比例出現下降趨勢,尤其是中小銀行。

為此,金融監管部門已於2018年2月出臺《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將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到120%~150%,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到1.5%~2.5%。

目前我國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並不樂觀,呈下降態勢。Wind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各項充足率指標皆出現下滑,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滑0.1個百分點至10.65%;一級資本充足率下滑0.15個百分點至11.2%;資本充足率下滑0.08個百分點至13.57%;部分上市銀行資本數據逼近監管指標;中小銀行下降幅度更加明顯;個別農商行甚至出現了負數,如貴陽農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1.41%,河南修武農商行資本充足率為-0.75%。26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5家資本充足率較年初出現不同程度下降;16家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14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

形勢表明,中小銀行資本補充能力明顯減弱,資本補充渠道也大為受限,其結果或將使得中小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能力下降,也極易誘發中小銀行經營風險。

由此,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是非常及時和重要的。顯然,補充中小銀行資本,既需要金融監管部門開綠燈和中小銀行機構開動腦筋,也需要各級政府創造良好的資本補充環境,進一步拓寬資本補充渠道。目前可考慮從“發行”與“投資”兩方面入手,在“發行”方面,提高永續債發行審批效率,降低優先股、可轉債等准入門檻,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同時發行多種資本補充工具;在“投資”方面,引入基金、年金等長期投資者參與中小銀行增資擴股,支持中小銀行開設理財子公司投資銀行資本補充債券,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債券市場交易。此外,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規模,加強信貸管控,提高優質資產率和經營盈利能力,通過擴大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等傳統方式提高資本補充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中小銀行經營風險,使得中小微實體企業獲得更好、更多的金融支持。

□莫開偉(財經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