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傳統的大師們如陳安之,劉一秒,樑凱恩,翟鴻燊,俞凌雄等等感覺沒有市場了呢?

4少


若去對比這些人物,多少有些大言不慚,不敬之嫌。這幾位大神,都和成功學,教育培訓相關。我曾經也痴迷於成功學,就姑且從成功學熱度下降談下自己看法。

1、成功學,類似打雞血,但實操難度較大。剛開始接觸成功學演講的時候,正是成功學風靡的時候,那時候一張陳安之的演講視頻光盤賣好幾百。看的我熱血沸騰,讓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夠輝煌。

2、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遇到現實,大多涼涼。他們的演講過多的強調了個人努力,個人熱血,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每個人及其面對的客觀現實。有的人資源太少,家庭複雜,有的人意志不是很堅定,有的人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導致,參與成功學培訓的學員,其實真正成功的並不多。

3、審美疲勞。進入信息爆炸時代,人們接收的勵志人物信息太多。有一種疲勞感,和麻木感。4、出現了更多比他們成功,比他們的演講更讓人思考的人物,吸引了大家眼球。如馬雲,等互聯網人物。

5、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更多的人認清成功學的弊端,太多空泛,可執行性不強。同時也清楚了自己該走的人生路。也許,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並不一樣。大多數人,最終還是喜歡平淡的生活。有一個喜歡的工作,和睦的家庭,未必就不是一種成功。

成功學雖然熱度不如以前,但也不能一棒子大死,其鼓舞人上進努力的思想還是很可取的。尤其對年輕人,有很好的鼓舞啟示作用。

以上,若你還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微人輕輕言


為何傳統的大師們如陳安之,劉一秒,梁凱恩,翟鴻燊,俞凌雄等等沒有市場了呢?

之前,寫了一個回答,也寫了一篇文章,我再摘錄一下,我的觀點,未必對,大家一起交流,我始終認為,看問題不能浮於表面,要看到問題的本質,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人云亦云你永遠都要被人割韭菜!記住,陳安之們,也沒什麼不對,一切要看自己的理解,以及有自己的判斷,這個尤為重要。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有人問:為什麼學過陳安之成功學的人都變得神經兮兮的,聽了劉一秒的培訓後企業都做倒掉,這是什麼原因呢?

20年前的陳安之,10年前的劉一秒,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並沒有什麼值得批判的。

陳安之的成功學,是不是一無是處呢,劉一秒的三玄智慧,到底有什麼魔力,讓那個時代的企業家喪失了理智,蜂擁而至呢?

難道他們都是大傻瓜,這些企業家還不如這些普通的打工一族?

好好想想,事情的本質是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

陳安之時代,是執行力第一的時代。

成功學的本質:只要心態好,朝一個固定的目標努力,就會成功!那個時代是一箇中心化的時代,目標,方式,方法幾乎是固定的,掌握了就能成功,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這是陳安之時代成功學的本質。

你以為,大家都是傻子,花錢買書,買光碟,聽講座,憑什麼啊,學習一種心態,調動主觀能動性,掌握方法,努力就會成功,這是八九不離十的事情。

這就是陳安之成功學的邏輯,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前幾年,進入了劉一秒時代。

劉一秒,深圳思八達的創始人,傳奇經歷,江湖人稱秒哥。

劉一秒原來在成功夢工場銷售陳安之的課程,據說有一客戶非常難搞定,秒哥一天打了100多個電話,搞定了這個客戶,也因此一戰成名。

成功是原因的,絕非偶然,你能說,人家全部靠蠻力嗎?絕對是有智慧和方法的人才能成功。

後來的事情比較複雜, 不詳細展開了。

秒哥此後向成功夢工場的老闆王陽要求去做講師,沒有獲得同意,王陽認為他做不了。秒哥一怒之下,離開了成功夢工場,幾年之後,出來已經是大師了。

中間發生了什麼,不得而知,估計是遇到高人了吧,或許是閉門苦練······

但可以看出,劉一秒是有天賦的,否則怎能成為一代培訓大咖?

秒哥的課程結合了管理和領導力,打雞血也有,另類雞湯吧!

但也正暗合了那個時代的戰略、品牌、管理和領導力。

太詳細和專業的不想在這裡講了,估計也沒人看。

我想說的是,你去聽成功學也好,管理學,領導力課程也罷,但要有自己的判斷,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考的框架系統,否則,學得越多,就像題主說的:學亂了,學砸了,學瘋了。

在碎片化學習之前,先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然後再不斷地用碎片化知識進行原有知識的填充和更新,這才是互聯網時代的學習之道!

人總是有痛點、癢點的,也是有侷限的,東哥,馬總,大明星,大v都一樣,有在這個世界上的認知侷限,要不那些道長,隱士,王林怎麼會有市場,但你能說馬總和東哥很愚昧嗎?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了,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分佈式的世界,需要另外的一套方法了。

為什麼學過陳安之成功學的人都變得神經兮兮的,聽了劉一秒的培訓後企業都做倒掉,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切源於自己!!神經兮兮也好,企業垮了也罷,怪不得別人,因為你自己不會獨立思考和變通,人云亦云,即使你不去聽這些,也會垮掉…


深知精準營銷創始人CEO 蔣軍

提供互聯網精準營銷策劃,品牌超級IP構建,場景化產品策劃,互聯網商業模式設計,社群營銷運營,資源導入及項目落地,急功急利做品牌,快速實現銷售轉化裂變。


蔣軍


現在大師的門檻是不是有點太低了?

