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本文緬懷瀘州逝去的百子圖,感謝摯愛瀘州民俗文化的老師前輩提供大量資料參考,我輩當記錄下這些曾經的歷史,本文較長,溫馨提示大家可以收藏,慢慢閱讀,我們並不哀傷,但是我們不願意繼續遺忘。

歷史來到初唐,程咬金任瀘州大都督,但是我們至今沒有看到程咬金到過瀘州的史書記載,不過民間傳說倒是一直在瀘州各地流傳,傳說更多賦予瀘州古代老百姓對父母官的愛護與嚮往,你想愛民如子的父母官誰不愛護,誰不向往呢?

之所以先說到他,這個唐代的開國功臣,三朝元老,是因為作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不僅僅被本朝傳頌記錄,即便到了今天,依然被人記得和尊重。

可是有些歷史人物和古蹟就未必如他那麼幸運。比如他當大都督時候的瀘州,這個兩千年曆史積澱的古城,在唐朝初年就已經形成的百子圖。

歷史長河的浩如煙海,人和物很多時候因為一時的風光未必能得到千秋萬載的傳頌或傳承。但是被記錄入冊的,不管是國家正史,還是地方方誌,都說明它的重要性和歷史價值。今天江陽沽酒客就來和大家一起緬懷百子圖的過往,算作一番紀念吧。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百子圖”原名“真如寺”,據民國《瀘州志》記載,初建於唐、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修,寺名乃取自佛經《成唯識論》裡的解釋:“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如,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培修,因寺壁塑有“世俗百子圖(民間叫文王百子圖其實不是很正確的,但是取來自文王百子的典故,其實用的清代的形象)”,寺門砌有“百子圖”門坊,所以“百子圖”這個名字就逐漸代替了“真如寺”,成為瀘州人民老少皆知的風景名勝。

“滴乳巖”位於“世俗百子圖”石刻西側:據八二年版《中國名勝詞典》記載:在四川省瀘州市西郊忠山腳下,有泉水流出,味甚甘,因北宋詩人黃庭堅(山谷)書“滴乳巖”於石而得名。據86年版《大英不列顛百科全書》瀘州條記載:“瀘州名勝有忠山麓的滴乳巖,崖上有北宋詩人黃庭堅(1045-1105)的題刻。”這也是唯一世界級的權威全書給予瀘州唯一的一個詞條。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如果今天再去翻閱不知道會不會已經被刪除,或者應該在“百子圖”“滴乳巖”上打上一個方框。表示已經作古了。

而且“滴乳巖”不僅有黃庭堅的題刻而出名,而且有黃庭堅的嫡孫清代光緒年間的成都知府、雅安知府、永寧瀘州分巡道按察使,建南兵備道按察使黃雲谷(芸鵠)補書的“滴乳巖”,修建的“芸谷洞”和洞內三通石碑及石刻而著名。

1981年11月,宜賓地區行署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因為當時瀘州還被宜賓轄管,所以建國後第一次被立為文物單位還是宜賓。而直到1983年瀘州才脫離又重新成為地級市省轄區域。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根據資料記錄當年存留石刻共5通題記,5通石碑,100尊童子造像。1號石刻分佈在百子圖山門正對面的石壁上,內容為“出自幽谷”4字,為清光緒十七年(1891),黃山谷十七世孫瀘州分巡道黃雲鵠書,字徑0.2米,書法飄逸。

2號石刻“世俗百子圖”,分佈在長4.9米,寬2.05米的石壁龕中,分層上下排列,入物身高在0.8米至0.4米之間、有打拳的、玩球的、舞龍的、說書的、捉迷的、騎馬射箭的、盪鞦韆的、還有飲酒嬉樂等24組世俗童子戲樂圖,造型生動,神態逼真。再現了清代兒童服佈,禮儀和生活情趣,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石頭枕頭

