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誰最厲害?

世界人文通史


三國分為魏、蜀、吳,人們說到蜀漢的著名將領,會想到“五虎上將”,說到魏國,會想到“五子良將”,說到吳國,想到的卻常常不是猛將,而是“四大都督”。相比於五虎將的勇猛過人,五子良將的統御有方,東吳的四位都督可謂是文武雙全的典範,那麼,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都督中,誰最厲害呢?

與魏、蜀兩國猛將們的百花齊放相比,東吳的四位都督體現的更多的是一種傳承。東吳孫家發跡之初,是周瑜輔佐孫策,孫策死後,他又協助孫權,併成功在赤壁阻擊了氣勢洶洶的曹軍,不過不久。他便身染惡疾,於是在病榻之上寫信給孫權,據《三國志》記載,其中寫道:“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江表傳》中對這封信的內容記述稍有不同,是:“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雖然言辭不同,但主旨大致是一樣的,那便是周瑜自知時日無多,便請求讓魯肅接替自己的位置,繼續為孫權做貢獻。魯肅在任時也踏實穩重,為東吳奔走效勞。不過,他最開始是很輕視他未來的繼任者呂蒙的,以至於路過呂蒙駐地時,在別人的勸說下才同意去見他。

見面後,二人一同飲酒,酒酣後,呂蒙詢問魯肅打算如何應對西邊的關羽。魯肅回答說:“臨時施宜。”呂蒙卻反對道:“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於是向魯肅提出了五條計策。魯肅很驚奇,“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在《資治通鑑》中也存在這一故事,並且成為了成語“刮目相看”的出處。

魯肅去世後,“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呂蒙接過了魯肅的重任,防備西邊的關羽,上任之初,他結好關羽,故意示弱。當發現關羽北伐,卻仍在蜀、吳邊境屯駐軍隊防備時,呂蒙又假稱生了重病,需要回建業治療。關羽果然中計,將守軍撤了一部分增援伐魏前線。

後來便是大名鼎鼎的“白衣渡江”,呂蒙帶著精兵襲取荊州,擒殺關羽。然而,呂蒙替東吳討還荊州,還沒來得及受封賞,便突然染上惡疾,年僅四十二歲便病逝。在他之後,便是陸遜,在呂蒙為麻痺關羽,假裝疾病而去往建業養病時,陸遜便主動來找呂蒙,並提出:“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於是,“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車右部督代蒙。”在呂蒙稱病不能拋頭露面之時,他推薦了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代理他履行職務。

陸遜到任後就立刻給關羽修書一封,關羽見其中言辭謙遜,於是更加放鬆了戒備。後來關羽兵敗,可以說是呂蒙、陸遜共同導演的。東吳取得關羽所佔領的荊州地區後,陸遜又安撫士人豪族穩定局勢,深得孫權喜愛,當他向孫權提出意見時,孫權“敬納其言。”可見他對陸遜之尊重。

黃武元年(222),“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當劉備為報關羽之仇,率領大軍討伐東吳時,陸遜已經成為了吳國的頂樑柱。他也不負眾望,不但盡數破解劉備之計,還用火攻大破劉備的大軍,以至於劉備軍“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這四人,可以說都對東吳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每個都能力出眾而忠心耿耿,為了東吳基業死而後已。並且,他們相互連結,代代相傳,延綿不絕。要說他們誰最厲害,似乎他們各有千秋,想要評選出頭名,要看從哪方面來討論。

孫權曾對陸遜談起周瑜、魯肅和呂蒙。評論周瑜時,他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孫權一面讚美周瑜,一面將重任交付陸遜,對他寄予厚望。

說到魯肅,他說:“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子敬)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他認為魯肅為他制定戰略、勸他迎戰曹操都是大功,而勸他借荊州給劉備則是小過。

說到呂蒙,則是:“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可見在孫權心中,這四人都有很高的地位,對東吳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周瑜確實完美無缺,可惜英年早逝,還沒來得及立下太多功勳;魯肅戰略眼光獨到,兢兢業業,但有時過於保守;呂蒙襲取關羽,奇計頻出,但在孫權眼中還是稍遜周瑜。

陸遜輔佐孫權四十餘年,掌內政、軍事大權二十餘年,且被孫權欽定接班周瑜。而且,他還給東吳留下了非常優秀的兒子陸抗,在東吳後期撐起了整個國家。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所以我認為,要說對東吳的重要性,四大都督中,陸遜可稱魁首。


文蹤旅跡


東吳從周瑜到陸遜這幾位都督每一位都為東吳做過很多貢獻,今天筆者就應題目的要求,為這四位都督排一下名。

第四名,呂蒙。把呂蒙放在最後的原因很簡單,他沒有周瑜、魯肅一樣的戰略眼光在他擔任都督的時候,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就是打下了荊州,呂蒙打荊州這個事情還很有爭議,起碼在筆者看來,攻打荊州是弊大於利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荊州在劉備手中能發揮更大作用,其次吳蜀聯盟可以說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合作。歷史證明,吳蜀聯盟是正確而且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偷襲荊州之前,孫權讓呂蒙裝病迷惑關羽的時候,陸遜也看到了戰機,向呂蒙建議偷襲荊州,而且拿出的計劃和呂蒙事先準備的大致一樣。

