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沉陷區,向大自然還欠賬,塞上煤城的轉型之路

治理沉陷區,向大自然還欠賬,塞上煤城的轉型之路

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得名的“塞上煤城”寧夏石嘴山。

“塞外煤城”石嘴山,洗掉黑灰變綠城。

石嘴山這座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興,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在累計生產煤炭5億多噸、創造2000億元工業產值之後,它也因煤而上過全國汙染城市“黑榜”,大量煤炭開採在為國家和寧夏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環境。

治理沉陷區,向大自然還欠賬,塞上煤城的轉型之路

治理沉陷區,向大自然還欠賬

“十幾年前,這裡住滿了煤礦工人和農戶,現在都搬出去了。現在,每天有不少人在這裡來回遛彎。”寧夏石嘴山惠農區林業局負責人指著腳下的七彩公園說,這片綠意盎然的公園曾是天坑地裂遍佈、汙水橫流的採煤沉陷區,沉陷區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治癒了這塊地表傷疤。

展開寧夏地圖,最北端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的地方,便是石嘴山市。它是國家“一五”時期佈局的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被稱為寧夏工業的“搖籃”,曾出產過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度電,涉煤產業比重一度高達90%。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同全國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石嘴山面臨著“資源竭而城市衰”的困境。

石嘴山市惠農區的採煤沉陷區問題最為突出。惠農區的沉陷區面積43平方公里,嚴重沉陷區面積達9.1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至10米,最大沉陷深度為24.39米。在這個地表裂縫達到140多條、最大沉陷深度超過了24米的地方,曾經居住著寢食難安的2萬戶人家。

沉陷區的地質災害不僅威脅著礦區居民的人身安全,還限制了城市的發展。

隨著沉陷區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治理的力度也越來越大。當地政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從2004年開始,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寧夏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的支持下,投資近10億元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有14個縣的60萬人從中直接或間接受益,石嘴山市惠農區的沉陷區治理只是50個項目之一。

目前,惠農區的沉陷區已經治理了24平方公里,不僅栽植了400多萬株樹木,鋪設了道路,還修建了廣場,變成了石嘴山市名副其實的後花園。

記者在現場看到,9平方公里沉陷核心區已被生長茂盛、絢麗多彩的花草樹木所覆蓋。一座展示地質遺蹟、礦山文化、沉陷地貌景觀的礦山地質博物館,已成為當地進行科普教育、回顧發展歷程、緬懷先輩業績的場所。原來住在這裡的2萬戶居民,全部搬遷到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遠離沉陷區的居民小區。

石嘴山市林業局負責人說,“沉陷區治理並不單單是生態綠化。我們堅持把消除地質災害與打造國家礦山公園相結合,在治理過程中因地制宜修建廣場、涼亭、人工湖,並對沉陷盆地、地裂縫等地貌進行了保護展示,打造出一個煤炭地質博物館。”

為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沉陷區治理,惠農區堅持“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由政府先期在沉陷區內建設好路網、水網、綠化網等基礎設施,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治理。寧夏惠農宏浩工貿有限公司在沉陷區承包了2000畝荒地,引進農科院的棗瓜間作種植模式。而對於那些條件實在太差、不適宜綠化的沉陷區,惠農區也將其綜合利用,規劃成產業區。

在礦山公園裡,一位當地媒體人說,“當年採煤的行為嚴重破壞了這裡的環境,現在政府、社會力量又把這裡治理成公園,向大自然還歷史的欠賬。”

治理沉陷區,向大自然還欠賬,塞上煤城的轉型之路

石嘴山10個美麗家園試點村之一龍泉村的一角

旅遊業崛起,成為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出路之一

“我們這裡有天然泉眼、古漢墓、古長城、烽火臺、龍王廟等人文資源和已形成規模的龍泉山莊餐飲娛樂中心、果蔬、花卉等特色產業。把這些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現代農業、餐飲度假集合起來,我們村的鄉村旅遊也就發展起來了”,龍泉村黨支部書記高亮一面向記者介紹,一面指著不遠處的巍巍賀蘭山,說在山腳下將新建一座大型的民宿酒店。

龍泉村坐落於大武口區南郊的龍泉村,西依賀蘭山,東鄰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平方公里的地方有村民一千多人,是石嘴山遠近聞名的旅遊村。這裡有9個天然的泉眼,還有50多棵百年棗樹、核桃樹,2008年7月份開館的龍泉村民俗博物館,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學來開展體驗式教學。村莊旁邊還有一座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漢代古墓,吸引了很多遊客。