3號石刻為“滴乳巖”題刻,楷書,陰刻,字徑0.7米,下面為“貢山谷題,賞雲補書”的款識,書法雄健有力,字跡十分清楚,保存完好。

4號石刻分佈在長8.38米,寬4.9米,高2.6米的雲谷洞內。洞內有黃山谷曾睡過的石床、石枕和5通石碑。除一通石碑為翁方細的“涪翁小像渴”和黃山谷陰刻造像外,其餘4通石碑為《雲谷洞記》、《文節公碑》、《石枕銘》和《雪堂和尚含澈詩碑》,碑刻均為陰刻,具有書法研究價值。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石頭床

5號石刻為“飛泉”二字,位於滴乳巖左側,清楊倫書,字徑0.3米。

百子圖在沒被拆除填埋之前殿宇兩重,中間有木橋相連,呈工字形。四周翠竹千竿,樹木掩映。西巖上,一泓瀑布,宛如珠簾,下落在天然石灘上,經工字形建築的木橋下,蜿蜒注入沱江。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百子圖:主要是指真如寺中、牆上雕刻的所謂“文王百子圖”。文王百子圖:文王,周文王,百子圖:喻子孫的眾多,指周文王這一百個子孫形象,這一百個形象不一定全是兒童。他們幹各行各業,但是任何藝術,都離不開創造藝術的人的地域關係。實際上就是瀘州地區民風民俗的雕像,在這一百個雕像中,有耍雜技的,有練武的,有打柴的,有互相逗玩的,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組人物,他反映了瀘州歷史文化淵緣很深的酒文化(見下圖)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用瀘州當地的篾簍裝的酒罈,有的在自己舀酒喝,有的在勸別人喝,生動地展現瀘州人在清朝時喝酒的情形。這似乎可以看出瀘州大麴的文化淵緣。

從兩個組合圖片可以看出,圖上在瀘州盛行的舞龍燈的盛況,有的舞龍、有的用元寶在逗龍、有的父母揹著兒子來觀賞,所以瀘州的雨壇龍燈也就是這歷史的延續。

圖下可以看出戲劇在瀘州人生活中得地位,這一批民間藝術家正在用面具裝扮自己,有的已經進入了戲劇角色,正在表演,這也可以看出川劇瀘州河的歷史背景。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百子圖的石刻文化”,實際上就是瀘州地區民風民俗在清朝時的展現,何為“文王百子圖”,它雕刻於清代,但從整個雕像中我們看不到清朝統治時的文化形象,這也反映了瀘州人民崇尚漢文化的內心世界,“百子圖”之所以受到歷代瀘州人民的愛護,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認同的漢文化根基。清朝統治者,用嚴酷的文字獄來實行文化統治,但我們瀘州的先人用驚人的膽略,假借歷史題材,抒發內心漢文化的文化需求,用高超的政治智慧,躲過清王朝的擄殺,為的就是傳承漢文化的脈絡。

我們現在能看到這件精美的藝術品,難道我們不為之感動嗎?難道我們還捨得損壞嗎?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僅是件藝術品,而應該理解的蘊藏於這件藝術品中的瀘州人民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小可慨攬民風民俗,大乃至漢民族的民族自尊。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百子圖”牌坊也就是真如寺的山門,上書“百子圖”三個大字,山門兩邊書對聯“萬點嵐光橫爽塏,一泓瀑布淨囂塵”,這是乾隆五十九年書,作者不詳。

百子圖內溪水淙淙,一泓瀑布從宏道堂上流出,順谷底一“王”形的凹槽流下,這就是當時文人雅士在溪邊飲酒作樂的地方,用裝酒杯從“王”字形上方的水槽往下流,流到哪個人面前不走了就該誰飲酒,當時所謂“曲水流觴”。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百子圖”在瀘州人民心目中也泛指真如寺及其雲谷洞石刻,滴乳巖以及整個百子圖的山和水。朱德在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0年駐瀘期間,曾多次遊覽百子圖,在他著名的詩歌苦熱(五首)其中一首就這樣寫到:“三官寺外飲煙淡,百子圖中署色濃”,朱德在這裡對百子圖也是泛指真如寺的工形建設,滴乳岩石刻題記、雲谷洞、瀑布、溪水,所以我們在談論百子圖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專指和泛指。

