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

金国将士xxoo赵宋皇室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冒顿没那个本事杀了刘邦,就算有那个本事,他也不会杀,绑了大汉的皇帝,坐地起价问汉朝要钱不好吗,它不香吗?千万别信史书上记载的,刘邦让陈平贿赂了冒顿的妻子,所以冒顿把刘邦放了。

你以为冒顿是傻子吗?作为一个统一了草原部落的猛男,作为一个深受丛林法则熏陶,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事领袖,难道因为女人的一番话就把刘邦放了?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冒顿之所以放了刘邦,原因有二:一、他吃不下刘邦,大汉的兵哥哥们也不是水做的一碰就碎。二、他想找个台阶下,当时刘邦的援军已经到了,他总不能等着被反包围,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不如趁机捞一笔撤了。百因必有果,刘邦亭长被包围的故事还要从他当初自己中下的因说起。

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们

想当初楚汉争霸,刘邦和项羽大战了无数回合,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他打不过项羽。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孤立项羽,争取其他力量的支持一起灭掉项羽,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刘邦赢了项羽以后,发现哥几个都和他半斤八两,大家都有人马,有钱,有武器。

那刘邦就觉得,我还不能算大哥,哥几个不一定服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削平异性诸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韩王韩信比较识趣,主动从颍川郡搬到了马邑,他可能还不知道他面对的匈奴老哥们有多强。

去之前:一群蛮夷,你们能有项羽牛逼吗?老子当初守荥阳的时候,项羽都挡得住,你们算啥。

去之后:大哥们,你们骑兵牛逼,我错了还不行吗?别打我了。

韩王信处于和匈奴对抗的前线,他不知道的经过中原的内乱后,北方草原各民族有了个统一的名字——匈奴。大家伙凑一起去抢他的,咋地,他还能干过我们那么多骑兵不成。越玩越大,打秋风也就算了,冒顿单于亲率大军把韩王信给包围了。

韩王信看到匈奴那么多人,腿都吓麻了,赶紧给刘邦写信,信的内容可能很多,但是核心就两个字——救我!但是这个时候他还自作聪明了一把,还给冒顿写了信,大意是,我打不过你,咱们讲和。

但在刘邦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啊。此时的刘邦,灭了项羽,杀了韩信,妥妥的觉得自己天下第一,他没把匈奴放在眼里,因此也不在乎韩王信是不是骑墙头,他准备把内忧外患一起给解决了。30万大军集合,目标北方,前进!

刘邦亭长“中计了”

30万大军集结完毕,刘邦带着大汉的老少爷们以及自己功臣们扫荡边境来了。出战异常的顺利,先是大败韩王信,再是收复马邑,随后再破韩王信以及匈奴联军,刘邦心理:“果然和我想的一样,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但是随后他就会大呼:中计了!

刘邦追击匈奴的过程中,越来越远离农耕区,越来越靠近草原。多年的战场经验告诉他,这也太顺了吧,心力虽然轻视,但是还是有点犯嘀咕,这万一是个坑呢。派出去的间谍使臣一批接着一批,带回来的只有一句话:“匈奴弱小,可以一举歼灭。”

但有一个人提出了异议,原先劝说刘邦定都关中的娄敬说:“两国交兵,应当示强以壮声势,能而示之不能,必定有诈。”

此时的刘邦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把娄敬的话当做临阵之前,乱我军心的惑众之语。最后,自己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为啥冒顿会放了刘邦?

刘老三一路向北,顺利地进入了冒顿单于的包围圈,冒顿率领几十万人杀了过来。而此时的刘邦身边只有几万人,别问三十万大军,问就是还没赶过来。

刘亭长此时在白登山上,肠子都悔青了,因为他没见过那么大的骑兵阵仗,匈奴骑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向汉军包围,一路的马是一个颜色,想想立国的大汉,四色马都凑不齐,将相只能坐牛车。

但是问题来了,匈奴很强,为啥几十万人打不下几万人?

