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得意的推恩令,讓皇權日益加強,卻同時讓古代中國墮入陷阱

中國從商朝後期開始,在身份地位的繼承上施行(嫡)長子繼承製。相應的財產則作為身份的附屬品,也跟隨身份繼承製度施行(嫡)長子繼承製(為敘述方便,下文不再區分嫡長子與長子,統一使用長子;身份繼承與財產繼承也不再分開敘述)。周朝之後的中國主要王朝,多按照長子繼承製進行皇位傳承,基本保證了王朝內部政治傳承的穩定性。

但是,古代中國民間的繼承製度卻不是長子繼承製,而是按照均分的原則,把家庭財產平分給男性後代(某些時段女性也有繼承權)。在皇家執行的長子繼承製,為什麼沒有在民間施行呢?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也探討它帶來的後果。

皇權之外的長子繼承製為什麼被廢除?

漢朝建立後,劉邦為了抗衡開國功臣的勢力,就分封了諸多劉姓藩王。像吳國、楚國等大封國,縱橫上千裡,很大。過了幾十年後,朝廷認為封國是一個威脅,漢景帝就開始削藩。結果地方封國與朝廷直接衝突,爆發了七國之亂。

漢武帝得意的推恩令,讓皇權日益加強,卻同時讓古代中國墮入陷阱

漢初七國之亂

戰亂結束後,朝廷加強了對封國的控制和管理,但仍然有封國謀反的事情發生。到了漢武帝時,封國太大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採用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議,削弱各封國。

原來的諸侯封國與朝廷一樣,也採用長子繼承製。隨著時間推移,封國地盤沒變小,實力卻因積累而變強。“推恩令”的主要內容就是,讓諸侯王在封國內廢除長子繼承製,而採用財產均分繼承製。封國因為推恩令的實施,就被分割成小塊。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國還將進一步減小,縮小到一個縣的大小,甚至更小。那時,封國就無力威脅朝廷了。

漢武帝得意的推恩令,讓皇權日益加強,卻同時讓古代中國墮入陷阱

推恩令

雖然各藩王明白這個政策的意圖,但是,在朝廷強大力量的威嚇之下,各個封國都乖乖地實施了。果然,推恩令實施之後,各封國再也沒有力量與朝廷抗衡了。

民間不實行長子繼承製帶來的問題

很明顯,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力量,加強了王朝的中央集權。後世的統治者都看到了這個政策的好處,就在民間一直推行均分繼承製。

經濟學上說,任何選擇都是有代價的。民間不實行長子繼承製,其代價是什麼呢?

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皇權從此朝著不受限制的方向發展,國家民族的命運往往被極少數人左右。

以時間線來看,從漢武帝之後,王朝的集權趨勢是在逐漸加強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因為政局混亂程度太高,地方勢力有所加強。隋唐時,基本形成了軍事貴族與平民各半的政治局面,皇權還受到貴族們一定的制約。但是,經過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之後,中原地區所有的豪強、貴族就都被掃平了,天下進入了平民社會。從宋朝開始,政治局面就變成了純粹的皇帝主導、文官輔助、平民為基礎的社會。到了明清時期,這種局面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這就帶來一個重大問題:國家民族的命運往往控制在皇帝(有時也包括外戚、太監、權臣等)個人手裡。遇到能力強的統治者,就是天下的幸運;遇到無能或者品德低劣的統治者,整個天下跟著遭殃。

而且,失去制衡一家獨大的皇權,其發展並沒有規律可循,全憑運氣。也沒有發展出一種制度,能把皇帝的個人能力(包括品德)向越來越強的方向塑造。最壞的情況是皇帝的某個行為就能導致天下大亂。

漢武帝得意的推恩令,讓皇權日益加強,卻同時讓古代中國墮入陷阱

隋煬帝一個人就擾亂了天下

其次,民間財產均分繼承製,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到王朝後期,全都演變成了“餬口”經濟,整個社會絕大多數人掙扎在溫飽線上,不可避免地進入治亂循環。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但是過了一定時間後就變成每個人只有一點可憐的土地,社會經濟也從原來的繁榮發展變成了勉強“餬口”。

以清朝乾隆時期為例。清朝的人口從1700年的1.5億增加到了1794年的3.13億(引自:何炳棣《中國人口研究》),人均耕地下降到了人均2畝左右。即使是在當時江南蘇杭地區的普通人家,也要靠出售家庭婦女的手工業製品補貼,一家人才能稍微過得好一點。

我們參看馬嘎爾尼1793年訪問清朝時的相關記錄,可以印證上述情況:

“中國的全部土地,只有極少數例外,主要是種植人吃的糧食……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有公共娛樂場所……全國沒有公地。......所有耕地從不休耕。”(引自:《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極端的人地矛盾在此時已經凸顯,再往後怎麼辦?只能起義搶掠了。

這就是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卷化”。到了一定階段後,中國的農業社會就停滯了,無法發展到更高的層次,最終只能從頭再來。

漢武帝得意的推恩令,讓皇權日益加強,卻同時讓古代中國墮入陷阱

見證了內卷化的長城

結語:民間不實行長子繼承製,讓社會發展喪失了諸多可能。

古代中國民間不按照長子繼承製分配財產,對社會產生了更深層次的影響。

  • 因為民間財富碎片化,社會沒有正常的力量能有效制約皇權,所以只能是皇帝控制了越來越多的權力,民間的自由也就越來越少,民間的活動空間越來越窄,社會失去了活力。
  • 因為大家都可以勉強活著,社會也沒有提供更多選擇機會,所以就沒有人願意儘早地從這種狀態中脫離出來,到其他領域去冒險開拓、探索更多可能。
  • 民間的財富也因此很難大規模集中形成資本,以資助另一部分人高風險高回報的探索。

所以最後的結局就是,王朝與難以餬口的百姓一起再經歷鐵與血,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反觀歷史上的英國,卻是一個與古代中國完全相反的例子。

英國民間施行的是長子繼承製,這帶來了如下好處:

  • 民間財富和力量不會被分散,民間有能力制衡國王,最終形成了自由寬鬆的社會氛圍。
  • 長子繼承家產成為貴族,其他兄弟只能自謀出路;冒險家、士兵、海盜、修道院的僧侶、發明家、公職人員,等等,成了他們的選擇。
  • 長子之外的人因為沒有什麼財產,所以結婚率也就比較低,人口因此不會大幅度增長。
  • 因為有長期繼承家族大規模財富的貴族存在,冒險家的冒險活動也容易找到資助人。
  • 因為眾多受過教育的人進入了修道院,所以就有能力有機會進行各種探索,最終引發了科學與技術的大發展、知識大爆炸,催生了工業革命
漢武帝得意的推恩令,讓皇權日益加強,卻同時讓古代中國墮入陷阱

寬鬆的社會氛圍,才能發展出更多可能

兩相對比我們發現,古代中國與英國是長子繼承製施行與否的兩面。

中國民間廢除了長子繼承製,結果皇權走向了極致,社會失去了活力。英國民間執行長子繼承製,結果皇權被限制,社會充滿了自由與探索精神。

兩種社會氛圍長期運行下來,社會發展大不相同,其累計效果驚人。中國走向內卷化,英國則發展出了工業革命。

漢武帝絕對想不到,令他得意的推恩令,竟然給中國帶來了如此後果。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今天的原創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