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過猛屯下》和《孫權勸學》為什麼都寫魯肅和呂蒙結友而別?

Tugh652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吳名將。其幼年喪父,因家貧幼年未能就學,因此曾被人看不起,被稱之為“阿蒙”。之後隨母投靠鄧當,隨鄧征戰,練得一身武藝。因作戰勇猛,受孫策看重。呂蒙在戎馬征戰中發奮勤讀,持之以恆,後竟通三史、精三略,以知識淵博聞名。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孫權稱讚呂蒙“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有國士之量……因其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使呂蒙聲威顯極。孫權封呂蒙為南郡太守,並封孱陵侯。封爵未下,呂蒙疾發而卒,時年42歲。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蹟,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

魯肅(172年-217年) 東漢末年東吳都督。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分析:孫權作為大哥,心胸寬闊,他懂得幫助部下提高提升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他直言不諱,善於改造人才,歷史上的《孫權勸學》指出了學習的必要條件,事要成功,不可不學習。卓有遠見,賢明君主。

呂蒙早年果敢有膽、驍勇善戰,但才疏學淺。但能善於聽取,知缺則改。聽從孫權勸學、折節讀書,漸能克己讓人、識見精博、有國士之風。他孝順母親,舉國皆知,魯肅、甘寧皆敬拜其母,皆有因佩服其德才有孝。他義結同僚,助徐顧等撫育孤兒,又宏量不計較與蔡遺、甘寧間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他于軍務倥傯之際,仍勤於修學讀書,並致諸實用,俾成一代名將之資。勇斬陳就,破黃祖、朱光;智擒郝普、關羽。他忠於孫吳,對孫權盡心力籌謀。

在《魯肅過猛屯下》和《孫權勸學》魯肅與呂蒙均“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不僅是因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更是因為而呂蒙有善於聽取、知缺則改、折節讀書、克己讓人、識見精博的國士之風。魯肅當然知道呂蒙的這些優秀品質定能使其前途無量,大有作為。二人情投意合不只說明魯肅有伯樂之見、愛才之德,更重要的是他明白與呂蒙結交對自己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季風如詩


首先我們來看這兩篇文章各自講的什麼,再去回答題主的問題。

1,《魯肅過猛屯下》講的是魯肅取代周瑜後,路過呂蒙的屯下時,有人提議他去拜訪一下呂蒙。魯肅本來很輕視呂蒙,但是呂蒙的才幹和謀略折服了他,於是魯肅拜往了呂蒙的母親,“結友而別”。

2,《孫權勸學》講的是呂蒙掌管軍中事務後,孫權讓呂蒙多讀書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討論議事,發現呂蒙已經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呂蒙了。呂蒙就說魯肅怎麼還用舊眼光看人,於是魯肅拜往了呂蒙的母親,“結友而別”。

小結: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兩篇文章到最後都寫到魯肅拜往了呂蒙的母親,“結友而別”。那麼為什麼這樣寫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為了說明魯肅以前是看不起呂蒙的,不願意和他結友。

根據兩篇文章內容描述,魯肅一直認為呂蒙是之前自己認識的“吳下阿蒙”,而自己學識淵博,對呂蒙有看不起的表現,不願意和他結友。

第二,為了說明呂蒙的進步之快,以至於魯肅不敢相信,於是拜訪他的母親和他結友。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魯肅以前很輕視呂蒙,應該說就是不把他放在眼裡。但是文中兩次與呂蒙討論議事,魯肅都被呂蒙的才幹和謀略折服,讓他不敢相信,也印證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從側面也說明了呂蒙的進步之快,所以魯肅改變以往的看法,去拜訪呂蒙的母親,和他結友。

第三,從“結友而別”這個詞來說,意思是結為朋友後告別,也就是說從這時起魯肅和呂蒙才真正的成為了好友,共同輔佐孫權,成就大業。

結語:

兩篇文章都寫結友而別的原因,無外乎一方面說魯肅對呂蒙的輕視,另一方面說呂蒙的進步之快,讓魯肅改變以往的想法和他結友。


許家那個人


之所以要詳細交代魯肅和呂蒙的對話,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結友而別”的意義: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孫權勸學》是北宋馬光創作的一篇記敘文,選自《資治通鑑》。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麼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吳軍大將呂蒙年少時不愛學習,後來聽從孫權的勸告,“篤志不倦”地博覽群書,學問大進。此文即是司馬光根據這一史料整理改寫而成。

作品賞析

本文既記敘了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之後大有長進的故事,也讚揚了孫權、呂蒙認真學習的精神,並告誡人們學習的重要性。

此文以對話為主,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隻字未提。

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

此外,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如其中的“吳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簡意豐而流傳運用至今。

還有,在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歎,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環環相扣,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白開水的張


吳下阿蒙太經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