这就涉及到双方军事装备的问题了,匈奴的骑兵只有兽皮作为防护甲胄,箭还是兽骨做的。反观大汉儿男,护甲以及武器已经相当不错了。科学技术果然是第一生产力。

双方打了几天,匈奴面对具有地形优势的汉军,根本打不进去,射出的箭穿不透汉军的铠甲,近战肉搏又不敢,因此双方就僵持着。汉军组织了几次突围没有成功,匈奴组织了几次进攻也没有占到便宜。

但是此时的刘邦面临的问题是:随军士兵带的粮草不多,将士们快饿肚子了。别以为冒顿此时一点不怕,他心想,这才是大汉几万人,打个仗都那么费劲,要是援兵来了,我会不会被反包围?在双方都没有有效信息的前提下,和谈变成了博弈的最优解。

要问为啥后世认为白登山之围刘邦居于下风,原因就是对社会了解得太深,却对历史了解得不够。历史并不是简单地你来我往,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其中有很多深刻的地方,关乎人性,更关乎当时的社会背景,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


大话说史


白登山之围 ,刘邦虽然中了匈奴人的计谋被围困在山上,但是匈奴人根本吃不掉刘邦在山上的汉军,换句话说,刘邦虽然被困,但并没有被匈奴吊打,反之,匈奴单于冒顿也是杀不了刘邦的。

可以这么说,白登山之围,汉朝与匈奴双方实力是势均力敌的,谁也吃不了谁。

刘邦对于匈奴这个外族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同时期的秦国将军蒙恬,刘邦只比蒙恬大三岁而已,当年蒙恬将军在秦始皇的命令下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之时,刘邦还是秦帝国沛县下属的一个亭长。

估计这事就是刘邦对匈奴的最初印象难以磨灭了,刘邦统一天下后,韩王信与匈奴的作战中落败后投降匈奴后,成为匈奴入侵中原的帮凶,这成为刘邦发兵讨伐匈奴的起因。

经过三年反秦战争 、四年楚汉战争,以及剿灭诸侯王的战争后,刘邦率领了当年与蒙恬出征匈奴同样数量的军队,想彻底重复一次当年蒙恬北击匈奴八百余里的辉煌。

冒顿虽然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单于,但并不代表匈奴就能辗压大汉,在汉军与匈奴军及叛变的韩王信军队作战节节胜利的同时,也给了刘邦对解决匈奴事件绝对的信心,虽然汉军的这个胜利也有匈奴人放水示弱的原因。

而正是前期汉军进展顺利,所以让刘邦产生轻敌自满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刘邦也会犯错,所以刘邦率领汉军前锋轻敌冒进,当汉军进到白登山时,刘邦的军队被40万匈奴骑兵团团围住,这一围就是七天七夜。

冒顿单于有40万精锐骑兵,而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匈奴骑兵的马匹颜色都能做到清一色的青、红、白、黑,泾渭分明、兵强马壮。

但是白登山之战,刘邦不仅是被围了七天七夜,而且身在白登山上的汉军已经与匈奴骑兵交战无数次,刘邦有多少人马?史书没有记载,刘邦是皇帝,又充当先锋,汉军的人数不会少,而且应该有一部分的骑兵,估计刘邦在白登山的军队是步骑混合,人数至少有一万余人。

冒顿单于如果真有实力吃下刘邦的话,在这七天七夜的时间里,为什么拿不下汉军的阵地?反而无数次的冲锋被汉军击退,史书记载了汉匈双方的伤亡都比较大,而且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汉军还有一部分的非战斗减员,比如冻死、冻伤的,史书记载是十之二三,如果刘邦有一万人,那么二千到三千人被冻伤失去战斗力,另外只有八千汉军战斗部队。

匈奴却是有备而来,作好了相当的准备,就是这样,匈奴仍然没有攻下汉军的阵地,冒顿又是哪来的勇气有能力杀死刘邦呢?更不用说灭亡汉朝了。连白登山上的一万汉军都吃不下,还想灭亡汉朝?这可是40:1的比例。

匈奴是游牧民族,不论科技、文化、装备、还是战斗力,匈奴都不比汉军强多少,即使是西汉时期,李广的长孙李陵曾以五千步兵力战匈奴八万匈奴骑兵,打得全军覆没,匈奴人也没有击败李陵,还是李陵主动投降。

匈奴的特长是骑射,是游击战,是打了就跑,抢了就溜,擅长骑兵作战,与汉军打阵地战,匈奴远不是一个档次,所以就解释了匈奴虽然有40万精锐,仍然拿不下小小白登山的一万汉军,就更别说后续源源不断开到前线的30万汉军了。

战场上打不下来的,谈判桌上永远也争不来,如果不是战场上刘邦顶住了匈奴人的进攻,与匈奴军队打成平手,又何来陈平的计谋会成功?