“為了吸引更多遊客,我們目前規劃了18個項目,目標就是打造集鄉村旅遊、民俗體驗、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塞北美麗村落,成為名副其實的賀蘭山下第一村。”高亮說。

打造美麗家園,發展鄉村旅遊,是石嘴山在實現轉型升級時探索的新路徑。去年10月,石嘴山出臺了《共同締造美麗家園試點方案》,確定10個美麗家園試點村,龍泉村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明清年間,石嘴山就成為西北重要的區域商業中心,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石嘴山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賀蘭山岩畫、古長城、北武當壽佛寺、平羅玉皇閣等人文古蹟。而當地的自然旅遊資源也很豐富,這裡湖泊星羅棋佈,溼地面積達415平方公里。其中,融江南水鄉與大漠風光為一體的沙湖旅遊度假區已被批准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是著名的休閒旅遊度假勝地。

旅遊產業的迅速崛起,有力解決了石嘴山市經濟發展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與難題。2017年統計顯示,石嘴山共接待國內遊客總人數327.4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3.89億元,增長22.7%。

據悉,2018年石嘴山市還將打造10個富有地域特色、宜居宜業宜遊的田園小鎮和10個美麗家園試點村。預計到2020年,石嘴山市以行政村為單元,將打造30個示範帶動性強、富有地域特色、宜居宜業宜遊的市級美麗家園。屆時,該市所有鄉鎮和90%的規劃村莊將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

治理沉陷區,向大自然還欠賬,塞上煤城的轉型之路

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寧夏維爾鑄造有限公司,該公司生產的鋁合金枕梁將用於高鐵“復興號”。

洗掉煤灰變綠城 , 生態成為可持續競爭力

洗掉煤灰變綠城,這是近年來石嘴山迫切的轉型願望。

當地一方面強力推進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沙湖-星海湖水環境治理等生態治理工程,將賀蘭山石嘴山段的所有工礦企業全部關閉退出。另一方面,石嘴山市以生態轉型為突破、產業轉型為重點、民生轉型為根本,將產業轉型升級、棚戶區改造和產業功能區優化等有機結合,實現了由“黑色”向“綠色”的嬗變。

“與周邊城市相比,我們的優勢和競爭力不是資源而是生態,前者是不可持續的,而後者絕對是可持續的。生態轉型的目的是為了製造投資窪地,帶動產業轉型,而產業轉型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石嘴山市市長李鬱華曾表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石嘴山而言,關鍵是實現“兩個轉變”,即推動由全區工業的搖籃向科技創新的搖籃轉變,由工礦時代向生態時代轉變。

位於大武口區的寧夏維爾鑄造有限公司,曾是一家煤機鑄件生產商,前些年,煤機鑄件銷售額逐年下降,市場日益萎縮。

“公司把年銷售收入的8%用於研發,用創新突破路徑依賴,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公司董事長秘書楊海波說,今年5月,由維爾鑄造參與研發的“中國標準高速動車組鋁合金枕梁”通過檢測,打破了我國高速動車組枕梁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同時,企業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精密部件等新品,則收到國外同行業巨頭的訂單。

一批傳統企業也通過創新發展實現突圍。位於石嘴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內的寧夏大地循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近年來,企業通過技術攻關,現已初步形成電石、熱電、合成氨、甲醇、聚乙烯醇、水泥等能源化工閉合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園區內部實現了工業廢渣、廢氣、廢水循環再生利用,真正實現了零排放和無汙染。

“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是化肥的原料,電石深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渣將變成水泥,通過淨化處理的廢水將循環利用。我們的目標是在生產中全部變廢為寶。”大地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立先介紹說,大地公司規模龐大,年產廢料將近100萬噸,每年僅廢渣排汙費就達近百萬元。為了有效利用這些廢渣,公司投資建設了水泥項目,將公司的固體廢料經粉磨—鍛燒—再粉磨的生產過程,變生產廢棄物為附加值高的水泥,變廢為寶的同時,也節省了近百萬元的排汙費開支。

2017年,石嘴山被列為全國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今年上半年,石嘴山市經濟同比增長8.4%,居寧夏首位;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3%,降幅為寧夏最高;尤其是非煤產業佔全市工業比重已超過60%。

石嘴山市委書記彭友東曾表示,石嘴山這座城市在轉型和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標誌性突破,意味著“一煤獨大”的局面已經結束,也預示著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的“規律”將被打破。

上游新聞見習記者楊銳

圖片/航拍攝影師徐浩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