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甲刻文,为何不被西方认可?你怎么看?

顾宇博


首先要分清符号和文字的区别。

符号一般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示特定的含义,比如在墙上刻了一道,可能表示一天,也可能表示下了一场雨,也可能有其他的含义,可以有千百种解释,只有画了这道的人自己才知道真正的含义。

而文字可以说是升级版的符号,但已远远超越符号的意义了。文字是由一系列的固定符号,通过单独或组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可以表达较为固定的含义。

符号是只有一个人或特定群体的人才可以读懂其含义,其组成的基本元素较少,且不具有规律性,对于其他人来说基本无法读懂。而文字的组成基本元素较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其他人来说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解读出来。

例如甲骨文,我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独立甲骨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可以找出独立的字,词,句子,并且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律,因此,是完全可以定义为文字的。

而且,从发掘的甲骨中,我们也可以看道甲骨文的早期和中期,晚期具有不同的形态,是一个完整的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我们说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并非指的一开始就是成熟的,而是指商朝中后期的甲骨文是成熟的,一般指武丁时期以后。而早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其发展的痕迹的。

而我们发现的更早的一些符号,就目前来说,还不具备文字的条件,主要还是样本太少,根本无法确认其是否属于文字的范畴。

当然,甲骨文肯定有更早的发展阶段,这是共识,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西方学者。但已发现的一些刻痕符号还不能算做文字,这也是学界的主流共识,根本不是什么西方东方的问题,而是这些符号暂时还不够文字的条件。

有些人喜欢动不动就幻想西方不承认这些符号,但你不想想,如果这些符号也算是文字的话,那么固然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文字历史推到了六七千年前,但你不知道的是古埃及,古希腊或者其他古代遗迹,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算的话,同样也可以向前推个一两千年。还是一样比我们早,所以,挣这个有什么意思呢?

就像东亚某小国,说自己的历史上万年,有人承认吗?自己嗨很有意思吗?还自己承认就好,不需要西方承认,你是想中国也变成某个东亚小国那样被人笑话吗?


寒萧99


不怎么看,西方的双重标准天下皆知!

所以,不要谈文明的定义,没有意义。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2007年发现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后,新近确认古城外围存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对研究良渚古国和中国文明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个水利工程,距今5000多年,比大禹治水传说还要早。

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 经碳14测定,年代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正好是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出土的陶符,因为看不懂,因此不被外国人承认,而不被确认为文字。



凭什么?凭什么泥板锲形文字就可以被称为文字?问老外那上面写的是什么?老外羞答答的说是货物流水——这不就是绳结记事的升级版么?这都可以称为文字,我们的就不行?这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西方人的话有什么可信的?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拿出粮食的证据出来! 因为这才是一切文明诞生的基础!

谁公认的几大文明都没有意义!因为只有农耕了,才会有粮食积累,才会发展出科技树的第一条分枝:粮食的储存!才会腾出人手去从事关于文明的所有的工程:文字记载的研究、医疗、建筑、工具制造、哺育、水资源的开发获得等等!

有了其他分工的积累,才会有创新的改进和发明,反过来又会促进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然后可以抽出更多的人手,如此反复,才是一个文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正常逻辑。

所以,我就想问问:其他所有的文明,他们的农耕时代的证据何在?就像是古希腊古埃及,他的农业成就在哪里?能够支撑多大的文明?要知道:我们可是已经发现了一万二千年前耕种水稻的遗迹证据的!

——————

转:

长期以来,水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非常关心并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玉蟾岩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十分原始的陶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对1993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进行质谱加速器14C年代测定,共测定了4个数据,结果为距今12320-14810年;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在玉蟾岩遗址采集了木炭标本,非正式提供有关实验室测定的5个碳14年代数据为11870-12230年。北京大学张文绪教授对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进行了电子显微镜分析鉴定,推定玉蟾岩出土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将栽培稻的起源地点圈定在湖南南部的南岭北麓山间盆地,并将起源时间上溯到12000年前,比印度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要早5000年。

* * *

目前中国所出土的最早的石磨棒已经可以追溯至25000年前,比陶器还要早5000年,更比西亚的野生小麦加工工具石臼早10000年。中国北方出土,显然是用来加工野生谷子。这意味着,中国北方是全球范围内最先开始采集和食用野生谷物的地方,是最先进入“粒食”时代的地方,比西亚要早10000年,比中国南方要早5000年。