冒顿是什么人?是将匈奴从弱小带到强大的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单于,心狠手辣、足智多谋、雄才伟略、无所不用其极,连刘邦这样的人,都中了冒顿的计,陈平能靠冒顿的老婆说服冒顿退兵?我反正是不信的。

再说了,从事后双方的地盘占据来看,汉军基本上收复了当初韩王信与匈奴人合谋占据的土地和城池,将边界线推进到双方的传统边界线,汉朝一寸土地也没有失。

正是因为刘邦率领的汉军在白登山与匈奴人打成了对峙,谁也吃不了谁,而刘邦作为一国之君,长期被困在山上会导致国内局势动荡,因此双方各让一步,刘邦以巨大的钱财、物资换取匈奴人的网开一面,双方达成政治协议,包括后来的每年进贡金钱、财物,以及和亲的政策。

刘邦并非打不赢匈奴人,只是大汉朝刚刚建立,经过多年征战,国内百废待兴,战争打的是经济,国内没钱,拿什么支撑刘邦对外战争,况且刘邦还有不少内部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异姓诸侯王问题,比如接班人问题,都不能支撑刘邦对匈奴开战,这长远来看,刘邦的眼光是正确和长远的。

而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亡汉朝这种说法,纯粹就是无稽之谈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匈奴人脑子就一根筋,考虑问题就像他们生活的大草原,就会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假如冒顿真的杀了刘邦,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受害人。

草原游牧文明存在先天不足,即经济链单一,无法满足自给自足,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必须依赖发达的农耕文明,否则根本生存不下去。

有人说,正好贸易互补啊,互通有无,经济交流,不行吗?不行!贸易的前提是双方需求对等,否则就会出大问题。比如今天的世界贸易,如果贸易逆差过大,就会产生国际纠纷。古代也一样,匈奴人对汉人是生存依赖,汉人对匈奴人的东西看不上眼。

这种不平衡就会导致贸易阻塞,那怎么办?能怎么办,匈奴人磨快刀,贸易得不到的,靠武力抢呗!

在生存危机磨炼下长成的民族,逐渐把掠夺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你骂他是强盗,他会一头雾水地回答你:“你有我没有,抢你的不是天经地义吗?”

于是,一个剽悍的民族练成了!

农耕文明不嗜血,但不代表任人欺凌,尤其刀悬在头上的时候。农耕文明的发达,和游牧文明的落后,注定了一个结果:匈奴早晚不是汉人的对手!一旦汉地国家安宁,恢复生产,强大的经济修复能力,会让汉民族迅速崛起。汉武帝打败匈奴,其实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因此,冒顿与大汉为敌,其实就是个最愚蠢的选择。大汉不是月氏,一仗就可以灭国,以匈奴的人口基数,即便汉人不做任何反抗,跑遍汉地恐怕匈奴的马都要累死光了!

所以,假如冒顿杀了刘邦,大汉就会灭亡吗?怎么可能,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人,都是历史长河中尘埃,虽然他可以改变一段历史,但绝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即便匈奴人杀了刘邦,除了激怒汉人,什么也得不到!

匈奴人需要的是物质,不是生产物资的土地,更不需要把汉地变成牧场,汉民对他们来说,更是无法管束的人群。在贸易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按照强盗逻辑,最好的出路就是有人主动给他们送货上门。

于是,陈平很耐心地替冒顿把思路屡清楚一点。冒顿平时羊肉吃得多,羊油堵脑子,好在消化能力强,能听得懂,在阏氏的煽风点火下,终于开窍了:原来圈住的不是肥羊,放出去才是能下崽的羊!