所以筆者把呂蒙放在了陸遜之後,但他勤奮學習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

第三名,陸遜。首先陸遜是唯一一位沒有英年早逝的都督,他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更多。從建議呂蒙偷襲荊州初露頭角,到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徹底奠定了在東吳的地位,之後石亭之戰又大敗曹軍。證明了他的指揮才能,但他晚年卻捲入了孫權父子的鬥爭之中,最後憤忿而卒。以上兩位的格局和戰略眼光都不如周瑜和魯肅,如果周瑜和魯肅不英年早逝,吳蜀聯盟得以繼續維持,三國的結局有可能會更改。

第二名,魯肅。魯肅絕不是演義中描寫的老好人形象,他的戰略眼光非常獨到,對三國時局的分析堪比諸葛亮,在很早的時候就拿出了東吳版的“隆中對”,如果益州不被劉備先一步拿下,孫權按照魯肅的策略,很可能出現二分天下。後來魯肅堅持聯劉抗曹,在荊州問題上週旋於孫劉兩家之間,把孫權和劉備翻臉的時間整整延後了五年,讓吳蜀兩家都得到了恢復元氣的機會,可惜的是後來兩家都認為自己兵強馬壯,雖然打不過曹操,滅了對方還是綽綽有餘的,結果就在魯肅死後幾年的時間內打成了一鍋粥,讓曹丕逮到機會平穩度過了篡漢的不穩定時期。


第一名毫無疑問是周瑜的,一個赤壁之戰讓周瑜名揚天下,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那一套說辭,歷史上應該是周瑜向孫權講的。赤壁之戰大家都很熟悉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周瑜還是為孫權開疆拓土的功臣,為東吳打下了江左的大片土地。在戰略眼光上和魯肅不相上下,但他曾建議孫權幹掉劉備,這可是先知一樣的計謀啊,要是孫權當時真把劉備殺了,孫權能否統一中國不一定,但統一長江以南卻是板上釘釘的了,所以把他排在魯肅之前。

以上,就是筆者對東吳四大都督的排名,歡迎各位讀者加以補充!


鄧海春



魏、蜀、吳三國中,說到蜀漢的將領,大多都會想到“五虎上將”;說到曹魏的將領,大多都會想到“五子良將”;但一說到東吳,大家首先想到的,並不是那些先鋒猛將,而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在東吳的名氣,可謂是最高的,遠遠超越其他組合;

四大都督,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顯得更有意思;五虎、五子,都是同時期並列的名將;但四大都督不同,他們的關係,更像是一種傳承;第一代大都督周瑜,在病重的時候,向孫權推舉了魯肅接替自己的位置;魯肅死後,又由呂蒙接替魯肅的位置;之後呂蒙又推薦了陸遜;所以!四大都督,與五虎、五子不同,五虎、五子的巔峰期,大抵都在同一時期,他們的表演,經常會出現在同一個舞臺;而四大都督,他們都擁有各自的大舞臺,擁有各自的巔峰時代;都曾獨自在東吳的大舞臺上,奉獻過自己最精彩的表演;

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戰績支撐,他們是東吳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將領,他們都是當代人傑,很難分出個勝負高低;

如果非要做一個軍事能力排名,我只能說說我的個人意見;我眼中的四大都督,軍事能力該如何排名呢?


第四名:魯肅

魯肅強於戰略,弱於戰術;魯肅的大戰略方針,大體上都是對的;不管是早期的“榻上策”,還是後期的“聯劉抗曹”,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在某些細節問題上,魯肅的方略,也有很多失誤之處;比如!在借荊州的問題上,在對待劉備的問題上,魯肅的做法並不是那麼完美;

  • 孫權在與陸遜評價前三任大都督的時候,說到魯肅;孫權的評價是“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此一快,應該是指魯肅的“榻上策”,顯然!孫權對魯肅的“榻上策”有很高的評價;
  • “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孤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公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此二快,應該是指“赤壁之戰”,魯肅力主抵抗曹魏,為孫權出謀劃策;
  • “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一短,即諫言借荊州給劉備,坐看劉備做大做強,這是魯肅戰略上的一個失誤;但總的方面,孫權也說了“不足以損其二長也”,整體上還是好的;

  • 另外!魯肅的進攻性不強,在處理荊州關羽的問題上,不如呂蒙來得精彩;這邊就不多說了,等一下說呂蒙的時候再說;

第三名:呂蒙

呂蒙一生的功績,在於拿下了荊州全境,為吳國擴充了領土,給東吳找到了對外擴張的基石,給了孫權統一天下的夢想;可惜,呂蒙還沒來得及邀功,就暴斃而亡了,老天爺並不給他進一步展示才華的機會;對於呂蒙,孫權同樣作出過評價;

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而。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苛責也。

孫權直言,呂蒙奇謀異略僅次於周瑜,言談議論才氣英發不及周瑜;在取勝關羽的問題上,呂蒙做得比魯肅要好;魯肅表面上說關羽不足為忌,實際上並不能辦到,只是說說大話而已;

第二:陸遜

第二,第一,實際上很難抉擇;陸遜,我們都知道,他是名副其實的“相才”;除了軍事戰略眼光,軍事戰術水平頂級之外,他的政治能力,同樣是非同小可;

陸遜的軍事能力強嗎?肯定強啊!個人認為,與周瑜處在伯仲之間;圖謀關羽,實際上也有陸遜的一份功勞;陸遜在給關羽的修書中,言語謙恭禮讓,言己之不足,言敵之所長,一番甜言蜜語,足把關羽捧上了九霄雲外;關羽撤走荊州邊防重兵,陸遜功不可沒;

