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如果沒有魯肅,是否能三分天下?

Death丶Rite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沒有魯肅也可以三分天下,因為在小說中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諸葛亮。而在歷史上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是魯肅。

其實不管是在歷史還是在小說中,沒有魯肅都可以實現三分天下。

因為在歷史上最初為孫權提出三分天下理念的是魯肅,但是魯肅提出的三分天下雖然也是曹、劉、孫三家三分天下,但是他這三家不是諸葛亮提出的那三家。魯肅眼裡的曹、劉、孫是指的曹操、劉表、孫權,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曹操、劉備、孫權。

這是因為魯肅是在第一次見孫權時,也就是入仕孫權之時提出的三分天下概念,當時劉備還屁都不是呢,只不過依附在劉表之下的新野蝸居呢。所以魯肅當時沒有把劉備當做可以爭霸天下的軍閥,魯肅認為曹操統一北方其勢威不可擋,西涼和巴蜀早晚也會被曹操收入囊中,但是由於曹操軍對不善水戰,所以荊州軍閥劉表部下能征善戰,與孫權交戰多年,孫權都屢次吃虧,所以劉表可以抵擋曹操,而劉表又奈何不了孫權,所以三家最終會成為鼎足而立的局面。

而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和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概念,當初完全是給劉備許了一個願望而已,因為當時的劉備真的是一窮二白,狗屁都沒有,哪有實力去跟孫、曹爭天下。但是這話說完沒多久荊州劉表就死了,給了劉備三分天下的機會。

劉表如果不死,三分天下的劉氏就是劉表了。劉表一死,曹操馬上發動了赤壁之戰,結果正是這場赤壁之戰給劉備帶來了奪取巴蜀三分天下的本錢,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劉備和孫權瓜分了劉表的荊州地盤,這樣劉備才有了後來奪取巴蜀的資本,歷史上的劉表可不是小說中那麼易與之輩,所以劉表不死,誰也分不了荊州,那麼持續下去,曹操肯定會在陸續奪取西涼和巴蜀,那麼這樣一系列做完,就沒劉備啥事了,那三分天下可就是劉表、曹操、孫權的事了。

諸葛亮和劉備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劉表死的早,否則劉備何談三分天下。

通過上述我們也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中,有沒有魯肅,都不影響三分天下的格局,因為這個格局完全是歷史的機遇,劉備恰恰抓住了這個機遇,才成就了三分天下大業,和魯肅沒啥關係。

如果魯肅對三分天下的貢獻就是魯肅穩定維持發展了孫、劉兩家的外交關係,尤其是東吳歷任都督裡只有魯肅能和關羽關係相處融洽。維持住了孫、劉兩家能在荊州短暫的和平共處。

但是這絕對不是魯肅對三分天下的重要功績,即使沒有魯肅,在東吳政壇裡傾向於維持孫、劉外交關係穩定和平發展的人也很多,比如諸葛瑾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沒有魯肅也會有諸葛瑾出現來穩定維持孫、劉和平的外交關係。


小島知風


三國,是一個在歷史長河中出現具有特別,特色的產物,在這時期,特別人物,智慧人物,文雅人物,政治人物:統帥人物,猛將人物,雄辯人物,出謀劃策人物。

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枝,教育,等等各方面,各個領域都做出顯著成效。

他們是政權首腦,諸侯,軍閥,統治一個軍事集團,有地盤,有將,有兵,可以做出任何決定,攻打別國,佔有別國。

他們有的是政治家,軍事家,謀士,依附於某一軍閥集團,極積出謀劃策,獻計獻策,幫老闆調兵遣將,搶佔地盤,爭奪財物。

他們是外交家,辯士,鼓動嘴唇,唇槍舌劍,為自己老闆,聯繫感情,交朋結友,組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敵。

他們是教育家,伯樂,敎育弟子,向軍閥集團,推薦弟子,推薦好友,讓他們在今後各自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人盡其才,發現自己,展示自己,閃耀光芒四射。

他們是猛將,為其老闆帶領兵將,四處征討,贏得一片一片地盤,奪地掠城,是老闆部下,是老闆四枝,爪子,四處抓,侵佔別國,攻打別國,自己防守,起到老闆獵犬。

在三國時期,真是人才輩出,有超一流猛將,超一流謀士,魏國郭嘉,司馬懿,蜀國諸葛亮,龐統,東吳陸遜,魯肅等。

他們是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個更比一個強,最突出的是司馬懿,諸葛亮,把對手玩於撐心,任意搓揑,任意調戲,任意耍弄,把對方當小猴玩耍…

