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駐心”幫扶“蔥”香意濃

洞口:“駐心”幫扶“蔥”香意濃

貧困戶在將香蔥打捆準備銷售。

紅網時刻11月6日訊(通訊員 謝定局 李楚斯)秋意正濃,正值洞口縣毓蘭鎮慄山村香蔥收穫時節,陣陣濃郁的蔥香撲鼻而來。

“駐村工作隊經常邀請技術專家進行技術培訓,還幫著我們搞好土地流轉,找銷路跑市場。”11月5日,該村黨支部書記胡休濤介紹,自從縣人大常委會機關開展駐村幫扶以來,該村香蔥產業面積增加了120畝,併成立了宜蔬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村香蔥種植面積達到350餘畝,帶動21戶85名貧困人口參與種植。

“蔥”香意更濃,“駐心”幫扶催開幸福花。這是該縣人大常委會機關開展駐村幫扶中湧現出的九個火熱場景之一。

洞口:“驻心”帮扶“葱”香意浓

駐村工作隊員指導貧困戶科學種植。

強基礎建“信心”

“基礎設施建好了,群眾就更有信心發展產業了。”在該縣竹市新塘村,縣人大機關駐村第一書記王友火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基礎設施。工作隊先後為村裡爭取了2座危橋改造項目,投資110多萬元,9月底已全部竣工通車,確保了交通的便利。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提振群眾發展信心。雪峰街道馬渡村緊靠易地扶貧搬遷新區,但馬渡及周邊村教育基礎設施都相對薄弱。縣人大駐馬渡村工作隊立即向縣委、政府彙報,通過不斷協調,成功爭取了投資1500萬元的第二芙蓉學校項目落戶馬渡村。

楊林鎮林塘下村四面環山,通信信號差,村民戲稱“三打兩不響”。為了暢通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里”,駐村工作隊多次上門與鐵通公司聯繫溝通,協調鐵通公司投資180萬元,在塘下村香爐寨建立了移動信號塔,大大改善了村裡的通信條件。

今年以來,該縣人大機關派出的駐村工作隊先後為駐點村爭取並新建了文化廣場3個,村級服務平臺辦公樓5個,修建了2000米砂石路,3500米水泥路,2500米水圳,攔河壩2個,改造危橋4座,修建自來水二次揚程供水設施5處,安裝路燈180盞。

洞口:“驻心”帮扶“葱”香意浓

種植戶在洗蔥。

築產業樹“雄心”

洞口大屋瑤族鄉馬洞村平均海拔850米,屬於邊遠山區村,經濟相對落後,為幫助馬洞村扭轉經濟落後的局面,人大機關已連續三年派出了工作隊入駐該村。

工作隊入駐後,通過“四議兩公開”方式,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50萬元,連片栽種獼猴桃100畝,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突破。經過工作隊的協調,村裡還與古樓雲霧茶公司聯營,投入資金60萬元,種植茶葉300畝,群眾年採茶和茶園管理勞務收入20餘萬元,年茶葉銷售收入30餘萬元,貧困戶每年股金分紅達5萬元。

同時,駐村工作隊利用該村得天獨厚的氣候、自然環境發展特色鄉村旅遊,計劃打造瑤鄉民宿旅遊度假村,現已投入120萬元,建好了前期所需遊步道和部分木屋農宿。經過三年的連續幫扶,村經濟得到了質的飛躍,下一步準備成立馬洞村旅遊開發合作社,打造產業園觀光旅遊產業。

除大屋馬洞村外,毓蘭鎮慄山村駐村工作隊在成立了香蔥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將已有的香蔥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香蔥生產面積擴展到350畝,現在種植戶最高年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

楊林鎮楊林社區駐村工作隊利用荒山開發100畝四季果園,每年為社區集體經濟增加3萬元,同時帶動5名貧困人口的就業。石江鎮賢竹村駐村工作隊為賢竹玩具加工廠申請了就業扶貧車間,為車間解決經費4.8萬元,解決了15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實現了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同時,其他村也都因地制宜,發展了柑橘、茶葉、茶油等產業。

洞口:“驻心”帮扶“葱”香意浓

慄山村連片香蔥基地。

送溫暖聚“民心”

“我們的娃終於有好路走了。”11月1日,該縣楊林鎮楊林社區向展鳳緊緊地握著駐村第一書記周國清的手激動的說。

楊新公路是該社區學生上學的必經之路,因年久失修,汙水橫流,破爛不堪,給沿路群眾出行和學生上學造成不便,駐村工作隊急群眾之所急,多次聯繫協調交通部門,投入100萬元,終於在今年上半年修建了2000米長的水泥路。

石柱鎮青山村地處雪峰腹地,交通不便。為了解決村裡老人小孩及困難群眾就醫難問題,駐村工作隊組織縣中醫院專家到村裡開展義診,宣講健康衛生知識,為300餘名困難群眾免費送醫送藥上門服務,群眾心裡都樂開了花。

高沙鎮荷星村蔣開志原來是基建包頭,後因工程事故導致下肢癱瘓,成了貧困戶,一度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荷星村駐村工作隊瞭解情況後,立馬到蔣開志家裡進行慰問並安撫情緒,後又通過民政部門為其解決了部分困難資金和低保,並將其老婆聘為村裡的保潔員,一下增強了蔣開志與病魔作鬥爭的信心。

“我們既要駐村,更要駐心。要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機關扶貧工作隊。”該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恆榮在人大機關扶貧工作推進會上對當前的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瞭解,今年以來,該縣人大機關共派出9個駐村工作隊開展“ 駐心”幫扶,按政策要求為困難群眾辦理低保30餘個,送醫400餘人、米油物資4萬餘元、種植技術500餘人,成功幫助了1000餘名貧困戶順利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