寻根拜祖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就需要详细回顾一下史料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公元前200年秋,冒顿率匈奴大军进攻在马邑的韩王信。由于刘邦处置失当,以致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亲率大军先后在铜鞮、晋阳击败韩王信、匈奴左右贤王军队。之后,刘邦进一步北上欲与匈奴进行决战。

当翻过句注山后,刘邦脱离大军轻进追击正在撤退的匈奴军队,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包围,七天后得以解围。

白登解围对于在平成之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刘邦又是如何解围的?在《匈奴列出传》司马迁将原因归结为两点:第一,与冒顿有约的王黄着利未能如约按时出兵;第二,刘邦采纳陈平之计“厚遗阏氏”,阏氏成功说服冒顿解围一角,刘邦才得以逃出包围圈。

在《陈丞相世家》、《韩王信传》、《夏侯婴传》中司马迁又多次强调高祖是通过“厚遗阏氏”解围的。受到这些记载的影响,像陈序经《匈奴史稿》、林剑鸣《秦汉史》等许多匈奴史、秦汉史或军事史著作业都将解围原因归结为“厚遗阏氏”。

对这种说法,其实学术界历来持怀疑观点。在《夏侯婴传》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条很重要的记录。夏侯婴与刘邦从解围后,夏侯婴又在句注山北面、平城南面与匈奴又有交战,给匈奴还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夏侯婴因战功受到了500户的赏赐。

从史料来源来看,这条史料当见于朝廷的功勋策之中,为掌管国家档案的司马迁所见,可信度比较高。如果高祖是通过“厚遗阏氏”或“城下之盟”解围的,那么如何理解夏侯婴解围后的作为?按照《史记》记载,匈奴当时如此强盛,而刚刚汉朝又签了“城下之盟”,刘邦逃脱后立即就翻脸挑衅,这合理么?

除此之外,还有两条旁证明也可以说明“厚遗阏氏”或者“城下之盟”说值得怀疑:

第一,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作为制衡汉朝的力量为匈奴所倚重。白登之围时,汉军刚翻过句注山,雁门郡、太原郡部分地区仍为韩王信所控制。平城之战后,汉军将这些地方悉数收回。

假如通过“厚遗阏氏”解围的,那么匈奴为何不支持韩王信在雁门郡割据?况且雁门郡与匈奴接壤,南面又有句注山天险,此时部分地区为韩王信控制,是具备割据条件的。

第二,平城之战后直至刘邦去世,匈奴多次支持韩王信或直接入寇汉朝,双方连年战争。匈奴这些入寇又有贺目的?若有什么目的为何不在白登之围时提出或者实现?

冒顿作为一统匈奴的一代雄主,把刘邦围了,就因为媳妇几句话放走了刘邦,什么要求都不提,这合理么?

所以,搞清楚冒顿是不是个蠢货,那就首先要弄清楚白登之围解围的真正原因,不过笔者认为的这个真正原因,是建立在一定假设上的。所以接下来的探讨,我们首先要否定“厚遗阏氏”这个解围方法的历史记载。毕竟记载历史的是人,这一战距离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年时间,而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里,汉匈之间的战争给汉朝的人力物力财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众的正常生活,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知识分子对匈奴的认识,而笔者有理由相信,司马迁对匈奴的态度是主和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史记》没有记载汉初三朝之中重要主战派对匈奴的策略。汉文帝时贾谊(写过秦论那位)提出“三表”。“五饵”,建立属国,认为在三五年之内可以消灭匈奴;汉景帝时晁错认为“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汉朝击匈奴是以十击一之术,又提出具体、可行的“以蛮夷攻蛮夷”“移民实边”策略。

然而,这些司马迁都没记在啊《史记》中,可见司马迁对匈奴的态度,不说他是主和派,但起码他不可能是一个主战派吧。由此一来,自然在《史记》中对于匈奴的描写,就会有那么点夸大实力的成分在里面。

那么,我们再回到白登之围,要弄清楚刘邦怎么解围的,就必须明了之前双方战争形势。

晋阳之战后,刘邦一方面亲率大军从晋阳北上欲求与在代谷的冒顿进行决战,一方面派周勃等人追击从汾水而上溃逃的匈奴左右贤王军队。当刘邦翻越句注山时,发现匈奴左右贤王正从平城方向撤退。而刘邦脱离大军轻进追击,结果在平城附近与匈奴军队发生遭遇。由于与匈奴军队力量相差很大,所以高祖不得不占据白登山有利地势固守待援。

不论冒顿是否有意设下此包围圈,能否成功阻击汉朝后续大军才是匈奴获胜的关键。刘邦的援军有两支,一支是从句注山方向赶来,一支是从娄烦赶来。两地距离平城150公里并不算远。大同盆地地势平坦,便于军队进行。