夷陵之戰,面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處事老辣的劉備,陸遜先示人以弱,然後瞅準時機,出奇制勝,一舉擊破劉備大軍,解除了東吳的亡國之危;

陸遜的軍事能力,應該排在第二,比呂蒙、魯肅稍強;但超越周瑜,還是有待考證的;畢竟夷陵之戰,孫劉兩邊的兵力情況,基本在等同狀態;周瑜只靠一場,赤壁之戰,足以奠定第一軍事大家的名頭;就功績和軍事來說,陸遜都要稍弱於周瑜;


第一名:周瑜

大都督是誰?大都督這三個字,彷彿成了周瑜的代名詞;一說到大都督,準會想起周瑜;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周瑜的軍事能力以及貢獻吧;

首先,從歷陽加入了孫策的隊伍,帶兵加入;當時孫策手中,只有千餘軍馬,比周瑜帶來的兵馬都少,所以周瑜才是大股東;兩人轉戰江東,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無往不破,不費吹飛之力平定了江東之地;這裡面,周瑜的功勞不小;自此,孫策視周瑜親如兄弟;孫策說“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揚,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籌功,此未足以報者也。”之後,孫策得橋公二女,為周瑜娶了小喬,自己娶了大喬;

孫策死後,周瑜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曹操兵破袁紹,下書於東吳,要求孫權把兒子送去作人質,張昭等人迫於曹操威勢,皆猶豫不決;只有周瑜一人,力勸孫權,以及權母,最終說服眾人,拯救了江東基業;自此,權母視周瑜為子,對孫權說“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以兄事之。”

之後,周瑜全權主管東吳戰事,多年來,未出任何大的紕漏;直到曹操收降荊州之後,揚言舉八十萬大軍攻打東吳;周瑜、魯肅力主抗曹,周瑜分析了雙方局勢,指出了曹操所犯的數條兵家大忌;並指出,曹操的八十萬之眾,徒有虛名罷了,曹操帶出來的兵力,頂多十五六萬,加上荊州收降的七八萬人,頂多也就二十來萬兵馬;周瑜揚言,僅需五萬兵馬,即可大破曹軍;

周瑜在如此環境之下,在所有人聽聞曹操的八十萬大軍都下破膽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冷靜沉著的應對;分析問題頭頭是道,提出敵之不足,己之所優;周瑜之軍事才能第一,當之無愧;

在孫氏集團最落魄的時候,助孫策東山再起,橫掃江東之地;孫策能割據一方,周瑜功不可沒;孫策死後,所有人都害怕曹魏,只有周瑜反對孫權以子為質,再救東吳一命;自此,孫權以兄長事之;當曹魏舉八十萬大軍進攻東吳的時候,周瑜沉著冷靜,揭破曹魏八十萬大軍的謊言,理智分析戰事,最後將其擊破,再度救東吳於水深火熱之中;周瑜之功,功不可沒,東吳上下,無人不服;

孫權得以稱帝,總功歸於周瑜;張昭也想表功,被孫權臭罵一頓;且看原文

吳主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百官畢會,吳主歸功周瑜。綏遠將軍張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吳主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

所以說,不管是軍事能力,還是功績,周瑜都妥妥的位居第一;不光是四大都督之第一,而是整個東吳之第一;


愛尚文史


先用一句簡短的話形容東吳四大都督:

周瑜:文武全才,膽識過人,氣量宏大。

魯肅:長於戰略,豪爽大氣,政治嗅覺敏銳。

呂蒙:勇猛將才,一將之智有餘,一帥之才不足。

陸遜:低調沉穩,出相入將,社稷之臣。



如果此四人只比軍事才能,不比綜合能力的話,個人認為軍事才能排名是這樣的:

陸遜第一,周瑜第二,呂蒙第三,魯肅第四。

為什麼是陸遜第一?很簡單,陸遜的功績最多,甚至超過了周瑜,陸遜以名不經傳,出任夷陵之戰東吳軍隊的大都督,以沉著冷靜、低調穩重,誘使身經百戰的劉備步步進入圈套,從而一舉擊敗劉備,獲得勝利。



陸遜的戰略堪稱完美,如果你仔細觀看的話,就會明白,陸遜就像主動示弱或者執意潛伏的獵豹一樣,規劃全盤,誘使獵物進入自已的圈套,然後一擊而中,結束戰爭。

夷陵之戰,陸遜的戰略全是自已一手操盤的,在獲得孫權的任命後,陸遜頂著巨大的壓力,先是實行戰略撤退,將整個夷陵以西一直到與蜀漢交界的巫山,全部戰略放棄,將整個軍隊撤退到長江中游地勢最險要的夷陵地區,然後依靠險要地勢,擋住劉備軍。



在擋住劉備軍的過程中避戰,以此消耗劉備軍的銳氣,眾所周知,打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著士兵的一口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陸遜在夷陵磨滅的蜀軍的士氣,靜待劉備軍露出破綻。

劉備軍無法攻克夷陵,陸遜又避而不戰,在戰爭進入夏季時,劉備沒有辦法,捨棄水軍,在密林中安營紮寨,這樣劉備就犯了兵家大忌,被陸遜利用火攻+水軍迂迴包抄,殺得幾乎全軍覆沒。