在上個世紀20年代,清華國學院在胡適的建議下聘用了四個人,他們分別是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清華的校長梅貽琦說過一句後來非常出名的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1948年3月,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召開了年會,選舉出了81名首屆院士。其中人文組院士28人,數理組院士28人,生物組院士25人。

這是當年留下來的合影

第一排左起:1.薩本棟 2.陳達 3.茅以升 4.竺可楨 5.張元濟 6.朱家驊 7.王寵惠 8.胡適 9.李書華 10.饒毓泰 11.莊長恭

第二排左起:1.周鯁生 2.馮友蘭 3.楊鍾健 4.湯佩松 5.陶孟和 6.凌鴻勳 7.袁貽瑾 8.吳學周 9.湯用彤

第三排左起:1.餘嘉錫 2.梁思成 3.秉志 4.周仁 5.蕭公權 6.嚴濟慈 7.葉企蓀 8.李先聞

第四排左起:1.楊樹達 2.李宗恩 3.伍獻文 4.陳垣 5.胡先驌 6.李濟 7.戴芳瀾 8.蘇步青

第五排左起:1.謝家榮 2.俞大紱 3.陳省身 4.殷宏章 5.柳詒徵 6.馮德培 7.傅斯年 8.貝時璋 9.姜立夫

第六排左起:1.鄧叔群 2.吳定良 3.錢崇澍

我不知道問題裡提到的那幾位,有哪一點能配得上大師的稱號,還是傳統的大師。大師是有大學問的,是要對整個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有所推進有所影響的,上面的那幾位,抱歉,沒有一點符合這個標準。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如果說上面幾位售賣的“東西”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還行,利用信息差也有市場,但是現在面對嶄新的時代和市場,細分領域增多,他們的影響某種程度被削弱了,他們不是沒有市場,而是他們所擁有的那個市場越來越不在我們的視野範圍內。


花痴巨人


這幾位你所謂的傳統大師,是自由競爭的市場成就了他們,同時也是自由競爭的市場淘汰了他們。市場中的人和物都已今非昔比,市場的需求當然也隨之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他們曾是那個商業時代許多銷售從業人員的精神導師。



見證滄海桑田


這些大咖等不是沒市場了,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太快了,70後、80後的思維和現在的90後00後的思維不一樣了,領導觀念也不一樣,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再拿老一套管理方法來給90後和00後打雞血,已經是不管用了,現在的小年輕他們都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只注重你能給我什麼,我能得到什麼?所以現在的90、00後少了一點穩重多了一點灑脫、直接。所以更喜歡專業,領域性的東西。


裝企加油站


他們可能教壞了老闆、讓老闆掌握所謂的技巧、把某些風氣壞掉了、他們的成功之道、是如何節約成本、如何掙大錢、到了不是忽略工人、而是隱性刻薄工人的地步!、、、不是有句話這樣子傳嗎?親戚朋友同學發達了、關係就淡泊了!

其實就是有一種隱性的把社會搞壞的情況包含在裡面、

老闆雞湯喝多了、變精明瞭、工人反而好難侍候老闆了、老闆在企業成了皇帝、說一不二、成了老虎、因為有了所謂的威望、樹立所謂的威望!!!

而他們的這種可能會刻薄工人的思想和隱性心思哪裡來的??誰傳授的?


太陽系長兼地球名譽球長


在私有制市場經濟社會里,什麼勵志做人的雞湯文化都不具有現實意義,只有尋機及時掙錢、掙大錢才是王道,因為湯無鹽不如水,人無錢不如鬼,你只有掙到了足夠的錢,才能做好做人的角色擔當。而掙錢是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也不管你採用什麼樣的手段都行,只要你能掙錢。


百病從經治1


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充斥著大量大師和專家,他們是靠一張嘴吃飯的,叫職業嘴比較合適。說什麼?怎麼說?真假暫且不論,要的是能說就行。電視上的節目經過包裝後推出來能達到新鮮、吸引人眼球、能賺錢就可以了,沒人追究對錯。這就是大師猖獗的基礎。

某某大師是某某電視臺的特約評論員,對股市分析的清晰無暇,不少人被洗腦,信了,結果一路買下來血本無歸。

某某電視有個醫藥廣告,裡面的大師曾經在很多地方擔心過不同的推銷員,到底他屬於哪一類行業的從業者?無從考究也沒人懷疑。

鑑寶節目裡是濫竽充數的大師和專家們最容易混的地方,因為收藏本來就是個讓絕大多數人難以琢磨的行業,自古以來都是個江湖,龍魚混雜,加上它的時間跨度和平面媒體融入大眾生活的便捷,給大師提供了廣闊的瞎編空間。

人們害怕大師,不是他們的伶牙利嘴,是怕被騙。所以大師在百姓面前早已沒有市場。


愛新覺羅恆泰


所謂的成功學都是雞湯。雞湯喝多了,自然也沒什麼胃口了。然後大家發現,喝雞湯的花銷多了,賣雞湯的賺錢了。然後買雞湯都沒錢了。


用戶2451239353871


講了那麼久的快速成功快車,最後還是沒拚多多美團快... 沒說服力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