所以,在刘邦解围之前,两支军队都接连赶到,并且与匈奴军队有过激烈的战斗。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周勃世家》里记载周勃从楼烦赶来后,周勃在平城下攻击胡骑,他所带领的军队士兵很多。而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深泽侯(赵将夜)、共侯(卢罢师)在平城立有战功。

汉朝后续大军的赶来使得占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冒顿不得不放弃对高祖的包围撤退。而冒顿单于撤退后,在平城城下有一部分匈奴军队未能及时撤出反而被汉军包围,被夏侯婴等人歼灭。

刘邦虽然被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但问题被围的刘邦军队只是一支偏师,是刘邦冒进的先锋(之前晋阳大胜给刘邦带来了极大自信),而主力却由周勃带领后续前进。据载刘邦是率32万大军来跟匈奴作战的,此前晋阳大胜,周勃的主力至少也是20万左右。

然而《史记》记载匈奴兵力为40万。笔者觉得这完全不可能,以当时匈奴的人口基数,可能征伐40万大军么,有40万大军,冒顿怎么可能不跟刘邦正面决战,而只是派左右贤王各带1万人在晋阳一带,让汉军给吃掉而无动于衷?

之后《史记》的记载是,冒顿主力隐藏在代谷,显露了老弱残兵引刘邦上当,这样就把刘邦给围在了白登山上,可40万大军攻击不是汉军主力的刘邦部7天7夜都没有攻下来,这合理么?

此外,从白登山战场容纳能力、兵力运动时间、上坊后勤保障能力出发,匈奴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兵力。结合《史记》的记载,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匈奴能够动员的总兵力为30-40万,但显然不可能在这一次作战中倾全国兵力于平城一地。其次,冒顿单于之后,匈奴在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的领导下继续向前发展,与汉朝的战争中最多一次出兵也仅14万,与白登之围时兵力相差悬殊。

从平城之战战争进程来看,刘邦是在翻越句注山之后才轻进追击匈奴军队的,就算匈奴人有诱敌之计,也只是在高祖翻越句注山后才实现得。高祖脱离大军之后,后续大军虽然行军速度较慢,但是也是向平城方向前进。得知高祖被围后,必须加快行军速度,从句注山到平城不到150公里,匈奴能否成功阻击汉朝后续大军是匈奴胜利的关键。

显然匈奴没有达成这个作战目标,既没有歼灭白登山上的刘邦,也没有阻击住周勃,而是撤退了。刘邦虽然被围白登山,但他知道自己是有主力来援的,当然刘邦也有可能采用了陈平的计谋,但不太可能寄希望于通过阏氏一个女人来影响冒顿的决策放自己走掉,冒顿为何要听一个女人的?

历史的真相已经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真实的地理环境,以及史料中的一些记载,进行合理的判断,还原一个更符合逻辑的战争过程。


坍塌的历史观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杀了刘邦和灭亡汉朝根本是两回事,且如果刘邦被杀,刘盈将继位,到时候由吕雉辅政,大汉的国力会有很大的削弱,但是大汉亡国是谈不上的,况且冒顿并不是放弃了杀刘邦,而是放弃了对自己来讲最大的一次冒险行为,说冒顿单于听信了老婆的枕头风更是无稽之谈,我们从冒顿继位的过程来看,他是踩在自己父亲和妻子尸体上走到权力顶峰的人,他能够相信的人只有他自己和自己的判断。


冒顿单于围困刘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逐利,并不是为了灭亡大汉,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他,掠夺是他的本性,他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他生存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掠夺来壮大自己,欠缺的是对于国家经营的能力。对于他来讲,他确实想钓到鱼,但钓到这条大鱼让他自己都有些吃惊,他居然这次困住了大汉天子刘邦。虽然刘邦被困,但大汉部队的阵脚未乱,他凭借险要的地势自守,匈奴人多次的冲锋,并不能攻破大汉的壁垒。因此,冒顿单于是没有能力攻上去的,当然刘邦自己也没有能力冲下来,双方处于了僵持焦灼的局面。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尽管刘邦处于劣势,但并不是处于束手待毙的境地。

平衡需要被打破,先做出让步的人并不是懦夫,而是主动打破平衡的智者,因为僵持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矛盾,冒顿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困死刘邦,就算可以为此他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对于他来讲最重要的并不是杀死刘邦,而是确立匈奴铁骑对汉朝的威慑力,让汉朝屈服于自己,才是要要达到的目的:征服而不彻底消灭。因为对于汉朝来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匈奴的骑兵虽然强大,但并不像汉朝一样可以攻城略地,只能打歼灭战而不是攻城战。

