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如果没有鲁肃,是否能三分天下?

Death丶Rite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鲁肃也可以三分天下,因为在小说中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诸葛亮。而在历史上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是鲁肃。

其实不管是在历史还是在小说中,没有鲁肃都可以实现三分天下。

因为在历史上最初为孙权提出三分天下理念的是鲁肃,但是鲁肃提出的三分天下虽然也是曹、刘、孙三家三分天下,但是他这三家不是诸葛亮提出的那三家。鲁肃眼里的曹、刘、孙是指的曹操、刘表、孙权,而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曹操、刘备、孙权。

这是因为鲁肃是在第一次见孙权时,也就是入仕孙权之时提出的三分天下概念,当时刘备还屁都不是呢,只不过依附在刘表之下的新野蜗居呢。所以鲁肃当时没有把刘备当做可以争霸天下的军阀,鲁肃认为曹操统一北方其势威不可挡,西凉和巴蜀早晚也会被曹操收入囊中,但是由于曹操军对不善水战,所以荆州军阀刘表部下能征善战,与孙权交战多年,孙权都屡次吃亏,所以刘表可以抵挡曹操,而刘表又奈何不了孙权,所以三家最终会成为鼎足而立的局面。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和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概念,当初完全是给刘备许了一个愿望而已,因为当时的刘备真的是一穷二白,狗屁都没有,哪有实力去跟孙、曹争天下。但是这话说完没多久荆州刘表就死了,给了刘备三分天下的机会。

刘表如果不死,三分天下的刘氏就是刘表了。刘表一死,曹操马上发动了赤壁之战,结果正是这场赤壁之战给刘备带来了夺取巴蜀三分天下的本钱,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刘备和孙权瓜分了刘表的荆州地盘,这样刘备才有了后来夺取巴蜀的资本,历史上的刘表可不是小说中那么易与之辈,所以刘表不死,谁也分不了荆州,那么持续下去,曹操肯定会在陆续夺取西凉和巴蜀,那么这样一系列做完,就没刘备啥事了,那三分天下可就是刘表、曹操、孙权的事了。

诸葛亮和刘备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刘表死的早,否则刘备何谈三分天下。

通过上述我们也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历史还是小说中,有没有鲁肃,都不影响三分天下的格局,因为这个格局完全是历史的机遇,刘备恰恰抓住了这个机遇,才成就了三分天下大业,和鲁肃没啥关系。

如果鲁肃对三分天下的贡献就是鲁肃稳定维持发展了孙、刘两家的外交关系,尤其是东吴历任都督里只有鲁肃能和关羽关系相处融洽。维持住了孙、刘两家能在荆州短暂的和平共处。

但是这绝对不是鲁肃对三分天下的重要功绩,即使没有鲁肃,在东吴政坛里倾向于维持孙、刘外交关系稳定和平发展的人也很多,比如诸葛瑾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没有鲁肃也会有诸葛瑾出现来稳定维持孙、刘和平的外交关系。


小岛知风


三国,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出现具有特别,特色的产物,在这时期,特别人物,智慧人物,文雅人物,政治人物:统帅人物,猛将人物,雄辩人物,出谋划策人物。

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枝,教育,等等各方面,各个领域都做出显著成效。

他们是政权首脑,诸侯,军阀,统治一个军事集团,有地盘,有将,有兵,可以做出任何决定,攻打别国,占有别国。

他们有的是政治家,军事家,谋士,依附于某一军阀集团,极积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帮老板调兵遣将,抢占地盘,争夺财物。

他们是外交家,辩士,鼓动嘴唇,唇枪舌剑,为自己老板,联系感情,交朋结友,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敌。

他们是教育家,伯乐,敎育弟子,向军阀集团,推荐弟子,推荐好友,让他们在今后各自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人尽其才,发现自己,展示自己,闪耀光芒四射。

他们是猛将,为其老板带领兵将,四处征讨,赢得一片一片地盘,夺地掠城,是老板部下,是老板四枝,爪子,四处抓,侵占别国,攻打别国,自己防守,起到老板猎犬。

在三国时期,真是人才辈出,有超一流猛将,超一流谋士,魏国郭嘉,司马懿,蜀国诸葛亮,庞统,东吴陆逊,鲁肃等。

他们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一个更比一个强,最突出的是司马懿,诸葛亮,把对手玩于撑心,任意搓揑,任意调戏,任意耍弄,把对方当小猴玩耍…