當赤壁之戰,東吳千幸萬苦打敗曹操,全力對付曹操時,諸葛亮輕而易舉取得具有戰略而富豪之地荊州,真是巧取毫奪,對於荊州之事,諸葛亮明知自己無理,當東吳代表魯肅向諸葛亮索要時,諸葛亮特別存認,荊州主權歸東吳,只是暫借,老實之人魯肅完全被諸葛亮戲耍,有口難說,由於魯肅一個暫時同意,給劉備一個落腳之地,擴軍強軍的機會,為建國,立國創成機會。

可見魯肅是三國形成推動人。留下千古傳奇三國故事,撐故


徐老大


魯肅,字子敬,是東吳的戰略家,外交家,他對東吳的重要性在當時是無人可取代的。

魯肅能文能武,曾與周瑜是好友,在投奔東吳後得到了孫權的賞識。建安13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直逼江東。當時曹操傭兵百萬,孫權的部下大多畏懼曹軍,極力主降,而只有魯肅和周瑜兩人主戰。在當時魯肅極力地主張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並親自為使臣出使劉備軍中,遊說劉備諸葛亮,促成了孫劉聯盟。孫劉聯盟之後,孫劉兩家在赤壁大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之後,也就奠定了當時三足鼎立的格局。所以說,如果沒有魯肅極力地主張孫劉聯盟並促成了孫劉聯盟,江東很有可能被曹操吞併,更別說日後的三足鼎立之勢了。

在這之後孫權更加的讚賞魯肅,併為他專門設立了贊軍校尉一職。周瑜英年早逝後,臨終前曾囑託孫權,可由魯肅接替自己大都督一職,孫權也採納了周瑜的意見,任命魯肅為大都督。

日後魯肅治軍有方,多次為東吳立下大功,其中就為東吳奪取了劉備手中的荊州三郡,而當時任荊州守將的關羽也不敢奈他何。所以說東吳正是因為有了魯肅的智謀與戰略,才在當時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使孫吳有能力與曹,劉抗衡,為孫吳奠下了三足鼎立之勢。





燕子屋影視


在三國演義中的這個劇情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雖然我們無法假設沒有魯肅會是什麼局面,但是根據一些細節還是有一定的推斷性的。赤壁之戰,孫劉聯合,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開始。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保持狀態。孫權和周瑜在赤壁之後實際上是想辦法收回荊州的。這說明他們頭腦中沒有三足鼎立的概念,他們之認為受到曹操大兵壓境的時候應該聯合,危機解除後,就應該各自經營。

這不是一個對錯能夠說清的問題,東吳的想法沒有錯,我們也可以說劉備一方因為自己要立國,所以才說孫劉聯合,三足鼎立是重要的。這些說法聽起來都沒有錯。但這確實不是一個對錯的問題,而是是不是具有宏觀視角的問題。

曹操大軍雖然不識水性,但事實證明,東吳僅憑此點根本抵禦不了曹兵的,即使不是大兵壓境,事實也是如此,這意味著沒有孫劉聯合,沒有三足鼎立之勢,這件事就隨時可能發生,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關羽失守荊州後,東吳很快也完了。

可見三足鼎立的戰略,並不是有敵情合,沒有敵情散可以解決的。那麼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孫權一側,除了魯肅,還有哪個人是堅持維護的呢?哪個人能夠放下荊州現實的誘惑而看到大局安定的本質呢?

話分兩頭,東吳吃著虧,然後我們單單指責東吳不具有大格局意識也是有問題的,劉備一方如果在吃虧的狀態下,有幾個人能保持這個大戰略呢?關羽死後,劉備也是要討伐東吳的。長遠的眼光,需要對現實的忍耐和剋制,這個很難。畢竟眼前的得失是更加實際的,所謂的長遠和大格局相比之下僅僅是一種不確定的可能。

因此,沒有魯肅,是不是依然能夠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看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合適的替代者。(以上觀點僅限於針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


微語默話


抗曹是孫權的本意,只不過江東主和派佔上風,孫權才有猶豫而已。魯肅是幫孫權下定決心抗曹,沒有魯肅孫權一樣會打赤壁之戰的,畢竟最重要的人物周瑜也是主戰派


用戶6065671704347


魯肅,三國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謀士。在當時社會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對三分天下具有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但不是絕對因素。三分天下是大勢所趨,是歷史必然。有沒有他,關係不大。


石佛173761518


人物的構造不能作為歷史的考證,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沒有魯肅也會出現同樣的局勢。


吾是四五六


人物的構造不能作為歷史的考證,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沒有魯肅也會出現同樣的局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