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Nature封面,清華施路平揭祕「天機」芯片研發歷程

科技一直飛速改變著外在世界,類腦計算則讓我們開始審視內心世界。11 月 3 日,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登上 2019 騰訊科學 WE 大會的講臺,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在類腦計算方面的心得和經驗。

8 月 1 日,《Nature》雜誌的封面文章介紹了清華大學在通用人工智能上的新嘗試:一款名為「天機」的全新芯片架構,結合類腦計算和人工智能算法,展示了迄今為止從未有人實現過的強大能力。

這一重量級研究的背後,是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帶領的團隊。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我們陸續發明了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人類一直在努力推動科技進步,以此改善物質世界。

「我們忽然發現,當物質生活發展很快的時候,我們的精神生活沒有同步。類腦計算的發展,給了我們一個向內發展、審視自己內心的機會,」施路平說道。

登上Nature封面,清華施路平揭秘「天機」芯片研發歷程

施路平在 2019 騰訊科學 WE 大會。

施路平 2013 年加入清華大學,主要研究類腦計算模型和算法、類腦芯片和類腦計算機,並一手創建了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他也是「天機芯」的研發者。在天機芯的控制下,一輛普通自行車實現了識別語音指令、自動控制平衡等功能,還能對前方行人進行探測和跟蹤,並自動避開障礙,在駕駛技術層面像真實的人類一樣靈活。

今年 8 月 1 日,「天機芯」登上了《Nature》的封面。那一篇《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混合天機芯片架構》,也成為了中國研究團隊首篇在《Nature》上發表的橫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的論文。一時間,類腦計算被人們看作打開通用人工智能未來之門的鑰匙。

如果要了解類腦計算,我們要從「通用人工智能」談起。

「通用人工智能」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

通用人工智能不是一個新的 Idea,在圖靈、馮諾伊曼等早期計算機科學家的文章中都可以讀出來,通用人工智能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正如施路平所說,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通用人工智能是人類研究人工智能的初衷。

直到幾十年後的今天,「通用人工智能」才有了比較好的實現條件,也呈現出了比較快的發展態勢。我們看到 AlphaGo 戰勝人類最高水平的圍棋選手,還有機器辯論選手可以打贏人類的冠軍,諸如此類。但人工智能仍然有一些侷限性,施路平總結說,我們想讓人工智能「正常發揮」必須滿足五個條件:充足的數據、決定性的問題、完備的知識、靜態、單一的系統。

登上Nature封面,清華施路平揭秘「天機」芯片研發歷程

現實不可能像理想中那麼完美,我們想要的就是在「沒有充足數據甚至是假數據」、「沒有明確問題」的狀態條件下,依然能夠完美地處理問題的人工智能。試想,為什麼人類能夠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答案在人腦中。

施路平認為,人腦是目前唯一的通用智能體,在未來十年,我們必須學會借鑑人腦的原理,來改善計算機系統。可以說,類腦計算是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石。

研究「類腦」是一件正確的事

13 年前,施路平感知到了摩爾定律即將要失效,便開始了類腦計算的研究之路。不過這條路人煙稀少,類腦研究領域的很多東西都需要研究者去自己摸索。

施路平說,做研究可以挑選困難的來做,走著走著發現身邊已經沒人了,堅持下來的自己就變成了領先的。當然前提是這條路要正確,類腦計算就是一件「正確」的事。

他認為,人的智能是建立在碳基上的,而現在的「數碼宇宙」是建立在硅基上的,碳基和硅基的結構非常相近。他相信一點:「碳基上能夠實現的,硅基上一定能夠實現。」

用腦科學發展通用人工智能,有兩條路:一種是用腦科學的原理來改變計算機架構,另一種就是發明「類腦」。

這兩條路都很好,「類腦」的創意思路更像人類在發明飛機時——那時候我們也不懂鳥類為什麼能飛行,但只要我們模仿鳥類能模仿到極致,我們就掌握了飛行的要領。

登上Nature封面,清華施路平揭秘「天機」芯片研發歷程

同樣地,人類並不可能完全理解人腦,那怎麼能發展類腦計算機?施路平的觀點是,計算機是把「多維」空間的信息轉化為「一維」的信息,用「時間複雜度」來解決問題。人腦有一千到一萬個神經原來把信息擴輸,是用「空間複雜性」,這一點很重要。另外,人腦還使用脈衝來編碼,引進了時間的因素,可以說人腦的處理方式能夠兼顧「時空複雜度」。

做類腦計算,要保持時間複雜度,再增加空間複雜度——依靠的是「類腦芯片」。

這就是「天機芯」誕生之前的思考。

類腦計算推動通用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

「天機芯」的研究開始於 2012 年,第一代「「天機芯」」誕生於 2015 年,2017 年第二代「天機芯」出世以後,超越了 IBM 旗下的 TrueNorth 芯片,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其組建密度為 TrueNorth 的 1.2 倍,運算速度更是達到 TrueNorth 的 10 倍。

登上Nature封面,清華施路平揭秘「天機」芯片研發歷程

他們更加專注於架構創新,提出了「異構融合」這樣一個架構,即「天機架構」,這個架構能夠將腦和電腦異構融合,也能將計算和存儲異構融合。正像人類的腦那樣,人們通常說腦是計算與存儲一體的,實際上腦、計算、存儲既有分立的也有統一的,此外還包括編碼多樣性、精確和近似等特徵。

「天機芯」的架構既支持人工神經網絡,又支持脈衝神經網絡,通常深度學習加速器只支持計算機科學模型,神經形態芯片只支持神經科學模型,但天機芯同時支持兩者的異構建模。

此外,施路平團隊還利用類腦芯片構建了人工通用智能研究平臺——一個可以和系統互動的多模態交叉研究平臺,利用環境變化逼迫系統變化,從而通過觀察系統變化來研究通用人工智能的基本規律。

登上Nature封面,清華施路平揭秘「天機」芯片研發歷程

最終,天機芯片讓一輛自行車完美實現了感知、追蹤、過障、避障、自動控制、語音理解、自主決策的功能。此外,團隊還開發了一個軟件工具鏈,也搭建了第一代類腦計算機。這項長達 7 年的研究登上了《Nature》封面,也讓眾人感知到了類腦計算研究的深遠價值。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長期研究。」施路平說,把腦科學主導的方法和計算機科學主導的方法融合起來,加上算法、芯片、軟件、硬件這樣一個全鏈條的設計,才能讓各個方面協同發展,真正讓類腦計算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賦能各行各業,比如說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等常見領域。此外,因其低能耗、低成本等特性,類腦芯片在家庭和服務性場景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登上Nature封面,清華施路平揭秘「天機」芯片研發歷程

施路平表示,目前團隊的研究方向是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類腦雲腦」,把腦的彈性和計算機的剛性結合起來,把數據驅動和知識驅動結合起來,把通用知識和推理結合起來。

「社會從一開始發展就有不公平的因素,由於經費有限、儀器有限,我們很難做到真正的理論聯繫實際,比如教育方面提倡的因材施教,隨著類腦計算、人工通用智能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會逐漸解決。」

在外部世界飛速變化的今天,施路平更重視探索人的內心世界。這也是通常只出席學術活動的施路平,這次決定登上 2019 騰訊科學 WE 大會講臺的原因,因為科技是一種能力,而「向善」是一種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