作为刘邦而言,通过被困的事实,他也深刻意识到现在并不是自己和匈奴人硬碰硬的时候,虽然自己利用天下之兵消灭了最强大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但现在大汉的天下是残垣断壁、千疮百孔,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生产力,解决大汉子民的吃饭问题,以目前的国力就算和匈奴人决战,也必将是国破家亡的结局。


因此,并不是什么陈平的奇谋和枕头风的缘故,那些说辞不过是为了掩盖幕后的真相,事实是两个掌握天下命运的人,做出了打破平衡的一种默契和相互之间的政治妥协,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并不单纯,无非是为了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罢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权谋的世界,哪有如许温情,作为匈奴历史上最顶级的存在,鸣镝弑父、杀母杀弟、狼子野心的冒顿单于岂会是如此心慈手软、宅心仁厚之人?所以,在唾手可得之际而纵马离去,必然是有其不得不如此的原因所在。

一:匈奴大单于冒顿的崛起之路——鸣镝弑父

冒顿本是匈奴单于头曼之子,由于不被父亲所喜爱,而被送往大月氏做人质。野心勃勃的冒顿则趁隙逃回匈奴本部,后来,由于作战凶猛、勇悍不畏死而备受头曼单于器重,使其独自带领一支军队,本来就已对父亲极度失望的冒顿为了能够顺利登上单于宝座,开始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部队,命其“闻鸣镝则万剑俱发,不然,将以军法从事”。为了确保士卒能够令行禁止,心狠手辣的冒顿不惜以自己的妻子做试验品。在他鸣镝之际,所有没有万箭齐发的军士全被他残忍杀害,一时间,全军震动,自此无敢违命者。而在确认全军可用之后,在一次会猎之际,冒顿通过鸣镝射杀来自己的父亲,嗣后又屠杀来自己的后母以及兄弟,顺利登上单于宝座,统帅匈奴本部。

试问,这样一个心狠手辣、杀妻弑父、心如铁石的人,又怎么会在唾手可得之际,因为区区所谓阏氏的话而轻易纵虎归山、解围而去呢?

二:“解围白登”无非是各有计较罢了

就本质上而言,“平城之围”更像是一场遭遇战,并不是蓄意而为的结果,在冒顿而言,他的目的是接应韩王信,而刘邦的目的则是剿灭“已经叛变”的韩王信。所以说,刘邦被围平城实属突发事件,是汉朝和匈奴都没有预料到的。

但即便如此,面对已经到口的肥肉,冒顿自然不愿意就此撒手。但在几次强有力的强攻都被刘邦瓦解之后,原就未存此心的冒顿自然也就心生悔意来。而对此时尚坐困愁城的刘邦而言,他也已经清晰的意识到汉匈双方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再加上汉家初建,百废待兴。实在不是大兴兵戈,征战天下的时候。

更何况,彼时宗室子弟大多幼弱、功臣良将有多骄悍,而且以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为首的异姓诸侯王又实力强劲,终究是江山社稷的巨大隐患。是故,无论从何角度而言,与匈奴大举兴兵终究不是明智之举。

而就在这种双方皆有何谈之意的情形下,心思机警的陈平焉能无所察觉?所以在他提出以宝货玉帛贿赂阏氏以求和谈之际,无论是刘邦还是冒顿,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顺水推舟。

三:“白登之围”——来自战场之外的压力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就阏氏说服冒顿的言辞来看,雄才大略的冒顿又岂会因为这平白无力之言而轻易放弃刘邦这块大肥肉?