之所以說陸遜的軍事能力排在第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陸遜的個人軍事能力超強,就拿夷陵之戰來說,整個全盤戰略計劃都是出自陸遜一個人之手,而且當時陸遜頂著巨大的壓力,不僅不被下屬理解,還不斷有人向孫權告發陸遜不作為,陸遜在這樣的壓力,反而完美的執行了計劃,堪稱軍事能力超強。

不僅如此,陸遜還有石亭之戰大敗曹休的戰功,石亭之戰是東吳自赤壁之戰後,對曹魏取得的一場重大軍事勝利,很多人認為陸遜此戰過於保守,認為陸遜沒有聽從朱桓的建議切斷曹休的退路,進而攻取壽春,割據準南。



個人覺得陸遜的做法沒有錯,如果真聽了朱桓的建議,就等於是與魏國進行一場大決戰,顯然東吳沒有準備好,即使真殺了曹休,佔領了魏國這些地方,也守不住,會拉長東吳的戰線,並且在遠離長江的城池裡,東吳軍隊缺少支援,勢必還是守不住,不如趁早退去。

當然了,陸遜還有其它戰功,比如騙取關羽,謀奪荊州南郡,切斷了關羽退往蜀漢的歸路。總體來說,陸遜的軍事能力最強。




為什麼說周瑜排第二呢?

周瑜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如果你仔細觀察這兩場戰爭,你就會發現周瑜之所以取勝,是因為正確的聽取了屬下的意見。

比如說赤壁之戰,周瑜是採納的黃蓋的詐降計+火攻計,赤壁之戰黃蓋才是首功,周瑜只是正確的採納了意見併成功的實施了,最終在赤壁之戰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再說南郡之戰,同樣是周瑜先採納了甘寧的建議,奪取夷陵,之後又採納了呂蒙的建議,派呂蒙救援甘寧,打退了曹仁的夷陵援軍,最後在關羽、張飛等人的支持下,最終擊敗曹仁。

在這兩場戰爭中,我們只看到周瑜總是採納屬下的正確意見,而贏得戰爭,但要說到周瑜本人的計謀是什麼?翻遍史書找不到,只有周瑜不停的採納別人的意見,不是說周瑜能力不行,當領導本來就是要學會採納正確意見,但這裡比的是軍事能力,我實在沒有看到周瑜本人在軍事方面表現出來的謀略。



這就是周瑜與陸遜的區別,陸遜基本上全是本人制定全盤戰略,而讓屬下去執行,就類似於韓信作戰一樣,而周瑜都是採納下屬的正確意見,按下屬的意見辦事,就類似於劉邦作戰一樣,你說韓信軍事能力強,還是劉邦軍事能力強?不用我回答了吧。


至於呂蒙,作戰確定勇敢,但一個軍事將領能力的體現不是表現在勇猛上,而是表現在對戰爭局勢的把握上,制定謀略,從而最終贏得戰爭,比如韓信,從來不上戰場拼殺,但是次次戰爭都取得勝利,這就是軍事能力的體現。



而呂蒙唯一一次戰略建議,就體現在偷襲荊州上,老實說這是戰略冒險,要不是孫權運氣好,要不是曹操去世,要不是曹丕能力差點,東吳被滅亡都有可能,三國中的兩弱開戰,最大受益者就是曹丕,無論兩弱勝敗如何,曹丕坐著不動都受益,而如何讓自已的利益最大化,曹丕顯然沒有想清楚,從而導致錯失統一三國的機會。

所以呂蒙作為一個猛將,沒有異議,但是作為統帥,則對全局的把握不強。




說魯肅軍事能力最差,恐怕沒人反對吧,確實如此,魯肅在軍事上沒有取得什麼成果,但是魯肅絕對不是一個老實和膽小怕事的人,相反魯肅膽子非常大,第一個跟孫權說要當皇帝統一天下的是魯肅,第一個跟孫權說要對抗曹操不要投降的是魯肅,第一個對孫權說漢室不可復興的也是魯肅。

而且跟關羽單刀赴會的是魯肅,魯肅雖然軍事能力差點,但是說到戰略能力,恐怕四人中,魯肅要排第一,魯肅的榻上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7年,魯肅的戰略思想在當時的整個天下都是絕對一流的和眼光超前的。



但是戰略歸戰略,終究不是軍事能力,所以魯肅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咋的。

最後說一句,東吳的四大都督都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推薦自已的繼任者時,不以政治觀點為依據,而是以能力為依據,比如周瑜與魯肅政治觀點不同,但是周瑜推薦魯肅接任自已的職位,魯肅與呂蒙政治觀點不同,但是魯肅也推薦呂蒙接任自已職位,這確實是東吳的優良傳統。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三維策論,歷史愛好者。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誰最厲害?

先附上一張圖。

以四人在各項能力中的排名記分,第一名4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2分,第四名1分。

想要知道這個排名是怎麼來的,請諸君認真看下去。

什麼時候我們會覺得一個人很厲害?

