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甲刻文,為何不被西方認可?你怎麼看?

顧宇博


首先要分清符號和文字的區別。

符號一般是在特定的條件下表示特定的含義,比如在牆上刻了一道,可能表示一天,也可能表示下了一場雨,也可能有其他的含義,可以有千百種解釋,只有畫了這道的人自己才知道真正的含義。

而文字可以說是升級版的符號,但已遠遠超越符號的意義了。文字是由一系列的固定符號,通過單獨或組合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可以表達較為固定的含義。

符號是隻有一個人或特定群體的人才可以讀懂其含義,其組成的基本元素較少,且不具有規律性,對於其他人來說基本無法讀懂。而文字的組成基本元素較多,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對於其他人來說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解讀出來。

例如甲骨文,我們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獨立甲骨符號,通過對這些符號的解讀,可以找出獨立的字,詞,句子,並且具有一定的語法規律,因此,是完全可以定義為文字的。

而且,從發掘的甲骨中,我們也可以看道甲骨文的早期和中期,晚期具有不同的形態,是一個完整的發展到成熟的過程。我們說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統,但並非指的一開始就是成熟的,而是指商朝中後期的甲骨文是成熟的,一般指武丁時期以後。而早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其發展的痕跡的。

而我們發現的更早的一些符號,就目前來說,還不具備文字的條件,主要還是樣本太少,根本無法確認其是否屬於文字的範疇。

當然,甲骨文肯定有更早的發展階段,這是共識,不論是國內學者,還是西方學者。但已發現的一些刻痕符號還不能算做文字,這也是學界的主流共識,根本不是什麼西方東方的問題,而是這些符號暫時還不夠文字的條件。

有些人喜歡動不動就幻想西方不承認這些符號,但你不想想,如果這些符號也算是文字的話,那麼固然我們可以說我們的文字歷史推到了六七千年前,但你不知道的是古埃及,古希臘或者其他古代遺蹟,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算的話,同樣也可以向前推個一兩千年。還是一樣比我們早,所以,掙這個有什麼意思呢?

就像東亞某小國,說自己的歷史上萬年,有人承認嗎?自己嗨很有意思嗎?還自己承認就好,不需要西方承認,你是想中國也變成某個東亞小國那樣被人笑話嗎?


寒蕭99


不怎麼看,西方的雙重標準天下皆知!

所以,不要談文明的定義,沒有意義。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2007年發現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後,新近確認古城外圍存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對研究良渚古國和中國文明的產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個水利工程,距今5000多年,比大禹治水傳說還要早。

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 經碳14測定,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正好是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出土的陶符,因為看不懂,因此不被外國人承認,而不被確認為文字。



憑什麼?憑什麼泥板鍥形文字就可以被稱為文字?問老外那上面寫的是什麼?老外羞答答的說是貨物流水——這不就是繩結記事的升級版麼?這都可以稱為文字,我們的就不行?這不是雙重標準是什麼?西方人的話有什麼可信的?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就是:拿出糧食的證據出來! 因為這才是一切文明誕生的基礎!

誰公認的幾大文明都沒有意義!因為只有農耕了,才會有糧食積累,才會發展出科技樹的第一條分枝:糧食的儲存!才會騰出人手去從事關於文明的所有的工程:文字記載的研究、醫療、建築、工具製造、哺育、水資源的開發獲得等等!

有了其他分工的積累,才會有創新的改進和發明,反過來又會促進農業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然後可以抽出更多的人手,如此反覆,才是一個文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正常邏輯。

所以,我就想問問:其他所有的文明,他們的農耕時代的證據何在?就像是古希臘古埃及,他的農業成就在哪裡?能夠支撐多大的文明?要知道:我們可是已經發現了一萬二千年前耕種水稻的遺蹟證據的!

——————

轉:

長期以來,水稻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一直是世界各國學者非常關心並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玉蟾巖遺址最重大的發現是十分原始的陶片和水稻穀殼的出土。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對1993年玉蟾巖出土的陶片進行質譜加速器14C年代測定,共測定了4個數據,結果為距今12320-14810年;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在玉蟾巖遺址採集了木炭標本,非正式提供有關實驗室測定的5個碳14年代數據為11870-12230年。北京大學張文緒教授對玉蟾巖出土的稻穀進行了電子顯微鏡分析鑑定,推定玉蟾巖出土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從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類型。“玉蟾巖古栽培稻”的發現將栽培稻的起源地點圈定在湖南南部的南嶺北麓山間盆地,並將起源時間上溯到12000年前,比印度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要早5000年。