在我看来,冒顿之所以放弃刘邦,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大概还有以下因素:

1、自冒顿弑父篡位以来,匈奴本部一直不甚安靖,虽然在他有意识的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的战略下有所缓解。但因为匈奴王朝与大汉朝之间天然的区别,类似于“联邦构成形式”的匈奴终究不能像大汉朝一样完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所以,即便强悍如冒顿者,他依然没能形成对匈奴的绝对控制。而这也就是为何在他死后,匈奴即陷入分裂的原因。

2、冒顿虽然号称40万大军合围平城,困刘邦于孤城之中。但这已经是匈奴兵力的极限了,或者说,已经是冒顿所能指挥的极限兵力了,一旦这40万之众折损太过,势必会造成自身实力的削弱,此消彼长之下,他又凭什么威慑蠢蠢欲动的匈奴各部呢?更何况,大战之余、百叶凋敝的中原对于水草丰美的草原雄主而言,不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已。


3、对于刘邦而言,当年的“荥阳之围”远比眼下的“平城之围”更加凶险,他之所以,并不是担心冒顿对他的蚕食,更多的应该是担心在失去自己的压制后,异姓诸侯王们会趁此作乱。不然,面对区区韩信,他又何苦尽起三十万众呢?由此亦可见,他对异姓王侯的忌惮和猜疑。

4、除此之外,能在诸侯林立的秦末强势崛起,凭借区区布衣之身问鼎中原,坐拥四海的刘邦又岂是易与之辈?根据史料记载,此次讨伐韩王信,刘邦也是带了30万军队来的。虽然此时被困平城的只有万余人,但就在左近的三十万人难道是泥塑的木偶?面对堂堂大汉天子被围、性命垂危的奇耻大辱。同样身经百战的樊哙、灌婴、曹参等人岂能坐视不理?所以,在屡次强攻皆告失败后,冒顿就已失去来最佳的时机,之所以还围而不走,无非就是还想弄点钱花花儿而已。再说,三十万汉军,在刘邦看来,不过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一旦整个大汉朝的国家机器运作起来,十个百个三十万也是轻而易举的,一旦到了那时,骁悍如冒顿怕也得吃不了兜着走吧。

综上,出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要说冒顿是因为阏氏的几句话就撤围而去,那未免也太小瞧一世豪雄的冒顿了。古来争天下者不顾家,倘若冒顿真是这样一个情意绵绵的多情男子,自怕早就死在“只讲拳头,不讲情谊”的草原大地上了。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冒顿是天生的冒险家,如果真有机会杀掉刘邦和灭掉汉朝,那他早就干了,他之所以没那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没能力!

冒顿上位靠的是严格训练死士杀死亲生父亲,打败东胡利用的是扮猪吃虎后的突然袭击。

在白登山,冒顿有40万大军,将刘邦的汉军先头部队团团围困,而且猛攻7天7夜。很显然,如果冒顿能攻克白登山,那刘邦早死了,但是七天几乎不间断的猛攻不仅没能攻克白登山,而且汉军主力已经临近。

一千多年后的蒙古骑兵横扫天下,让很多人误认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斗力特别强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匈奴骑兵没有马蹬、没有马蹄铁、没有桥式马鞍,甚至没有铁制武器和盔甲,而且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缺乏植物维生素,游牧民族的身材普遍比汉军矮小。除了在平地作战时有移动速度上的优势之外,对汉军毫无优势,即使是在平地作战,汉军也有“一汉敌五胡”的说法。

在白登山,汉军占据险要地形,匈奴骑兵被迫仰攻,劣势更加明显。

白登山猛攻不克,汉军的主力已经渐渐完成布阵,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冒顿还是不是单于就不好说了。而且匈奴行军军粮补给基本上为随身携带,几天的时间不能取的战果,匈奴骑兵已经开始出线补给问题了。

当然,尽管优势正在越来越向汉军一方倾斜,但刘邦也并不是高枕无忧,毕竟汉朝内部还有不少值得担心的异姓王蠢蠢欲动,汉军一样耗不起。

所以才有了陈平求和的一幕上演。

而对于冒顿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全身而退还能捞到连续不断的好处,不仅保住了自己单于的位置,还能强化自己的统治,他早就巴不乐得了。

而对于汉军来说,再怎么着也不能拿皇帝的生命和汉朝内部的安危冒险,尽管没有取胜,但相对体面的撤出了战场。对内部安定来说,意义重大。

至于说题主的“明明可以……”我的回答就是:完全不可以,因为根本没能力。


成长星球


冒顿的确可以杀了刘邦,但是他灭不了汉朝,确切的来说他选择了放弃也无可奈何,同时也是明智之举,其间自有道理,下面像素就来为大家说说。

秦朝末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日益强大,他们利用汉朝初立、满目疮痍的机会,大举入侵汉地。


公元前200年,刘邦为了扫除匈奴的威胁,御驾亲征,率32万大军北征匈奴。一路下来连战连捷,不但击败了背叛自己的韩王信,还接连击溃匈奴铁骑。


这让刘邦飘了起来,轻敌之下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得突围。在被围的七天七夜后,周勃的援兵终于赶到,并在平城之下攻击匈奴铁骑,使得刘邦得以脱身。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被围困的七天时间里,冒顿明明有机会可以杀了刘邦,又为何他没有这么做呢?