第一、當一個人背景深厚,靠山強硬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出身於官宦世家,堂叔都做過太尉,父親是洛陽令,相當於現在北京市長的兒子,人生起點極高。

魯肅,家中非常富有,但是家族中沒人出仕為官,所以魯肅的家庭富足,但並不屬於士族階層,只是在地方上小有實力的豪強。

呂蒙,出生於貧賤之家,是社會的底層。

陸遜,出身於著名的豪族,江東陸氏,也是孫策的女婿。

因此從個人的背景來看,周瑜4分,陸遜3分,魯肅2分,呂蒙1分;

第二、當一個人武力超群,勇冠三軍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南征北戰,也曾披堅持銳,親歷戰陣。

魯肅,文武雙全,少時就胸有壯志,且愛擊劍騎射,但是入仕後少有徵戰沙場的時候,還是文士形象居多。

呂蒙,猛將出身,憑藉軍功一路晉升。戰鬥力爆表。

陸遜,沒有什麼親至一線、拔劍殺敵的經歷。是運籌帷幄的類型。

因此從個人的武力值來看,呂蒙4分,魯肅3分,周瑜2分,陸遜1分;

第三、當一個人治理有方,百姓安樂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拿下東吳基本盤後,駐守柴桑,任水軍都督。

魯肅,任都督之前是在主公身邊出謀劃策,參與決策東吳全局。

呂蒙,擔任過山嶽最為活躍地區的縣長,地方太守等。

陸遜,才能出眾,做了東吳的丞相,處理政務的能力較強。

因此從個人的施政能力來看,陸遜4分,魯肅3分,呂蒙2分,周瑜1分;

第四、當一個人口綻蓮花,平衡各方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性格孤傲,依靠強大威信統合部隊,而不是交際能力。和盟友劉備集團及自家主公的關係都不太好。

魯肅,善於協調雙防關係,維繫孫劉聯盟,能說服孫權和周瑜同意聯劉抗曹的戰略計劃也能較好的協調與劉備集團之間的關係,並且和自家主公處的也不錯。

呂蒙,靠資歷和主公的信任任上位,和同事們的關係都處的好,但是外交能力不足。

陸遜,依靠實力、政績和戰績讓人信服。

因此從個人的交際能力來看,魯肅4分,呂蒙3分,陸遜2分,周瑜1分;

第五、當一個人長於統合,眾人折服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資格老,能力強,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江東眾多將領都服周瑜。

魯肅,為人仗義,處事不驚。善於結交。但是一旦遇見大事往往需要孫權前來壓陣。

呂蒙,膽氣過人,但性格魯莽,年少時候曾經因怒而殺人,但是他從軍日久,經驗老到,善於處理和同事們的關係,因此雖然性格有幾分魯莽,但還是能統御全局。

陸遜,出道時候年紀小,眾人不以為然。但是幹出業績後眾人信服。

因此從個人的領導力來看,周瑜4分,呂蒙3分,陸遜2分,魯肅1分;



第六、當一個人南征北戰,戰功彪炳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早年隨孫策打下江東基本盤,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魯肅,任職期間,不曾有大的戰事,並無太大戰功,

呂蒙,早期有徵戰山嶽之功,後期又有戰勝關羽,奪取荊州的功勞。

陸遜,夷陵之戰敗蜀軍,挽救了吳國,確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石亭之戰敗魏軍,兩場戰爭都是大型國戰。

因此從個人的武勳來看,陸遜4分,周瑜3分,呂蒙2分,魯肅1分;

第七、當一個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力主對抗曹操,統合孫劉聯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贏赤壁之戰。不但合理地調配的自己一方的的部隊,還能和盟友形成有效配合。周瑜打黃蓋的計策也很好的體現了他的戰術謀劃能力和執行能力。

魯肅,沒能領導軍隊進行大型戰役。

呂蒙,白衣渡江,計取荊州三郡,擊敗關羽,將劉備集團趕出了荊州。

陸遜,制定和實施火燒連營的計劃。擊敗劉備大軍挽救吳國。統御大軍大敗曹休,拒北方之敵。

因此從個人的戰術能力來看,周瑜4分,陸遜3分,呂蒙2分,魯肅1分;

第八、當一個人遠見卓識,目光長遠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提出二分天下,先取荊州,再取益州,南北對立。可惜太過激進,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

魯肅,提出三分天下,聯劉抗曹,為東吳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戰略計劃。是東吳的諸葛亮式人物。三分天下也是東吳最有可能取得天下的方略。

呂蒙,作為猛將一路升遷,讀書是半路出家,沒有表現出很強的大局觀。戰勝關羽是他的大功勞,但是卻破壞了整個孫吳集團實行已久的聯劉抗曹戰略計劃,最後荊州很多地方都被曹魏佔據。並且導致了夷陵之戰,此後蜀漢也對東吳多有防備,再也沒有形成有效的聯盟。

陸遜,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打的大都是防守之戰。能夠應對當前形勢,卻不能主導大局態勢。

因此從個人的戰略能力來看,魯肅4分,周瑜3分,陸遜2分,呂蒙1分;

第九、當一個人堅韌不拔,超越自我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很厲害。

周瑜,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南征北戰,在東吳集團的創業期為東吳取得了基本盤,在二分天下的戰略計劃中奮力向前,最後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中死去。

魯肅,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戰略計劃,但進取不足。努力維繫現狀,等待時機。時常受著自己主公和劉備集團兩頭的氣,裡外不是人。

呂蒙,衝鋒陷陣,累積閱歷,先跟孫策,又跟周瑜,再跟魯肅,虛心學習,刻苦讀書,終於上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的就是呂蒙。必須給他一個最佳進步獎。

陸遜,出道就是巔峰,少年得志,後續成長乏力。謹慎保守,安於東吳的現狀。也安於家族的現狀。

因此從個人的進取能力來看,呂蒙4分,周瑜3分,魯肅2分,陸遜1分;