* * *

目前中國所出土的最早的石磨棒已經可以追溯至25000年前,比陶器還要早5000年,更比西亞的野生小麥加工工具石臼早10000年。中國北方出土,顯然是用來加工野生穀子。這意味著,中國北方是全球範圍內最先開始採集和食用野生穀物的地方,是最先進入“粒食”時代的地方,比西亞要早10000年,比中國南方要早5000年。

*


李揚


首先,旗幟鮮明地說一下答主的看法,這個所謂的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甲刻文,又稱骨刻文,它不僅不被西方學界認可,也是不為國內古文字和考古學界的大多數學者認可的,因為其本身就不是人工刻文。作為了解這件事兒內情的人,答主有必要在此進行澄清,以免誤會越傳越廣。

在學術圈內,力推骨刻文的研究者,莫過於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的劉鳳君教授。劉教授最早從一位收藏家手中獲得了一批來自山東昌樂的骨頭,上面有一些“符號”,疑似文字。後來劉教授親自去調查,又採集到了一批疑似骨刻文的材料,主要是牛的肩胛骨、肋骨,還有鹿骨。

劉教授通過對比,覺得這批骨頭的時代應該在距今4000年左右。我們知道,商代甲骨文距今大約有3000年,也就是說,這些“骨刻文”竟然比甲骨文還早了1000年,如果屬實,那確實是石破天驚的大發現。

後來在2008年的時候,劉教授召集了不少國內學者,開了一場“骨刻文”的討論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仔細看看這場會議的概況,網上也有報道。這麼說吧,參加的學者們來自多個領域,不過最有發言權的考古界跟古文字界的人,大多覺得這不是人工刻文。

所以這個會議最後發的結論紀要,說的還是比較委婉的,言下之意就是說,這個東西值得研究,但並不能確定是文字。

熟料,會議一開,消息卻是越傳越神,簡直要弄的舉世矚目了。劉教授居然迫切地編著了一套《壽光骨刻文》。


為何說這個所謂的“骨刻文”不是人工刻文呢?

首先,這些“符號”的排列是雜亂無章的,跟商代甲骨文有著天壤之別。

△“骨刻文”

△商代甲骨

其次,把這些“骨刻文”放大之後觀察,就會發現“筆畫”歪歪扭扭,粗細不一,跟用工具刻鑿出來的文字明顯不是一回事兒。

△“骨刻文”放大

最後,有人專門進行過研究,發現“骨刻文”里居然沒有重複的符號!這就很奇怪了,任何文字,如果寫成一段話,全都不重複的概率是很小的,難道骨刻文字字不同?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骨刻文”,跟自然界中蟲子蝕咬或草根纏繞腐蝕後留下的痕跡非常相似,已經有不少人做過對比。


一言以蔽之,支持“骨刻文”的學者,鬧了個大烏龍。只是對於他們來說,承認錯誤是很困難的,對於同行來說,當面指出錯誤也是很困難的。在這種複雜情緒的作用下,這個錯誤的認識越傳越廣,誤導了很多關心歷史的朋友。有些人甚至把鍋甩給了“西方”,以為是別有用心的西方學者在刻意否認我們的歷史,大錯特錯。

謠言可以休矣!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大概是一個偽命題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因為在某地的古人遺骨被發現,把學術界公認的人類發展史,由三萬年一下猛推到了十幾萬年,全世界都為之震驚……但當時的人們是失望的,不願意承認人類的祖先是從這麼個小地方走出來的……沒過幾年,周口店發現了原始人遺骨,人類歷史被推到了四五十萬年,我們中國人是揚眉吐氣的,我們中國是全世界人類的祖地!但西方的專家學者們的內心深處是拒絕的,他們感情上不願意承認是我們的後裔,但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反駁,畢竟,猿人頭蓋骨就擺在那裡,他們的人都來看過,並親自幫著檢定過……西方人不吱聲了,也不承認北京猿人的歷史地位,就那麼忍氣吞聲的,滿世界轉悠,終於讓他們在非洲找到了半具古猿的屍骨,西方人笑了,終於啊,這下可以推翻東方的北京猿人了,但我們中國人就沉默了,我們的感情也不願意承認非洲人是我們的祖先啊……

西方人不願意承認我們,我們也不願意承認他們,我們作為全世界文明傳承最久遠的國家,他們西方人是羨慕嫉妒恨啊,因為我們是五千年的文明史,所以西方人就說埃及金字塔有六千年的歷史,這事都是他們自己說的,誰也不知道真假,因為那段歷史有一二千年的空白,他們無法自圓其說……現在,中國人還想用他們制定的標準,把自己的文明史上推到六千多年前,他們西方人怎麼可能會配合你們?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們都看著不順眼,何況是六千年,他們吊你才怪呢……