*


李扬


首先,旗帜鲜明地说一下答主的看法,这个所谓的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甲刻文,又称骨刻文,它不仅不被西方学界认可,也是不为国内古文字和考古学界的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因为其本身就不是人工刻文。作为了解这件事儿内情的人,答主有必要在此进行澄清,以免误会越传越广。

在学术圈内,力推骨刻文的研究者,莫过于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的刘凤君教授。刘教授最早从一位收藏家手中获得了一批来自山东昌乐的骨头,上面有一些“符号”,疑似文字。后来刘教授亲自去调查,又采集到了一批疑似骨刻文的材料,主要是牛的肩胛骨、肋骨,还有鹿骨。

刘教授通过对比,觉得这批骨头的时代应该在距今4000年左右。我们知道,商代甲骨文距今大约有3000年,也就是说,这些“骨刻文”竟然比甲骨文还早了1000年,如果属实,那确实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

后来在2008年的时候,刘教授召集了不少国内学者,开了一场“骨刻文”的讨论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仔细看看这场会议的概况,网上也有报道。这么说吧,参加的学者们来自多个领域,不过最有发言权的考古界跟古文字界的人,大多觉得这不是人工刻文。

所以这个会议最后发的结论纪要,说的还是比较委婉的,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个东西值得研究,但并不能确定是文字。

熟料,会议一开,消息却是越传越神,简直要弄的举世瞩目了。刘教授居然迫切地编著了一套《寿光骨刻文》。


为何说这个所谓的“骨刻文”不是人工刻文呢?

首先,这些“符号”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跟商代甲骨文有着天壤之别。

△“骨刻文”

△商代甲骨

其次,把这些“骨刻文”放大之后观察,就会发现“笔画”歪歪扭扭,粗细不一,跟用工具刻凿出来的文字明显不是一回事儿。

△“骨刻文”放大

最后,有人专门进行过研究,发现“骨刻文”里居然没有重复的符号!这就很奇怪了,任何文字,如果写成一段话,全都不重复的概率是很小的,难道骨刻文字字不同?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骨刻文”,跟自然界中虫子蚀咬或草根缠绕腐蚀后留下的痕迹非常相似,已经有不少人做过对比。


一言以蔽之,支持“骨刻文”的学者,闹了个大乌龙。只是对于他们来说,承认错误是很困难的,对于同行来说,当面指出错误也是很困难的。在这种复杂情绪的作用下,这个错误的认识越传越广,误导了很多关心历史的朋友。有些人甚至把锅甩给了“西方”,以为是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在刻意否认我们的历史,大错特错。

谣言可以休矣!


考古军中马前卒


这大概是一个伪命题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在某地的古人遗骨被发现,把学术界公认的人类发展史,由三万年一下猛推到了十几万年,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但当时的人们是失望的,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祖先是从这么个小地方走出来的……没过几年,周口店发现了原始人遗骨,人类历史被推到了四五十万年,我们中国人是扬眉吐气的,我们中国是全世界人类的祖地!但西方的专家学者们的内心深处是拒绝的,他们感情上不愿意承认是我们的后裔,但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反驳,毕竟,猿人头盖骨就摆在那里,他们的人都来看过,并亲自帮着检定过……西方人不吱声了,也不承认北京猿人的历史地位,就那么忍气吞声的,满世界转悠,终于让他们在非洲找到了半具古猿的尸骨,西方人笑了,终于啊,这下可以推翻东方的北京猿人了,但我们中国人就沉默了,我们的感情也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是我们的祖先啊……

西方人不愿意承认我们,我们也不愿意承认他们,我们作为全世界文明传承最久远的国家,他们西方人是羡慕嫉妒恨啊,因为我们是五千年的文明史,所以西方人就说埃及金字塔有六千年的历史,这事都是他们自己说的,谁也不知道真假,因为那段历史有一二千年的空白,他们无法自圆其说……现在,中国人还想用他们制定的标准,把自己的文明史上推到六千多年前,他们西方人怎么可能会配合你们?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都看着不顺眼,何况是六千年,他们吊你才怪呢……