綜上所述,在分析了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的各項能力值後,我們會發現周瑜25分,魯肅21分,呂蒙22分,陸遜22分。因此最厲害的還是周瑜周大都督。

本文由三維策論原創,以上僅僅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朋友們能提出寶貴意見,認為論據中有不充足的地方也請發表看法,共同學習。


三維策論


如果僅以軍事能力來說,我覺得排名應該是這樣的:周瑜>陸遜>呂蒙>魯肅。

為什麼把周瑜排在第一位,除了他是東吳第一位大都督之外,還因為赤壁一戰的大功。

周瑜早年與孫策交好,後來孫策起兵平江東之時,周瑜就跟隨在旁。江東被平定後,周瑜被委任水陸軍大都督一職。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更是以中護軍的身份與當時的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剛繼任江東之主的孫權,堪稱東吳武將第一人,就連孫堅當年的老將程普和黃蓋都服他。可見他的能力。



而周瑜之所以能夠揚名立萬、威名天下,得益於赤壁大戰。當時曹操率水陸兩軍二十萬南下,其目的統一南方。當時加上劉備,孫劉聯軍不過區區五六萬,很明顯,敵眾我寡。不過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是沒有過,周瑜命黃蓋詐降,利用火攻,大敗曹操大軍。

這一大功足以證明周瑜的軍事才華!

這第二位,我覺得應該屬於陸遜。

陸遜,起初是比較默默無名,他的前面三位大都督都是前輩,所以他出頭比較晚。如果劉備沒有攻吳,可能孫權並不會注意到他。呂蒙在奪取荊州不久後,就病亡了,臨死前,向孫權推薦了陸遜。當時陸遜當大都督,很多老將是很不服氣,你一個小娃娃有何能力來領導我們!



因此在夷陵之戰前,他特地向孫權請來一道命令:若有違大都督令,當斬!因此陸遜火燒連營才得以成功。這場大戰讓陸遜徹底坐穩了東吳大都督之位。

排在第三位,應該是呂蒙。

呂蒙這人,在周瑜和魯肅擔任大都督的時候,就很受器重。早年呂蒙還是個只會單純帶兵打仗的勇夫,後來經過魯肅的提醒,開始發奮學習,後來魯肅和他交流的時候,不禁感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因此在魯肅病危之時,推薦呂蒙為大都督。而呂蒙上任以後,就為東吳解決了一塊心病:那就是荊州。呂蒙趁關羽兵出樊城之時,採用白衣渡江之計,兵不血刃地奪取了荊州。這對於一直對荊州耿耿於懷的孫權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只不過呂蒙回到江東後,不久就病危身亡,起因始終仍是一個謎。

這最後一位,則是魯肅,魯子敬。

魯肅是個老好人,在周瑜當大都督期間,就向孫權推薦魯肅這位大才,而孫權與魯肅交談以後,更是引為心腹。如果說孫權最信任誰,我想非魯子敬莫屬。周瑜病逝後,當時能夠擔任大都督一職的,也只有魯肅了。



但是魯肅這個人,軍事能力並不出眾,但他在戰略謀劃上是一把好手,換在今天,應該適合總參謀一職。在他任大都督期間,雖然無功,但也無過。因為他只忠一人,那就是孫權。


青史回聲


紫氣東來簡單回答此題:

東吳四大都督,最利害的首選陸遜,二選周愉,按理該說周愉指揮了赤壁之戰,打敗不可一世的曹操,這裡三國志有記載,曹操大軍是趕上瘟疫,大軍一觸即潰,無法應戰,曹操是有計劃的撤退,加上北方有點亂,而陸遜在耍關羽如同玩物,結果白衣渡江收回荊州,滅了關羽,更主要的是夷陵之戰把劉備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進一步可活捉劉備,此時陸遜的戰略眼光並非劉備,即刻調整部隊嚴防曹魏,這才是戰略家,軍事家的大手筆,劉備己不足為患,曹魏才是最大的敵人,陸遜牛啊!

所以陳壽作者,單獨為諸葛亮,陸遜做傳,足以證明這一點,東吳四大都督,魯肅,呂蒙,個個能人,江東多後傑,才能遠大於蜀漢,強者才是王。閒聊!!





9紫氣東來


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直都是古代乃至今日的中心地帶。而江東地區,更是湧現出了無數人傑。江東子弟多才俊,哪怕是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東吳也出現了多位頂級戰將和謀臣。而說到這,便不得不提到東吳的歷屆大都督了。這個職位是東吳地區戰時的最高軍事指揮官,自然有著極大的權柄。擔任過大都督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曾為東吳立下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唐人評選的三國七大名將之中,周瑜、呂蒙、陸遜也都全部上榜,而被人忽略的魯肅其實也是一位不輸於荀彧、諸葛亮的頂級戰略家。那麼問題來了,這四位大都督對東吳的貢獻,到底孰高孰低?如果以戰績論排名,這四人又該怎樣安排呢?對此,筆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top4:呂蒙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呂蒙的確是難得一見的良將。從出身來看,呂蒙並沒有多大優勢。但他的運氣不錯,因其表現出色,從而接連受到周瑜、魯肅的看重。呂蒙出身寒門,卻能躋身於東吳上流階層,可見其能力還是不錯的。呂蒙的成名之戰,便是不少讀者都很熟悉的荊州之戰。

