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宜宾城市交通“动手术”,大病小痛同等重要

城市交通“动手术”,大病小痛同等重要

11月4日下午2时,金沙江公铁两用桥公路桥北连接线(一期)及高庄桥立交道路通车,标志着外江路、宜宾西站与翠柏大道实现快捷交通,从而缓解中坝大桥的交通压力。(金沙江公铁两用桥 公路桥及南北连接线(一期)、高庄桥立交道路通车 宜宾日报 2019-11-05)

盼星星盼月亮,被期许已久的宜宾第一座公铁两用桥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了。在成贵高铁独享了四个多月后,“公铁两用”的功效坐实了。

自打开工建设开始,贯通柏溪、老城以及南岸片区,就成为了这座大桥的使命,就如同成贵高铁“一波三折”才开通一样,这座桥也经历了几番“通车”前的“流言”。

固然之前多次“通车”而无实锤让人意兴阑珊,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宜宾人对于这座桥的重视。作为连通区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一项重点工程,金沙江公铁两用桥或许将拉开宜宾大量“建桥”的序幕。

以该桥为开始,沿江而下,临港挂弓山长江大桥、盐坪坝长江大桥等也进入了建设周期。江岸城市的格局,注定了宜宾想要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必须以多修桥的方式实现。

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却只能依靠南门桥、岷江桥勉力支撑,之后因为城市发展以及受南门桥过载的刺激,宜宾相继修建了多座桥。

换言之,在解决城区大交通格局的方面,宜宾更偏好是“亡羊补牢”,而弱于前瞻设计。虽说这会造成一段时间城区拥堵、区域各自为战的缺点,但反过来也利于区域内做大做强。

即便是现在正着力建设的几座长江大桥,也是得益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不得不为之的,虽然有一定滞后,但好在也算是做了。

大毛病,影响大,被吐槽的多,自然也就被重视了。但对于宜宾这种日新月异的城市来说,城市交通的毛病,不只有大病,小毛病同样不少。

比如以往困于小城格局带来的道路逼仄的问题,如今正在深切影响着宜宾人的出行,相比于新建大桥或者新修道路这种办法,原有道路的拓宽才是老大难问题。

就拿当前被宜宾人诟病的上江北红坝路来说吧!这条道路,过去就是一条无人问津的城郊小道,但随着岷江新区建设的扩张,城郊小道变为了新区大道。对于人来说,身份转变尚且需要适应时间,更遑论一条已经建成的道路。

原有的红坝路,道路窄,而且因为长期大货车的碾压,路面状况堪忧。为此,关于其拓宽和整治,早在几年前就纳入了日程。然而相比于名声在外、关注度更高的金沙江公铁两用桥,这条道路的未来并不被更多人重视。

总是说要改要改,但何时改造、改造时间多长,渐渐都没了下文。而当其正式开启拓宽之后,又显得急促而不合时宜。相比于几番调整通车时间,红坝路的改造更像是“一锤子买卖”,着急忙慌就开始了。

站在城市建设角度来看,这条路拓宽改造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这条道路未来要连通新机场的,肯定要“加快”。但是站在民生福祉的角度来看,随着改造拓宽的猝然开始,“堵”成为了这条道路的代名词,笔者有朋友就不止一次对“红坝路”表示过无奈,更遑论还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每天出行依靠的红坝路,到底还会给他们带来多久的困扰呢?

诚然,现在宜宾城市交通“动手术”,是为先前多年城市发展解决痼疾,但大毛病和小毛病,不应该“双标对待”,连通区域的大项目,就谨慎科学处理,而这种小道路整治就一路匆忙,显得毛毛躁躁。

两种问题,都会影响到民生日常和城市未来,为何不能等同视之呢?(阳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