“滴乳巖”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謫貶戎州時,旅居瀘州,遊歷瀘州山水,在忠山北麓沱江邊上一小溪旁發現有泉水流出,品嚐後覺甘甜可口,遂題刻“滴乳巖”三字於溪邊岩石上,在《黃山谷集》中有這樣的記載:“瀘州大雲寺西,偏岩石上,有泉滴瀝,一州泉味皆不及也”,題刻滴乳巖後,黃庭堅又作滴乳泉贊。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贊曰“懸巖下垂,滴滴如乳,養老宜人,清肝潤腑,幽谷醴泉,晴天膏雨,不竭不盈,億載萬古”。這裡林木蔥蘢,加之古寺森森,所以從古至今成了瀘州的名勝。連大英百科全書也有記載。光緒十七年,黃山谷後世嫡孫黃雲鵠任永寧道瀘州分巡道道尹時,遍遊瀘州名勝古蹟,知先祖題刻已渙失,於是在百子圖補書“滴乳巖”三字於石崖上,又在滴乳巖旁邊壘石為洞,自稱“雲谷洞”,洞內有石床,床上有石枕,枕上有“石枕銘”。

“石枕銘”雲:“來此暫息,修省退藏,藏久遊倦,息茲石床,少息則可,甘寢則荒,老何敢荒,匪憚石涼。”主人說:“我不是怕這石床涼,是時光逼人,我怎敢把時光荒費在這石床上,所以每每倦戀這先祖留跡的勝景,我只能稍微休息。”這篇《石枕銘》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也警示世人更要珍惜時間。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雲谷洞內還有一通著名僧人含澈和黃雲鵠題記碑,記載了一對友人的知心情義。含澈(1824-1900)俗姓支,號雪堂,清代名僧,新都龍藏寺主持,光緒二十六年園寂,人們號為詩僧,著有《四川名勝記》雪堂與黃雲鵠為好友,聽說黃雲鵠在瀘州找到黃山谷遺蹟並修建了雲谷洞,準備當年秋天到瀘州一遊,但誤聽說黃雲鵠要提前回故里,雪堂不顧瀘州酷暑,於六月盛夏乘船到瀘州,到瀘州就中暑病倒了,黃雲鵠又給他治病。病好後又同遊“滴乳巖”、“雲谷洞”。這一通碑刻記載了兩個當時的文化人愛護古蹟、心心相印的動人故事。以下是碑的原文。

昨者雲谷老,走書寄繁陽。

為言先文節,遠宦來西羌。

往還涪敘間,流連於此疆。

名勝悉題識,手澤遺留長。

拙溪滴乳巖,筆尾述難詳。

是臣隨南薰,千里憑一杭。

初抵枇杷溝,登高拜武鄉。

先來視滴乳,活潑生清涼。

飛泉掛瀑布,濺玉霏珠忙。

深洞眾妙具,石室如蜂房。

瀘人為我語,乳如甘露香。

不涸亦不溢,同聲歌甘棠。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滴乳巖,宋黃文節公原題也,今芸谷觀察,就巖砌石為洞,制石桌、石蹬、石床、石枕於中,復為贊記泐石。顏為芸谷洞,將落成,澈由新繁來觀,欣然賦此為觀察頌之。光緒十七年辛卯六月中旬雪堂含澈題並書。