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呂蒙依靠“白衣渡江”的策略,在虞翻的幫助之下,沒費多少功夫便成功取得了南陽三郡。客觀來說,呂蒙的高明之處並不在於“白衣渡江”,因為說白了,這不過是一場伏擊戰罷了。呂蒙手段的高超其實體現在另外兩個方面:一是他效仿韓信“四面楚歌”的典故,令關羽麾下的荊州士卒四散而去。不戰而屈人之兵,此為上計也。正是因為呂蒙的這一手釜底抽薪,關羽才最終失去了抵抗的力量,被一員小將馬忠擒獲。二是呂蒙善於安撫人心,成功籠絡到了荊州士族,並幫助孫權真正得到了荊州。

可惜的是,呂蒙在荊州之戰後不久便因病去世。總結呂蒙的功績,便是取荊州、敗關羽、安人心。正因如此,呂蒙與其他幾位大都督相比,只是欠缺了一些資歷和戰功。在筆者看來,呂蒙的本領不輸於周瑜等人,但可惜他沒能過多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top3:周瑜

周瑜對於東吳的意義,是極為深遠的。以正史記載來看,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戰敗了數倍於己的曹軍,從此聞名於天下。戰後一段時間內,周瑜在江東內的名望一度超過了孫權,可見赤壁之戰的含金量了。而筆者之所以將周瑜只派在第三名,便是出於其年齡考慮。誠然,周瑜擊退曹軍,正式拉開了三國爭霸的序幕,這對東吳來說,是非常大的貢獻。但周瑜和呂蒙一樣,都是在大戰後不久,便因病去世。

周瑜是天妒英才的代表人物,在其去世之時,僅有三十六歲。周瑜的本領,是得到了後世無數學者認可和讚揚的。蘇軾也曾專門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以此來讚揚周瑜的“英姿勃發”。縱觀整個東吳集團,除吳大帝孫權和開疆擴土的孫策以外,便屬周瑜和後來的陸遜有過堪比江東之主的風頭。只是可惜,周瑜出師未捷,一身抱負不得施展,當真令人惋惜。試想一下,周瑜再活十年,世間何有諸葛亮之名?

top2:魯肅

不同於呂蒙的銳意進取,也不同於周瑜的羽扇綸巾、更不同於陸遜的書生意氣,魯肅的低調讓他成為了最被人忽略的一位大都督。甚至不少人覺得,魯肅只是一個和事佬而已,其工作也不過是一些“打醬油”的事情。顯然這種想法,是受到演義的影響的。按照筆者觀點,魯肅對東吳的貢獻,僅次於陸遜。

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魯肅不僅文武雙全,還擅長謀略。如果將其和周瑜對比,那麼魯肅無疑擅長於偏理論的謀略和大局,而周瑜則適合於偏實際些的戰鬥。眾所周知,諸葛亮不出茅廬便三分天下,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可在更早的時候,魯肅便已經向孫權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在魯肅看來,江東必須將荊州把握在手中,並以此為防線來抗擊北方的曹操。江東得到荊州,便足以進可攻退可守,以此在未來的戰局中掌握到主動權。

在魯肅提出“二分天下”之時,劉備不過是四處流竄的小諸侯而已。而東吳若能先取荊州、後得益州,便足以彌補步軍上的劣勢以及人口上的不足,最終和曹操分庭抗禮。從當時局勢來看,這是最適合東吳崛起的一條道路。只是計劃有變,曹操動作太快,魯肅這才力勸孫權與劉備結盟。孫劉聯盟的成立,對東吳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在此之後,東吳得到了一個有力盟友,為此孫權不惜將荊州“借”給劉備,令後者承擔曹操的火力。另外劉備在益州的壯大,無疑會令江東地區減少很大的壓力。所以魯肅對於東吳的貢獻,並非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功在日後的。只可惜東吳發展多年,銳意早已失去,最終淪落到了偏安一隅、坐等滅亡的下場。

top1:陸遜

陸遜是士族出身,年輕時擔任過底層將領,還做過屯田的工作,所以他的眼界更為廣闊。儘管在荊州之戰中,陸遜也有一些不小的貢獻,但真正讓其揚名的一戰,還是夷陵之戰。這場戰役的勝利,令陸遜成為了第二個挽救東吳的人。此戰若敗,東吳起碼要損失掉荊州,從此淪為待宰的羔羊。不久之後,陸遜再次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這讓曹丕十年內統一全國的野望破產。此為第一功也。

為表彰陸遜功績,孫權特意在大將軍設立了“上大將軍”一職,以此凸顯陸遜的功績。東吳建國以後,陸遜又如願坐上了丞相之職。在陸遜任職期間,也是東吳國力上升最快的一段時期。因為這代表了江東士族和孫氏之間的和諧,為國家安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為第二功也。

三國人物數不勝數,除了曹操、劉備這樣的開國帝王以外,有自己獨立傳記的臣子,便只有諸葛亮和陸遜了。而陸遜的第三功,便是預言到了西陵城對於東吳的重要性。時隔多年以後,陸遜次子陸抗便在西陵城將曹軍擊退,為東吳續命了二十年。有此三大功勞,陸遜對於東吳的貢獻僅次於孫權。誠然,臣子的開疆擴土,對國家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陸遜一介書生,卻能保證東吳幾十年內的穩定,其功不下於諸葛亮之於蜀國,這也足以證明他是四位大都督中最優秀的一位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魯肅大智又顯愚,溫文而雅長者風;呂蒙好學刮目看,白衣過江匹夫勇;陸遜小將志氣高,火燒連營顯威名!此四人皆是東吳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那麼倒底誰更高一籌呢?