当赤壁之战,东吴千幸万苦打败曹操,全力对付曹操时,诸葛亮轻而易举取得具有战略而富豪之地荊州,真是巧取毫夺,对于荊州之事,诸葛亮明知自己无理,当东吴代表鲁肃向诸葛亮索要时,诸葛亮特别存认,荊州主权归东吴,只是暂借,老实之人鲁肃完全被诸葛亮戏耍,有口难说,由于鲁肃一个暂时同意,给刘备一个落脚之地,扩军强军的机会,为建国,立国创成机会。

可见鲁肃是三国形成推动人。留下千古传奇三国故事,撑故


徐老大


鲁肃,字子敬,是东吴的战略家,外交家,他对东吴的重要性在当时是无人可取代的。

鲁肃能文能武,曾与周瑜是好友,在投奔东吴后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建安13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直逼江东。当时曹操佣兵百万,孙权的部下大多畏惧曹军,极力主降,而只有鲁肃和周瑜两人主战。在当时鲁肃极力地主张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并亲自为使臣出使刘备军中,游说刘备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盟。孙刘联盟之后,孙刘两家在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之后,也就奠定了当时三足鼎立的格局。所以说,如果没有鲁肃极力地主张孙刘联盟并促成了孙刘联盟,江东很有可能被曹操吞并,更别说日后的三足鼎立之势了。

在这之后孙权更加的赞赏鲁肃,并为他专门设立了赞军校尉一职。周瑜英年早逝后,临终前曾嘱托孙权,可由鲁肃接替自己大都督一职,孙权也采纳了周瑜的意见,任命鲁肃为大都督。

日后鲁肃治军有方,多次为东吴立下大功,其中就为东吴夺取了刘备手中的荆州三郡,而当时任荆州守将的关羽也不敢奈他何。所以说东吴正是因为有了鲁肃的智谋与战略,才在当时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使孙吴有能力与曹,刘抗衡,为孙吴奠下了三足鼎立之势。





燕子屋影视


在三国演义中的这个剧情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虽然我们无法假设没有鲁肃会是什么局面,但是根据一些细节还是有一定的推断性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合,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开始。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保持状态。孙权和周瑜在赤壁之后实际上是想办法收回荆州的。这说明他们头脑中没有三足鼎立的概念,他们之认为受到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应该联合,危机解除后,就应该各自经营。

这不是一个对错能够说清的问题,东吴的想法没有错,我们也可以说刘备一方因为自己要立国,所以才说孙刘联合,三足鼎立是重要的。这些说法听起来都没有错。但这确实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而是是不是具有宏观视角的问题。

曹操大军虽然不识水性,但事实证明,东吴仅凭此点根本抵御不了曹兵的,即使不是大兵压境,事实也是如此,这意味着没有孙刘联合,没有三足鼎立之势,这件事就随时可能发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关羽失守荆州后,东吴很快也完了。

可见三足鼎立的战略,并不是有敌情合,没有敌情散可以解决的。那么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孙权一侧,除了鲁肃,还有哪个人是坚持维护的呢?哪个人能够放下荆州现实的诱惑而看到大局安定的本质呢?

话分两头,东吴吃着亏,然后我们单单指责东吴不具有大格局意识也是有问题的,刘备一方如果在吃亏的状态下,有几个人能保持这个大战略呢?关羽死后,刘备也是要讨伐东吴的。长远的眼光,需要对现实的忍耐和克制,这个很难。毕竟眼前的得失是更加实际的,所谓的长远和大格局相比之下仅仅是一种不确定的可能。

因此,没有鲁肃,是不是依然能够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看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替代者。(以上观点仅限于针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微语默话


抗曹是孙权的本意,只不过江东主和派占上风,孙权才有犹豫而已。鲁肃是帮孙权下定决心抗曹,没有鲁肃孙权一样会打赤壁之战的,毕竟最重要的人物周瑜也是主战派


用户6065671704347


鲁肃,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谋士。在当时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对三分天下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但不是绝对因素。三分天下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有没有他,关系不大。


石佛173761518


人物的构造不能作为历史的考证,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没有鲁肃也会出现同样的局势。


吾是四五六


人物的构造不能作为历史的考证,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没有鲁肃也会出现同样的局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