因为如果冒顿选择杀死刘邦,汉朝必会另立新君,且吕雉本身本领够强能震得住局面,汉朝不会乱。且当时开国诸将还在,汉军主力也还尚存,并没有达到亡国的地步。且此次战役匈奴的基本动员了所有的成年男子,也就是说此时的匈奴其实经不住长时间的消耗,毕竟补充困难,时间一久自己就先崩盘了。

既然连续作战匈奴受不了,那不如让刘邦带着这一份恐惧回去,并且让这份恐惧一直延续下去,这对匈奴而言更有利。

毕竟战争的原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这样就无可厚非了。仅此一战,刘邦也意识到,以当时汉朝的国力,是无法做到彻底战胜匈奴的,他也在他回去以后果断选择了对匈奴“和亲”政策。


像素说历史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冒顿单于的实力还不足以消灭真个汉朝

这个问题要从白登之围说起,公元前201年,矛盾单于率领10万骑兵入侵马邑,驻守在此的韩王信多次抵御失败,被迫向冒顿单于求和,但是遭到刘邦的怀疑,担心会被诛九族的韩王信干脆直接向冒顿单于投降,并且和冒顿单于一起攻打汉朝。在冒顿单于接连攻下几个城市后,刘邦终于忍无可忍,于是亲自率领40万大军征讨冒顿单于。然而由于情敌冒进,刘邦被围困在白登7天7夜。后来刘邦听取了陈平的建议,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才得以逃险。

当时的冒顿单于是可以消灭刘邦这支先头部队的,但是在妻子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

在我看来,除了妻子的劝说,还要其他原因。冒顿单于即使有能力消灭刘邦的先头部队,也没有消灭整个汉王朝的实力。虽然当时的汉王朝刚刚经历了战争,还处在韬光养晦的“康复期”,但是,汉朝地处中原,人口众多,城池众多,冒顿单于即使杀掉了刘邦,也不可能一马平川。皇帝死了,再立一个就是了呗,只要军队还在,谁当皇帝都一样。冒顿单于之所以敢入侵汉朝,是他之前就统一了西北20多国,有了不俗的实力。但这区区10万铁骑,和汉朝的几十万大军相比,实在是捉襟见肘。

再有一个就是,当时和韩王信约定的大军并没有按时到达,冒顿单于怀疑韩王信会变卦,而且白登山上的军队仅仅是先头部队,后面还有周勃的十几万大军,万一韩王信真的变卦,会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困境,所以听从了妻子的建议。于此换来的是刘邦的和亲政策,这样看来,冒顿单于也不吃亏


历史时间线


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冒顿时期,匈奴打败了东胡,在中国北方草原建立起强大的政权,对刚建立的汉朝,采用的是劫掠和敲诈的政策,这给匈奴带来巨大的财富,匈奴不并希望汉朝分裂或灭亡,因为匈奴人并没有入主中原,建立统治政权的意愿:

一、匈奴是北方草原游牧帝国,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民族。

二、匈奴并没有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和赋税体系。杀了刘邦,入主中原,需要建立管理体系和赋税,这对匈奴太麻烦,不如直接抢掠和敲诈来的快。

三、匈奴更希望一个稳定富裕的汉朝,可以给匈奴送去财富,建立起利益互惠的关系,这更符合匈奴的利益。

匈奴在白登之围或许可以杀了刘邦,但还灭不了汉朝,冒顿并没有打算入主中原,如果中原地区处于战乱之中,再建立起来的政权,对匈奴是战争还是和平还未知。汉朝后来对匈奴采用政治联姻,匈奴可以不劳而获,得到汉朝的生活物资,财富。匈奴时常派少量的骑兵到边境进行威慑、恫吓,榨取汉朝更多的财富,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杀刘邦,汉朝还会立一个新皇帝,这不能使利益最大化,白登之围让刘邦也认识到匈奴的强大,靠武力是解决不了匈奴的问题,冒顿放走刘邦是正确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