生而無涯0


文史研究,最怕的就是“民科”。由於史料和古蹟就擺在那裡,凡識文斷字、善於思考者,都能提出些自己的看法,使得各種專家層出不窮。可是,如果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又沒有很深厚的積澱,亦或是不具備什麼天賦,就很容易鬧出笑話。

不過,我們要講的這個問題,還真是學術圈內的知名教授發現和倡導的。“甲刻文”之說不僅有,還曾出過圖錄、辦過研討會。它的發現者和主要研究者,就是劉鳳君教授。劉教授畢業於北大,任職于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目前是國內研究“甲刻文”的領軍人物,甚至有著當代王懿榮的美譽。

這種“文字”,是劉鳳君從收藏家手中的骨頭上發現的。細心的劉教授,在發現這些疑似的“刻畫”痕跡後,曾親自到出土地調查,收集了一批類似的骨頭。經過反覆觀摩和思考,劉鳳君認為,這是一種比甲骨文還早一千多年的文字,並稱其為“骨刻文”。

“骨刻文”的說法出現後,呈現出了兩種看法:歷史考古學者,基本不太認可,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人工刻寫的文字;媒體和地方則抓住這一熱點,反覆多次報道,對這一重大發現大為讚賞。

可是,儘管這些奇形怪狀的“道道兒”們,會令人覺得是有意刻寫的,但它們還真不是文字。因為,骨頭上的這些痕跡,沒有任何兩個是相同的,甚至於差別很大。簡單來講,如果是書寫或刻寫的文字,不可能毫不重複。

更為重要的是,有生活經驗或考古知識的人會清楚,骨頭長期埋在雜草、昆蟲較多的環境中,會出現一些坑坑窪窪,這是受草根生長或昆蟲啃噬所形成的,而有些看上去就像是刻畫的筆畫。

可以說,許多業內人士並不認可“古刻文”,儘管開過研討會、出過圖錄,但這個“小眾”的學問,還真有些像是在自說自話。莫說外國學者不認可,即便是國內許多高校的歷史學者和考古學家,也不贊同將其視為文字。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目前學界認可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就是甲骨文。儘管網上不斷有聲音強調,某個地方發現了所謂的更早的“文字”,但都還是沒有獲得認可,多半都是猜測,或者是孤芳自賞。


史海爛柯人


1、為什麼提問者要做假?實際上中外承認的人沒幾個,為什麼說只是西方不承認呢?想綁架民意嗎?!

並且,我認為學術就是學術。每個發現必須經過全人類有關智者質疑和判定,這些應該是正常的學術問題,不應該動不動拉入意識形態,拉人地域之爭,那樣就會走偏。

2、我認為在發現上下功夫是好事,是應該鼓勵的。可是,必須做足功課,必須沉下心找證據,結果可能是證據充足,也可能白忙活,但是,總是做了努力。這個課題可能得幾代人的努力。

3、大家想象一下,原始社會人們用文字傳遞信息的常用方式應該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方便和比較方便的東西傳遞信息。

植物葉子和莖幹應該是方便的東西,這個在溫天和熱天隨便可得。

比較方便的應該是動物骨頭和龜殼,因為人們捕捉動物後,吃了肉,骨頭肯定在住地附近放著,或者是當武器。由於烏龜行動緩慢,人們冬夏都易得而食之,尤其是冬天應該是人們的食物之一。食後龜殼到處扔。便有人在冬天傳遞信息時,不得不用骨頭和龜殼了。所幸保存了下來,並非當時人有意保存。

當然,在骨頭和龜殼中,由於龜殼易於攜帶而成為了首選。有經驗的人群便在日常有意積累龜殼,以備用。於是,後來就都成了甲骨文。


魚磊衛靜


我有次因為項目在跟上博館胡博士聊天的時候,聽到過一些消息:

這個事還沒捅到國際上,估計西方知道的人都是少數,怎麼又出現不被西方認可的說法?!

那為什麼西方連知道都不知道呢?因為這玩意在國內學界都還沒得到廣泛承認。

怎麼看出來的呢?因為目前學界關於骨刻文的認識,只有三個來源:1劉教授的書,2劉教授邀請同行舉辦的座談會(品鑑會),3當地旅遊部門辦的各種活動。瞧,論文都見不著。

而目前國內學界人士關於骨刻文的觀點,基本都是座談會後發表的,當然有文化方面的專家給予充分的肯定,但研究技術的大多給出了“不確定”的保守意見。

例如: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何努(不知道字,但應該是這個音),做過陶寺遺址骨耜刻文研究的,就形容了一次參加此類研討會的經歷:在會上允許用提供的100倍放大鏡觀察會場上數十件“骨刻文”實物標本,觀察下來認為“骨刻文”痕跡在微觀上同比對組的草蝕、蟲蝕痕跡看不出本質區別。而與他在陶寺及其它項目中研究的人工刻文相比,則區別非常大。當他提出是否能用研究所儀器例如電鏡掃描進行深度研究的時候,遭到了拒絕。

所以連自家人那還沒過的東西,西方又怎麼會知道呢。


瞎搞學教授


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最直接的記憶存儲器,也是極為重要的語言工具。是不是不被西方認可,這個表示存疑?