生而无涯0


文史研究,最怕的就是“民科”。由于史料和古迹就摆在那里,凡识文断字、善于思考者,都能提出些自己的看法,使得各种专家层出不穷。可是,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又没有很深厚的积淀,亦或是不具备什么天赋,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不过,我们要讲的这个问题,还真是学术圈内的知名教授发现和倡导的。“甲刻文”之说不仅有,还曾出过图录、办过研讨会。它的发现者和主要研究者,就是刘凤君教授。刘教授毕业于北大,任职于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目前是国内研究“甲刻文”的领军人物,甚至有着当代王懿荣的美誉。

这种“文字”,是刘凤君从收藏家手中的骨头上发现的。细心的刘教授,在发现这些疑似的“刻画”痕迹后,曾亲自到出土地调查,收集了一批类似的骨头。经过反复观摩和思考,刘凤君认为,这是一种比甲骨文还早一千多年的文字,并称其为“骨刻文”。

“骨刻文”的说法出现后,呈现出了两种看法:历史考古学者,基本不太认可,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人工刻写的文字;媒体和地方则抓住这一热点,反复多次报道,对这一重大发现大为赞赏。

可是,尽管这些奇形怪状的“道道儿”们,会令人觉得是有意刻写的,但它们还真不是文字。因为,骨头上的这些痕迹,没有任何两个是相同的,甚至于差别很大。简单来讲,如果是书写或刻写的文字,不可能毫不重复。

更为重要的是,有生活经验或考古知识的人会清楚,骨头长期埋在杂草、昆虫较多的环境中,会出现一些坑坑洼洼,这是受草根生长或昆虫啃噬所形成的,而有些看上去就像是刻画的笔画。

可以说,许多业内人士并不认可“古刻文”,尽管开过研讨会、出过图录,但这个“小众”的学问,还真有些像是在自说自话。莫说外国学者不认可,即便是国内许多高校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也不赞同将其视为文字。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目前学界认可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就是甲骨文。尽管网上不断有声音强调,某个地方发现了所谓的更早的“文字”,但都还是没有获得认可,多半都是猜测,或者是孤芳自赏。


史海烂柯人


1、为什么提问者要做假?实际上中外承认的人没几个,为什么说只是西方不承认呢?想绑架民意吗?!

并且,我认为学术就是学术。每个发现必须经过全人类有关智者质疑和判定,这些应该是正常的学术问题,不应该动不动拉入意识形态,拉人地域之争,那样就会走偏。

2、我认为在发现上下功夫是好事,是应该鼓励的。可是,必须做足功课,必须沉下心找证据,结果可能是证据充足,也可能白忙活,但是,总是做了努力。这个课题可能得几代人的努力。

3、大家想象一下,原始社会人们用文字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应该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方便和比较方便的东西传递信息。

植物叶子和茎干应该是方便的东西,这个在温天和热天随便可得。

比较方便的应该是动物骨头和龟壳,因为人们捕捉动物后,吃了肉,骨头肯定在住地附近放着,或者是当武器。由于乌龟行动缓慢,人们冬夏都易得而食之,尤其是冬天应该是人们的食物之一。食后龟壳到处扔。便有人在冬天传递信息时,不得不用骨头和龟壳了。所幸保存了下来,并非当时人有意保存。

当然,在骨头和龟壳中,由于龟壳易于携带而成为了首选。有经验的人群便在日常有意积累龟壳,以备用。于是,后来就都成了甲骨文。


鱼磊卫静


我有次因为项目在跟上博馆胡博士聊天的时候,听到过一些消息:

这个事还没捅到国际上,估计西方知道的人都是少数,怎么又出现不被西方认可的说法?!

那为什么西方连知道都不知道呢?因为这玩意在国内学界都还没得到广泛承认。

怎么看出来的呢?因为目前学界关于骨刻文的认识,只有三个来源:1刘教授的书,2刘教授邀请同行举办的座谈会(品鉴会),3当地旅游部门办的各种活动。瞧,论文都见不着。

而目前国内学界人士关于骨刻文的观点,基本都是座谈会后发表的,当然有文化方面的专家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研究技术的大多给出了“不确定”的保守意见。

例如: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何努(不知道字,但应该是这个音),做过陶寺遗址骨耜刻文研究的,就形容了一次参加此类研讨会的经历:在会上允许用提供的100倍放大镜观察会场上数十件“骨刻文”实物标本,观察下来认为“骨刻文”痕迹在微观上同比对组的草蚀、虫蚀痕迹看不出本质区别。而与他在陶寺及其它项目中研究的人工刻文相比,则区别非常大。当他提出是否能用研究所仪器例如电镜扫描进行深度研究的时候,遭到了拒绝。

所以连自家人那还没过的东西,西方又怎么会知道呢。


瞎搞学教授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最直接的记忆存储器,也是极为重要的语言工具。是不是不被西方认可,这个表示存疑?