雪長老於予文字有嗜痂之癖,刊石極多,廿餘年,情好如一日,抵下南任數月,書至,請秋後水平來。乃六月十一冒暑忽至,蓋誤聞餘有歸耗故也,舟中患積暑,到瀘即病,予藥之,愈。病中書此詩志滴乳巖之勝,為刊石付記緣起於末.未知大顛(修,修字去單人旁)寥與雪堂孰為情長也。光緒辛卯六月十八日遊山舊侶黃雲鵠記。(錄如有誤以石刻為準)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與前碑並立的還有一通黃雲鵠題記碑,碑文中記載了黃雲鵠在瀘州遍訪先祖黃山谷的遺蹟,對遺蹟“略有修茸”的保護文物的事。下載碑的全文:

先文節以直言迕時宰,由集賢校理左遷涪州別駕。不遣之任安置黔戎二州凡八年。當軸遴私人守土,月報存殤,與居遊者罪之,藏之詞翰□□□厲顧。蜀人益重之。所至爭容接。常往還敘瀘間,寄懷山水。從容題詠,答□為遷客者不肖,分巡來此,周覽敘之涪溪涪谷,瀘之忠山,拙溪與滴乳崖,緬懷先德,輒有餘哀,而我公始終泰然,無幾微不自得,□於蜀人□子淵、史仲儀、範信中、諸賢先後所刊公詩文集序中,謂為真嫡仙人,德量在韓柳上,若非居遊日久,殆不信世,有厄窮不閔如斯者,□公以不□抵涪任自稱涪翁終身,蓋尊朝命也。不肖德行道藝無公萬一。唯出處略以竊祿川中二十餘載。前歲蒙恩,補授永寧。我公舊遊之地多在轄內,端居年餘,正擬乞身舊裡,客秋忽奉命之任駐節瀘城。遍訪遺蹟景仰流連。所在略有修茸,工竣輒有題識,用紀朝恩,繫懷祖德,情難自己,來者鑑焉。

大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寒食節黃雲鵠記於滴乳崖下

在洞內石壁上還有一方石刻:

芸谷老農易課。成過省訖,乳飲足,遂行。

光緒辛卯九月望留。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這是黃雲鵠調離瀘州時,在滴乳巖前反思自己在瀘州任上的成敗得失,反省完了以後,飽飽地飲足了滴乳巖流下的泉水,才離開瀘州。就是這樣一個瀘州人民留下這名勝古蹟的地方官,離任時還要反省自己的過失,這真讓我們的一些地方官想一想,自己能給瀘州人民留下一點什麼呢?如果毀掉百子圖對他自己對瀘州人民有什麼好處呢?以史為鑑,以人為鑑,慎之、慎之。

為了儲存甘泉,黃雲鵠在滴乳巖下,打造一個石水缸,水缸外書黃山谷滴乳巖贊:懸崖下垂,滴滴如乳,養老宜人,清肝潤腑,幽谷醴泉,晴天膏雨,不竭不盈,億載萬古。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今天這個百子圖廣場跟她離得很遠

《瀘州市志》第五章《文物》第二節第二條《古蹟》第一項就介紹真如寺(百子圖)滴乳岩石刻題記。民國陰懋德編撰的《瀘縣誌》,還有清朝編撰的嘉慶《瀘縣誌》在“廟壇”中對真如寺有介紹,在“石刻”、“古蹟”、“藝文”條目中對滴乳巖等石刻也有記載。對這樣一個知名度如此之高的風景名勝古蹟,瀘州市人民政府對它關愛有加,一九八一年,宜賓地區行署把它公佈為宜賓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四年瀘州市人民政府把它定為瀘州成為省轄市以來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瀘州市人民政府41號文《瀘州市人民政府批轉市文化局關於劃定百子圖滴乳岩石刻題記等三處文物保護範圍的報告的通知》將百子圖、滴乳岩石刻題記的保護範圍劃定。

一九九零,汽車運輸公司二十九隊一輛貨車從公路上摔下,將百子圖出門(牌坊)撞壞,瀘州市人民政府1990(37)號文:“責成二十九隊按原貌修復百子圖出門(牌坊),並請交通局在百子圖上方公路增設石欄杆,以防再次發生國家文物受損事件”。