理由是後來的甲骨文是在骨刻文上演變過來的,沒有1哪來的2 ,而且從後來在北京近郊出土甲骨文殘片,被小日本當做神物一樣供起來的瞻仰情形來看,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非常受歡迎的呀,何來不認可一說呢?沒看劍橋大學裡一大堆以研究古漢學為榮的老外教授嗎?

偶不是專業,個人趕腳骨刻文和甲骨文其實一樣,都是在動物骨頭上刻出來的一種圖形文字,因為出土在山東,所以山東大學的發現者,劉鳳君教授給它取了名字叫“東夷文字”,後來又叫“骨刻文”,算是目前中國已知的最早古漢字。

據說,骨刻文作為山東本地也是老祖宗文化的源頭線索,2013年,山東省還特意為骨刻文做了課題立項課題,要我說,既然是在山東省內的新發現,就可以作為當地旅遊名片之一,好好推廣,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和了解它以前的非凡經歷。這樣既研究了文明傳承的源頭,又有推動現實的意義,多好!

就像單霽翔上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後,提出的“讓文物走進年輕人的世界,讓文物真正的活起來”,這樣比把學問關在象牙塔裡閉門造成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效用。現在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努力,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老祖宗以前的輝煌,比如何森寶在喜馬拉雅音頻講解文物,張國立電視臺說寶,都是讓古文物用現代方式活動起來的新創意,單純枯燥的背誦年代數據是小圈子行為,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才是業內專家更應該做的事情。


米缸摟著麥芽糖


清代光緒年間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中藥中的龍骨上發現了甲骨文的線索,後來通過蒐集研究,整理出來了很多甲骨文。王懿榮死後其子把這些資料變賣給了另一位研究甲骨文的老先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後者又通過研究整理,最後編篡為書《鐵雲藏龜》,成為甲骨文發現後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文被發現後迄今出土約15萬片左右甲骨:中國大陸藏有近10萬片,港臺3萬多片,解放前流落到日本、加拿大、美國、前蘇聯等10餘個國家藏有26000多片。甲骨文單字有4500多個,目前以識別2500多字,公認的有1000餘字。甲骨文的內容包括了階級、國家、社會生產、科學文化等20多類,是研究殷商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風俗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和依據。

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山東一些地方陸續發現史前遠古遺址,在出土的一些器物上發現了文字一樣的刻符,但因為規模不夠也不夠集中,因此一開始並沒有被認為是文字。2005年的時候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山東大學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研究發現,這些刻符都是有一定規律和關聯的。通過他的研究,最後把這些刻符命名為“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或“甲刻文”。

這些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劉教授之所以認為這是比甲骨文更老的文字根據如下:

1,這些刻符很多,而且互有關聯,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的現象;

2,這些刻符大多數都是象形符合,而中國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早期都是“書畫同源”的;

3,這些符合的佈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尋,有些偏旁還多次出現。

因為有了“甲刻文”的出現,也就能很好的解釋了甲骨文為何能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字系統,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統不可能一下子跳出來的,之前必定有長時間的演變。而甲刻文就是這種演變過程中的證據。

西方之所以不認可,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因為甲刻文的出現讓我中華文明又往前了上千年,間接證實了三皇五帝的歷史時期,這是西方不願意看到的。但我堂堂華夏文明,我們的歷史無需外人認可,只要我們自己認可就好了。


翰墨今香


第一次看到骨刻文,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從物理上看,材料有各向均勻性,即骨頭表面各個方向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包括硬度,平整度,光潔度。當然,有各向均勻性,就有各向不均勻性。如果是腐蝕,骨頭上的線條會有模糊不清晰之處,看圖片還不是。如果是蟲嗑,骨頭上各向不均勻處也會有線條,更應該在骨頭不硬之處瞌出痕跡,但看圖片線條是在各向均勻處較硬較光滑較平整之處刻出來的,所以,我認為,這是有意選擇骨頭平整均勻之處來刻線條,但是不是文字,我就不知道了。如果有人說這是骨刻文,還是有他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