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為漢人,卻在乾隆朝一路高升,官至宰相

清統治時期,漢族士人能夠得到重用的並不多,能夠進入高級官僚集團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乾隆朝的漢族名臣于敏中就是這少數人的代表,他不僅進入了滿州人佔多數的高級官僚階層,而且還一路高升,官至宰相,對乾隆朝的軍政、文化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于敏中(1714—1780),字叔子,江蘇金壇人。金壇於氏家族是進士名門,族人屢中進士,祖父、叔父先後考中康熙、雍正年間的進士。于敏中和堂兄于振合被稱為“兄弟狀元”,而於敏中本人又是乾隆朝的第一位狀元,之後授翰林院編修。由於家族中的許多人有從政的經歷,可能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于敏中之後也開始出入政壇。

他身為漢人,卻在乾隆朝一路高升,官至宰相

于敏中

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有三個重要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他在翰林院供職的幾年,第二個時期是他在軍機處擔任要職之前的十幾年,第三個時期是他在軍機處擔任要職的二十年。

于敏中24歲就考中狀元,之後授翰林院編修,在翰林院供職長達七年,一直沒有得到晉升。期間,他在仕途上雖然沒有得到晉升的機會,但是他卻十分好學,“獨優裕分習國書,即究諧音辨字,洞徹精蘊,即入詞苑大肆力於詩、古文詞,討論典籍,求古今沿革利病,熟研朝章國政,切磋究之達於實用”。他不僅精通滿漢翻譯,而且還熟悉朝中的典章制度,這項技能是許多漢族士人所沒有的,這也為他日後仕途的順暢打下一定的基礎。

乾隆八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43—1759),于敏中升遷較快,任職較多。他先後累遷起居注官、鄉試正考官、學政、兵部侍郎等官,晉升較快。雖然在這期間仕途較為順遂,但是家門卻屢遭不幸。期間父親、嗣父相繼亡故,不久又遇生母謝世。

他身為漢人,卻在乾隆朝一路高升,官至宰相

于敏中書法

按照規定,凡遇父母喪亡,官吏須為父母居喪守孝三年。然而離任三載,往往會喪失許多升遷的機遇,因此常常有官員匿喪不報的情況。于敏中在生父去世後守孝三年,嗣父去世守百天,生母去世還得守孝三年,為了儘早重回仕途,他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回籍治喪後,將其生母之喪隱瞞未報。

此事很快就被人揭發,然而由於他辦事才能出眾,刑部侍郎一職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故仍降旨起用。總而言之,這一階段于敏中在仕途上還是得到了很多晉升的機會。

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60—1779),這一時期是他政治生涯中至關重要的時期。期間他先後累升為戶部尚書、國史館副總裁、協辦大學士等職。尤其是乾隆三十八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3—1779),這六年是他仕途生涯中最為鼎盛的時期。

他身為漢人,卻在乾隆朝一路高升,官至宰相

乾隆

期間,其因功獲得了許多榮譽和賞賜。在他60歲大壽之時,乾隆皇帝賞賜其繡紗蟒袍補服、綠如意等多種賜品。而這些是年過七十的大臣遇生辰之時才有的賞賜。乾隆皇帝之後又下旨賞其《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並準其傳於子孫後代。

又念其平定金川有功,賞其一等輕車都尉。此外,“賞雙眼花翎,畫像紫光閣”,這些榮譽和恩惠是許多大臣所不能及的。總之,在軍機處入職的這20年是于敏中執政生涯中最為重要的時期,也是其最為風光的時期。

于敏中的仕途相對其他漢族大臣而言較為順暢。然而這一系列的眷顧難免會引起其他官員的嫉妒。乾隆三十九年(1774),內監高雲從洩露硃批一案就牽涉到了于敏中,其被彈劾私通內監。

由於其混跡於官場多年,政治經驗豐富,面對乾隆皇帝的審問,他從容應對,極力為自己開脫,很快便以未能據實劾奏引罪,而將最為重要的其向內監高雲從打探消息的事情掩蓋。最終,乾隆皇帝只批評他沒有將高雲從請託之事及時上奏,而對內監高雲從的處罰則相對較重,高雲從最終因違制干政而被處斬。

由於私通內監而招致一系列的彈劾事件是于敏中晚年的政治汙點之一,即使乾隆皇帝念其在軍機處辦事多年對其做了從寬處理,但是這也為其後面的晚節不保埋下了隱患。

他身為漢人,卻在乾隆朝一路高升,官至宰相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肅捐監折收一事敗露,王亶望等人被查出侵欺貪黷罪。于敏中曾經獻策皇帝準甘肅開捐監,因此引發了乾隆皇帝對他的懷疑,認為他和王亶望等人有通氣的嫌疑,言之“設非於敏中為之主持,王亶望豈敢肆行無忌若此”。因為于敏中去世已久便不再深究,但又因《嚴嵩傳》觸動極大,便將於敏中之位撤出賢良祠,以儆效尤。

于敏中生前仕途順暢,風光無限,深受乾隆皇帝的重用,官至宰相,開啟了清朝漢族官員格外受恩寵的先例,他所獲得的賞賜和榮譽是許多漢族官員所沒有的。但是在他去世之後,卻不斷遭到追討,被撤出賢良祠,而乾隆皇帝對他的評價也由原來的“此人有小聰明”,到後來的“簡自扉綸,而不自簡束”,也是令人嘆息。

總之,人們對他的評價大多是像“晚節不保”“蓋棺而未定論”這樣的評價。期冀後世人們能夠對這位清代漢族名臣能有更多的瞭解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