一九九一年八月,瀘州市文化局和瀘州市中區南城鄉政府,曾合作“保護開發瀘州風景名勝百子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想把百子圖和瀘州起義紀念碑、龍透關楊氏節孝坊、宏道堂等聯接成一片歷史文化景區,但由於一些客觀的原因此事沒做成,但此創意是可接受的,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做的文化鋪墊。

長歌當哭在中元,沱江岸邊憶從前——憑弔瀘州百子圖

一九九七年瀘州市公安局要在百子圖修建巡警支隊幹警住房,瀘州市人民(1997)第10號文要求市公安局建房只能建在“非主景區以外”,而且“要求佈局、設計、建設、風格與主景區協調一致”,“對景區必須嚴格保護和保護和控制、寸土不佔”。

從以上事實可以得知,瀘州市人民政府在保護文物保護歷史文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而瀘州市市民也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文管所有關“百子圖”檔案中有這樣一個封群眾來信。一九八七年三月,重慶輪船公司瀘州分公司職工羅存修同志找到文管所反映了這樣一件事情,據他所知,他小時在百子圖“南城群眾補習校”讀書時,一九五六年暑期,徐授益老師不讓學生在課堂上胡思亂想,將“百子圖”用泥湖平,這樣“百子圖”就成了一面平整的牆,由於知道的人少,時間一久就無人知曉,以後人們只知有“百子圖”,而真正的“百子圖”雕像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相隔三十年後,羅存修帶領文管所的同志,在“百子圖”廟子靠山的牆壁上找到了真正的“文王百子圖”,個個栩栩如生。“百子圖”的再現,給瀘州人民以驚喜,市民相互轉告,一時“百子圖”人潮湧動,來參觀者絡繹不絕。讀到這樣的故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市民,為它的市民這樣保護歷史文化遺蹟,你能不感動嗎?

所以,百子圖滴乳巖千百年來,從唐至今,能夠在瀘州遺留下來,這給瀘州市歷代歷屆政府的保護似及市民的關愛分不開的,我們願這一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能傳之後世子的,不要讓它在我們這一代人消亡,如果在我們這一代人為地讓它消亡,我們將對不起我們的先人和我們的子孫。(其實結果就是這樣了)

瀘州市文管所原副所長、瀘州書法協會會長、詩人、書法家餘安中先生在《名城瀘州》中撰文《黃庭堅與黃雲鵠先生瀘州遺墨拾零》一文,對滴乳巖、雲谷洞等石刻的來歷作了詳盡的說明。

瀘州文史專家趙永康先生曾於《四川文物》撰《黃雲鵠先生瀘州遺墨》一文勝贊黃山谷黃雲鵠先生在瀘州的功德。

總之,百子圖、滴乳巖已是瀘州人民心中的一塊肉,人們愛它、贊它,除了抒發對前人的懷念之外,還有就是對文化傳承的執著,如果說動植物傳宗接代是它們的基因的傳承的話,那麼百子圖、滴乳巖也是瀘州人民的文化基因,把這一文化遺存傳承下去,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瀘州人的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職責。

最終我們沒有留住這個地方,沱二橋的改建它的命運成了定局,這些遺蹟有一部分被移到市博物館和龍馬潭的洞賓亭。百子圖終究是沒有了,怎麼你都不會想到,一千多年的歷史,經歷幾多風霜都沒有被損壞,最後輸給了一個發展。

不過今天,我們只能緬懷了,只能用前人的記述和稀少的照片中去想見它曾經的模樣,那些年給瀘州帶去美好。當我們還在努力發展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停下了想一想,除了這些,我們對地方文化,歷史遺蹟,還應該做點什麼,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也應該是每一個瀘州人都應該關注和關心的事情,今天只要你是瀘州人,請別說與你無關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