理由是后来的甲骨文是在骨刻文上演变过来的,没有1哪来的2 ,而且从后来在北京近郊出土甲骨文残片,被小日本当做神物一样供起来的瞻仰情形来看,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非常受欢迎的呀,何来不认可一说呢?没看剑桥大学里一大堆以研究古汉学为荣的老外教授吗?

偶不是专业,个人赶脚骨刻文和甲骨文其实一样,都是在动物骨头上刻出来的一种图形文字,因为出土在山东,所以山东大学的发现者,刘凤君教授给它取了名字叫“东夷文字”,后来又叫“骨刻文”,算是目前中国已知的最早古汉字。

据说,骨刻文作为山东本地也是老祖宗文化的源头线索,2013年,山东省还特意为骨刻文做了课题立项课题,要我说,既然是在山东省内的新发现,就可以作为当地旅游名片之一,好好推广,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它以前的非凡经历。这样既研究了文明传承的源头,又有推动现实的意义,多好!

就像单霁翔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后,提出的“让文物走进年轻人的世界,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这样比把学问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成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效用。现在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努力,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老祖宗以前的辉煌,比如何森宝在喜马拉雅音频讲解文物,张国立电视台说宝,都是让古文物用现代方式活动起来的新创意,单纯枯燥的背诵年代数据是小圈子行为,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才是业内专家更应该做的事情。


米缸搂着麦芽糖


清代光绪年间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的线索,后来通过搜集研究,整理出来了很多甲骨文。王懿荣死后其子把这些资料变卖给了另一位研究甲骨文的老先生,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后者又通过研究整理,最后编篡为书《铁云藏龟》,成为甲骨文发现后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文被发现后迄今出土约15万片左右甲骨:中国大陆藏有近10万片,港台3万多片,解放前流落到日本、加拿大、美国、前苏联等10余个国家藏有26000多片。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目前以识别2500多字,公认的有1000余字。甲骨文的内容包括了阶级、国家、社会生产、科学文化等20多类,是研究殷商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风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山东一些地方陆续发现史前远古遗址,在出土的一些器物上发现了文字一样的刻符,但因为规模不够也不够集中,因此一开始并没有被认为是文字。2005年的时候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山东大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研究发现,这些刻符都是有一定规律和关联的。通过他的研究,最后把这些刻符命名为“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或“甲刻文”。

这些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刘教授之所以认为这是比甲骨文更老的文字根据如下:

1,这些刻符很多,而且互有关联,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的现象;

2,这些刻符大多数都是象形符合,而中国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早期都是“书画同源”的;

3,这些符合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寻,有些偏旁还多次出现。

因为有了“甲刻文”的出现,也就能很好的解释了甲骨文为何能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不可能一下子跳出来的,之前必定有长时间的演变。而甲刻文就是这种演变过程中的证据。

西方之所以不认可,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因为甲刻文的出现让我中华文明又往前了上千年,间接证实了三皇五帝的历史时期,这是西方不愿意看到的。但我堂堂华夏文明,我们的历史无需外人认可,只要我们自己认可就好了。


翰墨今香


第一次看到骨刻文,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从物理上看,材料有各向均匀性,即骨头表面各个方向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包括硬度,平整度,光洁度。当然,有各向均匀性,就有各向不均匀性。如果是腐蚀,骨头上的线条会有模糊不清晰之处,看图片还不是。如果是虫嗑,骨头上各向不均匀处也会有线条,更应该在骨头不硬之处瞌出痕迹,但看图片线条是在各向均匀处较硬较光滑较平整之处刻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这是有意选择骨头平整均匀之处来刻线条,但是不是文字,我就不知道了。如果有人说这是骨刻文,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