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淮南王刘安发兵响应吴王,却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

各诸侯国内部,因利害不一致,态度相左。衡山王刘锡反对叛乱,拒绝了吴使。庐江、闽、越等国意在观望,含糊答复。燕王对吴国来信未予理睬。淮南王刘安想发兵响应,没想到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丞相伴请为将,当兵权到手后不服从命令,守住边境抗拒吴军。济北王刘勃有意响应叛乱,无奈正赶上修补塌了的城墙,又被郎中令劫守,不得出兵,无法响应。先前答应同谋反叛的齐王回去反复思量,觉得事情不妙,因而幡然悔悟,退出同盟,收兵自守。这样,诸王力量自相削弱了,实际起兵的只有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个国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吴楚七国之乱”。

为何淮南王刘安发兵响应吴王,却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

淮南王刘安

在这七国当中,只有吴楚是大国。赵国国小兵弱,不敢孤军冒进,只把军队拉到西边国境上。单等吴楚大军到时再一起西进,这实际上等于没有参加进攻。更为严重的是,临时反悔的齐国不仅不能相助于反叛,反而横在中间,成为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四国西进的一大障碍。因此,他们用三国的兵力围住齐国国都,企图攻下齐国再向西进发。这样,他们也就无法向朝廷发动进攻了。由于大多数诸侯国没有像吴王预想的那样起兵,因而,吴王原来部署的军事行动也就无法实现了。

为何淮南王刘安发兵响应吴王,却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

袁盎

七国叛乱的消息传来,引起了朝廷一片恐慌和震惊,景帝就找晁错商量对策。晁错早就得知消息,他不仅不着急,反而十分高兴。他对同僚们说:“我早就料到吴王会反。袁盎受过吴王的贿赂,包庇吴王,声言吴王不会反。如今吴王反了,应该追查袁盎预知吴王反叛之罪。”这时,一个丞史替袁盎解脱说:“袁盎还不至于会预先知道吴王谋反,而且吴国已经起兵,现在这么办恐怕也没有什么好处。”由于证据不足,晁错才从缓计议。这一天,晁错来到朝堂,景帝问他如何平定七国之乱。

为何淮南王刘安发兵响应吴王,却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

晁错

晁错作为一个谋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可是要他处理实际问题,却不免显得迁腐可笑了。虽然他曾指出对那些诸侯国削亦反,不削亦反,但他并未认真研究一些对策,如果真的反起来,该怎样处理。所以,当他听完景帝的问话,仓促之间竟不知怎样回复,想了一会儿就说:“兵书上说:‘欲将取之,必先予之。’今可不妨将徐(今安徽省泗县西北)、僮(今安徽省泗县东北)一带土地暂时放弃,叛军得地必骄,自减锐气,骄则必败!

为何淮南王刘安发兵响应吴王,却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

叛军

景帝听了大吃一惊,忙说:“难道朝廷不发一兵,只赏赐给叛军土地,叛军就会自动撤兵吗?”晁错道:“兵还是要发的,不过今日朝廷并无良将可选,只有陛下亲自带兵出函谷关,那时,全军将士定会勇气倍增,军心大振,很快就会捉住吴王的。”景帝一听晁错让他亲征更加惊愕了,半说不出话来。他心想,削藩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坐稳皇位,可按晁错的意见,不仅要削自己的地给叛军,而且还要朕亲冒弓矢,身陷险境,这怎么得了?不禁又问:“我若亲征,都城由何人居守,朝廷之事交付给谁?

为何淮南王刘安发兵响应吴王,却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

景帝剧照

晁错回答说:“若陛下不弃,臣愿为陛下镇守都城,代行朝中之事,运送兵士粮草,以为后盾。”景帝听完,十分恼怒,心想:削藩是你出的点子,现在惹出了乱子,你不想法退兵,反而躲藏在后方看热闹,把朕推到前方战场上去冒险,是何居心。景帝满心的不愿意,开始怨恨起晁错,对他冷笑一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下去吧!”这时,景帝忽然觉得文帝当年不用晁错“削藩”的主意是对的,自己十分后悔。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名反叛,已使晁错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可是晁错并未仔细研究对策,反而轻率地提出让皇帝亲征,自己守城的下策,致使景帝疑心重重,也给其他大臣提供了攻击他的口实。

为何淮南王刘安发兵响应吴王,却中了自己丞相的计谋?

匈奴

一想起文帝,景帝眼前突然一亮,记起了父亲的临终之言:“将来如果国家有危急之事,周亚夫可以担负重任,让他统率军队。”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儿子,周勃死后,文帝封周亚夫为条侯,作为周勃的袭爵人。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文帝派三路大军迎敌。为了保卫京师,文帝又派刘礼驻军霸上,徐厉驻扎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为了激励士气,文帝御驾三营慰劳将士。他先到霸上,次到棘门,不等通报,车驾就长驱直人军营,如入无人之境。当文帝来到细柳营时,却碰了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