周瑜,字公瑾,雅量高致

最初輔佐孫策。孫策死後,給孫權託咐:外事不合問周瑜,內事不合問張昭。可見周瑜當時在君主眼裡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演義中,他處處受制於孔明,每次和孔明鬥智都以失敗而告終。他的計劃都被孔明所識破,最後有三氣周瑜,在臨終的時候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嗚呼哀哉!主要戰績是赤壁之戰,火燒曹操83萬大軍,阻止了曹操吞併東吳的計劃,在群英會蔣幹中計這一回中,充分表現出了他的足智多謀,兵不血刃,使曹操斬了蔡瑁,張允。蔡瑁,張允是精通水戰的將領,除去二人,對於曹操是非常大的損失。周瑜文武雙全,在後人的詩篇中,多有對他的褒揚之辭,最著名的莫過於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就連蔣幹回去都評價,他說周郎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動。


魯肅,字子敬,長者君子

和周瑜共事多年,有長者風度,從他的名和字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好人,但並非愚人。他處處維護孫劉聯盟,周瑜死後,有他的存在,使吳蜀聯合抗曹的方針得以延續。雖然在演義中我們認為,他起了在諸葛亮和周瑜之間傳話的作用。諸葛亮每次用計,都不忘交代魯肅說,千萬不要告訴公瑾,但是偏偏魯肅回去就告訴了周瑜,這也是諸葛亮想要的結果!雖然魯肅每次識破不了二人之間的爭鬥,但總是一如既往的,為吳蜀之間利益而奔走,從來沒有產生嫉恨之心。而且在要回荊州的時候,和心高氣傲的關羽也能搞好關係。真所謂長者風度,大智若愚!


呂蒙,字子明,匹夫之勇

年輕的時候,只是一個帶兵打仗的武夫。孫權勸告他說: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及魯肅過尋陽,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他的主要功績在於,白衣過江,奇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正因為這一點,大家都對他不待見,而且在,演義中描述,在他斬了關羽之後,在孫權舉行的慶功宴上,關羽魂魄附體,七竅流血,暴斃而亡。他在統兵打仗方面強於魯肅,但在長遠眼光,及戰略戰術,大政方針上,根本比不上魯肅,他雖然奪回了荊州,但直接導致了吳蜀聯盟土崩瓦解,在新三國中,這也是導致他死亡的原因。


陸遜,字伯言,少年英才

在周瑜,魯肅,呂蒙死後,恰恰劉備率70萬大軍為關羽,張飛報仇。如同又遇到了當年赤壁之戰前的恐懼,劉備勢大,東吳無人敢統兵,要講合劉備又不允許。這這種情況下,就像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所說的,奉命於危難之間,周圍都有很多資格老的將領。首先,他們認為陸遜,年紀太輕,不能統領兵馬。而且在陸遜故意向劉備示弱,尋找有利戰機的時候,其他人都不能理解,這耍頂著多大的壓力呀。好在孫權對他的信任,最終在陸猇亭大敗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里。解除了吳國的危急。這一功勞不亞於周郎的火燒赤壁。


所以從各方面綜合分析來看,四人當中,依次排名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請不各賜教討論!


大自在


我們知道,蜀國有五虎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國也不甘示弱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于禁,張郃,徐晃,樂進,吳國呢,除了有十二虎臣,還有四儒將,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這四個儒將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文武雙全,可能大家對周瑜與陸遜雙武全才沒啥意見,對魯肅與呂蒙,就有點意見了,其實真實的魯肅,並非像三國演義電視劇演的那樣是個軟弱的老實人,其實他也是武藝高強之人,比如箭術就很好。

而呂蒙,雖然是行伍出身,但是在孫權的點撥之下,也開始學習,最後魯肅再次看到呂蒙的時候,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了。

那麼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個人又該如何比較呢?

我們從官職來看,周瑜,魯肅,呂蒙,這三個人大致相當,都是做到南郡太守,偏將軍,而陸遜是做到大都督,上大將軍,宰相之位的,值得說明的是,這四個人唯一擔任大都督的是陸遜。

不過,這個到是有一點區別是,前面三個人都是在孫權稱帝前,而且都死得早,而陸遜的有活到孫權稱帝后,這一點陸遜比較佔優。

如果從傳記來看,在三國志裡面,除了魏蜀吳三國的君主單獨傳記之外,還有單獨傳記的,只有諸葛亮與陸遜兩個人,當然父子同傳的,也算獨傳,而周瑜,魯肅,呂蒙也是三人合傳,類似的還有姜維、蔣琬,費禕同傳,五虎同傳,五子同傳,十二虎臣同傳。

再從功績來看,陸遜參與了荊州之戰,指揮了夷陵之戰,石亭之戰,功勞確實是最大的,而且出相拜將,陸遜理應排在第一。

第二的,應該給周瑜,周瑜除了跟孫策打下江東基業之外,還是赤壁之戰的主要人員,是東吳的生存之戰。

第三的,應該給呂蒙,畢竟對於東吳來說,拿下荊州,讓東吳實力還是增加不少的。

第四的,自然就是魯肅了,魯肅的貢獻也是很大的,促成了孫劉聯盟。

另外,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那就是陸遜出自顧陸朱張的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